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独抗血小板治疗与联合抗凝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2018-01-29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源性抗凝血小板

引发脑梗死疾病的因素较多,最为常见是心源性脑梗死[1],是心脑血管疾病中残疾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2]。若诊治不及时会对其家属和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和伤害。为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我院近年来将单独抗血小板治疗与抗凝治疗联合使用,其疗效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12月到我院接受诊治的8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48~72岁,平均(60.0±12.0)岁,发病原因:7例心房颤动,18例心力衰竭,15例冠心病;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48~73岁,平均(60.5±12.5)岁,发病原因:6例心房颤动,17例心力衰竭,17例冠心病。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均满足心源性脑梗死疾病临床确诊标准[3],且均存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史或长期性心房颤动;知晓此次研究方案,并自愿配合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排除合并精神疾病和智力障碍者。

1.2 方法

治疗前,让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饮食、生活习惯等,食用高纤维、低脂肪、高蛋白等,以及蔬菜和水果等,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照组接受单独抗血小板治疗(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130078,生产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口服,150 mg/d,症状严重者,剂量可加至300 mg/d,持续服用3 d后,给药剂量为150 mg/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接受抗凝治疗,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967,生产单位: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皮下注射,2次/日,0.5 ml/次。一个疗程为8 d。

1.3 指标判定

治疗疗效依据我国第四界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规定的脑血管疾病标准判定[4],显效:接受头部MRI和CT检查,半身不遂、眩晕、头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其学习、生活不受影响;有效:半身不遂、眩晕、头痛等症状得到改善,其学习、生活受轻微影响,但仍可坚持;无效:各症状无改善,学习、生活受影响。用NIHSS量表判定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越低则表明效果越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相关数据录入到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疗效

研究组治疗总疗效为92.50%,高于对照组7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治疗疗效[n,%]

2.2 NIHSS评分

对比NIHSS评分,治疗前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s)

表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s)

3 讨论

心源性脑梗死属于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疾病,因血管阻塞而引发缺氧、缺血等症状,患者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步态不稳、偏瘫等。引发此疾病的主要原因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发现和诊治是关键,治疗通常包含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虽疗效突出,但其创伤性大,患者术后恢复期间易发生并发症等。因此,药物治疗则具有一定优势性。

心源性脑梗死疾病病情较重,且死亡率和残疾率较高[5]。本研究结果表明,抗血小板治疗与联合抗凝治疗方式,可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人体微血管血栓和动脉血栓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则为血小板。正常状况下,血小板为静息状态,发生栓塞后,因凝血酶、胶原等血小板激活剂的影响,血小板会出现相应的反应,如花生四烯酸代谢等,在血管壁内膜沉积,对炎症细胞和补体有吸引或激活作用,人体各系统发生功能性异常,并对外周血管造成影响,出现血管炎等。单纯给予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仅可短时间中减少其血栓形成,以避免患者发生脑梗死等,但无法彻底解决急性动脉粥样硬化状况。而联合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不仅可保持血流畅通,还可降低血栓形成,提升治疗疗效,改善患者偏瘫等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低分子肝素钠,属于血液中抗凝剂之一,为含硫酸基团黏多糖之一,1.5万分子量,抗凝酶Ⅱ与抗凝机制在低浓度状况下,对PF3、Ⅷ、IXa因子有抑制作用,凝血酶形成受到阻止,且对抑制因子X和凝血酶自我催化有抑制功效[6-7]。人体服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后,在小肠部位大部分可被吸收,但吸收速度慢,蛋白结合率不高,水解后,蛋白结合率大约为80%[8]。此药物在血液、肝、胃肠道中会快速水解成水杨酸盐,并在肝脏中代谢,代谢产物主要为葡萄醛酸及水杨尿酸结合物,服药1.5 h左右,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学者张淑梅[9]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凝治疗的疗效,结果从血液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均证实了联合抗凝治疗的可应用性。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细小差异在于考核指标,但其结果均体现了联合抗凝的优势,若想从多个方面进一步证实,可考虑将本研究研究范围拓展。

综上所述,建议临床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疾病可考虑将抗凝治疗与单独抗血小板方式联合使用,疗效突出,且患者神经缺损功能改善更明显。

[1]吴志勇,肖瑾,刘兵荣,等.血浆D-二聚体在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 [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1):601-604.

[2]王君一,张刚,李琦,等.高海拔地区青年与中老年人群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比较 [J].山东医药,2015,55(13):69-70.

[3]陈克冀.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6-57.

[4]吴艳.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2):45,47.

[5]黎宏庄.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对比观察 [J].山东医药,2016,56(27):50-52.

[6]周福宜,谭燕萍.动脉介入溶栓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疗效及生存质量分析 [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5):2214-2216,2221.

[7]耿昌明,韦道明,卫杰,等.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7,38(1):57-59.

[8]谢丽,李洪,钟顺才,等.不同评分方法对非瓣膜性房颤脑梗塞抗凝机会的影响[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6):592-593.

[9]张淑梅.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医学报, 2014(B12):174.

猜你喜欢

心源性抗凝血小板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活血化瘀类中药抗血小板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Mutually Beneficial
蒙药治疗干燥综合征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
肺超声在心源性肺水肿诊疗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