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老课新设计

2018-01-24项白露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秋蝉南国

项白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5-292-01

《故都的秋》是上过多次的文章,这学期又上到这课,因为比较熟悉,很快就备好课。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现代作家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

二、整体感知

设问1:写秋,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追问:你从哪里知道的?

设问2: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设问3: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设问4: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此处可设置如下问题作引导: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追问a: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追问b: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设问5: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追问a:在哪一段找到的?设问6: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三、赏析对比映衬手法

设问1:文中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

设问2: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了什么?追问a:难道南国的秋不美吗?追问b: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有距离,这让他感到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写南国之秋?

四、分画面赏析

故都的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都令郁达夫魂牵梦萦,尽管故都的秋是“清”,是“静”,是“悲凉”。那作者是怎样体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呢?他为我们描绘的五幅画面你又最喜欢哪一幅呢?为什么?

A.秋花图

设问1: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设问2: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

设问3: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进一步解说并追问: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B.秋槐图

设问1: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设问:哪些地方表现出“静”?

设问2:“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

C.秋雨图

设问1: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有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

设问2: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觸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

五、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1:郁达夫为什么独钟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呢?

设问2:再看倒数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六、总结全文

抓住文字呈现出的画面感,提出五幅图,有提纲挈领的效果,犹如庖丁解牛,有迎刃而解的痛快感。再看看,总是感觉教学思路按部就班没有突破。平常上课,想想还是应该尽量有新的设计新的尝试,就算课堂效果呈现不够理想,也值得积极尝试。本文是一篇老课文了,网上参考的教案论文很多,但是都没有跳出五副图的窠臼。学生第一次学到一篇课文,老师这样讲或者那样讲,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颖的。但是对于老师而言,每次遇上同一篇文章,都大同小异不多加思索的备课上课,还是会心有不甘。在重复中教学,未免有点机械,缺少点挑战,也会丢失许多教书的乐趣。

模仿容易,创新的灵感难捕捉。如何入手?首先,抛开所有的参考资料,细细品读文本。静心阅读,多次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琢磨。其次,化繁为简。在众多教参论文等各种资料中抽丝剥茧,找出文本最中心的议题。《故都的秋》,关键词:“秋味、清、静、悲凉”。 第三,思考作者怎么写。郁达夫写的是感觉,以牵牛花的蓝朵来写清,以一丝丝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来写静,以秋蝉以闲话秋雨来写悲凉。第四,作者以什么角度写。我们可以尝试从作者写的角度来入手教。郁达夫写的是感觉,我们就从感觉角度入手教。人有五官,由此有五感。眼睛对应视觉,鼻子对应听觉,嘴巴对应味觉,耳朵对应听觉,皮肤对应触觉。就从五感入手,尝试设计本文的一个中心讨论议题:“郁达夫怎样从五种感觉角度来体会故都的秋味?”替换教学环节四的“分画面赏析”。第五,回到文本去解读。以“五感”为抓手,果然找到“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成就感。

多阅读,多思考,能让老课文在多次解读中焕发新的魅力,教书育人的一大乐趣大概也在于此吧。endprint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秋蝉南国
红豆生南国
秋蝉礼赞
南国神草金不换
南国牡丹
红豆生南国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