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融媒体视域的关于建立高校粤剧传承模式的思考

2018-01-24■郑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粤剧媒介戏曲

■郑 敏

(星海音乐学院,广州,510006)

传播几乎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过程,正是由于我们有着超出物理性接触水平之上的更高水平的相互交往,才有可能获得名为“社会”的诸关系。而文化联系着社会生活和社会运行的各个方面,是考察和理解社会的重要因素。人们总是处于持续不断的交流与传播中,与此同时,也在这样的交流传播中不断地推动着媒介的演变:从早期以人类能力的延伸诸如语言为媒介,到基于技术发展而普遍存在的纸质媒介、大众媒介、网络媒介,我们从一对一传播方式向一对多传播方式转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媒介更是使人类传播格局跨越“三个不同的维度的媒介平台”——即“第一,人的身体,它是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得以实现的物质平台;第二,大众传播的技术性生产手段,它以模拟信号传输为特征;第三,数字技术,它催生了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网络化交流与传播活动”①[丹]克劳斯·布鲁斯·延森著《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刘君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这三重维度是在当下传播活动中对媒介关系的重新塑形。三种维度的媒介融合打破了原媒介传播过程中其受众不同的割裂情况。所谓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即“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交流与传播实践跨越不同的物质技术和社会机构的开放式迁移(open-ended migration)”②同上书,第17页。,“它通过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补充、配合的方式,因此产生了具有多功能的媒体传播新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促使媒体传播实现价值最大化,使它的功能和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提高,这样在媒体竞争当中,会更具媒体竞争力”③孟祥燕《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培养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载《科技传播》2014年第4期,第17页。。因此,本文所述融媒体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实媒体,它是一种新的媒体一体化的手段,是将传统大众媒体以及新媒体的优势相融合。它兼具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特点,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广泛、传播方式多样化等特性。融媒体突破壁垒,互相配合,统一渗透,增强媒体的功能性,提升其价值,在当代传播运作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传承是传播的过程,是人类延续文明、承载文化的重要手段,亦是人际互动的方式,粤剧作为岭南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剧种,映照的是粤方言区各族群的民风乡俗、审美趣味以及仪式语境。由于新兴媒介的介入,以人际、文本为主的传统传播方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代融媒体时代,粤剧传播传承模式也在其在当代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同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也看到了粤语方言区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对粤剧传承将起着重要作用,而高等院校教育中的传播传承同样深受媒介影响。那么,在融媒体视域下,高等院校是以何种方式传承粤剧,其传承意义又体现在何处?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融媒体视域下的粤剧传承传播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开始实施,该法在第三条中明确“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分列为独立章节,针对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以传承、传播为主要手段的保护工作。在国家政策之下,通过管理机制,戏曲传承传播的相关配套措施也得以展开,借以提升各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水平。而媒介融合的加快建设也使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有别于以往的传播手段,传承模式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一)国家政策的配套推进融媒体在粤剧传承中的嵌入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两个“意见”明确反映了国家在顶层设计以及政策实施上对融媒体的全面支持和未来发展目标。由此,笔者以为,正是鉴于此,在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政策上也凸显出其相应的条款。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强调戏曲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部署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其中着力在人际传承上“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鼓励学校建设戏曲社团和兴趣小组”;在大众媒介上要求“实施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鼓励开设、制作宣传推广戏曲作品、传播普及戏曲知识的栏目节目”、“各级新闻媒体要加大戏曲宣传力度,报道戏曲创作演出优秀剧目,报道传承发展戏曲的好经验、好做法”;在新媒体上“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办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正好对应“若干政策”条款中关于对教育传承的要求的内容。随即广东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支持,2016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6〕11号)首次提到了实施“双进”(戏曲进校园、学生进剧场)、“两个一”(争取每年让大中小学生至少欣赏一场戏曲演出、逐步实现每年在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场戏曲演出)活动培育青年和农村观众等基础性措施;2017年7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粤〔府令第236号〕)(以下简称“规定”)。两份重要文件中都强调了学校教育传承的重要性,特别是“规定”第二十四条明确“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粤剧普及教育活动、有关艺术院校应当系统开展粤剧艺术的教学研究活动”;并同时提到了利用媒体融合进行传播——“建好广东地方戏曲频道、戏曲专题网站,在互联网上开设戏曲播出频道,充分借助电视、互联网、微信、微博、手机等媒体平台普及和宣传戏曲”(“实施意见”),“省和相关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和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通过专题专栏等方式普及、宣传、推广粤剧艺术”(“规定”)。由此,政府政策层面已将媒介融合与教育传承并列考虑成为重要的戏曲保护实施措施,这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相关条例契合。

(二)广东粤剧的传播传承现状概览

粤剧作为岭南地区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粤剧成于明清年间,兴于20世纪20年代并不断演变发展,为区域音乐文化代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同时具有时代性、包容性和世俗性。粤剧不仅是岭南粤方言族群中的重要民俗活动,更与宗教信仰及祭礼仪式息息相关,直接反映了该区域民俗习惯、价值取向并在族群迁徙的过程中成为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

正如前文所述,当代传播媒介已由单一性渠道向复合多元的融媒体转化,信息化的发展,为受众带来获取各类文化信息的便利,而由传统土壤延伸发展到当代的传统文化必然受到冲击。因此,在传统人际传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粤剧,在世代传承中其文化血脉逐渐被“同一性”的“全球化”流行文化所影响而出现断裂,特别是在城市群中。现阶段粤剧的传播形势不容乐观,由于粤剧的艺术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在青年人当中存在一定的“审美差异性”,喜好粤剧的听众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字辈”。“以2016年广州粤剧团、广东粤剧院等主要剧团的春班演出为例,一半以上的演出集中在东莞、吴川等地的农村地区。有关人士估计,粤剧起源地之一的广州市内忠实观众仅有3000人左右。随着城市市场的萎缩,农村市场就成了演出的主要阵地。”①谢敏婷《基于4P理论浅析地方戏剧的市场营销策略——以粤剧为例》,载《戏剧之家》2016年第5期,第46页。大多数年轻人都很难主动将粤剧作为个人爱好纳入生活,“知道粤剧是广东省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仅占调查人数的6%,表示自己喜欢粤剧的只有3%左右”,“喜欢的人当中,是以60岁以上人为主,在不喜欢的人当中,以18岁以下这个年龄段为主”②汪田甜《数字交互技术在粤剧文化宣传中的应用》,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页。。粤剧传承传播与大多数传统戏曲种类一样面临着窘境。从媒介融合上看,虽然目前已有依托文本媒介的《南国红豆》杂志、依托电视媒介的《粤韵风华》节目、依托数字媒介的“广东粤剧院”官网以及APP“戏棚粤剧”等多样化形态的媒介,但从联合性、合作性以及教育传承方面来看,还处于散落状态,媒介资源未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对粤剧传播、受众培养以及储备“传承人”产生合力作用,因此,改变这一局面成为政府、媒介、行业与高校共同探索的问题。

二、融媒体中粤剧音乐文化传播的三个维度

如上所述,融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媒体一体化手段和立体的传播体系,改变了传统单一媒介传播的方式。在这个纵横交叉的立体网络中,粤剧作为传播内容,在国家政策支持之下,其文化意义、社会意义被同时呈现。在本文里,融媒体中粤剧音乐文化传播则是指在以粤剧传承为主体目标的前提下,整合传播过程中政策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媒介资源等因素形成的一个立体交叉的传播体系。在这个传播体系中,融媒体的三个维度相交互动,互为依托。

其一,在第一维度“人”的媒介中,粤剧表演艺术家以“身体”为传播平台,将粤剧音韵、身段、表情等内在活动通过“身体”介质表演展现出来,并与受众在固定的物理空间进行交流。同时,在这个维度中,语言(音乐)、肢体动作作为意识的延伸通过“人”自身转化成信息,并以固化文本如乐谱、教材等形式通过流通渠道输送出来,在复制与散播的过程中完成一种重要的文化实践,成为粤剧传承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同时,艺术家在社会化活动的过程中,其本身也成为制造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传播媒介,与受众形成互动,并与文本一起成为第二维度与第三维度的不可取代的信息源。

其二,基于技术性生产手段的第二维度,主要涵盖的是大众媒介。在这个维度中,实现了第一维度中对“粤剧”表演信息的复制、保存与再现,以及固化文本的存储、应用与再利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第一维度中接受者过于集中、传播宽度与深度受时空制约的弱点,拓展了粤剧传播扩散的潜能,使受众能跨越时空限制获取粤剧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呈现以及实现对文本资源的利用,并不受作为信息源的表演者或研究者在场与否以及受众数量多寡的影响。

其三,基于数字技术的第三维度,整合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传播形态。也就是说,在数字技术之上,由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所形成的传播载体,构成了一个将粤剧音乐文化文本、图像、声音整合的媒介平台。在此之上既可以实现人际传播过程中互动交流模式,也可以实现大众传播与数字媒介中的多元交流模式。

比如,广东粤剧院新编粤剧《决战天策府》的传播框架即是三重维度合力而成——在第一维度中利用人际传播的方式,表演者作为信息源同时作为传播介质在剧场进行表演;而在第一维度中的信息由大众媒介收录后在第二维度非剧场空间的电视台播放,同时剧目文字文本亦由复制和散播而实现传播功效;同时,信息源通过数字媒介在公众号、微博、视频社区,以及网络游戏客户端社区(该剧取材于3D武侠题材网络游戏《剑网3》,为第一部跨界新编粤剧)中进行交互性传播。

猪丹毒潜伏期平均为3~5天,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型(败血型)、亚急性型(疹块型)和慢性型(心内膜炎型)3种。

三、广东高校粤剧传播传承途径及特点分析

就以上情况而言,笔者认为,粤剧是否能够在融媒体背景下得到良性发展与传承,其关键点是在于解决“人”的问题。一方面,粤剧发展需要良性的市场,市场基础则来自于具有高素质和鉴赏能力的受众群以及区域内可供被选拔为传承人的后备群体。而关于这两类人的找寻问题,最佳的解决途径便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岭南地区是粤剧的原生地,也是粤剧传播最为广泛的地区。而高校又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此间文化传承即是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在高校中建立有效的传承模式,是发现和培养粤剧受众以及储备传承后备人员的重要基础。

以广东省为例,高校主要可以分为艺术专业院校和非艺术专业院校两类。艺术专业院校包括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艺术学校①由于广东粤剧学校是粤剧专门学校,暂不列入本文讨论范围。,以及综合性大学所设置的艺术学院等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标的院校;非艺术专业院校则是指除艺术专业院校之外的其他院校。粤剧在广东省高校中的传播与传承的方式和途径与受众的个人艺术素质有着必然联系,故而,粤剧在艺术专业院校和非艺术专业院校之中的传播与传承方式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这也将对粤剧传承的方式与成效产生直接影响。笔者将着眼于粤剧在广东省高校中的传播途径及特点,针对艺术专业院校和非艺术专业院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艺术专业院校的粤剧传播途径及特点分析

目前广东粤剧在艺术专业院校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机构的层级展开从基础教育至高等教育的系列课程,通过教育机构类别规划不同的学习内容。在艺术院校中可通过建立研究机构、构建高等教育中的粤剧课程体系、利用粤剧资源营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式来建立粤剧的艺术院校传播途径;而社会教育则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来源,具有体验式和松散性特点,虽然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具有系统性和严密性,但恰恰是由于此,“粤剧”的传统语境可得以更加原样地被呈现于受教育者——主要通过社团活动、艺术实践、对外交流等途径获得。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区别便是系统性和知识性,可以说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亦是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储备机构。而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便是经过艺术领域知识训练的专门性人才。尽管粤剧艺术创作和表演本身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性戏剧艺术特点,但由于粤剧与其他艺术“专业”一样,共同隶属于艺术大系,因此,在音乐、舞蹈、服装、化妆、绝活、剧情等多个方面都与其他一些艺术门类有着共通之处。艺术专业院校通过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途径开设与粤剧相关的课程,在第一维度中利用粤剧鉴赏、身段表演、唱腔表演、锣鼓演奏课程,利用地方资源聘请资深粤剧艺术家与本校教师共同担任课程教师。其授课方式以艺术家表演实践为核心,本校教师适当讲解为辅助,在亦演亦教中呈现生动活泼的授课内容。同时在第三维度中,学生与教师利用数字媒体进行信息的“互文性”②《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第89、93-96页。传播,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途径进行信息文本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全方位认识粤剧。

社会教育相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艺术专业院校学生往往能得到更多来自社团活动、对外交流活动等的艺术实践机会。无论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和粤剧相关的舞台艺术实践活动,而这些艺术实践将传播空间直接由校园转向更为专业的粤剧表演场所或大众媒介传播渠道,如参加粤剧舞台实践、广播电视台组织的相关比赛或粤剧节目等等。这些手段将有助于学生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接受的信息转化为直接的体验感受,从感性上更为直接地获得粤剧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二)非艺术专业院校中的粤剧传播途径及特点分析

粤剧在非艺术专业院校的传播途径主要以学校教育为主。在这类院校中开设的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文科和理工科两大类,两者相比较而言,文科类的部分专业课程,如文学、历史等与粤剧艺术偶有交集,而理工类专业课程内容大多与粤剧艺术相去甚远。在教育部提倡的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修养的精神指导下,很多非艺术专业院校也先后开设了大学生艺术鉴赏类课程,其中便有部分课程内容涉及粤剧等地方戏剧。由于课时所限,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借助于融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粤剧图片和音响音像资料,但整体而言非艺术专业学生对粤剧艺术仍然可谓知之甚少。

四、融媒体视域下关于高校开展戏曲传承的思考:以广东粤剧为例

具有传统戏曲鉴赏能力的高素质受众是建立未来良性运转的传统戏曲文化市场所需要的受众基础。作为一个新兴的综合性媒体,融媒体具有的宣传方式互补性、宣传内容兼容性和媒介利益共享性等特点是传统媒体所不能企及的。而在高等院校基于融媒体开展的戏曲传承活动,是在政策整体规划中进行资源整合的一种传播手段,在教育传承上具有联合性、合作性、统一性特点,能有效改变长期以来传承过程中媒介资源使用的零散状态,使媒介形成有机的整体,助力于粤剧发展传承与受众培养。星海音乐学院和广东省粤剧院合作共建“粤剧文化传承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的成功实现是值得借鉴的案例①该案例笔者另文详细论述,本文不再赘述。——合作双方将粤剧作为传播对象,主动搭建媒体融合传播平台,有效地促进了教育部门、文化部门、传播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价值,采用多种手段进行传承实践,令受众对粤剧有了全方位的理解,并将有效地解决未来粤剧传播中具有较强粤剧鉴赏能力的受众群以及传承人储备的问题。基于融媒体在高校中开展戏曲传承的具体措施解析如下。

第一,基于融媒体,在高校中创建传播网络,以个体体验完成对粤剧艺术的“沉浸式”传承。

根据上文所提及的政策内容,在广东省高校中,无论是艺术专业院校,还是非艺术专业院校都可以基于合作机制与行业机构共同搭建平台,在学校中创建相关社团,聘请粤剧艺术家以“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与现代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完成粤剧的高校人际传播,并以“开局”、展演等形式鼓励学生群体在传承过程中积极完成“沉浸式”的表演体验,改变以往学生只是在授课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过程中达到对粤剧本体的“浅表式”认知的状态。

另外,可依托融媒体,在艺术院校中,针对具有音乐基本素养的学生群体,鼓励根据其个人的创作意图来编排粤剧剧目。在没有教师现场指导的情况下,媒介平台可从音乐、创作、舞美、化妆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促成学生在编排粤剧方面的深入体验。而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赏、自评粤剧剧目的形式,既有助于参与者们对粤剧艺术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有助于调动高校学生观赏粤剧的积极性。

第二,依托融媒体的技术,针对高校群体开发新型粤剧传播途径。

融媒体拥有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和开放性的共享技术平台的技术支持,高校可以融媒体为依托,开发新的粤剧传播途径。首先,可开发学生媒介团队,从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宣传拍摄以及媒体投放形成立体的结构框架,针对高校中的粤剧传承活动进行复制、储存和再现。其次,高校可与行业搭建合作关系,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与粤剧艺术相关的校园内部网站、粤剧学习app或粤剧鉴赏微信公众号,以网络授课的形式向高校各专业学生定期推送粤剧剧目,粤剧音乐鉴赏知识,以及粤剧唱腔特点、粤剧发展史、粤剧名伶录、粤剧剧目评论等方面的信息,使高校学生在第一维度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能不受时空限制地了解更多的粤剧文化。还可以建立虚拟社区,在虚拟社区中就现实粤剧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开展讨论,使学生更具有参与感,也使粤剧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逐步融合到高校学生的生活之中。

第三,依托融媒体,鼓励高校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知识,参与粤剧传承。

鉴于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传播手段,并会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媒介不断升级演变而变得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高校的传播传承方式也应具有媒介融合的多元性、多重性特点。各高校专业不一,各具特色,因此可以根据专业情况,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到粤剧传承工作之中。如:依托艺术专业领域的不同门类搭建以粤剧元素为核心的集策划设计、表演形态、技术工程为一体的多元跨界创新性作品,在创新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传统传承、发展的认识;依托外语专业渠道,学生可以将粤剧艺术的相关知识翻译成不同国家的语言的版本,通过媒介融合的手段,将其传达到外界;信息工程专业可依托融媒体,将粤剧艺术的图片、视频、音频分门别类,采用flash技术进行交互处理,使粤剧宣传工作能够顺应手机时代的发展潮流,贴近年轻一代的生活习惯;等等。

结 语

在人类社会中,媒介首先是用以交流互动的资源,所谓“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②[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33页。——可以说,正是基于媒介所赋予的意义,文化才得以传播。而当代的媒介融合,不仅为传统的媒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讯息资源,同时也通过对传播基本模式中信息的重组与重塑,具有了多元语境功能。由此笔者以为,在广东高校中,政府发挥政策指导性作用,行业和高校利用各自优势,在融媒体平台上整合媒介资源,将粤剧传承中原本碎片性、随意性、单一性的各个板块进行有机整合,采取联动合作的方式开展粤剧的传承工作,应当能取得理想中的效果,实现既定目标。因此,由政府决策层面顶层设计、管理层面实施措施的垂直控制下,媒介融合的方式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进行结构性改变。当代视域下,与粤剧传承一样,其他戏曲剧种也都正在面临着挑战,并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只有传播机制中各个环节主动进行有效合作,媒介融合方能实现,这不仅需要业界的观念改变,同时也需要其他合作机构密切配合。因此,要弘扬、传承传统戏曲艺术,除了政府的有效引导和大力扶持之外,其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借助融媒体的优势,通过高等教育渠道在区域内高校中建立有效的传承模式,去发现和培养具有鉴赏能力的高素质传统戏曲受众群及储备后备传承人员,同时,这也将是相关政策落地的保证。

参考文献

[1]柳竹《国内关于“融媒体”的研究综述》,载《传播与版权》2015年第4期。

[2]谭丽萍、马达《广州高校学生社团与校园粤剧粤曲传承研究——以广州大学曲艺社为例》,载《大众文艺》2015年第5期。

[3]尚策《融媒体的构建原则与模式分析》,载《出版广角》2015年第14期。

[4]居地希《20世纪30年代广州的戏院、茶楼和民间乐社——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载《音乐传播》2014年第2期。

[5]陈春华《对广东粤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载《当代戏剧》2011年第7期。

[6]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7]胡玲玲《广东粤剧演出市场的调查与思考》,载《广东艺术》2000年第5期。

[8]王馗《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困境与保护方向》,载《美术观察》2016年第7期。

猜你喜欢

粤剧媒介戏曲
The light of Cantonese Opera粤剧传唱洒暖阳
戏曲从哪里来
SINGING THE CHANGES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粤剧数字音乐伴奏探索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书,最优雅的媒介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