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诗对话

2018-02-01缪宏度

湖南教育·B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茱萸佳节诗作

缪宏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少年时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居往地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久而久之,强烈的思乡怀亲之情不断地袭扰他。

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人重阳登高是非常有讲究的,人们要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身上,全家人一起登山、饮酒、赏菊、喝茶。可是,这次重阳节,王缙回蒲州去了,王维离开家乡也已经两年了,又因为是初次远离家乡,诗人孤单的内心被触动了,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走进诗作,与诗作对话,准确把握文意,才能真正读懂诗作。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在了解诗歌背景之后,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把握诗意。

一、析题

标题是诗的眼睛,是诗的灵魂。标题的作用很多,如设置悬念、概括内容、揭示主旨、提示线索、阐明观点……对于部分诗作,紧紧扣住标题分析,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诗意,从而展开层层解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概括内容的标题,题中的“山东”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指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当时王维正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考取功名,两地相隔三百余里。三百余里,在高铁时代,不过半个小时。但在当时,就算王维用最快的交通方式———骑马,也要一个半月。山一重,水一重,山高路远未相逢,诗人当然格外“忆”他的兄弟亲人们。这个“忆”不仅在诗题中起着串联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关键作用,更是全诗的诗眼。此处的“忆”不仅是回忆,更有思念的意思。抓住了“忆”,也就开始了对本诗解读的第一步,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从而把握诗作内容,领悟全诗情感。

二、琢字

有些诗句中会出现一些内涵丰富、高度概括的关键字词,选取这个字或词为切入点展开对诗作的解读就能起到辐射全篇的作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开篇“独在异乡”点出一个“独”字,为我们勾画出这样一幅画面:在全城人民都沉浸在佳节团聚的热闹中时,一个踌躇满志的少年在茫茫人海中举目四望,此时的他多么想找到自己的亲人呀。他热切地盼望着,努力地搜寻着,却怎么也找不到亲人的影子。他只能独自一人翘首痴望远山,面带忧郁,满腹愁怀……

是的,所处之地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一个“独”字,集中表达了诗人独处异乡时的孤独。

但他仍觉不足,“身在异乡为异客”,连续道出两个“异”字。诗歌最忌重复用字,可是王维却偏偏特立独行,他到底是要强调什么呢?

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生活多年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异乡”“异客”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这样的“独”和“异”是满满的离愁、满满的伤感,多么刻骨铭心,让人柔肠寸断。

这样琢字,不同于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而是诗人内心最为真切和直观的感受。大音希聲,大象无形,看似平常,而细细品来,一字一伤感,一字一凄凉!

三、品句

诗作中的重要语句都有其特殊的作用,有的开篇点题,有的总领全文,有的升华主旨……抓住这些重要的语句解读,就能更加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这么简单明了的一句话能成为千古名句?很显然,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不一定显露,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倍”是“更加”的意思,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句既深化主旨,又点了诗题。

再想想,“思亲”只是思念亲人吗?其实,放大了说,并不一定。佳节的“思”往往和家乡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可能是亲人朋友,也可能是一抔黄土;可能是孩童时代经常去玩耍的那棵桂花树,也可能是元夜时亲手挂上去的花灯……一事一物都可能是思念的载体。

思乡的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实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举重若轻地表达出来。而一经王维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思乡感情的名句并千古流传,可见诗人炼句功底之深。

四、探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诗也是如此。诗作中别出心裁的写作手法如果能深入探析,更方便品出深层含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两句中,诗人遥想:“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亲人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人──自己不在内。明明是诗人在想亲友,却逆着写亲友想自己。这种别出心裁的笔法将诗作写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茧斋诗谈》中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正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人善于“故设曲折,逆乎常情”,而这种写法也最足以把王维强烈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还给人留下无限遐想。

(作者单位:长沙市天心区青园中信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茱萸佳节诗作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现象
佳节到
怀念一枝茱萸
毛泽东诗作《七律二首·送瘟神》(书法)
每逢佳节胖三斤
快快乐乐过佳节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述说
漫话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