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研训中找到自己的专业生长路径

2018-01-28

江苏教育 2018年8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是个非常注重生活情趣的人,他在园中遍植花草,偶然发现生长于阴暗潮湿之处的苔藓,虽然花如米粒般细小,生长在太阳照不到的地方,但也能凭自身的力量开花结果,由此写就了一首清新的小诗《苔》。我喜欢这首小诗,常常觉得自己就是那小小的青苔。

一、从求学他乡到反哺故里,教育征程自然开启

伴随着绿皮火车悠长的鸣笛声,我度过了3年的师范学校求学生活。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陌生的乡镇,一所偏远的村小。一幢两层的楼房,一片长满杂草的操场,6个班级,9名教师,这就是学校的全部。犹记老校长的话:“这里是査桥的‘西双版纳’。欢迎你,第一个来到村小的师范生!”就这样,在这所位于4个乡镇交界处的偏僻一隅,我开启了教学生涯。

首先面临的是交通问题。从家到学校,大半路程是一条狭窄的泥沙混合的马路。附近有几家采矿厂,所以路上通行最多的是货运卡车。晴天,呼啸而过的车辆带起的风沙久久不散,形成灰黄的“尘霾带”;雨天,道路泥泞,烂泥常常卡在自行车链条里,车子开过,溅起的泥浆水能甩到头顶。必经之路的九里桥在重建,上下班得靠摆渡。体重90斤的我,扛着自行车上下斜坡、上下摆渡船。逢雨天摆渡船停运,得绕道骑行近一个小时。如果说交通问题能靠起早摸黑来解决,村小的工作环境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则让我这个新人面临巨大考验:任教四年级语文兼班主任,兼教品德、音乐、体育等,周课时达25节。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体美教师,我也无从结对拜师,更多的要靠自己学习摸索。对于自己热爱的语文,所谓“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我充满热情地和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间,甘之如饴地享受那随着课文溜走的一个个日子。也许是一个师范生在村小更容易被“发掘”,工作第一学期,我入选中心小学学科竞赛团队,在片区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中崭露头角,也因此接到了在片区上公开课的任务:执教中年段的语文复习课。我把复习课的主题定位于“段”,然后一头扎进了板块的设计、内容的取舍、学法的琢磨中……公开课收获了好评,我给同行们留下了“上课不错”的印象。生活即教育,课余,我带领学生读散文、吟诗歌,秋日里到山凹凹野炊,农忙季节去田野拾稻穗……这样安静而丰富的日子,一过就是9年。回忆这段生活经历,我深感自己不就是那小小的苔吗?不管被安放在何处,生长环境怎样,我都视作生活的赐予,如苔一般随遇而安,并在不经意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芳华。

二、从被动应对到含英咀华,教学视野不断拓宽

2000年,我从村小调到中心小学任教并担任教导干事。从此,我整日陷于调代课、拟发通知、组织活动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中,“慢煮时光”的从容没有了;分管语文条线,身份从班主任、语文教师转为学科管理者,自得其乐的“怡然”也没有了……我就如风干的苔草,没有了青葱的颜色,没有了悠然的风姿,有的是尽快融入新团队的紧迫,是提升业务水平的渴望,是当好一名学校管理者的压力。我庆幸,借着锡山成为首批全国课改实验区的东风,我也成了教改浪潮里的一名弄潮儿,在鲜活的课堂、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我庆幸,自己先后参加了市、区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在一个个讲座、一次次对话中系统地学习了教育科研的方法。我记得自己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培训班上交的作业。千字文变成“铅”字文,那份激动堪比中奖,而带给我的满足与喜悦则是长久的。

无疑,这样的培训学习让我收获“营养”的补给,然而也有些培训活动最初却让我不以为然。一次,我被推荐参加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联合举办的专题培训。拿到培训菜单一看,大多是些理论性讲座,如“我国教育概念的形成”“学校品牌的创建与传播”等。在我看来这些学习内容遥远而空渺,能实在地帮助我上好课?能实惠地指导我写文章?我几乎是带着去体验一把高校生活的心态踏上了行程。开班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亲自致欢迎词,在谈到教师专业发展时他说:“要改变教师的缺点是很难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优点;教师行当主要是做中学、悟中学,我们应该降低对外部培训的期望;好教师是自己悟出来的,不是评选出来的。关键是给教师‘悟’的机会和时间……”这不是实实在在地指出了当前教师发展的问题,指导一线教师、教学管理者如何进行专业提升吗?“高大上”的教授讲话是这么接地气,我开始对培训有了期待。在聆听、互动、对话中,我被教授们的博学和个人魅力深深折服。为期一个月的培训活动,我记下了数万字的学习笔记,撰写了《听吴刚平教授谈“教育经验概念化”》等多篇心得体会,并在导师的推荐下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认识了现代教育评价的鼻祖泰勒;读《普通教育学》,了解了“世界上第一个把心理学引进教育”的赫尔巴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者要从教育以外看教育,从学校以外看学校,从学科以外看学科,了解教育的本原,理解教育的规律,教师的教育视域才能得以开阔明朗。

三、从就课论课到理念先导,教学品质得以提升

时间在充实和匆忙中溜走,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的经历曾让我沾沾自喜,然而,之后参加的区、市青年教师会课我都仅获二等奖,参加市教学能手评比也遭遇“滑铁卢”。一连串的失败让我颓丧,我的专业成长陷入了高原期。直到2011年,我有幸成为“孟晓东名师工作室”的一员,从此,我的教学理想不再无处安放,教学困惑也得以随时纾解,在导师孟晓东先生的引领下,我孜孜以求寻找自己的精神坐标,不断走向内生的自我成长。

2013年3月,学校推荐我参加江苏省“杏坛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这也是我加入工作室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导师热情地鼓励我:这是个机会,经历一个打磨的过程,或许你曾经的困惑会迎刃而解呢。是啊,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要我成长”,而应该是“我要成长”,工作室的导师和伙伴是我强有力的后援团!那届展评课活动的主题是“以学定教,学教相长”,指定课题为五年级的《埃及的金字塔》。这是一篇说明文,网上几乎没有相关的教学视频,翻遍了图书室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杂志,也只获得几个零星的文本解读的片断。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阅读需求?学什么更符合它的文体特点?我有些犯难了。导师提醒我:“拿到教材,首先你是读者,其次你是儿童,最后你才是教师。要带着对文体、对教材、对学生的理解去备课。”我搜集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有的说明文来研读,观看了大量关于金字塔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以“读者”的视角品读,以“儿童”的视角阅读,以“教师”的视角解读……第一次试教,导师亲临现场,首先就对导入环节提出质疑:“‘以学定教’,教师要把握学生生长的原点,即学生已有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生活实践。你出示的图片虽然精美,但偏离了学生学习的原点。”于是,导入环节从一个问题开始:“关于金字塔,你有哪些了解?”看似普通的问题,实则是在把脉学生的认知原点,金字塔的地理位置、用途、名字等浅近的内容一带而过,而一些关于金字塔的课外知识则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该站在怎样的立场、选用怎样的策略让学生发现说明文的魅力?细读文本,第三自然段13行文字里包含了13个数字,蕴藏了很多金字塔的知识。“一站到底”——我忽然想到南京的一个知名度高、影响广泛的综艺节目,就是它了!“请同学围绕第三自然段设计问题,一会儿请两位同学上台PK,轮流回答台下同学的提问,答对多者获胜!”展评活动地点正好在南京,这个接地气的游戏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在富有情趣的一问一答中,学生迅速掌握了金字塔的知识,发现了文本最基本的表达方法“列数字”,初步感受到金字塔“宏伟”的特点。“一站到底”的游戏活动犹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文本深处更加美丽的“风景”。

就这样,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磨,“生长”的理念不知不觉植根、浸润,课也逐步走向成熟,我终于捧回了“杏坛杯”展评一等奖的证书。回首在“孟晓东名师工作室”的5年,“相约名师”的追寻、“同课异构”的锤炼、“工作室联动”的分享、“送教到校”的担当,成员们共同探索、积极实践、蓬勃生长,“儿童立场”逐渐融入了我的教学。我渐行渐悟:所谓“生长”课堂,它的基点有两个,一是心中有人——一个个鲜活的儿童;二是目中有文——一篇篇独特的文本。只有对学生和文本这两个“学”的基点有了正确的解读,才能让教师的“教”明明白白、简简单单、实实在在。2017年5月,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基于核心素养的积极学习”主题教学研讨活动在锡山进行,孟晓东先生作主题报告,王文丽、吉春亚等著名特级教师公开教学,我也有幸在此次活动中执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在我心目中,专家、导师就如那朵朵“牡丹”,雍容典雅、气定神闲,而我还是那小小的苔,积极努力,但底蕴尚薄、积淀尚浅。这次与名师同台的经历更坚定了我的信念:且行且思,一辈子和课堂一起“生长”!

四、从事实经验到思想融合,教学主张日渐清晰

“经各区县教育局推荐,你已经被选送参加2015年省、市合作特级教师后备高级研修班学习……谨向你致以衷心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2015年6月,一份通知静静地躺在我的案头。曾经艳羡并渴望参加“特后班”学习的我,接到通知的那刻,除了惊喜还有点忐忑:是我?我可以吗?开班仪式上,听优秀学员娓娓道出培训之路,看他们意气风发的模样,瞬间我就化为粉丝一枚,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学习充满向往之情。

“特后班”的第一份作业就是制定个人研修方案。令人感动的是,方案递交后仅隔一天,我就收到了班主任王聚元老师长达2000多字的回复,就我提出的课堂教学、个人风格等方面的困惑进行剖析,并指出了研修方向:结合微课题“追寻儿童意义的语文积极课堂的实践研究”,从事实经验到思想融合,提炼教学主张。王老师数次亲临学校进行听课诊断,就课堂中普遍存在的“去儿童学习”行为和“被积极”现象展开积极归因解释,挖掘并引导关注学生的本性、积极的愿望、内在的需要。王老师携“特后班”“国培班”学员共同探讨积极课堂特质,达成“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积极课堂即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课堂”“积极课堂是教师积极地教,学生积极地学”等教学共识,并使理念在教学现场建构,在教学现场践行。2016年11月,我校面向无锡市举办“过一种积极的儿童学习生活”课堂教学(语文)专题研讨活动,推出了2节具有“积极”特质的研究课,并由我作了“回归儿童学习本性的积极课堂”理念阐述:追寻儿童意义的语文积极课堂,就是在积极课堂理念指导下,将教师积极地“教”和学生积极地“学”的双重特质融为一体的行动策略,它使教师的教更贴近学生的学,并能更有效地将教学能力转变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促成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观点引发了与会近500名专家、教师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较为清晰的教学主张,即“遵循认知特点,引入积极体验,指向言语生长,促进主动发展”。2017年,体现我的教学主张的论文《积极课堂特质解码》在省级教育刊物发表。

短短一年间,“特后班”活动丰富,内容深入校本研修、专业发展、教育反思等各个领域;班上人才济济,主题对话和思辨常常让人脑洞大开。我庆幸有这样一批同行者,我渴望成为这样的思想者,于是——

我从自己的教学中发现和捕捉问题,开展研究。上《燕子》一课,“翼尖”是个生词。我问:理解这个词吗?学生点头。“‘翼尖’在哪里,请你上来指一指。”学生上来,鼠标停在“翼尖”这个词上不动了。以成人的思维当然是指画面中燕子的“翼尖”的部位,但是孩子的思维水平不一样,他理解的是“言上之意”。所以在学生表现另类或屡屡犯错的时候,你不妨试着了解他思维的过程,让他说出想法和思考,来更正他原来的思维定向:订正思维比订正行为更重要!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我完成了讲座“教育,请适应并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在学校的“敏求”讲坛和同行分享。

我针对当前的教育困惑、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如何实现教师绩效考核的发展性、激励性、科学性和公平性?作为一名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学生学业水平发展应该成为教师绩效的主要参照。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业水平发展?变“应试”为“应世”,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采用延时评价,着眼学生的长效发展;应注重教师的自身学养,促进学生的隐性发展。据此,我撰写了《教师的绩效在于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发表在《江苏教育》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我从教学管理的现实和矛盾出发开展研究。由于学校规模扩大,近5年招录了近100名新教师,教师队伍建设面临严峻考验。我们利用学校70多名拥有区级以上学术荣誉的教师的资源,结合学校的省级课题研究,沿着发现和赏识“优秀”—发扬和迁移“优秀”—形成“优秀”自觉的生长路径,缩短教师成长周期,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优秀”吸引,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在江南大学“特后班”“教师专业成长”主题交流活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教研员访学团活动中作经验介绍。

…………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空间隐喻术语,是“位置之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图式”,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吸引是源自于美好精神世界的吸引。回顾2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在懵懂中相遇华师大,在憧憬中追随“孟晓东名师工作室”,在“特后班”砥砺前行……充满正气、积极进取、团结和谐的研训环境,一致的价值取向,共同的问题领域,普遍认可的话语方式,以及同伴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合作、竞争的状态,为我的成长注入一股股强大的内驱力。我在繁忙的生活中挤出时间勤于阅读,在“研修日志”上建造精神家园,在课堂上不断将新思考变为新行动,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园地留下了一个个深深浅浅的脚印。“不问花开几许,只问浅笑安然”,只深信,明媚着,便是快乐;快乐着,便是温暖。如果说教育是片广袤沃野,我仍愿自己是那小小青苔,栖息于斯,滋养于斯,幸福于斯!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甜蜜的烘焙课堂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