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刻瓷工艺的金石气韵

2018-01-26张海生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5期
关键词:刀法刻刀金石

张海生

山东淄博

刻瓷是工艺陶瓷的一朵奇葩,它主要运用特制刀具在陶瓷釉面上进行雕刻、着色,制作画面。是集绘画、书法、篆刻于一身;墨、色、刀为一体的手工艺术,素有“瓷器上的刺绣”之称。据史料记载,刻瓷最早出现于清代乾隆年间,是一门宫廷技艺。但它的萌生与远古的甲骨刻字、青铜铸雕、秦汉的刻剥玉、唐宋元明清的木雕、牙雕、石雕等装饰技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刻瓷在解放前因战乱险遭失传,后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重新发展起来。到20世纪70年代,刻瓷在山东淄博复兴起来,随后以淄博为核心兴旺发展。形成“世界刻瓷看中国,中国刻瓷看山东,山东刻瓷看淄博”的现状。

刻瓷的主要工序就是刻刀在锤子击打的作用下,在瓷器釉面上形成刀迹,通过运用刀痕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刀法,不同的排列形成不同的刀法,不同的刀法表达出不同的艺术效果,给人不同的形象质感。刻瓷的过程就是根据画面的整体结构,运用刻刀从点线面三方面着手,联点成线,联线成面。深深浅浅、虚虚实实,刀刀见痕,笔笔相连,形成“如折钗骨,如屋漏痕,如虫蛀术”的一个工序过程。它把晶莹坚硬的“瓷器味”与锋芒锐利的“金属味”揉和在一起,形成刻瓷工艺最显著的特征—金石韵味。

所谓“金石”,一般指的是古文字,“金”既金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因为周以前把铜叫作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石”既石刻,有文字的石刻,最常见的就是碑铭墓志,还有动物骨骼、龟甲、玉器上的刻字也统一归为石刻。我们把这些铸在青铜器或者刻划在石头、骨头的文字称为金石文。金石味原指镌刻在金属、石料上的书画韵味,它古朴、苍劲、浑厚、凝重。刻瓷与这些铸在金属上,刻在石头上的艺术有共同之处,都是以刀代笔刻制。所以鉴赏一副刻瓷作品的好与次,首先要看的就是它是否具有金石文那种古朴、苍劲、浑厚、凝重的气韵,也就是所谓的金石气韵。

要让一副刻瓷作品具备金石气韵,对刀法的要求很高。刻瓷的主要刀法有(1)、垂直法:就是刻刀前端与瓷器表面垂直90度接触,击打后形成刀迹。这种刀法,大刀破斧,刀迹清晰,多运用在大面积的图案刻制中。(2)、斜面法:就是刻刀与瓷面呈一定斜角接触或用斜口刻刀,击打后刀迹形成一边深一边浅的线条。多运用白描图案的刻划,让画面出现厚重感,不呆板。(3)、捻刀法:手指捻动刀柄或手腕旋转刀柄雕刻出扇面形、放射形或羽毛形等块面。经过任意组合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运用捻刀法刻制出来的画面刀法组合变化丰富,适合表现动物皮毛、山石、树干和鸟类羽毛等质感。(4)、跳刀法:这种刀法就是刻刀与瓷器在击打中移位,形成跳跃感觉,呈现疏密状。(5)、打磨法:不用刻刀,只用金刚砂、砂棒和砂轮对瓷器的釉面进行打磨。这种方法多用于对人物面部、手部、和衣服等比较细腻的地方进行打磨。(6)、划线法:用金刚石笔直接划线,刻出来的线条粗细均匀、富有连贯性。如同中国画白描线型中的“铁线描”、“高古游线描”、“琴弦描”。这一方法多用在表现人物衣服、头发、眉毛、手指轮廓和动物毛发。

其中垂直法、斜面法、捻刀法是刻瓷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几种刀法,是创作刻瓷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这些刀法不是单独使用的,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各种刀法相互穿插交替使用。选择对的刀法,对画面呈现效果关系重大,而好的刀法对刻划画面也至关重要。影响刀法的因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角度、力度、频率、和速度。(1)角度:是指刀刃与瓷面的夹角。夹角越大刀迹越窄,夹角越小刀迹越宽。运刀时同时变换夹角,会形成宽窄不同的刀迹。(2)力度:指锤击刻刀时的轻重程度。敲击力度重则瓷面崩裂程度大,刀迹深而粗糙。敲击力度轻,则刻出来的刀迹细且弱。瓷质釉面有软有硬,每人是力气也有大有小,根据情况用合适的力度去表现画面。(3)、频率:是指锤击打刻刀的快慢程度。在刻刀运行速度不变的情况下,速度快刀迹间距就大,速度慢刀迹间距就小,两者成正比。

多种刀法相互交替运用,不断变换刻瓷的角度、力度、刻瓷频率和速度,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力度,在瓷面上刻制出来的刀迹就不一样,最终所呈现出来作品会有不同的效果。刀迹的粗细、深浅、轻重、疏密、齐整、错落可使作品形成粗犷、细腻、刚劲、柔美等不同的质感;刀迹的曲直、方圆、虚实、断连、顿挫、又能表现物体的坚硬、松软、厚重、粗糙、光洁的质感。刻瓷大师董善习老师曾在他的《刻瓷艺术》一书里说:“刀法要表现出书画艺术中的笔意、笔情、出笔力、笔法、笔韵、笔趣、以及墨的浓淡、干湿、虚实、斑驳、泼破。同时还要表达出金石篆刻的古朴、浑穆、简洁、钝拙、锐利。”提出了刀法在呈现刻瓷作品的金石韵味时的重要作用。

要把刻瓷作品的金石韵味表现好,除了把刀法掌握好,重视董善习老师提出的刀法的角度、力度、频率、速度因素外,还要求我们刻瓷作者在诗文、书画、篆刻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具备一定的灵气和悟性。在深厚文化底蕴的烘托下,刻瓷工作者才能做出有思想深度的刻瓷作品。思想在艺术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老师就曾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召开的学术会议上提出“没有思想的艺术是没有灵魂的,思想是艺术的核心点。”要把作品做到王老师所说的有思想、有灵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胸中有画,下刀有神。创作每副刻瓷作品,打稿之际,画面的每一笔每一画,每个勾勒,每条线条,每处转折,每部分的疏密都在脑中安排好,何处起刀,何处落刀做到心中有数,刻制时举旗若定,依画下刀,刀刀有神。

(2)、笔韵生动,刻划有味。刻瓷工作者要把刻瓷作品的金石韵味表现出来,必须要具备中国传统书画知识和篆刻知识。中国书画讲究笔墨讲究气韵生动、篆刻讲究金石气韵。掌握好这些方面的知识,把笔墨的气韵表现出来,再和篆刻的金石气韵结合,充分体现刻瓷刀法使刀迹既呈现书画的笔墨韵味又有浓厚的篆刻风格,这样就把刻瓷作品的金石韵味完好地表达出来。

(3)、刀法多变。中国书画的笔墨讲究虚实变化、浓淡相依、顿挫回旋、巧拙适度,富于节奏。刻瓷就是以刀代笔将中国书画呈现在瓷器上的一个工艺过程。所以运用灵活多变的刀法,有虚有实,点、线、面结合,刀迹疏密错落变化,刀刀见迹,笔笔相连,形成屋漏之痕,虫噬之痕,充分展现作品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刀法刻刀金石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新增编委介绍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刀法
冷热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刻刀风骨:秦胜洲作品选
趣图
趣图
胡同里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