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追寻童年精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初探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42期
关键词:童心精神儿童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国际理解”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此,南京市赤壁路小学设计开发了“追寻童年精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从课程建构的角度探讨在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策略,让国际理解成为儿童的一种生活理念和方式,引导儿童以“和而不同”的思维看待生活,用“融合共生”的态度建构世界观。

一、“追寻童年精神”:教育的永恒追求

“童年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儿童的思维方式、儿童的价值追求、儿童的生活状态、儿童的精神哲学。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质,即根基性、生长性、有序性。它有纯真澄澈、活泼好动、好奇善思、梦想联翩、幸福无忧等重要元素,有快乐探究、自由幻想、大胆创造等多种表现方式。赤壁路小学提出了“赤心润童年”的教育理念,倡导教育者平静、平和、细致、细腻、耐心、持久地呵护儿童的“赤子之心”,使之在现实文化的冲击下,更长久地植根在学生的人格精神中,并影响其一生。

“追寻童年精神”是学校教育的永恒追求,而建构适合儿童的课程则是学校“追寻童年精神”的有效途径。适合儿童的课程应该还儿童以浪漫的色彩,还儿童以游戏的形式,还儿童以本真的交往境界,以实现对童心的“呵护”“唤醒”与“滋养”。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到来及大数据时代“地球村”的形成,我们感受到儿童对世界的探索欲望越来越强,对多元文化越来越好奇,因此,赤壁路小学决定将“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开发课程的新纬度。

二、对话:“追寻童年精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德国著名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教育不仅是信息的传递和智能的发展,还应致力于培养真正的对话。“追寻童年精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将对话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以课程为载体,促进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主体与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自我理解,实现精神的成长与创造性的生成。

1.教育者与童心的对话。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童心单纯纤细、敏感美丽,具有最真实、快乐的本源。“追寻童年精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意义首先应当“以儿童为本”,“为了每一个儿童的终身发展”,把课程作为链接教师与学生、成人与儿童、一生成长与童年时光的纽带,促进教育者与童心的对话真正展开。

2.学习者与文化的对话。

文化不仅仅是学科知识技能,更是社会发展中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综合体现。文化是各门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造成地区、国家差异的重要因素。“追寻童年精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强调师生作为学习者,基于学科内容,从追求知识点的记忆转变为体验过程、了解生活,从能力的机械训练转变为寻求情感共鸣、经验共享,进而开展学习者与文化之间真正的对话。

3.中国人与世界的对话。

我们的师生身上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出国旅游、阅读外国作品、参与涉外交流接待、接触身边的外国人等途径了解世界。“追寻童年精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就是将这些散点式的接触更加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地开展,真正促进师生的中国气质与世界情怀的融合。

三、课堂:开发基于学科教学的童心与世界的“对话点”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育人的主渠道,教师应在学科课堂中,智慧地设计“对话点”,引导儿童在文本、资源、伙伴间不断理解、碰撞、交流,在童心童趣中了解中国、认识世界,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1.渗透式课堂。

渗透式课堂以各学科的教学为载体,在尊重本学科教材内容与进度的基础上寻找合适的渗透点、对话点,增补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尊重、包容”等意识,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渗透式课堂中,学科教学是显性的内容,“国际理解”是隐性的线索,学科教学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一个平台,国际理解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科教学的教育价值,给予儿童有价值的“话题”,从而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2.主题式课堂。

在主题式课堂中,师生往往选定一个研究主题实施课堂教学活动,通过直接引导儿童联系生活、直接体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多元资源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体验的空间,使他们明确“对话主题”。集漫谈、阅读、操作、表演、交际、写作分享等为一体的课堂,有利于儿童逐步养成尊重差异、理解多元、接纳汲取、合作共享的品质。

四、课程:营造开放而多元的“对话场”

在儿童的生活中,对话是其感受世界、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以对话的态度主动参与、体验、互动、反思就能形成一个开放而多元的“对话场”,“追寻童年精神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致力于营造这样的“对话场”,真正促进“童心成长”。

1.节日体验篇。

丰富多彩的节日最能体现民风、民俗。赤壁路小学结合中西方重大节日,通过了解、体验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历史、文化、礼仪、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借助精选中西方的10个典型节日,我们开展10个微体验行动。我们从“体验环境”“文化阅读”“体验行动”“分享交流”设计每一个节日的教学内容,有点有面,有动手有思考,有吸收有表达,真正实现节日文化的浸润和体验。这种“体验”既是亲身经历的行动,也是内心感悟、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

2.生态环保篇。

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自然纬度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就“绿色可持续发展”进行世界范围内的合作。有鉴于此,我们设计了生态环保课程。

在生态环保篇中,低、中、高年段各有侧重。如“蝴蝶园建设”主题篇,我们在江苏省环境保护中心的指导下,重新设计了赤壁路小学本部小花园,订购了一批专门的树种,引导儿童开展“认识神奇的树”“观察蝴蝶的孵化”“欣赏美丽的蝴蝶”“我爱赤小园”等课程的学习。

猜你喜欢

童心精神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童心绘天下
拿出精神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