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018-01-25徐春明

山西青年 2018年23期
关键词:双创政治思想

徐春明 杨 楠 王 璨

(1.大连科技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2.大连科技学院交通运输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双创”即创新创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并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内容、措施以及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一方面有利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落到实处。

一、“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正面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利机遇,在国家战略导向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双重作用和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双创”教育理念的时代脉搏,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内容[1]。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的重要保障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因此,以人才培养为重任的高校必须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以顺应创新创业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二)有利于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理性觉悟,让学生自觉的将创新意识融入到行动中去,让创新成为学生习惯性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是教会学生怎样去创新,赋予学生创新的能力和方法。创新创业教育是连接校园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桥梁,是实现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纽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正是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这一点上,创新创业教育也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二、“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不全面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正确,错误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因此,对于创业的信念、精神、心理、道德、观念、能力、品质等方面内容的教育是缺失的,教育内容不全面。

(二)教育方法不科学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环节。创业的主观认识属于意识领域范畴,对创业主观认识的培养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2]。很显然,要达成实践性如此强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仅仅让学生坐在传统的课堂里是不够的,而要让大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接触实践,让大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渴望得到充分满足。

(三)教师队伍缺乏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大多数不从事创新创业相关研究,“双创”的专业化理论水平很低,而且这些教师本身也不具备创业的意愿和能力。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是辅导员,他们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和学习经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很陌生,甚至有的辅导员在思想认识上就有偏颇,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就业部门的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无关,这些都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缺乏的重要表现。

(四)思政与“双创”的结合不足

思政与“双创”之间的关联度是很高的,但是由于对这种关联度的认识不够清楚,重要性得不到承认,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和“双创”教育体系之间目前还是割裂的,未有真正的融合。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多注重相关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创新创业思想上的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则过多地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而鲜有涉及创新创业实践动手能力的内容,二者的结合不足。

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措施

(一)以“双创”带动思政教育改革

1.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创业观念的正确引导

在就业观的引导和教育中,要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三观”教育的理念,要将“三观”教育融入到就业观的引导中去,鼓励大学生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就业选择,让个人的就业行为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在择业观的引导和教育中,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择业目标,这需要依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来实现,要引导大学生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择业时也要综合权衡个人和社会资源分配的得失问题。

在创业观的引导和教育中,首先,要把创新创业精神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引入“两课”教学的各门课程之中;其次,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开展专门的创新创业主题教育;最后,将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与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引导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行为模式。

2.注重个人发展的点面结合

现代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最显著的特征是学生个体差异化培养,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以往教育的界限,不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意识。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下的大学生不能只有个性,还要具备全方面的素质。因此,“双创”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个人发展的点面结合,以全面发展为背景,鼓励大学生发展个性。

3.理论知识的教授与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相结合

“双创”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两课教育要努力培养大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其它知识深度融合,培养新的工作技能;要培养大学生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在复杂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要培养大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和面对挫折的担当意识。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理论知识的教授与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相结合。

4.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加强二者的融合,最重要的是,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又要鼓励学生面向社会,走进社会,进而用实际行动为社会做贡献。这就要求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调整理论教学的比重,要将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建立社会实践的考核体系和奖励机制,努力建设校外社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的实践锻炼,不断提升实践能力。

(二)变革思政教育模式

1.深入挖掘第一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课程体系建设应全方位化。首先,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摆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主渠道位置上,全力发掘思政课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巨大优势和潜能,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渗透到思政课中,让思政课也成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其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精品专业课程的建设,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广泛采用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2.注重文化育人,向校园文化借力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渗透到特色团日、主题班会、专题教育等活动中去,增加活动的频率,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创建创新创业专业社团,邀请知名的企业人士、创新创业人士到校传道授业解惑,不断将创新创业思维传导给大学生;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精英挑战赛”以及各类创新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努力发掘校园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开展朋辈交流,起到典型榜样的示范效果等。

3.努力占领互联网新媒体平台

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通讯模式已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将各类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创新创业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出去,那必定会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三)重构思政教育机制

1.打造创新创业教师团队

首先,挖掘校内教师资源,开展对“双创”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高校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支持和选派校内优秀的思政教师参加国内外各级创新创业培训,通过培训培养教师团队的创新创业素养和指导能力,在此基础上,组建政治过硬、能力出众的创新创业优秀教师团队。同时,也可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去从事实际工作,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方式,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其次,引进校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一方面,邀请创业的先进人物以及双创教育的专家学者到校举办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活动;另一方面,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聘请上述人员到校做创新创业的兼职教师,到大学生的课堂中去,深入学生、深入实际,带去创新创业领域的最新资讯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打造联合育人制度

首先,打造校内外教师力量联合育人的制度。高校应该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同时,通过选聘引进校外优秀的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应该合力进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其次,打造校内外实践联合育人的制度。一方面,高校应该大力建设校内高水平的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校内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以此更好地检验和论证校内专业理论教学的实际成果;另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建设校企联盟,将学生送入联盟企业顶岗实习,挂职锻炼,来使学生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这既是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举措,又让学生树立了创新创业的自信感。

最后,打造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联合育人的制度。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校内设立自己的创业孵化园,免费邀请有创业项目的校内师生进驻创业,在此基础上选拔典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指导和扶持。另外,高校应该加强与社会其它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联系,带领学生亲自到校外创新创业的教育基地调研、考察、观摩、学习,不断为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搭建广阔平台。

3.重构大学生评价体系

将大学生参与主持创新创业项目的情况、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情况纳入到大学生考评体系中,将考评的结果也作为衡量大学生能否获得“奖勤补助”、荣誉称号以及党团推优资格的重要依据。通过重构大学生评价体系,摒弃大学生过去“只读书”、“读死书”的错误学习习惯,逐渐培养和树立大学生自觉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品质。

猜你喜欢

双创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