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与展望

2018-02-06云南行政学院课题组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云南建设发展

云南行政学院课题组

(云南行政学院,云南 昆明 650111)

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云岭大地日新月异,云南人民勇立时代潮头,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之际,分析云南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存在的问题,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广泛深远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

一、1978年以来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发展成果非凡

1.经济实力稳步增强。改革开放以前,云南经济总量较小,1949年云南省生产总值(GDP)仅为8.93亿元。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GDP快速增长,1978年为69.05亿元,1982年增长到100亿元,1995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2012年超越了10000亿元,2017年达到16531.34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2年云南GDP全国排名第23位,到2017年底,云南GDP全国排名第20 位。2012、2013、2014、2015、2016、2017 年云南GDP增速分别达到13%、12.1%、8.1%、8.7%、8.7%、9.5%,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云南GDP增速位居全国第3位。近年来,云南卓有成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抓实去产能、积极稳妥去库存、创新举措去杠杆、抓住关键降成本、千方百计补短板,使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得到充分培育。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三次产业比重从1978年的42.7:39.9:17.4调整为2017年的14.0:38.6:47.4。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28.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总体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30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的新阶段,2013年云南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着力打造了一批“云系列”农产品,农产品出口额稳居西部省区第一位;烟草、矿业、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持续巩固;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二)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取消了一大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行政审批项目的“放、管、服”有序推进。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统筹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责,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管控严格,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不断加大。以行政权力规范化和标准化为切入点,基本建立了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法治、责任、阳光、效能、服务政府基本形成。

2.市场化取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改革开放之初,云南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极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到2017年占比已接近一半,基本撑起了云南经济的半壁江山。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市场导向更为明显,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按照商业类和公益类分类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效转变。2017年省属企业利润实现年均增长44%。现代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公平竞争保障机制,切实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有效促进了要素自由有序流动、平等交换,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不断提高,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序规范发展,电力体制改革加快,率先出台电力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为企业减少电费支出超过200亿元,居民和企业用电价格成为全国较低的省份之一。

3.财政、金融、投资、价格等各项改革顺利开展。财税体制改革加快进行,现代预算制度不断健全,事权与支出责任逐步相适应,税费营改增顺利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力推进,政府投资行为得到规范和约束,社会资本投资受到高度重视,地方金融改革和金融监管得到加强。省域宏观调控能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明显增强,改革成效显著。农业农村、审计、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统计等改革不断深入。

(三)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1.对外贸易实现平稳发展。开放之初的1978年,云南进出口总额仅有1.04亿美元,1994年突破10亿美元,2010年突破100亿美元,2012年超过200亿美元,2014年接近300亿美元。此后,开始下滑,2016年低于200亿美元,2017年达到233.9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近年来,云南积极推动外贸体制改革,沿边开放不断加快,外贸结构得到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外贸主体结构、出口市场结构、贸易方式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取得积极进展。

2.沿边金融综合改革取得积极成效。云南省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启动以来亮点纷呈,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成果丰硕,2017年底,跨境人民币结算累计金额突破4000亿元,业务覆盖境外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德宏、红河、文山成功对外发布人民币兑缅币“瑞丽指数”、人民币兑越南盾“YD指数”,汇率定价话语权有所增强;银行柜台挂牌币种已涵盖周边国家货币。吸引外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日益朝着集团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1985年,云南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仅为156万美元,1994达到2.03亿美元,2013-2017年期间实际利用外资突破100亿美元。

3.开放平台建设取得实质进展。坚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积极参与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强化国内区域合作,推动形成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高水平双向开放新格局。成功举办了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3届国际旅游交易会。泛亚铁路东线境内段建成通车。推进了滇中新区、瑞丽和磨憨(磨丁)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红河和昆明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建设,建成7大类、17个开发开放合作功能区,拥有18个国家一类口岸。贸易便利化和通关一体化水平持续提升,“单一窗口”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贸易伙伴覆盖南亚东南亚和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1.水陆交通网通江达海。1978年,云南铁路营运里程仅为1705公里、公路里程仅为4.18万公里。2017年底,云南高速公路“七出省五出境”基本实现,铁路骨干网“八出省五出境”有序建设,水运航道“两出省三出境”建设提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2016年底,云南公路总里程达到23.8万公里,公路密度60.51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平均公路密度,其中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大幅增加,分别达到4135公里和17000公里,南北高速大通道全线贯通,全省123个县实现通高等级公路;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650公里,云南进入高铁时代和地铁时代;水运航道约4000公里。

2.航空网覆盖广泛。云南具有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区位优势,为此,云南积极加快航空网络建设,使之更趋完善。2016年底,运营民用机场达到15个,开通始发航线413条,其中国内航线343条、国际航线66条、港澳台地区航线4条,国内外通航城市达159个,旅客年吞吐量近6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万吨。

3.能源保障网安全可靠。改革开放以来,云南水电资源得到了快速开发,国际能源枢纽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以电力为优势,煤、油、气品种齐全的能源保障体系,建成了支撑自身发展、内联广东等东部省区、外通周边国家的电力和油气相通的能源保障网络。2016年底,云南电力装机突破8550万千瓦,其中水电达到599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过80%,西电东送能力达到2840万千瓦,送电量1382亿千瓦时。清洁能源交易居全国第一。油气管网建设取得突破,中缅原油管道于2017年4月建成投产,设计运输量达到2300万吨/年。

4.水网保障有力。云南水资源丰富,持续推进“兴水强滇”战略,建设以滇中饮水工程为骨干、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为依托、大中型水资源工程为支撑、农田灌溉渠系工程为基础的水源工程网,形成了干支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并重,大水电、大型水库与中型水库联合调度的供水保障新模式。2013—2017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通水,全省新增蓄水库容12.2亿立方米。

5.互联网智慧共享。国际通信枢纽和信息汇集中心建设不断提速,实施“宽带云南”行动,加快全光纤网络建设,基本形成了连接国内、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光纤骨干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宽带乡村”建设迅速,全省乡镇以上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2013—2017年新增光缆线路75.9万公里。

(五)社会民生全面发展

1.民生状况极大改善。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快速增长,197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仅为327.7元和130.6元。2017年底,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8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96元,增长8.3%,增速与全国持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2元,增长9.3%,增速比全国高0.7个百分点,连续8年呈现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良好势头。劳动就业成就显著,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了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优化调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平稳,较为成功地解决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4.79万人,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4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就业创业形势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衣、食、住、行、购的消费结构经历了从贫困型向温饱型再向小康型消费的转变。

2.社会事业进步明显。社会民生领域投入稳步加大,坚持将财政支出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集中力量办一批民生实事。2017年民生支出比重继续提升,全省教育支出1001.65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53.99亿元,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548.19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93.18亿元,四大民生类支出合计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43.71%。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基本建立了更加公平、更可持续、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和开放合作水平明显提高,全省97个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健康云南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平安云南、法治云南加快建设,严打各类违法犯罪,禁毒防艾成效明显,社会保持总体稳定。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完善。各族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六)生态文明日益进步

1.绿色发展理念更加巩固。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将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构建可持续生态支撑体系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支撑体系之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性明显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巩固,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更加明确,建设美丽云南成为共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主体功能区、低碳试点省和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土地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

2.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步伐加快。2017年底,深入推进“森林云南”建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9.7%,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昆明、普洱、临沧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单位GDP能耗稳步下降,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978年的15.4吨标准煤,下降到2016年的0.72吨标准煤。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定趋好,六大水系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2016年底,全省单位GDP废水排放量下降到12.3吨每万元。全面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二、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固然辉煌,但未来的任务仍然艰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照查找,云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发展不平衡

1.区域发展有待进一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极化现象明显,地区发展的协调性不高。2017年,昆明GDP达到4857.64亿元,占全省的29.38%,是全省的核心。排名第二、三、四位的曲靖、红河、玉溪GDP分别达到1941.12亿元、1478.57亿元、1415.1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1.74%、8.94%、8.56%,3个州市占比合计29.25%,基本接近昆明的经济总量。其余12个州市GDP总量仅占全省的41.37%,特别是迪庆和怒江GDP仅分别为198.65亿元、141.5亿元,占比仅分别为1.2%、0.86%。

2.脱贫攻坚有待进一步发力。云南作为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省份的基本省情并没有改变,县域经济薄弱,贫困县脱贫摘帽面临较大压力。2015年底,云南共有47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8个贫困县,是全国贫困人口第二多、贫困县第一多的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难度大。尽管近年来脱贫攻坚的力度空前加大,但2016年底,云南贫困人口仍然有363万,面临着极大的脱贫攻坚压力。

3.城乡发展有待进一步融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看,2017年底,全国平均水平为2.71倍,而云南则高达3.14倍。城镇化水平差距较大,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指标来看,2016年底,全国为57.35%,而云南仅为44.33%,低于全国13.02个百分点。另外,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也较大。

(二)发展不充分

1.经济总量有待进一步做大。由于经济总量较小,云南人均指标距离全国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从人均GDP指标看,2016年底,云南人均GDP仅为31265元,仅相当于全国的60%左右,排名全国第30位。从人均收入指标看,2017年底,云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48元,仅相当于全国的70.6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96元,仅相当于全国的85.1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2元,仅相当于全国的73.42%。

2.发展支撑有待进一步巩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尚有多个县未通高等级公路,铁路网建设覆盖面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活力不足,2017年底,云南非公经济占GDP比重尚未过半,非公经济对经济发展贡献远落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过度依赖政府投资,营商环境不够理想。生态文明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速,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重大污染防治难度和压力不小。

3.民生短板有待进一步补齐。2020年是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决胜年,云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贫困发生率高的困境亟待解决。2016年底,教育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云南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2.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在园幼儿比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等指标也落后于全国。卫生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云南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等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养老工作有待进一步改善,云南每万人养老服务床位和社会服务床位数等指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发展质量不高

1.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云南产业发展的竞争力不足,一产大而不强,二产发展滞后,三产引领不足。截至2017年,云南三次产业比重为14.0:38.6:47.4,全国三次产业比重为7.9:40.5:51.6。可见,云南一产高于全国6.1个百分点,二产低于全国1.9个百分点,三产低于全国4.2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农业、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现代物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尚未建立。

2.动能转换有待进一步加快。消费总体水平不高,消费对经济拉动不足。截至2017年,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人均指标来看,云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比重指标来看,云南的占比为38.85%,全国为44.28%,低于全国5.43个百分点。投资依赖较为明显,长期可持续性不强。从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来看,云南固定资产投资超过GDP,比重达到111.76%;全国平均水平则仅为76.37%。对外贸易总量不大,经济外向度不高。从外贸依存度指标看,云南省外贸进出口额达1578.7亿元,相当于GDP的9.5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33.6%,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

3.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在要素端过度依赖资源,全要素生产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每万人获专利授权数、R&D投入占GDP比重等创新指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四川、重庆、贵州、广西等周边省市区。

三、对云南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展望

展望未来,云南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开创新时代云南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完善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和大扶贫格局,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十大攻坚战”,确保新时代第一场硬仗取得胜利。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全面建成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二)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精准扩大有效投资,强化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创新金融服务,推动资金“脱虚向实”。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的云南实践。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2.建设具有云南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重大机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重点支柱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把创新作为引领跨越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经济,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和“互联网+”“云上云”行动计划,加快服务业提质升级,发展八大重点产业。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三)推进互联互通共享,大力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继续抓好以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物流为主要内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有效支撑云南跨越式发展、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高速公路“能通全通”、铁路州市基本全覆盖、机场建设全面提速,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提升滇中引水等重大项目和民生水利建设,着力构建区域互济、均衡优质、安全可靠的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快骨干电源、城乡电网和油气管网建设,形成保障有力、绿色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信枢纽和区域信息汇集中心。坚持物流枢纽、物流园区与综合交通体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努力成为区域性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四)强化改革力度,大力释放发展动力活力

1.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要围绕提升政府效能、促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动政府职能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措施、商事制度改革、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改进优化政府服务,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索部分州市、部分事项试点“最多跑一次”,在全省推广覆盖。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打通信息孤岛,推行公开透明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透明度,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价格机制、资源要素配置、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以管资本为主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部分省属企业重组,总结云南白药经验推动部分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总结云南锡业和建设银行债转股经验,推动部分省属企业降杠杆。坚决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合理规定,破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非公经济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省、州、县三级领导班子成员挂钩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切实营造有利于公平竞争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培育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五)扩大开放,搭建外向型发展平台

1.扩大对外开放合作。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当好我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桥梁纽带,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注重增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五通”的同时,更加注重增强云南与欧洲、北美、日韩和非洲市场的合作。要用好现有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推动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综合保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高位统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不断扩大人民币跨境业务试点,推进人民币周边化步伐。要协调对外开放布局,大力支持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重点加快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探索建立沿边自由贸易港,深度推进国际产能合作。

2.深化对内全面合作。应深度推进对内全面开放合作,主动对接和融入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强与全国重点区域及周边省份合作,进一步增强统筹整合国内区域的能力,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支撑。要加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文化旅游、能源、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扩大合作发展空间,推动云南与东中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提升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要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实现以云南为中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汇聚和辐射,逐步将云南打造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理想之地。

(六)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

1.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优化城镇化布局与形态,提高城市群质量,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形成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特色小镇为依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推动形成以昆明中心城区和滇中新区为核心,以滇中城市经济圈、沿边开放经济带以及参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建设为重点,以澜沧江开发开放和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为重要组成部分,以六个城镇群为主体形态,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格局。

(七)以人民为中心,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突出问题导向,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努力让各族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全省各族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深化健康云南建设,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加强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工作。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深化平安云南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不断深化,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八)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美丽云南

1.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创新绿色发展路径,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坚持绿色富省、生态惠民,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全力构筑跨越式发展的绿色、可持续基础,让云南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

2.强化生态文明制度保障。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实行分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省级环保督察体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把七彩云南建设成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让绿色成为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底色,使绿色真正成为云南跨越式发展最靓丽的名片。

猜你喜欢

云南建设发展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