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通志》(嘉庆版)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研究

2018-01-24马卓周

音乐传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嘉庆槟榔男女

■马卓周

(广西艺术学院,南宁,530022)

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的综合性、资料性著述,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地方“通志”中,清嘉庆初年谢启昆修,胡虔纂写的《广西通志》(以下也简称“嘉庆版”)①《广西方志提要》(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依谢启昆的姓氏简称该书为“谢志”。本文对其文献的引用来自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广西》,全7册。就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志书。

“嘉庆版”共二百八十卷,繁体、竖排,卷首列谢启昆《恭进广西通志表》,次为《重修广西通志衔名》,又次为《叙例》及目录,全书正文编为卷一至卷二百七十九,内文以典、表、略、录、传五部分为纲,以纲领目,纲举目张。②“典”即训典,收录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朝有关广西的上谕、宸章和蠲免、赈济的旨意(二卷),为一目;“表”收郡县沿革表(十卷)、职官表(四十八卷)、选举表(十八卷)、封建表(一卷),共四目;“略”收舆地略(十四卷)、山川略(二十七卷)、关隘略(五卷)、建置略(二十五卷)、经政略(二十八卷)、前事略(二十六卷)、艺文略(十卷)、金石略(十五卷)、胜迹略(十一卷),共九目;“录”则收宦绩录(十三卷)和谪宦录(二卷),共二目;“传”有人物传(十二卷)、土司传(一卷)、列女传(七卷)、流寓传(一卷)、仙释传(一卷)、诸蛮传(二卷),共六目。以上合计有二十二目,二百七十九卷。此志自问世至今,颇受名家赞誉,其方志地位可见一斑。该文献史料列目较细,不仅再现了社会风俗的发展状况,更是对广西地区文化的面貌进行了总览。本文将以史料文献为主要线条,汲取方志学、文献学、民俗学、民族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梳理分析“嘉庆版”中的音乐文献的基本内涵,尝试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汇集和专题探讨,助力于广西地区少数民族音乐风俗简貌的研究。

一、“嘉庆版”中的音乐史料概要

本部分史料概述,源于笔者对“嘉庆版”《广西通志》梳理后的呈现。在广西这片多民族的沃土上,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极为丰富,但《广西通志》中辑录的少数民族活动比较简略,而这些文献的出发点更多是政治、疆域、风俗等,音乐方面就未专门成文涉及。

笔者整理“嘉庆版”中的《风俗篇》(属于“略”中的“舆地略”)、《诸蛮篇》①受成书时代和题材局限,这类古书中难免出现一些从封建专制统治者角度出发的、在当前看来带有歧视性的说法,如“蛮”等。为尊重史料原貌计,本文只能保留这些用法,但这绝不代表现代和当代的文明立场,更不可能代表本文作者和本刊编者的立场。特此说明。后文类似情况恕不逐一赘注。——作者、本刊编者注(属于“传”)后,发现此版的文献叙事内容与雍正版略同,其音乐方面文献主要存在于描写诸蛮风貌所述及的音乐、歌舞的文字中,多在祭祀、节庆、婚嫁、丧葬等风俗中呈现。嘉庆版《风俗篇》有2卷史料(卷八十七、八十八),分54段呈现,其中涉及音乐的史料有20段;《诸蛮篇》的史料也有2卷(卷二百七十八、二百七十九),以66段史料呈现,其中涉及音乐的史料有34段。通过嘉庆版中的文献史料,对比雍正版②《广西方志提要》简称其为“金志”,因其为清代金鉷修,钱元昌、陆纶纂。本文对其文献的梳理亦来自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广西》。(下文亦如此)的记载,可见“诸蛮”文献中,音乐活动出现的比例略高于“风俗”文献,风俗篇中的音乐活动记载则大多与《诸蛮篇》中的民俗活动相关。这些史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一些情况。

(一)《风俗篇》中的相关文献

在该篇中,文献先进行省情概述,再分府县辑录。其序有云:

谨案:广西为南方边徼……四方寓居者多,风气无异中土……国朝德教远播,蛮夷向化……虽土司人民亦渐耻沿旧习矣。今列昔人所记粤俗及见今土风……至蛮俗,别见《诸蛮传》……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椎结踑踞,乃旧其风。③本刊加工本文时,按“广西地情网”(http://www.gxdfz.org.cn)提供的嘉庆版《广西通志》原书图像在线资料校核了引文,由此对原引文的断句和字词略有调整。部分异体字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也已用常见形替换。后同,不再赘注。——本刊编者注

可见,原文开篇就点明,在广西这一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风俗、民俗活动都是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它们集中体现了这一区域的人们共同留下的文化经验与集体记忆。

《风俗篇》中与音乐有关的20段文献,突出反映了当地人的音乐喜好,其记载以阐释婚丧嫁娶中涉及的音乐为主。举例如下:

岭南风俗,家有人病……不复更祈,死则打鼓鸣钟于堂北,至葬迄。(张骜《朝野佥载》)

(卷八十七之二)④这里所标的卷次后的数字是指原版图书中的页码,并非前文所提的每篇所含的段数中的段次。后同,不再赘注。——本刊编者注

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郭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盖日闻鼓笛声也。每岁秋成众,招乐师教习子弟。

(卷八十七之四)

粤人淫祀而尚鬼……延巫鸣钟铙,跳跃歌舞,结幡焚楮……事毕,插柳枝户外,以禁往来其中。

(卷八十七之七)

粵中水塘,宵更禁五鼓,仅四鼓而天已明矣。相传击五鼓则潮水泛溢,此亦悠缪之说。然城中仍五严也。(吴震方《岭南杂记》)

(卷八十七之八)

上述四条摘录文献,对岭南一带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生活景象做了概览,在隐约之中呈现了当地文化发展的轨迹,并反映了人们对于此类文化事象的认同之感。

再如:

岭南嫁女之夕,新人盛饰庙坐。女伴亦盛饰夹辅之,迭相歌和,含情凄惋……其歌也,静江人倚《苏幕遮》为声……其间乃有绝佳者……或于稠人中发歌以调女伴,女伴知其谓谁,亦歌以答之,颇窃中其家之隐慝,往往以此致争,亦或以此心许。

(卷八十七之十三)

灵川⑤隶属于桂林市。,风俗淳美,冠婚丧祭,俱用礼乐。(《李志》)

(卷八十七之十六)

雒容⑥雒容镇,位于柳州市鱼峰区东北部,为桂中经济重镇。,民与僮并……喜唱歌,春秋相聚戏嬉。婚娶概用牛豖,屏声华,崇俭约。(《金志》)

(卷八十七之十九)

天河东西南三乡……语言各别,惟北乡为百姓。岁时伏腊会聚,婚礼以牛为聘。每年秋成后,男女赠答鸡黍,杂坐讴歌,不脱蛮习。(《金志》)

(卷八十七之二十二)

西隆⑦今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百色市西北部。,种稻山巅,贫无储积。每椎牛,饮生血,不食盐。人无长幼,好疑重鬼,会饮和歌,其声纥那。(《金志》)

(卷八十七之二十五)

横州虽为殊方辟邑……中秋,城中郭外之家……皆集所设处拜月欢饮,箫鼓讴歌……

女家于近村,请能歌男妇一二十人或三四十人者,至期同男昇轿至。众集女门……夹而歌之,互相应答,欢笑而行……若僻远村落,则新妇徒行,歌者如附郭……

(卷八十八之十一、十二)

左州①古为西原黄峒地,旧名“左阳”,今广西崇左北部的左州镇。,旧亦羁縻地,土隘而瘠。衣冠饮食,俚俗相沿……《一统志》云:婚嫁唱歌踏青为媒妁,丧葬杂以音乐饭僧为美,观则陋习之未尽化者。(《金志》)

(卷八十八之十六)

把嘉庆版记载的时存习俗与雍正版记述的内容比较,可看出在灵川、雒容、西隆、横州和左州等县的壮族、瑶族民众的生活中,“倚歌结缘”习俗一直延续,即男女通过唱歌互相表达爱恋之情。其表现为婚丧风俗中都会摆设宴席,唱歌活动则穿插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是婚礼歌俗,还是丧葬仪俗,唱歌的习俗都会依附特定时令而进行,更多了几分娱乐性或仪式性的意义。男女答歌作为同一文化圈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式和音声表达,折射出人们与“神灵”沟通、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心理寄托。这些文献既体现了当地的音乐面貌,又在一定层面上建立起了地理区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联,说明了唱歌习俗在当地的伦理规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又如在嘉庆版文献中,多次论及槟榔。管窥其文献描述,可以看出岭南汉族婚俗中多以槟榔为礼。如以下例子:

深广之民,结栅以居……自福建下四川……客至不设茶,惟以槟榔为礼。

(卷八十七之三)

婚聘不重财,用槟榔、猪、酒,遍分亲族。客至茶罢,进以槟榔。

(卷八十七之十一)

风气清淑,习俗淳古……俗尚质朴,不事浮靡。婚期庆吊,以槟榔为礼。(《一统志》)

(卷八十七之十五)

恭城②今恭城瑶族自治县,隶属于桂林市。,水土和平,语音最正……婚姻不重财,槟榔为聘。缙绅士大夫守礼好义,不事干谒。(《恭城县志》)

(卷八十八之二)

梧州③广西下辖地级市。梧州是古苍梧郡、古广信县所在地,是粤语的发源地之一,岭南文化(广府文化)发源地之一。,士民惟知力穑,罔事艺作。尚师巫……婚聘多用槟榔,男女不行醮礼。

(卷八十八之五)

婚姻得庚帖,或凭鸡卜,或酿酒验甘苦以决成否,用槟榔、乌饭、鸡、酒、猪、牛为聘。

(卷八十八之二十三、二十四)

都康④都康乡位于广西天等县中部。,山多田少,四时瘴雾弥漫……男女皆裹头,短衫长裙。婚尚槟榔,病不药而祭鬼,终岁淡食。(俱同上)

(卷八十八之二十五、二十六)

知学务耕,民俗俭朴,民业于田,逐末者少。纳聘用槟榔,疾病无医药。(《一统志》)

(卷八十八之二十七)

通过上述有关槟榔的文献的描述,可看出在岭南汉族地区,“槟榔”被广泛运用在交际、婚礼等各种风俗场合中。虽然上述文献没有具体的“歌”出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男女倚歌结缘的婚礼中所唱的“槟榔歌”也是与之相辅相成的。因此,此景象可称为岭南汉族地区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表现了当地“以槟榔为礼”的婚俗习尚和地方性表征。⑤该版还有部分文献对槟榔的作用及相关特点进行了归纳性描述,比如:槟榔能下气、消食、化痰,故岭海之人多食之,此可类北人之食酥酪……盖槟榔为患,习而不觉耳!(黄瑜《双槐岁抄》)。。(卷八十七之七)岭南好食槟榔,横人尤甚,宾至不设茶,但呼槟榔。于聘物尤所重,士夫生儒,衣冠俨然,谒见上官、长者,亦不辍咀嚼……余尝见东坡诗有云:“红潮登坡醉槟榔。”并俗传有“人蛮口吐血”之语,心窃疑焉。。。(卷八十八之九)但不可否认的是,“以槟榔为礼”的婚俗,还是显现出其淳朴性与庄严性,可成为考察岭南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

人类学家吉尔兹也指出:“文化作为一种被表述的起点,在各民族音乐代代传承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与相关区域的人们,必然形成相同音乐表现的载体与音乐表现的形态,它表征着一个具有共同意义和价值的群体的心理趋同,是文化接触情形下所产生的一种社会秩序与生活方式”⑥转引自黄应贵《物与物质文化》,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2004年印制。。通过概览《风俗篇》中的文献史料,可看出从雍正版到嘉庆版,民众歌唱活动这一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均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要么是依礼仪风俗而存在,要么是依存于人文社会发展。因此,生活在广西的多个少数民族中,不同民族与相关区域的男女唱歌活动,也必然形成相同的音乐表现载体与表现音乐的民俗活动。通过文字史料叙事,我们似乎能够窥探到嘉庆年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不仅喜欢唱歌,且在婚俗礼仪中伴槟榔为礼赠的音乐文化景观,当然这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认同。

(二)《诸蛮篇》中的相关文献

该篇的两卷篇幅分别记录广西当时各地少数民族:首记通省,次分记“蛮、瑶、僮、僚、俍、马、伶、侗、㲻、猀、仡、充、狁、佯、侬、伢、俚、苗、山子、蜑、浪、俫、巴、但、猓、狆”等二十六个当时认为的民族(但已在民族识别上逐渐与一些现代称谓接近),对单个民族则分别从多个方面进行叙述,具体方面按现代语言说有服饰、居所、饮食、劳作、年节、生丧、婚嫁、土谷、方言、礼仪、社交、祭祀、巫术等。该卷有关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资料颇为丰富,于66段史料中呈现,其中涉及音乐的叙述和描绘有34段。现将每卷的文献情况和含有音乐文献的依次作一述辑。

文献基本情况嘉庆版对广西少数民族所进行的分种类描述有两卷,此点与雍正版不同。篇首,文献主要描述了“蛮夷”称谓之由来,并描述了当地人群的外貌与性格,兹节录如下: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犬,其毛五彩,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则吴将军首也。帝大喜……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经三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后汉书·南蛮传》)

(卷二百七十八之一、二)

接着,文献按岭南俚人、广源州蛮、抚水蛮、南方曰蛮、安化州蛮、西南五姓蕃部等族别,分述其源流及风俗习惯,如:

古称天竺、咳首、焦侥、跂踵、穿胸、儋耳、狗轵、旁脊谓之“八蛮”。其文面尤异者,则有飞头、凿齿、鼻饮、花面、白衫、赤裩之属。岭表左右及海外诸国,在在有之。而儋耳、交趾遂取以名郡。(田汝成《炎徼纪闻》)

(卷二百七十八之十二)

这些文字史料对广西地区的少数族群居民及其性格进行了归纳性描述。又如:

谨案:《百粤风土记》载:粤人能以术用土木易人五脏手足,今不闻之。惟太平、泗城、镇安诸边郡有火箭……其法以朔望日晨起,随意取瓦石草木之属,咒而掷之,其物遂飞去,中者辄死,佩金玉则无恙。凡习此术者,不害人则己殃,比户皆然,不以为怪,俗之愚恶如此。

(卷二百七十八之十二、十三)

上述文献记载的所谓“蛮习”,共同再现了不同地区之间民俗文化上的多元互渗,并建构了族群之间独特的地域空间和地缘感知。这两卷文献与雍正版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它直接进行民族概述,将不同地区的文化风貌归在一起描述,更明确地展现了广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音乐史料概览下面,笔者根据该篇呈现的内容,选摘涉及音乐的文献进行解读。比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娱乐活动中,歌唱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有些段落就描述了不同地区的瑶族男女歌唱活动的场面:

瑶人椎髻跣足,衣班布褐。采竹木为屋……岁首祭,先杂揉鱼肉酒饭于木槽,叩槽群号为礼。十月朔,男女成列,连袂相舞……谓之踏瑶。乐有铙鼓、胡卢笙、竹笛,众音竟作,击竹筒为节……(《虞衡志》)

(卷二百七十八之十三)

瑶人风俗,最尚踏歌,浓妆绮服,越阡度陌,男女杂遝深林丛竹间,一唱百和,云为之不流,名曰会阆……唯元宵与中秋夕为盛。有民歌,有瑶歌,俱七言,颇相类。其不同者,民歌有韵,瑶歌不用韵,民歌体绝句,瑶歌或三句至十余句。民歌意多双关,瑶歌专重比兴……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粤西偶记》)

(卷二百七十八之十九)

兴隆①今南宁市隆安县附近周边地区。瑶……每岁正月,男女聚圩市,联歌欢洽,各以槟榔致赠……(《金志》)

(卷二百七十八之二十三)

富川①今富川瑶族自治县,隶属于广西贺州市。瑶有四种,曰七都瑶、上九都瑶、一六都瑶、畸零瑶,皆来自黔中五溪,散处三十六源……男女答歌相配。(《县志》)

(卷二百七十八之二十四、二十五)

桂平②别名浔州,位于广西东南部,辖属贵港市代管。瑶,语言鴂舌。衣青蓝短衣,蓬头跣足……男女喜歌唱。(《金志》)

(卷二百七十八之二十六)

归德③今广西平果县。有陇版瑶……男女喜歌唱,无乐器,以巾帕蹁跹而舞……思州瑶,以踏青为媒。葬则歌舞而送。(俱同上)

(卷二百七十八之二十七)

这些文献记载了广西不同地区瑶族男女的唱歌习俗。参照当今瑶族人民的生活迹象可见,唱歌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且通常属于当地最热闹的场面之一。这些礼俗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民俗活动中典型的“地方化”声音,它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集中体现了当地各个区域的居民共同留下的文化经验与集体记忆。无论是清代文献中的答歌实景,还是当下的瑶族地区音乐活动,男女唱歌的社会功能、民俗价值、文化意蕴等,均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广泛关注,也是当地标志性的娱乐活动,进而促使音乐与民俗成为“地方化”的独特景观。

再如下面这些片段:

僮女与山子同类,垂手,善舞踏歌。短裙及膝,坐则双膝齐跪,执礼甚恭,有盘古风。

(卷二百七十八之三十)

僮与瑶杂处,风俗略同……歌饮叫号,剧戏三四日夜乃毕,谓之作星。少妇于春时三五为伴,采芳拾翠于山椒水湄,歌唱为乐。少男亦三五为群,歌以赴之,一唱一和,竟日乃已。

(卷二百七十八之三十一)

永宁④永宁州,治今广西永福县西北寿成,属桂林府。1913年改为永宁县,次年改名关岭县。僮俗……婚姻书男女年庚置瓮中……女家聚族,吹芦笛送之,歌饮达旦,辄挟女而返。

(卷二百七十八之三十三)

永安⑤永安州,今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僮,与民杂处,男女歌唱,婚聘用槟榔……(州册)

(卷二百七十八之三十六)

贵县⑥今贵港市。僮,男子椎髻箕踞……婚姻多索肉为聘,送迎以答歌为欢。(《金志》)

宣化⑦今南宁的邕宁区(原邕宁县)。僮俗……男女衣皆青,或以薯染红,盛服则锦兜花裙……少者倚歌择配,歌意洽乃归告父母,请媒以苏木染槟榔为聘。(《县志》)

横州⑧今广西横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广西东南部。僮,佃田与民杂处,风俗略似宣化。(《州志》)……盖僮以春时,男女踏歌野次相配偶……

(卷二百七十八之三十七)

这些段落描述的是广西不同地区的壮族男女歌唱活动的面貌。作为一种审美的期待,民俗节令之时,壮族儿女可以尽情歌舞,倚歌择配,享受歌唱的欢愉。这样的背景,加上所处地理环境的因素,让男女唱歌成为一方水土间壮族村寨文化艺术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过人们歌唱奏乐的神态,可展现壮乡人民依歌传情之景。男女对答歌唱所营造的音声环境、所承载的隐性感召、所提供的声音景象,时刻影响着他们的身体行为和个体对群体的心理认同,体现了壮族地区男女依歌结缘的意义指向,共同呈现了壮族音乐的面貌和与其音乐文化相关的史料轨迹。

人类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了音乐与舞蹈,用来祭祀祖先神灵,以及获取自身的愉悦。这些音乐与民俗交织相融,渗透到广西的多个民族地区。广西很多少数民族都以倚歌传情作为青年男女间最常见的缔结姻缘的方式。如文献所记载:

俍人者,亦古槃瓠之苗商,粤西诸郡处处有之……其俗自幼即习歌,男女皆倚歌自择配。女及笄则纵诸野,少年从者且数十,次第歌,俟女歌意所答而一人留。男遗女以扁担一条,镌歌数首……女赠男以绣囊锦带诸物……

(卷二百七十九之四)

婚之日,迎亲送女,络绎于道,歌声震林木……俍之为歌,五言八句,唱时叠作十二句,多用古韵,平仄互押,或隔越跳叶,曲折宛转……颇类六朝情艳。(《粤西偶记》)

(卷二百七十九之五)

侗亦僚类……善音乐,弾胡琴,吹六琯。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赤雅》)侗人居溪峒中……春以巨木理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金志》)

(卷二百七十九之十)

苗自为一类,其女善为汉音,操楚歌,挂钗留客,能为鸜鹆舞。生女则还母家,曰一女来,一女往。(《南州异物志》)

(卷二百七十九之十五)

蜑户,其种未详何出……婚娶以酒相馈,群妇子饮于洲岸,两姓联舟数十,男女互歌为乐。(《岭南杂记》)

(卷二百七十九之十九)

浪,先自广东阳山县亡命而来,语言百世不变……婚姻……男入女室,谓之上门,三年而去,奁亦如之。每岁孟春,男女上山斫柴,作歌为乐……宜山、永定、永顺多有之。(《庆远府志》)

(卷二百七十九之二十)

蜑人……立春日,男背文鼓,唱四季太平歌,往来庆贺。迎春则有男扮春官,女随歌唱,齐至公门,鞭牛而去。

(卷二百七十九之二十五)

当春日载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蹈舞,歌意相浃,即投之报之,返而约聘。嫁之日……亲戚接踵鼓吹以送之。

(卷二百七十九之二十六)

这些段落辑录的都是各地区四时之际男女以歌传情、互相唱答的景象。其文献记载内容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的男女对歌非常相似,歌唱活动会在特定的时间聚集于某一地点举行,并且在欢歌活动中一直伴有奏乐,旋律如浪花般优美,场面如火焰般跃动,可谓热闹非凡。由此看到,作为特定的节令活动,“男女对歌”也具有其基本实用功能之外的社会构建功能——集体认同,人们期盼通过歌声找到自己的姻缘所属,甚至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当然,《诸蛮篇》中涉及音乐的文献记载,各自体现出一些带有部族个性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共性。

另外,诸蛮篇的文献中,涉及鼓的颇多:

岭南俚人,质直尚信……并铸铜为大鼓,初成,悬于庭中,置酒以招同类。来者有豪富子女……执以叩鼓……名为铜鼓钗……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

(卷二百七十八之一、二)

瑶人乐,有锐鼓,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而拊焉。(《粤西丛载》)

(卷二百七十八之十八)

思恩瑶,居五十二峒及仪凤、茆滩、上中下瞳之间……岁首祭先祖,击铜鼓跳跃为乐。(县册)

(卷二百七十八之二十二)

贺县瑶,巢居山坳水埇间……妇女操瑶音,男击土鼓以和之……(《县志》)

(卷二百七十八之二十五)

天保瑶,聚居瑶庄,距城八十里,语与民同……(县册)元旦日,瑶人群至官署,撞钟击鼓,跳跃戏于厅事前,名曰祝丰年。(《镇安府志》)

(卷二百七十八之二十七)

僮杂处溪峒……元夕祭盘瓠,十月朔祭都贝大王,每祭必合乐,杂进卢沙、铳鼓、胡卢、竹笛,令男负女去……(毛奇龄《蛮司合志》)

(卷二百七十八之三十)

阳朔僮有二种……南僮颇知畏法,北僮最为顽梗……治西南有金宝堡、庄头、鬼子、擂鼓、岩塘、阳朔峒诸巢,皆北僮盘踞。

(卷二百七十八之三十三)

僚者,盖南蛮之别种……种类甚多,散居山谷,略无氏族之别……僚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用竹为簧,群聚鼓之,以为音节。

(卷二百七十九之一)

仡来自黔中,棺而不瘗,置岩穴间……人死则积薪而焚,击鼓跳跃。

(卷二百七十九之十二)

俚本出广州,而苍梧、郁林诸郡间亦有之……客或误杀其一鸡,则鸣鼓告众……

(卷二百七十九之十四)

山子,即夷僚之属……其俗语音与华不同……男子花青布裹头,就山伐巨木,镟为盆盎、锅盖、鼓鞓之属,入城贸易。

(卷二百七十九之十七)

通过这些摘录,可以看到鼓在当地居民的活动中,在不同的场域频繁出现,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满足了世俗社会中人们的审美需求,又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它一方面构成了婚丧仪式和审美欣赏的行为,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人的观念信仰和审美情趣”①周显宝《人文地理学与皖南民间表演艺术的保护》,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4期。。在这样的空间中,“鼓”可以说是当时“蛮”在活动中用以构建自我身份的独特标识之一,并占据重要地位。

比较雍正版和嘉庆版后,笔者发现,嘉庆版中虽有部分少数民族史料是沿袭前代的,但也有新颖之处。嘉庆版将不同地区的同民族文献归在一起描述,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比较与思考的空间。通过观察同民族之中的不同地区情况的记载,寻找差异性,当能反映出问题的关键,发掘一些供深入研究使用的潜在线索。当然,其主旨都是刻画出具体事项之重要性。

至此,我们初步勾画了嘉庆版《广西通志》中的《风俗篇》和《诸蛮篇》呈现的音乐文化景观,概览了当时广西少数民音乐文化的面貌。这些记载与雍正版的类似文献记录共同展现了辽阔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圈,彰显了其为独特生态环境所创造、为多个族群所共享的一面。不同部族有各自的独特民俗传统,但众多的歌舞活动常常又与民俗活动同步,从而使得各个艺术事项共同发挥其作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显著,尤其是史料中描述的婚丧嫁娶风俗用乐方面。因此,在通志研究中,要以史料所记载的地理位置为出发点,结合实际音乐文化景貌发展的历史语境来归纳史与实的同与异,进而具体内容具体论述,在一定程度上为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继续做出贡献。

二、对方志类文献史料的呈现方式之思考

通过上文对嘉庆版《广西通志》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梳理与解读可以看出,方志文献对同一事项的不同历史叙述,既能展现出不同角度的叙史方式,又能给予读者不同的历史信息,引发关于信息差异和文献研究与书写的思考。笔者认为,嘉庆版的史料相对雍正版而言记载更为翔实,对进一步探讨广西各地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概况和区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读与分类:通志文献范式下的音乐史料观察

任何一部志书类文献在史料辑选这个成果提炼的过程中,重点都离不开对文本内容的分类。笔者通过阅览不同时代的通志文献发现,在史料的分类问题上,嘉庆版相对是较为“前沿”的,学术界也有不少文章论及这个版本堪称众多方志的撰写范本。亦因如此,尽管嘉庆版中的史料涉及范围广,且大都以文言文繁体竖排形式呈现,现今市面上也流行其相应的点校版①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室点校,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笔者认为,与原文献吻合的点校版作为观览众多史料学相关书籍时的辅助,不仅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史料,而且有助于我们对史料进行充分解读,为深入研究提供动力。

嘉庆版的文献价值是无可置疑的。前文已经提过,这个版本以纲领目,相对更加规范。撰志者在史料描述过程中,特将同一地区的风俗或同一族群在不同区域的活动尽可能呈现在同一个场域。笔者就此还想到,嘉庆版中的文献成书模式,是否体现了学科本身的发展及其特点?该版本所做的范式性书写,以省、市、镇为大类母项,以民族介绍、民俗活动、音乐迹象等作为子项,逐一描述,既关照了描述对象,又集中了描述内容。这样的成书模式,更方便后人恰当地运用和解读史料,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志作为古老的民族音乐文献载体而应该显现的多重文化意义。

(二)视角的转换:地方志视野下的音乐史料运用

面对志书中大量的史料,对研究者而言,自身的学术积累必须要有,否则无法对其文字史料进行具有专业性的剖析。当然,在对涉及音乐的文本史料的关注中,也要随时转换观察视角,细品史料,进而关注史料的写作范式和史料所表现的音乐哲学观,由此总结诸多此类文献记载的异同。以瑶族音乐文化的记载为例,嘉庆版的《诸蛮篇》描述瑶族的民俗活动时,将不同地区的瑶族居民放置于一个板块之内做了概述(其他民族的描述也是这样)。这样的纂志模式,不仅可以在文本上再现各地区民俗活动的用乐景象,而且会在行文之间存在着关联,这些文本隐约表现出当地人们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认同,而这些事项也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相通。

嘉庆版中的清代广西民族音乐史料,一方面能够准确地梳理和分析当地音乐活动的概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研究提供可靠的论据。由此,面对其文本呈现范式,我们既要关注其文献表层的形式、风格特征描述,又要涉猎文化背后的更高层面。于此,在史料文献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史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对史料进行解析,并借助文本资料与田野调查的交叉研究方式,最终在实现跨境民族比较研究的重要前期基础上助力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事业的发展。

结 语

清人谢启昆、胡虔纂修的嘉庆版《广西通志》不仅刻画了嘉庆时期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面貌,而且也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音乐风格和时代特色。作为方志文献,由于仅是文字呈现,没有田野的实况考察,因而其对不同地区的文献记载,在地方化的现实语境中仍有很多东西有待批评。当然,无论其他文献以什么形式呈现,都会形成嘉庆版中那种特有的地方文化的延伸。通过对其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观察,以其中涉及音乐的文本为载体,可以深入领会广西不同地区间音乐民俗活动表达的一体多元的共性与其中的个性创造。

格尔兹指出:“所谓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分析不是寻求规律的科学实验,而是探求意义的解释科学。”①[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在广西方志中的各民族民俗活动的发展轨迹中,由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婚丧仪俗活动成了地方独特的景观,更对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与其相随的民间音声,正是这种文化景观展示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各族居民信仰的体现,还作为一种外化的行为方式在文化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影响下渗透到世俗的多个方面,从而与日常生活保持着自然的联系,使日常生活成为音声传统的活态传承沃土。

嘉庆版《广西通志》作为一套完整的文献史料集,全面地展示了广西地区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生活习俗、社会环境、历史语汇等多维景观,而其中的音乐史料文本也是官方典籍的历史片段。探寻这些文字背后的更多内涵,了解广西地区少数民族发展景貌,也正是文献研究于当今时代的一大价值所在。正如刘铁梁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某一种声音现象长时间地被某一族群中的人们所沉溺,那么,这种声音的背后一定隐藏着这个族群与这种声音之间的许多深沉的心理秘密;②转引自张士闪著《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美国的人类学家索尔则说过,一个特定的人群,在其长期生活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文化景观和标志性的民俗符号——“倚歌结缘”所营造的音响符号,作为广西地区诸多居民的民族精神历程的一种有效表达,在古往今来的岁月中,象征或展演了一些对他们至关重要的东西。③转引自[法]葛兰言著《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赵炳祥、张宏民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在各类婚丧仪式和民俗节令中,民族音乐特有的音色与律动,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与凝聚力,这也正是地方志语境中文化参与者对自身文化创造自信的表达和阐释。

猜你喜欢

嘉庆槟榔男女
清张志宁嘉庆丁卯科乡试硃卷档案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从嘉庆元年继德堂观戏谈起
嘉庆时期味馀书室的功能与陈设
再也不怕了
男女有别
8月海南气候动荡 农作物减产剧增
男女交往最忌讳什么
6月槟榔市场监测分析
槟榔之味《粤中见闻》:“以槟榔肉兼食,味厚而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