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众音乐看民谣的再兴起

2018-01-24徐文爽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众民谣大众

■徐文爽

(赣南师范大学,赣州,341000)

随着网络音乐平台的发展,各类小众音乐逐渐开始活跃于大众视野,其中民谣音乐的发展较为突出。经历校园民谣的没落后,民谣音乐如今似乎已经有了某种复兴的迹象,同时,它还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助力,在内容、音乐形式上都有较为多元的突破。加上流行音乐市场对原创音乐的需求,其新人还在涌现。从一定程度上讲,民谣音乐所反映的社会心理以及某种大众审美倾向,使其大众化的阻力减少。但是,民谣音乐的发展是否仍有冲击强、历时短、回归小众的可能,依然值得思考。

(一)小众音乐的现状与特点

小众音乐一般指受众范围较小的音乐类型。与主流音乐相比,其受众人数少,不具备广泛的听众基础。目前,一些小众音乐在大众媒介的关注下,有向大众音乐进军的趋势。“二次元”、小语种、民谣等小众音乐类型的歌曲在各大音乐网站的播放量与收藏量是与日俱增的,比如根据笔者观察,“网易云音乐”的“社区”运用歌单推荐的方式推荐小众音乐,有一页名为“[一曲惊艳冷门]只为俘获双耳”(中括号为原文所带)的个性歌单竟然达到695万的播放量,而这样的歌单每天的平均创建量就达到过42万个。该类音乐被冠以“小众”之名,是由于其表达的情感、内容、方式与主流音乐有较为明显的不同。其中,以古风、动漫为代表的“二次元”音乐的小众化倾向较为突出。这类音乐的共同点在于以古典意象或动漫意象为音乐创作的核心,在伴奏上强调中国传统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特色化表现,并以电子音乐软件作为音乐制作的主要技术手段,音乐内容与“80后”、“90后”群体的生活息息相关。Ecast首席执行官范·阿迪布在关于人们熟悉的音乐的研究中提出“98法则”,即“听众对98%的非热门音乐有着无限需求”①参见《那些冷门音乐是如何在网易云音乐上“爆火”的?》,载“搜狐·科技”网站,截至2017年6月30日。http://www.sohu.com/a/128166980_4898211。抛开学理上可能的争议不说,这是否意味着这些非热门的音乐都有摆脱小众地位的可能呢?

一般来说,音乐受众特征复杂,其兴趣与理解程度不一。小众音乐的受众数量虽不多,但基本保持稳定。一方面,他们有凭兴趣建立了音乐爱好的“圈子”,同道人数虽少,却有特定的参与标准,有的还有定期活动,人员构成长期保持较固定的状态;另一方面,大部分小众音乐在听赏上需要听众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并能在听赏行为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感受,这种“不迎合”与“高标准”使“门外汉”难以涉足其中。比如,“二次元”音乐是从动漫产业中衍生出来的,它目前还不能算是稳定的、独立的音乐形式,其受众群体具有低龄化、小众化特征。据调查,虽然目前国内二次元核心用户人数接近2亿,泛二次元用户亦接近3亿,但核心二次元人群的80%年龄都在28岁以下,这部分人几乎都属于当前的“90后”群体。对“70后”群体来说,一般很难理解“二次元”的审美,其中自然也包括电视台的许多记者。“CCTV-2栏目对某家二次元公司进行采访调查期间,‘炉石传说’(游戏名——作者注)突然乱入(画面)。”②参见《你眼中的“二次元”长什么样子?》,载“九游”网站,截至2016年2月24日。http://www.9game.cn/news/712381.html由此可见,对缺少相关信息背景的人而言,给二次元音乐一个明确的定义是困难的。其实,同属小众音乐范畴的校园民谣,情况也大体类似。该类音乐常被挂上多愁善感、纯洁、清新、怀念青春等标签,并且在旋律处理上也没有复杂编曲和更丰富的器乐表达,只是保留了基本的和弦框架和人声吟唱。加上近年来社会上学业、创业、就业普遍繁忙,冲淡了许多人学生时代天真、清澈的伤感,于是在他们看来校园民谣也应被归入体裁狭窄、歌词内容立意不高、观念消极的音乐类别。这就让校园民谣与大众主流视野下的流行音乐有了较大的区别——它一般不具有商业化的娱乐和消遣功能,而是更多地体现出创作者的自我表述及其创作理路,这些均是其难以呈现“大众化”的主要原因。

(二)新兴民谣是否具有小众特点

校园民谣衰落后,民谣类作品多年在小众音乐领域徘徊。而近期,民谣音乐又有掀起流行高潮的态势,大众化趋势明显。2013年《快乐男声》唱火了《南方姑娘》、《董小姐》,而在《中国好声音》第四季中,赵大格的《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又播放在大街小巷,宋冬野的《斑马斑马》则被张婧懿等女歌手多次翻唱,马頔的《南山南》流行强度更是无须多言。“十三月唱片”也顺应这个趋势,于2010年“发起《民谣在路上》全国巡演,历时四年,途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青岛、太原、西安、成都、长沙、银川等40多个城市,汇聚了老狼、朴树、李宗盛、万晓利、周云蓬、小河、沈庆等30多个最优秀的民谣音乐人,共计演出近300场,累计观众人数近300万人”。①“搜狗百科”之“十三月唱片公司”词条,截至2017年6月30日。https://baike.so.com/doc/690176-730517.html在这一巡演成为热门音乐品牌之后,2017年民谣音乐又被带上更大的舞台:“网易云音乐”参与投资,与“十三月文化”一起做了全新的“瓜州云上音乐节”,其演出阵容庞大,并以巡演和音乐节两种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再加上主流电视媒体的传播,更是让民谣音乐迅猛地走进人们视野。不过,从创作的角度来看,由于题材、创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的不同,有观点认为校园民谣其实与目前“80后”、“90后”创作的新兴民谣之间有断层,而新兴民谣早已摆脱校园民谣的小众化特征。

就民谣音乐的前期发展来看,高晓松、老狼、朴树、小柯等人将校园民谣的发展推向巅峰后,水木年华、极光组合、王筝等原创歌手及组合陆续出现,但这些歌手及组合在创作道路上均有或大或小的转型,让“民谣”概念的边界变得有些模糊。以王筝为例来说,虽然她作为原创歌手常被冠以“民谣歌手”的头衔,但在她的专辑中,歌曲伴奏不是吉他伴奏与人声吟唱,表达的内容也并不局限于校园。更准确地说,她的歌曲只是具有介于大众情歌与清新民谣之间的“文艺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谣。由于她是内地乐坛少有的女性唱作人,在音乐创作、制作、处理加工环节都有很多的亲身参与,她的作品既不缺乏自我表达,又能在流行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而由于流行音乐市场上原创人才相对稀缺,观众们对原创流行音乐的需求又一直都在,陈绮贞、曾轶可、张悬等歌手便随着时代走红了,他们的音乐或多或少地具有民谣音乐的清新、安静的特点,却并非民谣。另外,一些地下民谣歌手在大城市中怀着对音乐的热爱,歌唱对城市的复杂感情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他们的音乐通常有着深切的人文情怀,却没能被大众熟知。

如今,大众群体对原创作品的需求越发强烈,一些音乐产业经营者在此时推出一系列民谣,也算是在追赶时代的脚步。因此可以说,民谣的火爆顺应了时代需求,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音乐产业的外力推动才与大众接轨的。它比流行音乐更胜一筹的地方在于,其情感抒发具有“文艺”特质,而朗朗上口的旋律更能使其顺利获得大众青睐。那么,当新兴民谣广泛受到关注后,创作者的自我表述和歌词内容会在多大程度上刻意迎合大众?我们看到,“十三月唱片”大规模发掘优秀民谣歌手如万晓利、苏阳、山人乐队等,成绩斐然,而这类被发掘的音乐人与王筝、水木年华也有着一些不同。首先,前者处于某种较被动的状态,在创作上融入大众音乐的动机不强;此外,他们的作品除在表演形式上保持以个人为单位的吉他弹唱外,其原创内容也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对人生遭遇的调侃或寄托了个人的感怀。因此,从其音乐创作形式上说,他们必然更愿意保留音乐的个性化特征(即无其他伴奏的吉他弹唱以及“小我”情感的抒发),不刻意迎合本应是他们的基本创作态度。不过,即使歌手们所歌唱的内容大多为个人情感的随性抒发,其创作灵感也依然主要来源于个人的社会体验,随着听众文化水平的逐渐提升,听众对民谣音乐的听赏也不会永远仅从简单旋律出发。所以,校园民谣的初次风潮过去之后,水木年华、王筝等原创音乐人在流行音乐上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谣之“文艺”特质的青睐,使民谣在受到巨大外力推动时,能更理所当然地走近大众群体。在此情况下,民谣会获得更多听众的尊重,其个性的表达方式也随之得到认同与保留。从整体趋势来看,民谣依然是朝大众化方向进展的,其小众特点会缓慢地淡化。

(三)再兴起的民谣是否会回归小众

“树音乐”首席执行官姜树把中国内地的民谣音乐分为三代:一是校园民谣时期,二是以万晓利为代表的城市民谣时期,三是“80后”领衔的新民谣时期。他称:“第一代校园民谣和第三代的新民谣有比较重的流行成分,易于被接受但也易于被遗忘,成不了气候,而真正的城市民谣更只能属于小众。”②崔巍《春风沉醉的北京可还有“家国”的民谣》,载《北京青年报》2017年2月27日,第A15版。在笔者看来,所谓的第二代与第三代,其创作者虽有明显的年龄区分,但其音乐创作始终无法脱离时代的发展节奏;面对民谣的火爆,有人特意针对这一代民谣的歌词做了全面的统计分析,即一篇在网上热传的文章《我分析了42万字的歌词,为了搞清楚歌手们在唱什么》。该文章得出以下结论:歌手们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歌曲以正面情绪为主;最喜欢写的城市是北京;最爱提的方向是南方;更爱活在“明天”;歌词中出现较多的词有“再见”、“姑娘”、“夜空”、“快乐”等。①王登科《我分析了42万字的歌词,为了搞清楚歌手们在唱什么》载“网易·智能”网站,截至2017年7月1日。http://tech.163.com/17/0208/14/CCORAP8N00098GJ5.html这些结论充分反映了目前民谣创作的意象偏好。这些作者也许没有“北漂”经历,但生活成本高、竞争激烈依旧是他们的精神压力来源;他们对故乡的思念以及漂泊感渐渐变淡,但“北京”一词依然是他们难以割舍的创作母体;把不知名“姑娘”写进歌里的作品不在少数(《河西》、《莉莉安》、《南方姑娘》、《董小姐》等),说明民谣歌手们也对温柔、善良、优雅的女性有所偏爱,在他们的脑海中,南方姑娘更让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可见,这些作者整体上情感比较细腻,且善于通过联想来抒发。另外,新兴民谣歌曲中,以“梦想”为主题的歌曲也充分反映了民谣歌手的积极进取,以民谣的方式传递“正能量”,的确是新兴民谣不同以往之处,也是其受到广大青年喜爱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新兴民谣虽沿用了前辈们的部分创作素材,但也有许多歌曲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以清新欢快的风格启发听众执着追求梦想,且其创作内容的多元化趋势亦是音乐受众有目共睹的。

对新民谣的发展,有舆论称:在当下,民谣更多是小众的狂欢,很难称得上大众化,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讲,新民谣的创作和接受都还处于一种“在路上”的状态。②光明日报《“新民谣”新在哪里——用民谣讲述人间烟火》,载“悦读”网站,截至2017年6月3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2/c_129488452.htm一些青年民谣歌手比上一辈歌手更懂得为自己的创作寻找展示平台,如网络、音乐选秀节目等,但并不违背民谣创作的初衷;虽然他们的经历及积淀相比之下会显得有些单薄,但也恰好反映的是当代青年的一些人生体悟;不论是抒发感慨还是歌唱梦想,这些主题都应成为他们在民谣音乐领域开疆拓土的重要积累。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民谣音乐的大众化趋势也在主流歌手的音乐活动中有所体现。有的主流歌手运用流行音乐制作民谣或进行翻唱,有的以“文青”风格定位并发布专辑,这类的例子有刘若英、田馥甄、徐佳莹、莫文蔚等。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一些流行歌手也有民谣情怀,还折射出流行音乐希望通过小众领域开辟多元道路的需求。

小众音乐当然并非某种狭义概念,只是相对于大众化的音乐来讲,它的很多元素更有特定性,比如语言、音乐创作风格、所涉知识领域等。小语种、二次元音乐等小众音乐类型的热爱者们,多半有着既想受到关注又不希望大红大紫的心理,他们更乐意在互相欣赏的基础上分享音乐经验。而民谣所承载的信息本就接近生活,且旋律简单,情绪表达直白,能使听众易于接受,加之受到多方面(电视音乐选秀、网络音乐主播、音乐移动应用等)助力,大部分民谣音乐爱好者热爱翻唱与共享,且音乐圈内“文艺风”还在流行,民谣从小众走向大众也有其自然而然的一面。就目前来讲,我们的民谣伴奏音乐专业性还不高,创作者年龄层次多样,经历也各不相同,导致音乐文本承载的内容虽丰富,也存在深浅不一、各走各路的零碎化特征,这意味着它仍将经历长时间的社会筛选与定位。此外,民谣的大众化发展主要依托电视媒体及原创音乐产业的大力推举,而其创作将如何在时代发展中不失主动性并保持创作初衷,仍然是创作者们需要反思与斟酌的问题。

猜你喜欢

小众民谣大众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虽小众但可贵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北京CEDRUS小众买手店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十唱共产党
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强需求”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