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电影《归来》的音乐审美特征

2018-01-24■袁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归来单音有源

■袁 硕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张艺谋是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擅长将中国的民族意识、社会理念和文化溯源及富有美感的画面融为一体。他导演的中国首部IMAX文艺片《归来》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以知识分子陆焉识和妻子冯婉瑜两人在大时代背景下发生的情感故事作为主线,旨在展现历史大熔炉背景下主人公命运的坎坷与“归来”的艰辛,其中的亲情和爱情显得尤为绵长、深刻,令人动容和唏嘘。该片作曲者为陈其钢(代表作品有《金陵十三钗》、《山楂树之恋》和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钢琴演奏者为郎朗。2014年,该片在全国院线上映,并成为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的特别展映作品,还摘得了第51届中国台湾地区电影金马奖的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

本文将以《归来》为例,以主题音乐的改编以及背景音乐中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的转换为切入点,分析该片音乐的审美特征。

一、标题性的主题音乐

《归来》以含蓄和内敛的表达方式,突出了特定的悲情时代中主人公家庭的坎坷命运。其主题音乐为了凸显哀婉的悲剧基调,尝试做了“减法”处理——以单一的钢琴音符和小提琴独奏去演绎带有哀伤凄婉情怀的旋律,如同水中轻柔的波纹缓缓而来,让人沉迷。音乐在塑造主人公性格的同时,也与单一、深沉的时代色彩相互映照,特别是在节奏高潮时,以无歌词的女声哼鸣配乐《心中的他(她)》传递出了某种无尽的感伤。

本片配乐可以标题性的主题来区分为《我的家》、《思念》、《渔光曲》改编版、《咫尺天涯》、《心中的她(他)》和《默默的情怀》等六个。下面,笔者以主题音乐《渔光曲》改编版以及《心中的他(她)》、《默默的情怀》等为例,分析该影片配乐的深情、细腻,领略影片是如何通过配乐,将这种说不出、道不明、欲言又止的复杂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

(一)钢琴单音的细腻感

钢琴作品中,音群的大量运用,往往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特定的宏大场面有着强烈的效果。但是,陈其钢在此片中却放下了钢琴这一典型的多声部键盘乐器的明显优势,使用了大段的以单音旋律为主的钢琴曲,用音乐让故事从沉寂中慢慢地苏醒,缓缓地诉说,凸显了他在电影配乐中倾注的审美情趣。在《渔光曲》、《我的家》、《心中的他(她)》等配乐段落中,钢琴的单音力求平静凄美,各个单音的连续和指尖恰如其分的力度,让音乐的细腻度和深情感只增不减。与多彩的和声和华彩的音群相比,单音的旋律线条虽显寡淡,却也能在与情节结合之后变得鲜活、灵动,像是在描述主人公陆焉识的人生际遇和心态变化——经历浩劫洗礼之后,那种看透沧桑的散淡与通透,生死历练后的平静与释然。

(二)钢琴独奏的诉说感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直至影片结束,冯婉瑜都没有认出丈夫陆焉识。在婉瑜的印象中,丈夫的琴声无比悠扬、动听,所以他在等待丈夫“归来”之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师傅调钢琴,等待着那个风度翩翩、熟谙音律、通晓多国语言的大学教授丈夫归来。在老旧的宿舍楼里,狭窄的楼道上,窗口投射出傍晚的柔光,冯婉瑜半信半疑地拾级而上,那个似曾相识、让她魂牵梦萦的钢琴声再次响起,让她心中犹疑更重,继而加速了脚步——“是焉识回来了吗?”

《渔光曲》奏着轻柔而缓慢的单音旋律,表达出饱经命运洗礼后知识分子犹存的自尊和优雅,既是身份得以平反后的平和与释然,也是对未来幸福安乐的家庭生活的期许。轻缓的琴声中充满了诉说感,陆焉识的内心充斥着与亲人相见却无法相识的悲伤,但更多的是害怕希望破灭的谨小慎微,这一切都在陈其钢的配乐中有着充分的表现。当冯婉瑜的手落在陆焉识的肩膀上时,单音突然停了下来,紧接着音乐响起了女声哼鸣版《心中的他(她)》。背景音乐以女声哼唱的形式逐渐由低到高,叹出了男主人公相隔二十年无法相见、如今尽在眼前却咫尺天涯的无尽忧思和苦楚,令人唏嘘和感伤。这也是男女主角在影片中仅有的一次短暂相认,当婉瑜将手搭在焉识肩上时,音乐精准的掌控和配乐戛然而止的收尾,成了令人难忘的亮点。

二、有源音乐与无源音乐的巧妙转换

关于有源和无源音乐的转换,由于主题音乐《渔光曲》本身就是一个这种转换的典型例子,因此下面可以分为《渔光曲》和其他资源音乐两部分来解读。

(一)主题音乐《渔光曲》

在过去的许多电影配乐中,尽管单音在音乐的叙述中也有所表达,却一直没有扮演主角。电影《归来》却让单音平淡的色彩使得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促使片中陆焉识和冯婉瑜夫妻二人的情感和影片的审美意趣得以升华。

主人公在有源音乐的映衬下重逢。《渔光曲》使用了中国民间的五声调式,全曲没有变奏,也去除了多余的修饰,仅有的暂时离调也只出现在左手低音的几处,和弦形态则是最简单的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陈其钢在其他配乐方面也处理得较为简洁,力求所有的标题主题音乐都与电影基调和主人公情感呼应,相得益彰。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婉瑜依旧没有认出丈夫焉识。影片在乐器的选择上有着很深的审美意味:当婉瑜将手搭在焉识肩上时,有源音乐即刻转换为无源音乐。此刻属于影片的高潮部分,陆焉识压抑已久的眼泪奔涌而出,他内心的情感澎湃而强烈,配乐也全然代替了台词。男女主角深陷情感漩涡中,坎坷情绪中的女声哼唱转为弦乐拉奏,深情绵延,令人动容。这里,音乐的起承转合很好地展现了片中人物情感的波动,画内与画外、有源与无源音乐的呼应,使得影片在主题表达和思想感情的呈现上显得层次分明。

(二)所引经典音乐的年代感

在声音的构思上,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格的融合、主客观视点音乐音响效果的集合、典型意象音效的选择、情节环境音乐设定的动机等,使得《归来》更具感染力。影片开头,《娘子军连歌》的音乐响起,交代了影片的时代背景,观众能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斥着坎坷与飘摇的时期。此后,影片中多次响起革命歌曲选段,音乐节奏强烈且密集,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风格进行呈现。其中,有源音乐里包含的经典音乐片段,包括学生大合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以及出现多次的《娘子军连歌》。导演具体到每一时间段甚至每一个场景,选择了最具时代特色的音乐,将观众瞬间拉回到那个年代,足见其用心细致。

十多年,冯婉瑜日复一日地等待丈夫归来,换来了后半生丈夫等待她走出失忆和阴影,寻求妻子内心真正的“归来”。影片中表现三个不同的历史时间段,街头播放的流行音乐也有着各不相同的浓厚时代特色,属于有源音乐当中的经典音乐。动乱时期冯婉瑜第一次到火车站和丈夫见面时,大街上到处都是高、快、硬、响的革命歌曲;政策恢复之后冯婉瑜去火车站迎接丈夫的途中,街头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轻松而愉快的节奏与主人公内心的紧张激动形成了鲜明对比;后来的阶段音乐又变成了晨练的歌曲,反映了新时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憧憬,暗示以斗争为主题的生活已经完全结束。影片后半部分还播放了歌唱家李谷一在“春晚”上演唱的《乡恋》,然而在陆焉识的家中,却因为冯婉瑜的失忆而没有出现其乐融融的团聚场面,这更凸显了所谓“归来”的悲情与萧寂。

三、《归来》音乐的思想意蕴

即使再平淡的剧情、再简单的着色,都难抹去陆焉识的这个知识分子家庭的悲情。时代的烙印永远刻在这个三口之家的遗憾中:陆焉识漂泊十多年的囚徒岁月;女儿丹丹不得不放弃舞蹈梦想的人生之憾;父女、母女之间的误会与隔膜;妻子婉瑜失忆的现实摧残……《归来》在叙事上安排了三个时间段,一是特殊岁月中陆焉识越狱却被捕,二是恢复政策后陆焉识的归来,三是多年后夫妻二人满头白发到火车站“接人”。在剧情和画面的推演下,音乐纯粹地讲述,画面纯净地用色,平淡的剧情看上去刻意要冲淡一下那种病态社会环境给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带来的桎梏感和压抑感。①陈星《且看,那琴声中的柔光——从陈其钢〈归来〉电影配乐中的钢琴单音说起》,载《乐器》2014年第10期。长期被下放的年代中,陆焉识这位有着留洋经历、会弹钢琴、熟知多国语言的高级知识分子的生存信仰已经变成了“隐忍”二字,妻子婉瑜亦是如此。影片的背景音乐也显示出相应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首先,“期待”与“归来”的相向和悖反,是“归来”意象的悲剧性所在。②郑民、许玉庆《归来:一个穿越历史现实的意象——论电影〈归来〉中美雪意象的独创性》,载《名作欣赏》2015年第2期。影片的整个进程中,“归来”意象贯穿始终。第17分钟,陆焉识对丹丹做出“明日车站”的约定后,就迅速地投入茫茫雨雾中,镜头再次切入到屋内踟蹰不前的婉瑜。《咫尺天涯》的配乐在此刻响起:钢琴以断奏的方式,凸显了人物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那种无奈与彷徨;弦乐随之进入,将人物内心的挣扎进一步晕染开来。

如若归来汝焉识?单音的良好运用,是对整部影片节奏的最关键的把控。钢琴配乐采取单音旋律的方式,能让观众更好地从平淡中体会百味人生。那个年代,过多的情绪完全是多余,甚至会带来麻烦与灾祸,寡淡而平和的音乐才能倾吐出内心欲语还休的苦楚,也是符合那个年代的理性选择。在历经十年的风雨变幻后,夫妻二人长期的隐忍情感借由一个个生动而灵气的音符表达出来,在细节中显示出诚挚、沧桑,也充分说明了“归来”看似简单,实则耐人寻味。

第48分31秒至第51分29秒的配乐为背景音乐《心中的他(她)》(另一版),其大提琴弦乐主奏深情绵延。为了唤醒妻子的记忆,焉识让丹丹把信交给婉瑜,婉瑜看到丈夫要回家的消息激动不已,用毛笔一遍又一遍写着有“陆焉识”三个大字的标识牌,期待着第二天去火车站接丈夫回家。然而,第二天陆焉识在火车站台深情地往婉瑜面前走来,婉瑜依旧没有认出他。焉识从妻子身边走过而不被相识的心痛和无奈,被大提琴主奏的交响音乐浸染着,抒发了他和婉瑜之间铭心刻骨的爱与思念,更奏出了“如若归来汝焉识”的悲情与无奈。多年后,我们看到婉瑜依然充满期盼,每个月五号去火车站痴等丈夫归来,焉识则在身旁默默相陪,曾经的悲伤与无奈早已释然,化为年老后不计付出的守护与相伴。

电影的艺术成就并不只能体现在画面,视听的综合冲击也在其列。张艺谋执导的《归来》在声音构成上力求“做减法”,其巧妙含蓄的音乐设计与音响效果在笔者看来是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它帮助导演更加深邃地呈现了一个穿透岁月变迁的、深情朴质又令人唏嘘动容的故事。

[1]朱頔《简单亲切的诉说——电影〈归来〉声音构成与设计探析》,载《科技视界》2015年第13期。

[2]胡琼方《浅谈电影〈归来〉音乐的美学特征》,载《当代音乐》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归来单音有源
单音及部分频带干扰下DSSS系统性能分析
Serendipity: Seizing the Toned Picture of Poetry in the Light of Prosody*
不对称电压的综合有源控制法
视唱练耳听力训练的方法
冰冻6年的情爱“归来”:天空瞬间就放晴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
基于有源箝位的开关电源设计
邱有源书法作品欣赏
非相参三点源有源诱偏下ARM弹着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