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
——学习《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笔记

2018-01-24仲呈祥

音乐传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立德境界美育

■仲呈祥

作为贵刊的忠实读者和普通的高等艺术教育、美育工作者,读到《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深受教益,倍觉亲切。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言辞谆谆,厚望殷殷,句句意深,字字珠玑,读之思绪联翩,激情满怀。

早在百余年前,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石破天惊地发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呐喊。美育,是当时作为有识之士的美学大家们共同举起的一面耀眼的精神旗帜。王国维、梁启超、丰子恺、朱光潜、宗白华等在推动中华传统美学向现代美学转化的过程中做出重要学术贡献的学人,都曾呼吁过加强美育,并对美育的宗旨、途径、特点和中华美育精神进行过颇有见地的精彩阐释,为我们留下了美育的优秀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旗帜鲜明地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还首次提出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其中意义非凡,令人深思。中华美学精神与中华美育精神显然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它们虽然同属中华民族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的范畴,但前者主要是对中华民族灌注于审美实践中的精神所做的理性的、学术的抽象与概括,而后者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如何通过审美实践去育人。这是理性思维与应用实践的关系。关于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已做出“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精准概括;关于如何以中华美学精神做好美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则在这封回信中进一步为我们阐明了美育宗旨、道路、规律、内涵,为我们提供了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首先,是美育的宗旨在“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代表党中央发出的号召。美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涵之一,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加强品德修养上、增长知识见识上、培养奋斗精神上、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美育更当如此,所以他特别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中华美育的宗旨历来有着立德树人的优秀传统。孔子力倡育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意就是培养人要立志于“道”,根据于“德”,依赖于“仁”,而畅游于“艺”中。这个“艺”就是“六艺”,虽然并不就是今之艺术,但大体相通。“游于艺”就是美育。这里有两层含义至今仍有启示借鉴意义:一是“游于艺”的宗旨是明“道”、立“德”、修“仁”,即今日之谓立德树人;二是明“道”、立“德”、修“仁”都应尽力畅游融化于“艺”即美育之中。古代影响最大的儒、释、道三大思想传统虽不强调美育,但其修身、养性、悟教的共同根本处也都是立德、做人,强调的是人的德性修养和人文素养(也包括审美艺术修养)。儒家的立己立人、博施济众之仁心,道家的物我为一、道法自然之宽容,佛家的普度众生、悲悯天下之情怀,都浸润着这种立德做人的宗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只是一篇美文,更堪称立德树人的美育典范教材,吟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怎能不得到人生境界的滋养和升华!

其二,美育的道路即途径在“扎根时代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是讲文艺创作,艺术美育亦然。接受艺术的熏陶、美的培育,欲取得最佳效果,必须“扎根时代生活”。

中华美育与中华哲学、美学精神一致,历来主张经世致用与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指出中华美学“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在西方美学也同样强调的“知、情、意”之外特别加上了“行”,显然是吸纳了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知行合一”的哲学美学思想资源。民本主义、实践品格,是中华美育的特色和优势。中华美育不独停留在社会知识精英层面,还通过民间社团、宗教、文艺等各种方式,如戏文、蒙学、家训、乡约、行规等,普及渗透到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化为代代相传的审美意识和鉴赏习俗。所谓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皆可具佛性,便是儒家与佛教培育的以出世精神干入世事业这一理想的、美的人格境界。

今天,要使中华美育的这种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优秀历史传统与时俱进,与当代生活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引领广大接受美育者懂得世界和中国的大势,懂得新时代的大势,扎根生活,言行一致,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去做美的创造者、追求者、鉴赏者和践行者。

其三,美育须“遵循美育特点”即其规律,具体包括下面五点。

一是美育旨在树人。如前所述,美育的宗旨在于立德树人,它不仅培养人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健全人格和高远的精神境界。这种培养,不是通过理性灌输和说教,而是通过审美鉴赏和艺术熏陶进行的,是润物无声、耳濡目染、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因此,那种形形色色的非审美、非艺术的方式和做法,与行之有效的真正美育,从来就是格格不入的。

二是美育重在养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谆谆告诫文艺家要“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其中打头的就是“用心”。优秀艺术从来都是走心、养心的,是“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他给美院老教授的这封回信三百余字,其中使用了多达六个“心”字,足见“心”对美育之重要。时下,止于养眼的文艺作品为数不少,甚至还有花眼乱心的劣品,这些是不能养心的。我们不反对养眼,但真正的优秀作品不能止于养眼,尚须通过养眼达于心灵,进而养心,令视听快感升华为精神美感,给人以思想启迪。这才是成功的美育。

三是美育强调引领。美育是培育美的,当然要反对一味迎合丑的低级趣味,强调引领受众追求真善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就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须知,一味迎合低级趣味,势必强化受众群体鉴赏心理中落后的东西,这些被强化了的落后东西又势必反过来刺激那些无信仰、无情怀、无担当的一心赚钱的人去生产品位、格调更低下的劣品,这样,精神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便陷入了二律背反的恶性循环,那就与美育背道而驰成为“丑育”了!

四是美育贵在文化自觉。要自觉认清美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在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方面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瞻远瞩、扎扎实实地做好美育工作。万勿把美育视作仅仅是唱唱跳跳、乐乐笑笑的等闲之事。

五是美育胜在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再三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美育要稳操胜券,关键也在文化自信。要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要自信中华美学精神、美育传统的永生魅力及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巨大能力,从而对做好当代美育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新人充满必胜信念。

其四,美育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与西方美育精神相较,中华美育精神自有其独特、优长之处。

譬如,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美育要应对人的五个层次需求:一是生理需求,如饮食欲、性欲等最低最基本之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也属最基本之需求。三是归属与爱的需求,四是自尊需求,此两种皆属高级需求。五是自我实现需求,这才是最高级的需求。①[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第三版)》,许金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34页。可见,马斯洛心仪的美育宗旨主要在于助成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这很能代表西方典型的美育精神。北京大学著名哲学家、97岁高龄的张世英先生就曾精辟分析过,由于西方哲学主张“主客二分”,强调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因而在美育上主要以培育个人征服他人、征服社会、征服自然的精神和能力为目标。中华美育精神则不然。无论是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著名的“人生境界说”划分的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②冯友兰著《三松堂全集》(第4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6-500页。,还是张世英先生划分的四种境界,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③张世英《做一个诗意的人》,载《光明日报》2018年4月16日,第15版。,都明确指出中华美育旨在培育超越了西方马斯洛的“自我需求”即最终战胜自我、出人头地、征服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天地境界”和“审美境界”——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一种高远境界。这种美育精神和美育目标,显然既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世界,也更有利于救治世界的局部战争和全球的生态失衡。唯其如此,张世英先生才充满自信地呼吁:新时代需要具有天地境界和审美境界的有诗意的人。

同时,中华美育精神和美育传统注重在审美鉴赏中对人的兴发感化作用,注重“诗教”、“传道”的作用;注重艺术教育不止于技能传授,更看重人格的涵养;注重人生智慧的提升和人生境界的养成。儒家的礼乐教化、德性修炼,尽心知性而知天;道家的空灵放达、逍遥超拔,物我间同体融合;佛家的解脱无执、消解偏执,直悟生命的本真……所有这些,治世的、治身的、治心的,相互交融,在美育中皆可尽显其能。

猜你喜欢

立德境界美育
论公民美育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品“境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