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音乐心理学最新发展趋势
——基于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2018-01-24栾天池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音乐

■栾天池 宋 蓓

(哈尔滨音乐学院,哈尔滨,150028;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2017年10月20至22日,由中国音协全国音乐心理学学会主办、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召开。

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科研院所、教育、医疗机构和单位的音乐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们出席了本次会议。研讨会开幕式由音乐心理学学会秘书长李小诺研究员主持。

音乐心理学学会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周世斌教授首先致开幕词。他指出,音乐心理学在我国属于年轻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研究视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正逐渐走向成熟,学术成果日益丰富。其中,在人才培养方面,音乐心理学本科、硕士、博士已具备完备的培养结构;在基础研究方面,尤其是音乐认知领域的实证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能在实践运用方面对众多领域发挥指导作用。最后,他对21世纪社会大变革背景下音乐心理学将要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新发展做了展望。

随后,大会分专家大会报告、分会场报告、自由研讨,以及大会总结四个阶段进行。

一、专家大会报告

在专家大会报告环节,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的刘沛教授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李小诺研究员分别进行了大会发言。首先,周海宏教授以“孩子为什么不爱练琴”这一常见问题,指出心理学领域对“需要”问题的研究严重不足,且在解释人格特征方面没有统一的认识。他主张以人的基本元素特征来推论人的基本人格特征,并从作为生物生存的基本需要这个“自明之理”出发,提出人类的六种本能需要以及行为动机的“调色板理论”,并以此为理论模板探讨了音乐学习动机的问题。

刘沛教授的报告引用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的观点,认为西方传统的“分别”认识论不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唯一研究途径。他指出,这一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还应该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自信问题”。他认为人类对自己的认识会回到一个共识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音乐心理学发展的新构想——“贯通古今、交融文理、寻根问祖、启迪当代”。

李小诺研究员在题为“音高认知的特征及脑机制研究”的报告中介绍了她对绝对音高能力的三个实验研究。其中,实验一通过钢琴音色识别的方法,对绝对音高与语言环境、早期音乐教育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音高辨别的表现特征;实验二运用钢琴与小提琴两种乐器音色的对比,验证了音高“知觉磁性”的假说,探讨了音色对音高判断的影响;实验三运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分析了两种音高认知方式的脑神经机制,及其与其他音乐感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二、分会场报告

分会场的小组发言主要围绕音乐审美心理、音乐认知心理以及音乐表演心理等专题展开,这些议题代表了我国近三年音乐心理学科研成果的最新进展。

音乐审美心理研究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郑茂平教授介绍了音乐审美心理学宏观学科构建的三维模型,即“心理对象、心理机制、心理本质”。同时,他对音乐审美心理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形成了音乐审美心理学微观的问题框架——“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在此基础上,他还给与会者介绍了其对音乐审美中的审美体验、审美期待等重要现象所进行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

此外,绵阳师范学院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的赵晓娜在报告《音乐技术异化的审美心理研究》中对音乐技术异化及其产生的审美心理进行了梳理。她认为音乐异化是一个音乐内部手段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艺术与审美的关系问题,因此将音乐技术异化的心理本质归为技术本位与审美本位的问题。

音乐教育心理研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任凯博士提出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五个重要环节——“审美教学、律动教学、分析教学、即兴教学以及教学评价”,并结合音乐心理学的联觉描述、期望理论、具身认知、心智理论等加以诠释。他认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去设置课堂教学环节。

中国音乐学院的梁菁在其报告《小学教师音乐聆听教学心理研究——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中指出,目前音乐课老师面临的最大困难出现在音乐聆听环节,其原因是缺乏聆听教学策略。因此,她提出四种新型音乐聆听教学策略,即“家校融合、多重参与、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并分析了此策略的实践意义。

此外,台州学院艺术学院的田耀农教授介绍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音乐教育与情绪运动的相互关系,并指出,情绪对人至关重要,而获得良好情绪的最佳手段之一是借助音乐教育,因为音乐教育可以使人产生“情绪运动”,避免情绪处于“无聊状态”,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音乐表演心理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的王阿钰以亚历山大技法为基础,探讨了此技法给表演者的心理与生理带来的积极调节作用。她认为,亚历山大技法可以帮助表演者更有效地缓解表演紧张与压力,从而更从容地完成演出。

四川文理学院的潘广宇在报告《论掌握竹笛循环换气法的心理认知过程》中指出,在竹笛演奏中,掌握循环换气法须加强对其中心理认知过程的理解,从而完善演奏技巧,激发表演者的演奏热情。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彭镜霖在报告《器乐演奏肢体动作和音乐表现力相关性研究》中探讨了演奏中肢体动作与音乐表现力的联系。他通过对三个小提琴演奏实验组的观察研究,证明了器乐演奏中的辅助型肢体动作、有效型肢体动作与音乐表现力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辅助型肢体动作是主要因素。

音乐治疗心理研究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的赵亮在报告《潜意识音乐疗法对运动性疲劳消除的研究》中采用接受式治疗的方法,通过对照实验验证了:潜意识音乐疗法比非音乐疗法更能有效地恢复运动性疲劳,且容易操作、易于推广。她主张将音乐治疗的研究范式与认知神经科学的实验手段结合,从而为音乐治疗的研究成果提供更加客观的数据支持。

中国儿童教育发展中心的陈泽铭教授提出,感觉统合应是感知觉信息接收和处理的一个阶段。他认为“生活环境的优化就是儿童发展的恶化”,呼吁学者更多关注感觉统合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还指出,音乐治疗领域尤其应在特殊儿童治疗方面更多地关注联觉。

老年音乐心理研究周口师范学院的陈红教授在论文《美国老年音乐教育文献综述》中提出,老年人的音乐能力会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但由于人类拥有极强的适应性,因此可以使生理的不足转化为音乐能力的催化剂。同时,陈教授也分析了老年人在音乐学习中的特点,阐明教学方案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选用。

中国音乐学院的关涛教授在报告《中美老人在终身音乐学习中的比较研究》中以美国老年人为例,对比中美两国老年人音乐学习的现状并分析了音乐学习对心理产生的影响。同时,他还分析了美国终身音乐学习的代表性研究,总结了适合中国的老年音乐教育参考范式。

音乐能力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蒋存梅教授就音乐训练对先天失歌症者音乐句法加工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证实了短期音乐训练可以提升失歌症者对音乐句法加工的能力,并使其达到正常水平。此研究首次揭示了音乐训练对失歌症患者音乐句法加工具有积极影响,为失歌症患者须加强音乐教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国音乐学院的赵苏在论文《“唱名法之争”及其背后的心理学分析》中介绍了唱名法的产生与历史演变,分析了固定唱名法与首调唱名法在表现中的四个误区,呼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唱名法,避免盲目地提倡或排斥某一种唱名法。

首都师范大学的蒋聪博士指出,虽然目前国家加强了对艺术教学质量的监督,但在小学生音乐能力的监测过程中依然缺少可作为相应学段参考的常模。她还指出国内缺少对小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更为科学的测评体系。

音乐与脑神经机制研究爱丁堡大学的高戈力博士对国外的音乐训练与大脑连接的关系研究做了发展简况回顾,介绍了DT-MRI在音乐训练与大脑结构关系研究中的应用,以及近十五年基于DT-MRI的横断面研究。他指出核磁共振技术具有辐射较小、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并主张在实验方法选择方面要根据实验目的与实验群体来进行。

哈尔滨音乐学院的宋蓓教授介绍了音乐神经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她指出在音乐神经科学研究中,除了关注音乐训练对个体脑的影响外,也应重视在现实音乐活动中不同群体间或群体内部“脑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她指出在实验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态势下,新型的超扫描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走出实验室,在更接近自然情况的条件下研究音乐活动中的脑与脑是如何交流的。

音乐心理与文化传承来自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的韩忠岭就羌族文化传承课程化提出“课程实施校本化,教材内容本地化,教学过程生本化”的新认识。在其发言后的讨论中,周世斌教授以教材《羌族音乐文化》为例,补充说明了传承音乐文化应“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的理念,并且指出文化传承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才能避免功利性。

中国音乐学院的周若航在其报告《铜河号子的音乐与文化传承》中指出,铜河号子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其艺术形式非常适合用在音乐课堂上。她还介绍了铜河号子进课堂的初步实践成果,在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这种实践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会议总结与建议

本次研讨会历时三天,参会代表共166人,在大小会议中发言、宣读论文的代表有51人,是历年中参会代表最多的一届。与往届的音乐心理学会议相比,本次会议有以下特点:

第一,对音乐心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推陈出新。随着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多样化以及实证研究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学科交叉的视角看待基础理论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进而推动了音乐心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第二,在研究领域上,本次会议涉及神经科学、文化传承、电子科技等众多领域,还涉及对国外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总结,体现出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越发多元化。

第三,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次会议除音乐心理学外,还包括改善老年身心健康、探索神经网络加工方式、优化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心理学的一系列学术成果正在对多个实践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在人才培养的建设方面初具成效。现阶段,音乐心理学已在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培养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据悉,本次会议代表中,新注册的会员人数众多。年轻学者的加入,会使音乐心理学在未来发展中充满活力。

当然,从会议状况也还能看出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提出建议。

第一,在此次会上,虽然实证研究的比重有所增大,但研究的质量还有待提高。一些研究在实验设计、控制变量等环节还没有完全符合科学、严谨的标准,实验的信效度相对较低,结论的科学性也略打了折扣。因此,我国音乐心理学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客观与主观的平衡、定量与定性的平衡、东方与西方的平衡、自然与人文的平衡,在不迷信单一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采用实证与演绎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的学习,更正确地面对音乐心理学相关问题。

第二,此次会议,学者们展现出强烈的学术交流愿望。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三年一届的学术会议已经无法匹配学术信息更新的节奏,学者们迫切需要更多的机会学习、讨论大家所收获的一手资料。所以,未来应提高学术研讨会举办频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互联网技术,开展网络学术论坛,定期举行小型专题研讨会,从而满足学者的求知欲,推动我国音乐心理学更好地发展。

第三,此次大会虽然表明音乐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有了整体的构架,但目前具体的培养方案、明确的学习方法仍有待细化探讨,客观的学业水平检测标准也相对缺少。面对庞大与复杂的知识体系,如果不知从何学起,会使很多感兴趣的学者望而却步,导致潜在人才的流失。对此,笔者建议音乐心理学学会应设立青年论坛,为年轻的学者组建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扩大音乐心理学在研究生和年轻学者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领域的同人前来相互促进与提高。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音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