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理论《古画品录》中的“六法论”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作用与影响

2018-01-24

国画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气韵纪念品物象

旅游纪念品设计是一个具有技术性、艺术性和综合性的设计方向,可以为受众群体带来触觉、听觉、视觉的愉悦感。随着旅游热发展,旅游纪念品设计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势态,而这种多元化发展建立在民族文化资源宝库基础之上。纵观历史长河,中国画包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了国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价值取向,并且与西方绘画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和距离,以自身特有的路径保持发展势态。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冲击,传统国画内涵在当今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在慢慢流失,而这种内涵又恰好是现代设计行业发展的趋向,这种趋向是左右与其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对于生命的认知方式和审美选择。本文结合中国画精髓应用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使旅游纪念品设计具有文化内涵,促进我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的应用与探讨,从旅游纪念品寻求切入点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化用。

一、中国画理论《古画品录》概述

中国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是我国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国画理论家谢赫编写的,著作提出中国画的目的、绘画方法和品鉴方法,其中品鉴方法中的“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评价标准和审美原则的初步体系框架。“六法论”为:“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和转移模写是也”。

气韵生动:指的是作画表现目的,六法中首先说到的就是“气韵生动是也”,成为国画基本审美标准。中国画精髓是“气韵”,气指的是“神气”,韵指的是“神韵”,指的是作品形象应该具有生命力。在中国画中无论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山川河流的意象中,都应该具有主客体融一的生动气韵。

骨法用笔:指的是作画基本表现手段,骨法最开始是“相学”理论,是指所画人物的骨相要体现出自身应有的气质,六法中引申为用笔的笔力,是指绘画中要运用线条的准确性和力量感表现对人物画像的体态、结构、神态等特征的运用,与“善笔力者多骨”相似。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经营位置指的是中国画绘画造型基础,涉及绘画中的构图、形与色基础。“应物象形”指的是绘画中对所要描绘的对象要具有写实性,“随类赋彩”是指色彩在运用上应以不同对象实施不同的色彩,“经营位置”是指绘画中通过布局构图来体现对象之间关系。

传移模写是指学习国画的方法和路径,以临摹方式入手,写生为主,是继承传统绘画和学习传统绘画的方法。

二、“六法论”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作用与影响

(一)国画理论“气韵生动”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作用与影响

就一件艺术品而言,我们要看作品的主题,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绪表达是否能给人带来内心的波澜或能否给人以充分的艺术审美享受,使观赏者从中获得经验和启迪,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审美语言标准。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的叙论中提到:“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强调“气韵生动”的重要性,应以这种“神韵”为主。国画中的“神韵”是主观意识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从表象中选择、提取适合的内容,发挥创造的想象力加以综合的高级形象。而旅游纪念品就其本身的艺术性也同样适用于“气韵生动”规则,通过造型设计方法来表达设计师对于旅游纪念品文化内涵的一种认知态度和观念。通过旅游纪念品设计表现方法上给予产品一种精神性,使之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气韵生动”也是一样处于首要位置,是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主的,既是设计的目的,又是设计的总体框架。因此“气韵生动”的体现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是重要的,可以成为设计精神之首。相对于西方绘画,中国画一般以相对的概括、提炼、抽象等特性,极少用墨,却完整地使物象跃然于纸上,对物象特点和细节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这对于旅游纪念品设计表现,是十分重要的。

(二)国画理论“骨法用笔”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就艺术而论,绘画表现中“骨法用笔”中的“骨”是强调国画技法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中国画和西方画不同,中国画是以线条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这也是对与之不同的西方绘画表现给予了界定,同时中国画在绘画中用笔不是简单的“抑、扬、顿、挫”,而是具有高度文化情感的“笔性”,是把握作品“气韵生动”的表现力度。“骨法用笔”是中国画艺术家创作作品中呈现出的内在情感和血肉文化属性,是画家在长期艺术积累中的内在文化气息的反应,是画家的学识和修养的体现。而旅游纪念品本身文化性也同样适用于“骨法用笔”规则,在设计构成中,以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对点、线、面的不同处理,产生的虚实变化和秩序变化,形成透视空间等特征。通过旅游纪念品设计方法,需要设计师在长期艺术实践积累中获得内在的文化气息、应有的学识和文化修养,给予旅游纪念品设计新的生命力。

(三)国画理论“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经营位置”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和经营位置”主要指的是中国画基础造型方法,国画多采用自由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使画家可以自由地发挥创作,结合不同时间、空间的物象组合摆脱了物象的时空限制;在色彩运用上以单纯清晰的色彩与轮廓线相结合,既保持了平面审美感,又增加了画装饰性,结合中国画对物象的写实能力,丰富了中国画的内容和表现力,起到了更好的效果。旅游纪念品设计同样适用于这一规则,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纪念品设计,可以运用“应物象形”的方法对产品进行表现,同时以自由散点透视组织作品的构图,以单纯清晰的色彩赋予旅游纪念品传统水墨画的装饰美,增加旅游纪念品的艺术性和审美情趣,以古人思想意念中的传统文化深刻烙印在现代旅游纪念品中。

在艺术角度上,内在的形式美是传统艺术所追寻的,传统美学以变化中且均衡为主,这不仅与哲学中的相对原理相通,也是艺术构成理论中形式美的体现,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多体现的是既生动又有节奏感,使设计师以不同角度构图去阐述创作理念,表达对景区的认知和感受,通过具有创造性的构图、创造性的色彩和形式,体现旅游纪念品的多姿,使旅游纪念产品作品更加生动。

(四)国画理论“传移模写”对旅游纪念品设计的作用与影响

“传移模写”主要讲的是对学画之道的重要性。从艺术方面,“传移模写”具有独特的创作价值,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审美体验,通过观察物象本身,在画面表现的并不是对物象的复制,而是将画家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达到“物我交融”的“传移”法;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创作体验,通过“物我交融”,以“模写”转化物象的表现。通过画家情感中的“传、移”运用“模、写”表现出来。“传移模写”是主客观表现的统一,其本质强调创造性。旅游纪念品设计同样适用于国画理论中的“传移模写”规则,通过设计对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认知和了解,通过“传移”融入对景区的情感表达,以“模写”转化景区文化内涵的表现,将景区的文化内涵通过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六法论”在未来旅游纪念品设计中的展望

从中国画品画“六法论”中通过对目的、方法和形式的探索,发现设计师应该如何运用“六法论”融入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新中,使旅游纪念品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从传统的笔、墨、纸、砚到现代旅游纪念品的制作的转变是需要我们对中国文化宝库精髓的借鉴、创新的一个新过程,在多元化时代的今天,想要直接体会国粹的内涵是艰难的,这需要我们首先了解自己民族文化内涵,同时以一个适合的平台为切入点,来快速转化对中国画的感知,便于更快更好地转变为现代设计。以中国画内涵为载体,创作方法为要求,使旅游纪念品设计理念继承传统内涵又不失现代风格,打造未来旅游纪念品对中国画内涵的传承和化用。

结论

旅游纪念品设计是一门综合交叉学科,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以中国画审美方法运用到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做到了“古为今用”,以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援古证今”。中国画“六法论”品画方法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应用,是以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意境的追求,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使其运用到符合中国审美的环境要求,形成旅游纪念品设计的意境之美、文化之美和跨越时空之美。旅游纪念品设计要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设计之路,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化用。

[1]李富贵.国画的装饰性与装饰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

[2]刘国峰.见习谢赫“六法”之“传移模写”[J].艺术科技.2015.2;

[3]金慧颖.论国画精神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与影响[J].国画家.2018.1;

[4]刘益之. 六法论与中国绘画.艺术探索[J].1989.2;

[5]胡建锋、胡泊.顾恺之绘画理论中的美学主张与谢赫“六法”论之关系[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6.6;

[6]全孟.浅析“六法”对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美术教育研究[J].2015.8。

[7]王学刚、刘辛夷.中国画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1.6

[8]刘亚谏.灵气 生气 神气——谈倪萍绘画.收藏界.2012.6

[9]朱蕙.多元化时代中国画与写生的关系.美术观察.2012.7

猜你喜欢

气韵纪念品物象
旅行纪念品的错觉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