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山水中的意境分析研究

2018-01-24

国画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诗性国画画作

1.国画的意境

国画中无论是哪种题材的作品,都尤其注重在意境方面的表达。“意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其中“情”是艺术家审美观的表达。画家认为,一件优秀的作品是通过画家对作画对象的充分认识进而产生思想感情,采用独有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塑造的方法,将这种思想感情采用画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画面上产生一种动人的境界,这就是所谓意境。画作所表达的意境能否与观众产生共鸣这是作品是否成功的必要因素。

中国画注重笔墨结合、情景结合。对某一事物直观感受冲击到了画家。画家运用这种感受进一步描绘出作品然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是画家的绘画能力在画面上的表现形式。“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是一幅中国画所能反映的必要能力。正所谓观其画,知其意,即画家与观众的心意相通。形神是中国画的创作所必须拥有的,不然画作会索然无味,没有观者注重的意境。因此在画国画上应该多用心钻研,这样创作出的画作意境也就更能吸引人了。中国画寓情于景,来表达对远方情人、亲人的思念,反而并不注重形象的真实视觉效果,同样,对事物的自然属性也不看重。

艺术创造中意境的表达是要通过可以利用的所有艺术手段来进行的,既要起承转合,也要笔墨精妙。但这些都要围绕着思想感情的传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感人意境的追求,否则便表达不出意境,成了哗众取宠。朦胧美也好,抑扬顿挫也好,都要恰如其分,如果晦涩难懂,或是故意复杂化,都是不应该的,因为通过那样的方式只会破坏意境感。画面的意境感决定了画作的完美度。所以,画家应在艺术创作中注重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意念想法、情感态度和创造想象力,以至于通过具体的、有限的颜色来创造出无限可能。

2.国画与诗的结合

2.1 画中的山与诗

国画中的山一般是气势磅礴、恢宏壮丽的,所以山的特征是严肃,尽管国画的效果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是山的远近、凸凹、形状等都能够通过黑白相间的形式表达出来,笔墨的浓重程度增加了山体的险、峻、奇的感觉。与意境优美的诗篇相结合,让画面的整体感觉得以表达。寄情于诗,画山寄情,山与诗的相互融合,成就了古今的经典著作。例如,元代黄公望先生的作品《天池石壁图》,《天池石壁图》以天池山为基本内容,在层层叠叠、千沟万壑的山峰中松柏交错,纵横有序,尤其对天池石壁的刻画令人难忘。将天池山的幽静、层峦叠嶂描绘得栩栩如生,并且在重峦叠嶂、烟云缥缈处辅以诗作,山与诗相结合让观众更加有代入感。

2.2 画中的水与诗

国画中的水与诗的融会堪称国画艺术中的不朽之作,用诗文辅以源源的流水,更加凸显出诗的力量、水的魅力,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了画的渲染力。正所谓“山水本无意,诗文自有情”,水的魅力通过诗的表达传达出来,既可以通过波澜壮阔的江水挥毫泼墨,亦可以通过涓涓细流慢慢述说。国画中的水和诗的结合就像一对璧人,水以柔为美,诗以雄为贵。例如,元代吴镇的《渔父图》,《渔父图》描写的是一幅自然风景,山峦与古松的辉映下,一叶扁舟漂浮于江面上,郁郁葱葱的树荫下坐落着一个茅草屋。画作没有用笔墨去描绘水景,但实际上在渔船与山峰的对映下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水与诗的相互融合更凸显国画山水风格的别树一帜,通过将国画从艺术引入文学,从文学进入哲学,让人对画作的美学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2.3 诗的意境对国画的意义

诗画按同源分析就会发现他们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诗歌赏析的过程中,优秀的诗歌往往都能够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传神的画作。国画也是如此,通过对诗的意境的细心体会,画面也将变得更加生动传神。从我国千百年来的历史看来,诗画彼此之间相互呼应,而且诗和画的起源,都与文字的创作有关。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文字开始是从象形文字演变来的,每一个字看起来都是一幅画,因此字与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国画和诗具有极强的相同特征,古画家王士祯曾说“闻荆浩论山水,而悟诗家三昧”,早在古代时期就已经有这样的思想了。

诗的意境可以扩展国画的内容。诗和画都是作者由于受到外界的直接刺激借由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态度,所以诗的境界能够显著地拓宽国画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让国画能够融入人的思想,带来撼动人心的能量。千年国画的发展并不仅仅只有国画的技法,同样包括诗理想法的提升。诗性更是评价一个画家能力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诗画相互相合,相互辅成,导致国画浑然天成,使人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和满足感。那些没有生命的国画也因此对诗的意境感的构建带来了强烈的生命感,充满了思想建设的生机感。

诗的意境对国画的审美做了进一步的提升。观察国画的发展历史可以知道它与诗密不可分,国画的基础是笔画,也同时是写意写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写意又反作用于笔画,让笔画的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使作者处在灵魂深处的思想内涵得到抒发和表达。画家在自己的头脑中对意境进行加工而且与实际情况结合,最终形成表达自己想法的蓝图,融入意境,最终取得超越自我的能力。

3.国画意境构造的方法

联想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把不具备联系的几个事务借由某种关系联系到一起,通过自己的思维想法进行创造,使国画作品具有更加优美的意境。通过联想来构建国画诗性意境。诗词创作的基础能力是想象,通过诗歌和国画的相通,想象也能够作为国画创作的灵感动力。诗性的意境来源于人对自然的感悟,当这种诗性意境的感悟应用于国画中时,就会变成自然的感悟的跳跃升华。当在创作中进行充分的构思后,画和诗早已不那么泾渭分明,画和诗的结合,既可以是画,又可以是诗,这才是诗的意境的完美的结合。虚实结合来构建国画的相通境界。虚实结合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通过虚实结合的方法充分体现出国画诗情意境的特点。我国传统的文化中含蓄是一个明显的手法特征。合理地运用含蓄的描绘手法,通常能够对作者想要表达的诗性意境进行填充和修饰,给创作带来层峦叠嶂的意境感,给观者带来心灵震撼。

4.结语

通过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根源分析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发展根源和具体表现。找寻到与中国山水画有关的切入点,同时将这些结晶以一些相关联的逻辑关系串联起来,加上技术的发展、文化的相互融合、价值观的慢慢演变等。此外可以从主观层面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感,一方面通过主观意向来表达画家的高超技艺,另一方面画家的高尚品德也是对画作的更好反映。诗性的意境的构建可以让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彩,纵横古今,但凡是可以通过画作来构建出诗性意境的作品都已经流芳千古。虽然在如今的各种社会艺术格局百花齐放的现代诗性意境中构建的情景对国画技艺有着不一般的重要意义。在中国文化上下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和积淀中,国画吸收了大量的艺术养分,渐渐发展成一门“大艺术”。在这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国画与诗性往往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意境的表现可以让国画的表现更加具有张力,表现的内容更加生动传神。到了如今时代,国画的诗词意境依旧用它别具一格的艺术技艺在多元化的艺术社会格局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中对诗性意境的构建的探讨仍然需要深入分析。中国画,尤其是其中的中国山水画是随着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一起发展更新的,不同时期的山水画都蕴含有不同的意境美。追求诗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内涵,这就需要我们当代工作者具有极强的文化底蕴。

[1]李菲.林风眠、刘海粟等人对油画民族化的探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01).

[2]罗钢.学说的神话评“中国古代意境说”[J].文史哲,2012(01).

[3]程亚鹏.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历程及意义[J].世界美术,2011(04).

[4]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年9月

[5]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猜你喜欢

诗性国画画作
国画《鲦鱼》
国画《鲿》
诗性想象:英国当代女性小说之超验叙事
诗性的叩响——罗周剧作中“诗”的重塑与探寻
学生画作欣赏
国画欣赏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国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