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密木卡姆”艺人及其传承现状

2018-01-24满尔哈巴

音乐传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木卡姆哈密艺人

■满尔哈巴

(新疆师范大学,乌鲁木齐,830013)

通过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传播交流的时空隧道,木卡姆积淀出了具有多样性的地方音乐文化和表现形式。在木卡姆音乐的大家庭中,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木卡姆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①参见周吉《创建“木卡姆学”的重大举措——写在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木卡姆研究中心成立之际》,载《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1期。维吾尔族人民的木卡姆融歌、舞、乐、诗为一体,是他们音乐生活的集中表达。经过数百年的流传、演变,沿着绿洲和丝绸之路的走向,木卡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具地域文化特点的不同风格和流派。其中,地方性特点鲜明的哈密木卡姆以其独特的风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关注。

“哈密木卡姆”的雏形早在公元1世纪左右就开始在哈密这块土地上形成了;隋唐时期则传入中原,并发展为成套的、大型的、系统化的套曲,被称为“伊州大曲”②参见张昕中《哈密木卡姆》,载《丝绸之路》2004年第6期。。在如此悠远的历史长河中,“哈密木卡姆”能得到丰富和发展,代代相传,其承上启下的纽带中缺不了一个最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哈密木卡姆”艺人。有些文化形式单靠文本记载就可以准确地保留和传承,但是民族音乐文化通常不可以。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更是如此,它自古以来都离不开艺人的口传心授。在留声机诞生之前的漫长岁月中,木卡姆艺人群体是哈密木卡姆流传的唯一途径。因此,对作为哈密木卡姆的创造者、承载者、传承者的哈密木卡姆艺人群体进行的研究,是本课题成果中不应缺少的。

一、何谓“哈密木卡姆”艺人

在开始进一步的探讨前,让我们先廓清何谓哈密木卡姆艺人。前面已经提到,维吾尔族的木卡姆是融歌、舞、乐、诗为一体的大型套曲。单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从事木卡姆的歌手、舞者、乐师都可以被归到这个范围内。

在哈密民间,面对采访对象时,我们常常遇到“木卡姆奇”、“阿匹孜”等称谓。“木卡姆奇”是维吾尔语中mukamqy③本文仅用拉丁字母拼写维吾尔语发音。的音译,其中的词根mukam我们当然都不难理解,至于qy(“奇”)这个名词后缀,是在维吾尔语中表示某种技艺的从事者的,比如“艾捷克奇”是从事艾捷克演奏的人,“毕依提奇”是专门创作“毕依提”(双行诗)以及对“毕依提”的人(在哈密麦西来甫中很多见),所以“木卡姆奇”就是指从事木卡姆表演的人。但是,“木卡姆”这个概念在哈密有着双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哈密木卡姆中每套开始部分的散序,第二层才是指整体上的哈密木卡姆。因此,哈密的“木卡姆奇”也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唱哈密木卡姆散序的人,二才是指所有从事哈密木卡姆唱奏的人。另外,“阿匹孜”也是哈密木卡姆中的一个重要称谓,它是维吾尔语中hapiz的音译,意为歌手。哈密木卡姆是以一种民歌连缀的形式存在的,所以演唱这些民歌的木卡姆艺人也可以称为“阿匹孜”。

在哈密,没有不是乐手的木卡姆艺人。哈密木卡姆没有独立的器乐单元,器乐只以伴奏的形式存在,而且伴奏与歌齐行。哈密木卡姆基本上采用三种乐器来伴奏,即“哈密艾捷克”、“哈密热瓦甫”和“达普”(手鼓)。在笔者走访的木卡姆艺人中,三种乐器都会的不在少数。在演唱的过程中,所有的艺人也都演奏乐器,多数是要边打手鼓边唱,歌起乐起,歌停乐停。除此之外,与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多采用著名诗人的诗词不同,哈密木卡姆中有大约八成的歌词来自民间诗歌,这与当地麦西来甫中有对“毕依提”和朗诵“阔夏克”(诗歌)的内容密不可分。在麦西来甫中最活跃的诗人,莫过于木卡姆艺人。

我们可以说,哈密民间的成熟木卡姆艺人是歌手、乐手、舞者、诗人的综合体。哈密木卡姆艺人是哈密地方艺术文化宝库的实体,是哈密维吾尔人思维体系的直接表达者。

二、“哈密木卡姆”班社的存在形式

许多木卡姆研究都谈到过哈密木卡姆班社,但对“木卡姆班社”这一概念,作为当事人的艺人们并不一定认同。我们在讨论一些民间演出群体时,会经常使用“班社”这一概念:“班社”是一个艺术生产的集体,特定的班社组织形式必定受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然而,哈密的木卡姆班社与我们所知道的班社有所不同。在哈密地区,已被“哈密木卡姆传承中心”记录在案的民间班社有大大小小近30个。而笔者在该传承中心得到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班社人员的组成并不固定,班社的类型划分也有多种,各班社成员偶尔还有重叠。当笔者在哈密各地采访时,几乎没有木卡姆艺人知道“班社”是什么。可是哈密当地负责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士在谈及哈密各地的不同木卡姆时,往往会提到“陶家宫木卡姆班社”、“伊吾木卡姆班社”、“下马崖木卡姆班社”等名称。面对这些情况,我们无疑需要将木卡姆班社同我们过去常用的“班社”概念进行对比。

“班社”在我们的认识中往往是指某种戏剧文化方面的社会组织形式,它具有民间会社性质,内部有着自身的活动规约及明显的司职分工,多以商业性营利为目的。哈密木卡姆班社是什么样的呢?先让我们看看以下几位艺人的访谈摘要。

当被问及班社如何组织起来参加活动时,女艺人萨达提汗·纳斯尔(淖毛湖镇,1944年出生)的回答如下:

要办婚礼的人家会通知我们。(我们)以前是骑着毛驴自己就去了,现在坐摩托车去,自己带上手鼓。先到达的几个就开始演唱了,没有说必须谁和谁一起唱。我们唱累了,后面来的几个也可以换着唱。

当问及收费标准时,各乡镇的艺人基本都回答不收费。热比汗·艾山大妈(天山乡,1938年出生)说:

没有我们,婚礼就不热闹了。婚礼唱歌,哪里有钱给我们?我们都白唱。最近几年就给我们脖子上挂个两米布,布还是对诗才给的。

祖木来提汗·阿西尔大妈(下马崖乡,1946年出生)说:

我们在这(乡)都是亲戚朋友,不仅要顾及面子,还要顾及相互间的感情。所以自己抱着手鼓去,(也)自己就回来了,没有给钱的事。

布瓦吉汗大妈(淖毛湖镇,1943年出生)说:

没有收过费,近三年来,给我们戴上五元钱左右的头巾,或者是三元钱的。我们参加过的婚礼很多,但我们都不要报酬。拉艾捷克的人带头,我们跟着唱。从前上午九十点钟开始,唱到下午的四五点钟结束;现在老了,只玩三四个小时。

通过以上的摘要我们不难看出,哈密木卡姆艺人基本是自觉组织起来参加各麦西来甫活动及婚庆活动的。这个自觉组织的群体内部没有活动规约,也没有明确的司职分工。他们与我们所了解的班社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演出活动多为免费。“班社”既不被当地艺人所认可,也不满足真正意义上成为班社的条件。

那么以上提到的诸如“陶家宫木卡姆班社”、“伊吾木卡姆班社”的名称又从何而来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所谓的班社成员组成并不是固定的。如前文提到的,班社的划分有多种,不同班社的成员偶尔也有重叠。比如买买提明·艾买提原来居住在陶家宫乡,如今在回城乡。他平日在回城乡木卡姆班社里参加活动,但到了一些大型活动时,又和以艾塞提·木合塔尔为代表的陶家宫乡班社一起演出。这是因为,上级常以某个乡为单位,将各村的木卡姆奇中的骨干召集在一起,组合起来进行表演。由于哈密地区对木卡姆的重视,各县各乡文体干部都对艺人做过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将各村骨干召集在一起进行经常性演出、录音等工作也就不足为奇。久而久之,这些骨干艺人就很自然地被外界称为某个乡的木卡姆班社成员。根据上述分类,哈密地区就有回城乡、陶家宫乡、下马崖乡、淖毛湖镇等木卡姆班社。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村是最基本的单位。人们的婚庆、节日等活动多是以村为单位进行的,所以各村都有自己的班社。这些班社的人员中,既有在哈密地区很有威望的木卡姆奇,也有初出茅庐的晚辈。这种演出团体在村里的各类文艺活动、婚庆仪式、节日聚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有些以召集人的名字作为班社的名字,如艾塞提·木合塔尔哈密木卡姆乐社、克尤枉·奴斯哈密木卡姆乐社,有些则以村名作为班社的名字,如吐葫芦克尔赛木卡姆班社等。

三、“哈密木卡姆”中的女艺人

哈密木卡姆艺人中有不少女性,堪称一道亮丽的风景。按照当地的文化传统,女性在公共场合进行艺术表演是有一定限制的。可是,对那些在音乐方面有着特殊爱好和才能的维吾尔族女性而言,她们与音乐表演又是无法割裂的。这一矛盾在哈密也存在,但也颇为巧妙地得到了解决:在哈密有一个传统,即哈密木卡姆各套中开始部分的散序是不能由女性来演唱的,但是女性可以演唱散序后面的民歌连缀。在采访过程中,笔者就女性木卡姆艺人不能唱散序这一问题听到了多种解释。一种是像苇子峡的塞杜拉老人所言,据说散序中讲的很多人生哲理是十分深奥的,所以按其逻辑只有能真正把握其中意义的男性可以唱。还有一种解释如天山乡的海迪斯古丽所说,不该演唱的人如果唱了就是一种越轨,就不能被大地所接受。另外,下马崖一带的麦西来甫说唱特别多,那里的女艺人占绝大多数,她们是从各种麦西来甫聚会中学会演唱木卡姆的。据下马崖的女性木卡姆奇艾皮汗·布苏克介绍,女性不领唱散序的原因可以风趣地比喻为只有公鸡才能啼鸣。诸如上述的传统解释还有很多。

女性木卡姆艺人在木卡姆班社中占的比例,在山区和平原地区截然不同:山区中的比例远远高过平原。在为数不多的涉及哈密女性木卡姆奇的学位论文或期刊论文中,对这一问题也都有讨论,但都趋向于同样的观点,即这与山区的信仰意识相对较淡有关。但就笔者的观察,这一现象还要整体地结合当地的历史、自然环境等问题综合去看,单单将其解释为信仰的程度不同的结果,恐怕是过于片面的。

近两年,随着当地各方面社会文化的发展,哈密的女性也开始在一些公共演出中演唱木卡姆的散序部分,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笔者还看到,受这种趋势推动,当地有不少的女性正准备学习或者已在学习哈密木卡姆的散序。尽管社会上对女性演唱木卡姆散序部分的看法尚未完全一致,但这作为哈密木卡姆在现阶段的新发展,是值得鼓励的。

四、“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代表人

只要是对哈密木卡姆略知一二者,几乎必然知道哈密木卡姆在近代最有影响力的三位尊师,即阿訇拜克·苏布尔、阿克帕夏、娜合西奇阿依拉。他们是最后一批“宫廷乐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多次参加哈密木卡姆的整理、录音工作,在哈密木卡姆的传承和保护方面成绩卓著。

而如今在哈密还有几位活跃于民间的木卡姆尊师,为培养新一代的木卡姆艺人呕心沥血,如艾塞提·木合塔尔、塞杜拉·玉素甫、伊布拉音·兹克尔亚、阿西尔·巴斯夫等。其中艾塞提·木合塔尔尤其值得了解。这位维吾尔族艺人1938年生于陶家宫乡,现在是国家级木卡姆传承人,会演奏哈密艾捷克、哈密热瓦甫、小提琴、笛子等多种乐器。他的父亲也是一位热爱木卡姆、在当地很有威望的人士,他则受父亲和叔叔的影响走上了哈密木卡姆的学习之路。他跟前面提到的阿訇拜克和阿克帕夏学习过哈密木卡姆,还曾师从塞都拉·艾米都拉等木卡姆艺人。1975年至2000年,他在陶家宫乡小学当代课老师,并任陶家宫乡文化站站长。2006年11月,他以唯一的民间艺人身份获得“小岛康誉奖”①小岛康誉,日本商人,1987年出家为僧,是著名中日友好人士。多年来,他百余次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该自治区捐款、投资、设奖甚多,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聘为文化顾问。《党史文苑(纪实版)》2011年第11期称赞其为“当代阿倍仲麻吕”。,2007年获得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晚会荣誉奖。从1962年到2018年,他参加了11次哈密木卡姆整理、录制工作,目前也是唯一能够完整地演奏和演唱哈密木卡姆的民间艺人。①参见哈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哈密木卡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笔者曾多次采访他。

艾赛提·木合塔尔对哈密木卡姆的见解深刻、独到,能够对所有的木卡姆唱词逐一给出解释。他善于总结前人经验,也善于创新。他曾带领文艺宣传队走遍田间地头,用哈密木卡姆的曲调套唱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宣传内容。他的徒弟如今遍布哈密的民间,哈密地区歌舞团的木卡姆歌手基本都是他的学生。

五、“哈密木卡姆”的现代传承形式

哈密木卡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口传心授,而其具体形式则有家庭传承和师徒传承。②参见努斯热提·图尔迪《略论〈哈密木卡姆〉的传承及面临的问题》,载《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家庭传承在当前哈密木卡姆的传承中并不是很多见,而师徒传承更为普遍。具体来看,师徒传承又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学徒在拜师之前已具备一定的哈密木卡姆演唱基础,通过与师父同台表演和交流得到完善。这一类学习者在50岁以上的艺人中多见。他们的基础学习场所是民间的麦西来甫集会。如艾娣雅·买买提所说,有维吾尔族人民的地方就有麦西来甫。③参见艾娣雅·买买提著《一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来甫》,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麦西来甫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维吾尔族艺术文化最重要的传承场所。在各类媒介并不发达时,麦西来甫在民间经常举办,参加它则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动。前面提到的下马崖乡的祖木来提汗·阿西尔大妈对此回忆说:

我们当时农闲,会通宵达旦地举办麦西来甫;就算是农忙季节,我们也会从田里回来,搞麦西来甫唱歌跳舞、对诗游戏。

天山乡的热比汗·艾山大妈则回忆说:

我们过去的麦西来甫中,唱木卡姆的时间长。因为要边打手鼓边唱歌,手上打裂出口子是时有发生的。就算这样我们也会继续下去,因为(如果)绑上东西,手鼓是打不响的。

在如此浓厚的木卡姆氛围中,很多人在拜师学艺前就掌握了哈密木卡姆的演唱基础也毫不奇怪。

另一种传授形式是集中传授,这是现在年轻人群体中最为多见的传承形式。由于各类娱乐场所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休闲生活已经多样化,麦西来甫活动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已变成“非主流”场所,所以如今想通过麦西来甫去学习哈密木卡姆并不容易。

2009年,哈密成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中心。该中心经过精心筹备,又创建了哈密木卡姆培训班,邀请了各个班社的优秀木卡姆艺人到哈密的各地授课。接受培训的青年有哈密师范的学生,还有哈密各乡镇热爱木卡姆的、多个年龄段的群众。该培训班一年两期,将整理好的木卡姆唱词以文本的形式发放给学员,时间则安排在农忙季节之外。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木卡姆艺人,他们在各类民俗活动和节日里大显身手。可以说,这个传承中心是目前哈密木卡姆最核心的传习机构。

该传承中心还多次组织专门人力,对整个哈密地区的木卡姆艺人进行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较为全面地掌握了当地木卡姆艺人的基本情况。所有被发现的木卡姆奇,按照相应政策被分为国家级、自治区级以及哈密地区级的传承人,并根据级别发放补贴。通过这种方式,该中心与哈密地区的木卡姆奇们保持着相对固定的联系,并进行相应的管理,经常召集木卡姆艺人开会、学习。

结 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落实,国家和当地政府均加大了对哈密木卡姆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建立了专门的传承中心,取得了令人欣慰的发展成果。但是笔者在田野调研中也发现,由于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仍然相对缺乏,目前还有一些相关工作无法充分开展,让哈密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另外,年轻的哈密木卡姆艺人演技往往还不够纯熟,在演唱时对其韵味的把握也不尽精准,很容易让听者把哈密木卡姆与十二木卡姆相混淆。哈密的木卡姆老艺人一度被誉为哈密维吾尔族艺术文化的活化石,他们精通歌、舞、乐、诗,是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思维体系的直接表达者。趁老一辈艺人大多健在之时,我们还有很多基础资料的收集工作需要抓紧去做,同时,对年轻一代的艺术教育工作也还有很多可以探讨和提升的地方,总之可谓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木卡姆哈密艺人
京新高速全线通车哈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浅谈木卡姆艺术与民间艺人
——以新疆莎车县为例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从乐律学特征谈维吾尔木卡姆的文化属性
吾铁库尔先生和维吾尔木卡姆研究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