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现实逻辑

2018-01-31刘国胜

关键词: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刘国胜, 肖 霞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飞跃,是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伟大实践新的、科学的、系统的总结。我们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科学把握其现实逻辑。

任何一个真正的思想理论,都是该时代人民实践活动和实践理性的充分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人民当代实践基础上科学创立起来的。

1.中国道路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中国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途径,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既没有先天的成分,也没有外来的色彩,它的实践底色决定了它的现代化特色。道路问题,归根到底,是一个实践问题。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与发展,曾设计了种种源于西方道路的方案,但不管这些方案在理论构想、具体设计上多么“西方化”“科学化”,但都不是真正的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国方案,因为这些方案都脱离了中国实践,或者被中国实践所抛弃。所以没有中国实践,或者没有在中国实践中证明,就不是中国的发展方案,从而就没有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新型文明,它之所以区别于西方发展既定模式,是因为它符合中国实践逻辑,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实践经验和实践要求。可以说,一部当代中国实践的历史,就是中国道路的建构之路。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层面: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在党的领导下走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实践的自主性;中国道路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实际、民族的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彰显了实践的真实性;中国道路不仅是国家“强起来”的发展之路,而且也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自由之路,蕴含了实践的丰富性;中国道路既有中国特色,也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特点,还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仅立足于中国,而且面向世界,呈现了实践的开放性。所以说,实践逻辑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从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地。习近平认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1]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的重要思想,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纵观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重大变化,取得了根本性变革。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出现了40年稳定、健康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属于中国的“经济奇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和谐社会构建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有了重要进展,人民的精神世界也有了新的面貌和成就等。其次,民族复兴进入了新时代。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这不仅为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实践基础,而且也为全人类的实践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文明借鉴。最后,中国新型现代性文明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和实践全部主题的思考和探索中,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向何处去”是一个根本性的时代问题,而这一时代问题的内在逻辑表现为“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这三个先后联系、彼此承接的历史课题。中国革命从根本上解决了“站起来”的问题,改革开放则为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实践经验。

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现代化发展处在重要社会转型期,所以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进程,构建新时代改革的主体框架。在科学把握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基础上,习近平论述了新时代全面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关系,这是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一科学认识的根本表达。

3.新型现代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实践课题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基本建成现代化再到全面实现现代化;第二,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社会主义体制的改革再到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建成。这二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历史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书写了中国实践的新篇章。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实践中不仅发现了新的主要矛盾,而且也找到了解决这一新的主要矛盾的科学理论,从而为我们深入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提供了坚定的理论自信。习近平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基本上解决了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历史面貌,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是没有变的。在这一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表明,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升,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人民对自身生活的需要也出现了重大变化,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不是以前社会主要矛盾的简单升级,而是从现代化的实践中对人民的全面需要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做出新的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形成和提出,充分反映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所展示出来的实践自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1.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深入总结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提出了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断,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明确了该理论在中国当代实践中的指导地位,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的又一科学理论,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概括。第二,书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的发展篇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新“时代精神”的思想精华,书写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新的发展逻辑,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重大发展的真理所在。第三,描绘了世界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当代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表达,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形态。

2.坚持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从理论渊源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科学继承和现实发展。第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源于实践,又发展于实践,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的思想旗帜,也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所以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习近平指出:“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1]153-15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3]。第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大发展,是习近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分析中国实际问题、把握时代特征的思想产物,是具有原创性的、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认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3]。

3.统一的科学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首先,它们有着统一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说过,马克思“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4]443,这一“伟大的认识工具”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部和始终。其次,它们有着一致的价值目标,即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由此确立了人民在历史创造中的根本作用;毛泽东提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人民检验改革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江泽民提出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思想;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对人民创造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原理的具体运用,是对“以人为本”思想的重大创新。最后,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属性,即在实践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和其它理论区别开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始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身,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5]691毛泽东也强调:“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6]853习近平也明确指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3]。从时代逻辑中发现问题,在实践活动中推动理论发展,这种问题意识、现实意识、开放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内在品格,而这种理论品格同时也是全部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理论属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其深厚的实践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而且有其鲜明的政治逻辑,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党的建设规律和执政规律的高度总结和自觉运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实现了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飞跃,在生产过程中彻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书写了现实的人的平等与自由,确立了按劳分配的基本原则,构建了社会最大程度的公平和正义;而且还为人民当家作主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被统治阶级到国家主人的转变,构建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最民主、最广泛、最真实的社会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实际结合的具体产物,其先进性、优越性表现在: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科学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系统,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而且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积极探索和深刻总结的历史产物。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代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救国救民”的真理道路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探索。这些尝试和探索表明,中国既不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也不能建立与封建专制妥协的君主立宪制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的选择。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中国实践的科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优越性和生命力。制度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没有制度自信,就没有理论自信。所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密不可分的,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制度论证。

2.党的科学建设是组织基础

“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发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使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党的自我教育科学开展,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化,这不仅增强了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而且极大提升了党的科学化、组织化、现代化水平,从而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提供了政党基础。

3.全面依法治国是执政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型现代性的重要基石。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地位和主体性意识不再是一个抽象、一般的概念,而是体现为一个现实的、具体的执政理念和追求。人民创造了历史,历史也必须表达人民的意愿。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的意志从法的高度反映和表达出来。所以,依法治国所表达的现代性精神,正是人民国家的现实性。人民在国家中的根本地位真正确立,人民的利益通过法最终得到根本性保障。人民对公正的认识、对执政合法性的认识,在依法治国的实践中、在法的精神中得到了充分的检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治国理政,所表达的国体是真正的人民国家,所建构的政体是彻底代表广大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政府。从这个意义上看,全面依法治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创立,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创新的需要是分不开的。这是因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伟大事业,它不仅凝聚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而且也集中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心声。

1.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深刻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根本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实现民族复兴和新型现代性建构的实践过程中,习近平关于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构想,是当代中国最先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原创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历史观是唯物史观最新成果。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不仅坚持了人民创造历史、变革历史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而且发展了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它创造性地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的根本思想和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论述了在治国理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群众应有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指出:“人民是伟大的人民”[2]4,“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4-5。作为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力量和现实存在者,人民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认识的逻辑起点。所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际工作中,始终将人民作为全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和根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表明,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民,发展的目的仍然是人民。从价值论上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充分彰显了人民导向这一执政的方向。人民导向,就是将人民的利益和需要既作为出发点,又作为根本内容和最后归宿。这种将人民的利益和需要作为党的工作的中心、重心和核心的人民观,可以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所在。

2.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科学阐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导向

问题是表达人民利益的时代声音。习近平高度重视作为表现人民物质精神状态最实际呼声的问题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作为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实现了从比较低到比较高的历史转变。在这一历史转变中,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也从较长时期内对基本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到新时代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现实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这一需要是客观的存在。所谓客观的存在,是指它不是主观上的设定,而是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际。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生产力总体上巨大发展,这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创造了现实基础。第二,这一需要是多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是来自物质方面的,也有来自精神方面的;不仅是来自经济方面的,也有来自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不仅是来自城市发展的,也有来自乡村振兴的。第三,这一需要是发展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局部的,而是人民群众对现代社会的总体性的认识及需求。从这个意义上看,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论断,是他的人民观、发展观、历史观的根本反映。

3.新时代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充分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期盼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所以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私人要求,无论是在挽救民族危亡、争取人民自由的革命时期,还是在实现国家富强、构建人民幸福的新时代,它的初心和使命都没有发生根本改变,都是以人民为指向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处在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各种认识上的局限性、来自不同方面的重要阻力、种种潜在的社会风险,当今世界上的逆全球化潮流以及现代化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等各种考验,都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挑战和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回归初心,牢记使命,密切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关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作用,就成为我们党战胜困难、应对风险的根本保证。“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2]所以,这种以人民的要求为进路、为抓手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党与群众关系的内在要求,从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又一现实逻辑。

猜你喜欢

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