APP下载

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折术后卧床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2018-02-12顾臻禹

交通医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黄色素红花肝素

陈 诚,顾臻禹

(如皋市人民医院骨科,江苏 226500)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其形成主要与术后下肢活动受限、血流缓慢等有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甚至致残[1]。目前临床上常在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但下肢深静脉血栓仍时有发生。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骨折术后需卧床患者,观察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骨折术后需卧床患者60例,男性33 例,女性 27例,年龄 40~75 岁,平均(57.4±14.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30例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0~75岁,平均56.3±14.5岁;下肢踝骨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10例,股骨骨折5例,盆骨骨折3例,其他2例。观察组30例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1~76岁,平均55.4±13.8岁;下肢踝骨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骨折6例,盆骨骨折2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术前已经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存在其他组织脏器栓塞或感染者;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异常者;严重的低蛋白血症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兆科药业),5 000 U/d,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基础上,使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浙江永宁制药厂),100 mg/d,静脉点滴。治疗时间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术后3 d、7 d切口引流量和红肿情况,有无其他部位出血;(2)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术后14 d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患肢肿胀发硬疼痛,伴有皮肤青紫,皮温降低,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切口引流量、红肿及出血情况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 d切口引流量分别为(187.3±14.5)mL 和(175.6±17.3)mL,术后 7d引流量分别为(32.2±5.4)mL 和(29.9±7.1)mL,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切口红肿以及其他部位出血等情况。

2.2 两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7.5%),观察组仅1例(3.3%)发生深静脉血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3,P<0.05)。

3 讨 论

骨折术后需长时间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受限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往往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如若血栓脱落,极有可能导致肺栓塞,可危及生命[3]。骨折术后特别是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45%[4],因此术后加强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至关重要。常规抗凝治疗一般采用低分子肝素,效果较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这可能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部分患者吸收障碍有关。

红花黄色素是中药红花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形成,降低血粘度,延长出、凝血时间等作用。红花黄色素可抑制血小板表面磷酸二酯酶活性,防止血小板聚集,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5],因此对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红花黄色素可以增强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预防骨折术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同时,两组切口渗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切口血肿以及其他部位出血,提示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并未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

综上所述,红花黄色素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骨折术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可进一步的降低血栓的发生率,且治疗安全。

猜你喜欢

黄色素红花肝素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红花榜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红花黄色素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
HPLC法测定德都红花七味丸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