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通志》(雍正版)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史料与思考

2018-01-24马卓周潘林紫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史料少数民族广西

■马卓周 潘林紫

(广西艺术学院,南宁,530022)

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创新资助项目“《雍正〈广西通志〉中的音乐史料研究》”(项目编号:2017XJ16)结题成果

中国地方志自宋代定型以来,历元、明、清三代,稳步发展,形成了普遍编修、代代相传的格局。地方志记载的内容,囊括了地理山川、物产贡赋、风俗祠祀、文人志士等,为后世留下了众多正史中未曾录入的社会信息,尤以各地风俗民情、节日旧习为重。此类风俗民情之文,是当时其他官修著作中极为少见的,因此是了解一地风俗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清代作为地方志这一文献体裁发展最为昌盛的时期,留存了很多的地方志,为研究当时的广西地区历史文化发展传承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资料。雍正年间的地方志亦不例外。雍正版的《广西通志》(清金鉷修,钱元昌、陆纶纂修)①《广西方志提要》一书可简称为“金志”。本文对其的引用来自凤凰出版社2010年的版本《中国地方志集成·省志辑·广西》,全7册。这套图书中搜集整理的一系列文献不仅涉及范围广,且材料丰富,具有相当强的地方性、广泛性、连续性、时代性。全书共一百二十八卷,四十五目,全部以繁体、竖排呈现。该书分地理、经济、政文、人物、“蛮夷”②受成书时代和题材局限,这类古书中难免出现一些从封建专制统治者角度出发的、在当前看来带有歧视色彩的词汇。为尊重史料原貌计,本文只能保留这些词汇,但这绝不代表现代和当代的文明立场,更不可能代表本文作者和本刊编者的立场。特此说明。后文类似情况恕不逐一赘注。——作者、本刊编者注、艺文等部分,文献史料列目较细,不仅再现了社会习俗的发展状况,更是对广西地区文化的面貌进行了总览。

本文将以史料文献为主要线条,汲取方志学、文献学、民俗学、民族史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梳理分析雍正版《广西通志》中的音乐文献的基本内涵,尝试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汇集和专题探讨,助力于广西地区少数民族音乐风俗简貌的研究。

一、《广西通志》(雍正版)中的音乐史料概要

本部分所做的史料概述,源于笔者对雍正版《广西通志》(以下简称《志》)的梳理。

世居广西的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是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其特色文化极为丰富,但《志》中辑录的少数民族活动文献总体比较简略,可能与历代官史对南部“蛮族”的记载较少有关。这些文献的出发点大多是政治、疆域、风俗等,对音乐方面没有专门的成文涉及。

笔者整理《志》的《风俗篇》、《诸蛮篇》后发现,可归诸音乐方面的文献主要蕴藏在描写“诸蛮”歌舞风貌的文字内,其音乐内容多呈现于祭祀、节庆、婚嫁、丧葬等风俗中。具体来说,《风俗篇》有1卷史料(卷三十二),分21段呈现,其中涉及音乐的有6段;《诸蛮篇》有5卷史料(卷九十二至九十六),分117段呈现,其中涉及音乐的有39段。“诸蛮”文献中,音乐活动出现的比例略高于“风俗”文献,而《风俗篇》中的音乐活动记载大多与《诸蛮篇》中的民俗活动相关。这些史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当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折射出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概况。

(一)《风俗篇》中的相关史料

在此篇中,文献先介绍省情概况,再展开府县辑录的说明。其序云:“被于上者谓之风,形于下者谓之俗”。“粤西岭服诸蛮瑶错居外,土著无几,民或多自他省徙至者。”①本刊加工编辑本文时,按《钦定四库全书》中的《广西通志》校核了引文,由此对原引文的断句和字词略有调整。部分异体字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也已用常见形替换。后同,不再赘注。——本刊编者注因此通省风俗都反映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面貌:“为士者一经自划,不知穷究坟典;为农者力田糊口,不知盖藏积贮;工则略习粗迹以为业,能运巧于心者仅矣。商则牵车服贾,近在百里,未闻有远涉以求利者。”即使首府桂林“城内外商贾远集”,也不过“粤东江右人居多”。

该卷中与音乐有关的6段文献,突出反映了当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音乐喜好,以阐释婚丧嫁娶中涉及的音乐为主。举例如下:

恭城县②今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

县在府西北……婚娶不重财贿,葬埋不知封植,惟治葬前三日,设酒宴於家,亲疏远近咸赴,饮而歌喧传户外,俗之最宜亟变者也。

(卷三十二之五)

富川县③今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

汉瑶杂处,俗尚朴陋,重巫鬼,习鸡卜……自昔称难治焉,男女答歌相配合。

(卷三十二之六)

茘浦县④隶属于桂林市,地处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部。

商贾皆东粤三楚人,冬归春聚……社日,男女答歌游戏。

(卷三十二之六)

修仁县⑤今是荔浦县的三大重镇之一,位于荔浦县西南部。

四乡民壮杂处,皆秉性粗疏……家少盖藏。赶墟之日,男女歌答,惟壮人为然。

(卷三十二之六)

上述四条文献分别描述了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的人文社会生活景象,但地区间的婚丧嫁娶礼仪几乎一样。有些少数民族地区会因社会富裕程度不同而导致当地礼俗风尚形式有所变化,但它们的共性是:不论任何民俗活动,都会设酒宴款待家亲,且唱歌活动几乎一直伴随于活动中,同时也是男女之间情爱表达的一个重要形式。

将当今瑶族习俗与雍正版文献记述的内容比较,可以看出:恭城县瑶族、富川县瑶族、荔浦县壮族和瑶族,以及修仁县壮族,其民众生活中的唱歌习俗延续至今,男女由歌结缘,互相表达爱恋。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婚礼风俗中都会设酒宴;第二,唱歌活动穿插其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是瑶族的“耍歌堂”,还是苗族的婚礼歌或壮族的婚礼歌俗,其唱歌活动都会依附特定的节日活动而进行。虽然多了几分娱乐性或仪式性的意义,但男女答歌活动的成分依然被保留下来。于是上述文献更说明,在当地的伦理规约中,唱歌习俗参与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如:

苍梧县⑥今属广西梧州市,位居广西东部。

音乐间美,有京洛遗风,城外商贾辏集类,多东粤人。

(卷三十二之七)

左州①左州地处崇左市江州区北部,古为西原黄峒地,旧名“左阳”,今广西崇左北部的左州镇。

左阳……婚嫁多唱歌,踏青为媒妁,丧葬杂以音乐饭僧为美观。

(卷三十二之十二)

奉议州②今广西田阳县田州镇兴城村那赖屯。

思恩旧志云:奉议山深地僻,人愚不通礼法……春时杂坐,答歌相戏,仍俗之旧,变化犹需。

(卷三十二之十三)

雒容县③唐太宗贞观间置洛容县,故治在今广西鹿寨县中渡镇白龙岩旁,后与修仁县等合为鹿寨县。

汉与壮并有……男女皆力田赶墟……喜唱歌,春秋则相聚戏嬉,婚娶概用牛豕屏声华。

(卷三十二之十四)

田州④唐开元年间在今桂西地区置田州,宋置,在今广西田东县地设田州土州。清光绪元年,田州改土归流,置恩隆县(治所在田东县平马圩)。隶百色直隶厅。

明世……老稚出入佩刀,妇女贸易墟市,唱歌游戏,其习于土者未变也。

(卷三十二之十八)

西隆州⑤今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百色市西北部。

土民荒僻,无礼制……好疑重鬼,会饮和歌,其声纥那。

(卷三十二之十九)

这些文献片段分别涉及了苍梧县、左州、奉议州、雒容县、田州、西隆州等地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概况。苍梧县的瑶族、壮族唱歌文化,也影响到了东粤人的民歌风俗;左州的壮族男女,在婚嫁时候多喜唱歌;雒容县的壮族、田州原住男女和奉议州的壮族男女多喜答歌;在西隆州的苗族、壮族、彝族等地区,唱歌也是当地文化呈现的重要形式。可以说,这些文献既体现了本地的音乐面貌,又在一定层面上展示了地理区域文化之间的互联。

概览《风俗篇》中的文献史料,可以看出民众歌唱活动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要么是依礼仪风俗而存在,要么是依存于人文社会而发展。因此说,在生活于广西的多个少数民族中,男女喜唱歌是十分常见的。《风俗篇》文字记载的答歌活动,其蕴意会因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通过史料叙事,我们似乎能够窥探到雍正年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喜欢饮酒,且在游春中伴有歌唱的情形。这不但是音乐文献的内容,也是当地民俗风情的一种集中体现。

(二)《诸蛮篇》中的相关史料

《诸蛮篇》设5卷,分“蛮司各种”、“蛮疆分隶”、“历朝驭蛮”、“安南附纪”等目进行叙述,有关广西少数民族的历史资料颇为详细。该部分涉及音乐史料的叙述和描绘有117段。现将每卷文献的情况和含有音乐文献的依次作一概述。

对民族及其分布的描述此段文献1卷(卷九十二),分18段,写广西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对广西少数民族的分类进行描述。志中云:

“在粤则名瑶壮,其曰伶、伢、侬、蜑,又瑶壮别种也……大抵桂平多瑶壮,梧浔多伶、侗、蜑人,南柳庆多侬、僚、㲻、伢……”

这主要描述了“诸蛮”地区的地理位置。文献也按族别分述了其源流、风俗分布、外貌性格:

蛮习各种

……其种非一,曰瑶、曰壮、曰僚、曰狼、曰伶、曰伢……

……男衣短窄,裂布束胫,出入常佩刀,女衣不掩膝,长裙细褶,缀五色绒于襟袂裙幅间……葺茅作屋而不涂,衡板为楼,上以栖止,下顿牛畜,谓之麻栏……

僚无姓字,以长幼次第呼之……尝伏道中,伺行旅客无徒偶过,辄出击杀,而悬其尸庭中,召邻里欢歌饮酒,稍就剖食之……

……大藤罗运山中……不室而处……

犵来自黔中,蓬头跣足……人死则积薪而焚,击鼓跳跃……

……所居溪峒,又谓之峒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笙,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众歌以倚之……

其女善为汉音,操楚歌,挂钗留客。能为鸲鹆舞,生女则还母家,曰一女来一女往。”

卷九十三分23段呈现,分府县记载各民族情况,参考价值较高。它主要讲述了“蛮”的分布实况,分别从桂林府①桂林府:临桂县、灵川县、兴安县、永宁州、永福县。、平乐府②平乐府:平乐县、恭城县、荔浦县。、梧州府③梧州府:苍梧县、容县、岑溪县(今有岑溪市)、怀集县、平南县、武宣县。、南宁府④南宁府:宣化县、横州、隆安县、永淳县。、太平府⑤太平府:左州、永康州、宁明洲、太平土州、安平土州、恩城土州、龙英土州、都康州。、柳州府⑥柳州府:象州、马平县、罗城县、柳城县、融县、怀远县。、广远府⑦广远府:河池州、天河县、东兰州、荔波县、南丹土州、环江县、田州土州、上林县、西林县、博白县、北流县(今有北流市)、陆川县、兴乐县。等七府辖属的县区入手进行描述。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娱乐活动中,歌唱一直伴随其中,下列文献共同描述的是瑶族等民族的男女答歌活动场面,例如:

荔浦县,瑶所居皆山谷……巫觋吹牛角,丧葬用长鼓,以手击之。截竹筒而炊,猎山兽以续食……

(卷九十三之六)

桂平县,狼瑶杂处……衣短衣,尚青蓝,蓬头跣足,妇人则以红缘两截作裙。男女喜讴歌唱和,好戏谑其婚姻……

(卷九十三之八)

贵县,五山九怀,狼壮杂居……婚姻多索肉为聘,送迎以答歌为欢……

(卷九十三之九)

上述文献记载了不同地区少数民族男女的生活习惯和民俗民风,且表明男女唱歌答谢是当地最热闹的场面。这些礼俗发展至今,与当今瑶族的生活迹象相比,唱歌的习俗被保留下来,其余部分礼仪细节会因时代的发展作删减调整。总之,无论是《志》中还是当下,唱歌活动在瑶族聚居区域都有存现,且都是少数民族男女的生活标记,也是当地的标志性娱乐活动。

与音乐相关的描述《诸蛮篇》以民族记载为要务,因此内容呈现都以民族习性、居住环境、服饰装扮为主体。下面,笔者选摘一些文献进行解读。

宋史:蛮俗铸铜为鼓,初成恋,庭中置酒,以召同类。争以金银为大钗,叩鼓去,则以钗遗主人,号有鼓者为都老,众推服之。

(卷九十二之九)

虞衡志:马援于交趾得骆越铜鼓……其制如坐墩,空中极薄而坚,花纹细绉甚精古,四围有小蟾蜍昂首环向受击处,平如镜面,稍厚,叩之鼕鼕如,不作铜声,盖南方易雨,而铜鼓经霖潦湿露,其响尤清越云。诸蛮战阵、祭享合乐皆用之。

瑶人乐有锐鼓,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而拊焉。

(卷九十二之十)

上述的文献记载,表现了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常有击鼓活动,显然,与唱歌相关的内容也会伴随,由此可以想见侗、苗、瑶等族音乐活动的面貌的一斑,呈现侗、瑶、苗族之音乐文化的一些历史轨迹。

人类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了音乐与舞蹈,用来祭祀祖先神灵,或求取自身的愉悦,由此更加感受到歌舞的重要性。这些音乐与民俗交织相融,渗透到生活的多个领域,以歌传情则是其中最为常见的。诸如涉及当时永宁州、富川县、贺县、永安州、桂平县、贵县、宣化县、土州、兴隆土司、下旺土司等地的文献所载:

跨马踏春,立春日,男背丈鼓,女唱四季太平歌,往来庆贺迎春,则有男扮春官,女随歌唱,齐至公门。

(卷九十二之十六)

至若倚歌择配之俗,虽迩来遵禁,而溪峒之隩尚间有之。当春日载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蹈舞,歌意相浃,即投之,报之返,而约聘嫁之日:前导担榼,妇执彩旒伞步行,亲戚接踵鼓吹以送之。

(卷九十二之十七)

永宁州僻,在山谷有狼壮二种。州故为古田县……婚订,先书男女年庚置瓮中酿酒,酒好乃娶,女家聚族,吹芦笛送之,歌饮达旦。

(卷九十三之三)

富川县有三瑶,曰七都瑶、上九都瑶、一六都瑶,本来自黔中……男女答歌相配。

(卷九十三之五)

贺县瑶与平乐同……每年迎春出城市,妇女操瑶音,男击土鼓以和之。

(卷九十三之五)

归徳土州,有陇版瑶耕山种畲,男女喜歌唱,无音乐,各出巾帕,蹁跹而舞。

(卷九十三之十一)

春秋二社,男女毕集,未婚嫁者和歌择配,两意既洽,各以所执扇帕相博为戏,谓之博扇,归而父母即与成礼。

(卷九十三之十九)

定罗土司,瑶蛮杂处,上元节以杵舂槽,交击成声为乐。

(卷九十三之二十)

下旺土司,男以青白布缠头,女以竹丝为笠……暇则聚歌为乐。

(卷九十三之二十一)

这些文献分别辑录了民俗四时之际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等或直接或间接的传情欢歌场面,其记载与现今瑶族、苗族男女对歌大略相同:其歌唱活动会在特定的时间集中于某一地点,并且齐歌奏乐共同庆贺,男女互歌的音乐旋律如浪花般优美,场面雀跃,热闹非凡。可以说,《诸蛮篇》的记载不论是涉及民俗风情还是地方风俗的,其提到的音乐内容之间差异性不是很明显,只是在具体描述中各自体现出一些带有猎奇色彩的差异性。

另外,有文献记载如下:

永安州①永安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民……壮则与民杂处,男女唱歌,婚聘用槟榔。

(卷九十三之六)

宣化县②清朝宣化县隶属当时的广西省分巡左江兵备道和南宁府所辖。南宁城为道、府和宣化县治所。民国元年(1912)撤销宣化县,为南宁府所辖。……男女皆椎髻跣足……盛服则锦兜花裙,缀以古铜钱……少者倚歌择配,歌意洽,乃归告父母,请媒以苏木染槟榔为聘。

(卷九十三之十)

兴隆土司③兴隆土司,在府东北八十里。明嘉靖七年,以韦贵为土巡检。传至韦万安,于清顺治十七年归附,仍准世袭。,瑶苗杂居……每嵗正月,男女聚墟市,联歌欢洽,各以槟榔致赠。

(卷九十三之二十)

这些片段也呈现出壮族或瑶族的青年男女倚歌择配,并以送槟榔定亲的景象。现今平果县果化镇壮族“陇人”分布的村屯里,仍有送槟榔定亲的婚嫁礼俗:定亲时,在给女方的聘礼中还有用红纸包裹的槟榔,酒桌之上还有特别的送槟榔仪式,准亲家双方对唱“槟榔歌”。“以槟榔为礼”的婚嫁礼俗依然显现出其淳朴性与庄严性。④此信息来自农敏坚老师2017年12月6日发布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平果文化微纪录》系列文字第94期,承蒙农老师授权在此使用(引用于2017年12月10日)。这期文字中还有关于送槟榔定亲的壮族婚嫁礼俗的阐释,谨录于此(对原文略有语文改动):在学术界,有人认为送槟榔定亲不是壮族婚俗的重要特点,理由是壮族聚居地区的婚俗多以“倚歌择配”为主,婚姻过程中的礼制色彩相当淡薄,槟榔也就无从作为一种婚姻礼仪的必备物。然而这一说法并不是对“倚歌择配”的误会,而是对壮族婚俗的了解不深。壮族青年男女的“倚歌择配”,其实就是恋爱自由,但婚姻还是不能自主。壮族人以“六礼”即“纳采”(择配)、“问名”(合八字)、“纳吉”(提亲)、“纳征”(送彩礼)、“请期”(通报迎亲日子)、“亲迎”(娶亲)作为婚姻礼仪的基本框架。成书于清道光庚寅(1830)年的《白山司志》载,“土人婚姻不用庚帖,但槟榔一榼,戒指一对送,谓之喫,准口行聘,亦以槟榔为重”。这就是壮族婚嫁习俗中提亲时送的聘礼,称为“送小槟榔”;而送彩礼时,称为“送大槟榔”。据说槟榔很早就作为一种防瘴、治瘴的良药被人们所认识,而且又好吃,还与“宾郎”谐音,既喜庆,又是对婚姻最美好的祝福,所以壮族人民很久以来都喜欢用槟榔作为订婚聘礼。

《诸蛮篇》的《历朝驭蛮》一卷、《安南附纪》一卷,记载历朝民族首领传记和安南国的立国及寇边情况,基本没有论及音乐,故不述之。

值得一提的是,在史料的整理过程中,又发现诸如下列与政治或军事密切相关的、关于“鼓”的史料:

献帝建安中,徙交州,治于广信,诏边吏,得建旄钺,授鼓吹,以威蛮人。昭烈继统,与吴分荆州……

(卷九十四之二)

环州蛮区希范者,思恩人也,桀黠颇知书,当举进士,试礼部。真宗景德中,与其叔正辞应募从官军讨安化州叛蛮,既而希范击登闻鼓,求录用事。

(卷九十四之十五)

……于是斩峡藤断之,更名曰断藤峡。所断藤干老而中空,截其两端,蒙以牛皮作大鼓,置军门。蓬蓬然,声闻十余里,其后移于兵备行台,扣之无声,归即如旧……

(卷九十五之十三)

黄朝田,北陀抚壮也,万历二十六年,副使林廷升出巡,适把总曾唯与朝田有隙,中以蜚语,遂下朝田于狱。其部落数千人率中怀不安,遂鼓噪围城。

(卷九十五之二十二)

其护贡之夷官夷从受赏出关,欢颂而去,仍擂鼓放炮唱开关谕……

(卷九十六之一)

这些史料共同展现了鼓这种乐器在“蛮”的活动中,因不同的场域而扮演不同角色,从而产生不同价值的情况,同样不应被我们忽视。

比较《志》中的各段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记录,笔者发现,有些史料是沿袭前代而来,可能许多撰写者并没有去实地观察,由此导致史料的实质内容变化不是很大。不过,不同文献记载中的差异性或许能反映出问题的关键。虽然其主旨都是刻画具体事项之重要性,但史料比照中见到的细微差异在与其他文献参照之后或许能成为不容忽视的线索。此外,雍正版中还有些看似与音乐相关,但真正深入观察并未提及音乐的段落,笔者不予纳入观察。

在初步勾画雍正版《志》的《风俗篇》、《诸蛮篇》中的音乐文化景观,概览当时广西少数民音乐文化整体面貌之后,我们可以说,当时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特征显著,尤其是婚丧嫁娶的风俗用乐方面。因此,在对《志》的进一步研究中,可以用史料所记载的地理位置作为出发点,联合实际音乐文化景貌的发展史语境来对比史与实的异同,进而具体内容具体论述,由此确定史料的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的空白。

二、对方志类音乐史料的呈现方式的思考

通过上文对雍正版《广西通志》中的少数民族音乐史料进行梳理与解读,我们看出,史料文献在对同一事项的不同历史叙述过程中,既展现出不同角度的历史叙事方式,又给予读者不同的历史信息之间的差异和关于文献研究与书写的思考。雍正版《志》的史料,对进一步探讨各个区域的音乐发展概况和地区之间的音乐文化比较具有重要意义。

(一)解读与分类:

通史文献范式下的音乐史料的管窥

任何一部志书类文献,在史料辑选这个成果提炼过程中,文本文献内容的分类都是一个工作重点。对史料的分类问题,不仅是考验研究者对史料解读应用的驾驭能力,更是现今相关专业的学术研究需要发力解决的问题之一。雍正版《志》中的文献史料亦是如此,虽然涉及范围广,但透过文本管窥其叙述范式,可知大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个别篇章出现图片加以连接。通过观览众多史料学相关书籍,笔者认为,一部通史性著作的书写,是否可以采用繁体字原样呈现文献,以简体字为注解,这样的范式不仅利于更好地理解史料,而且有助于研究者对史料进行充分解读。

因此,在解读和应用史料的前期,应解决诸多问题,比如文献字眼模糊和文言文呈现造成的一字多义等问题。在雍正版文献记载的少数民族活动中,同一个“鼓”字出现了多种含义,有时与音乐基本无关。再有,文献中对壮族、苗族歌唱活动的场景描述中,有些字眼的所指模糊不清,我们必须把它和相关之物联系起来,再关联史料形态与文化整体的关系,必要时借鉴田野个案中传承人的活态口述史料文本,去辨析史实产生的缘由和存在的自身特点,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关注社会发展与艺术形态衍化的互动,以及艺术对人类文化发展的影响。

雍正版《志》的文献价值是无可置疑的,但笔者也发现,这个版本的《志》中的音乐史料呈现,在学术使用中或许有内容分类比较混乱的现象。比如,史料在描述政治过程时,有歌、舞、乐方面的陈述,那么该文字在后期史料应用上就既可以划到风俗方面,又可以归纳到政治方面,应如何界定?再如,《志》中文字在描述某个民族的生活面貌时,既描述民族本体,又描述当地民族的仪式用乐,此类文献应如何归类?甚至还有多个文献的描述内容相互交织出现的情况等。笔者反思,当下志书类文献的成书模式,与其学科发展的本身特点也存在相应的关系。我们应将可以辅助中国地方志阅读的资料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编排,并予以公开出版。对志书类文献的分类问题进行阐释,既要关照史料文献的描述对象,又要观察其描述内容。然而在文献运用时,以文献形成时间为节点分类,以省、市、镇为大类母项,将民族介绍、民俗活动、音乐迹象等作为子项逐一划分,这样的界定标准更便于后人能够恰当地解读和使用通史性质书籍中的史料。

(二)视角的转换:

文字史料视域下的音乐史料的运用

依据通志中大量的文献史料,对于研究者而言,自身的学术积累必须要有,否则无法对其文字史料进行剖析,甚至偏离史料本意。当然,我们在文本音乐史料的关注中,要随时转换观察视角,针对文献史料进行细品,进而关注史料的写作范式和史料所表现的音乐哲学观。如诸蛮篇中描述侗人、瑶人、苗人、骆越铜鼓、节日和婚嫁的文献,不但在文本上再现各地区间用乐景象,且在行文之间关联与之相关的音乐事项,这些文本文献恰恰与现今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之相同。因此,在文本文献与田野个案中找寻源变,总结此类文献记载的异同之处。

观照雍正版《志》中的音乐史料,一方面能够准确梳理和分析其概况,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更可靠的论证。由此,我们既要关注文献表层的形式、风格特征描述,又要涉猎文化背后的更高层面。在文献的研究中,可以结合史学相关的学科知识,对史料进行解析,并采用文本资料与田野调查交叉研究的方式,最终在实现跨境民族比较研究的重要前期基础上,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进而推动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的发展。

《志》不仅刻画了雍正时期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面貌,而且也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音乐风格和时代特色,但仍有很多东西有待关注和探索。笔者通过对其《风俗篇》、《诸蛮篇》中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观察,得出以下结论:该文献在叙述民俗活动或乐器时,其史料构成、文字记载、乐舞描述、乐器勾画等,均表现出自身文化的特性,既彰显了当地生活的面貌,也彰显了中国地方志中艺术形态的构成,同时也具体反映了民族风貌的特点。

《志》是一套完整的文献史料集,全面地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状态、生活习俗、社会环境、历史语汇等多维景观,其中的音乐史料文本是官方典籍的历史片段。研读和探寻这些文字背后的更多内涵,了解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景貌,正是该文献在当今的价值所在。纵观《志》中的史料从形成到发展,其文献所属的根本性质也都有所变化,这些对推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料的整体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在民俗礼仪活动中所运用的音乐形式而言,首先要对其中的音乐史料进行描述,进而概述民俗风情中的音乐总貌,最后经过田野个案对涉及的音乐史料进行梳理、分类、解读、考证等学术处理,方能尝试深入集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找出更有益于少数民族音乐史学科的发展路径。

当下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史给予全面深入的考察与研究,还需要民族史学、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协作。因此,从音乐史料中分析出的这种社会活动、社会意识上的延续性,也体现出区域历史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与意识形态上的联系。这不仅对研究广西区域文化的发展具有促进意义,更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另一个视角。

参考文献

[1]历代编撰《二十四史》,中华书局1962年版。

[2]谢国桢著《史料学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黄体荣编著《广西历史地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4][法]保罗·利科尔著《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广西方志提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仓修良著《方志学通论》,齐鲁书社1990年版。

[7]丁世良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1年版。

[8]广西通志馆旧志整理室、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编《广西文献资料索引》(上下册),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吴永章著《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10]刘德仁、盛义编著《中国民俗史籍举要》,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11]何光岳著《南蛮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12]高丙中著《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张声震主编《壮族通史》,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14]蓝勇著《西南文化历史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王文光编著《中国南方民族史》,民族史出版社1999年版。

[16][英]马林诺夫斯基著《科学的文化理论》,黄建波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7]钟文典主编《广西通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8]张耕华著《历史哲学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周建漳著《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0]方宝璋、郑俊晖著《中国音乐文献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1]安介生编著《历史民族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2]奉恒高主编《瑶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3]段柄仁《论方志编纂五原则》,载《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7期。

[24]王耀华、方宝川总编《中国古代音乐文献集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版。

猜你喜欢

史料少数民族广西
广西贵港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吕振羽史料学理论与实践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美育史料·“八·一三专号”
少数民族的服装
史料二则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