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形象歌曲的成功要素
——以《广西尼的呀》为例

2018-01-24欧阳宜文

音乐传播 2018年1期
关键词:壮族广西音乐

■欧阳宜文

(广西大学,南宁,530004)

一个地区要想树立自身的文化形象,便离不开艺术作品,特别是既高度凝练和浓缩地方特色文化,又“接地气”、易于为群众接受、易于推广流传的音乐作品。这类作品的产生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充分考虑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反复熔炼出来的;而成型的作品如果遇到得力的文化战略,并与适当的时机相结合,二者便可以互相借力,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和反响。本文以广西本土歌曲《广西尼的呀》的成功为例,剖析该歌曲对广西地区形象的弘扬效果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一)高度浓缩地方文化

《广西尼的呀》(张名河词、赵琳曲)的词、曲两方面都荟萃了广西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亮点。其歌词是齐整而富有韵律的五字句、七字句,每一句都使一个广西文化中足可引以为傲的元素“跳跃”在人的耳畔,或风景,或物产,或民俗。如“迎宾那坡酒,待客西山茶。览胜德天飞银瀑,访古花山有壁画”,再如“壮锦织日月,铜鼓传佳话。风生水起北部湾,观潮扬帆揽朝霞”。同时,歌词中反复出现的衬词“尼的呀”源自具有“壮族活化石”之称的百色地区那坡黑衣壮的语言,意为“好的呀”,可以说是广西地方文化的又一个代表性符号。

相应地,该歌曲的音乐元素同样需要荟萃广西原生态音乐的神韵。广西素来享有“歌海”之誉,其世居少数民族中的壮、瑶、苗、侗等民族都以善歌著称。广西的每个地区都有代表性的歌种、歌调,且有着千姿百态的旋律风格。然而不同于文学类的歌词可以将各种意象并置拼贴,音乐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统一、富于逻辑的整体。作曲家撷取壮族山歌中“do-re-sol”这一常见的旋律音列,将其作为歌曲的母题和发展动机,后又用模进的手法将其改换为“fa-sol-do”,使其层层推进,呈波浪奔涌之势。歌曲的曲式为AB两段加副歌,音乐素材衔接紧密而流畅、灵活多变,令原生态民族音乐的神韵充分得以呈现,同时又富于逻辑和现代审美感。

(二)为传播需要精心打造

《广西尼的呀》牢牢抓住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的需要,其创作几经“涅槃”才得以告成。早在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开展“美丽广西”系列活动时,词作家就写出了此词,随后还分别邀请了几位作曲家为其试着谱曲,但都未达到词作者期待的效果——不是“广西风格”不明显,就是流行性不强,或者就是词曲融合还有些生硬。词作者希望通过这首歌来展现一个“大广西”的形象,使人“听到这首歌就有来广西逛一逛的冲动”,可以循着歌词的指引一览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山水及人文景观,甚至让“尼的呀”这个标志性地方语汇像新疆的“亚克西”一样深入人心。最终,赵琳教授创作的版本因为浑然天成地融合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又很有时尚韵味而被选定。

然而,一首歌要从曲谱走向活生生的音乐表现,还需要经过表演媒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歌手。在选择歌手方面,主创人员经过深思熟虑,没有选择很多唱功深厚的知名歌手,而是选择了虽有些“青涩”但是土生土长的壮族青年歌手李思宇。可以认为,其目的正是以本地歌手来表现本地的音乐,使其更具代表性并更容易获得听众的认同。李思宇对此曲的诠释,得到了壮族歌唱名家唐佩珠的指点,将壮族的原生态歌腔巧妙地融于表演之中,其偶然显现之时,宛若不经意间在山中遇到一泓清亮泉水,又似偶见一丛山野中怒放的鲜花,令人心旷神怡,印象深刻。

当下,一首好歌的成功传播,除了听觉上的怡情、动人之外,通常也需要结合视觉效果。《广西尼的呀》在MV录制上也颇下了一番功夫,据称是“广西史上参与人数最多的MV”,出镜者达到约两千人,其中包括手持扁担跳舂米舞的壮族女性、角楼下的侗族村民、防城港的码头工人、在首府南宁忙碌着修建地铁的工人、“长寿之乡”巴马的百岁老人、来自东盟各国的留学生等。这些经过精心选择的、能够代表广西深厚的民族传统与日新月异的发展的不同群体,加深了歌曲表现的视觉冲击力,极大地激发了广西人民的群体认同感和地域自豪感,对区位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三)搭乘节庆战略之车

广西各族人民有着共同的传统节庆“三月三”。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不仅共赴歌圩,倚歌择配,以歌会友,而且开春踏青,扫墓祭祀先祖。自2014年起,自治区政府正式将这个起源于壮族传统文化的日子定为官方节庆,并规定全自治区在此期间放假两天,使这个节日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拉动地区经济的盛会。2017年3月,自治区政府举办了首届“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大型文化活动,进一步将这个传统节庆打造成了一个集民族文化、群众体育、风情旅游于一体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早在2016年10月,“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就开始面向全社会公开有奖征集活动徽标和主题歌曲。其中,对主题歌曲的要求为“内容健康向上,歌词优美,曲调流畅,彰显广西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精神风貌,展现广西独特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符合广西少数民族节日歌曲风格要求,雅俗共赏,易于推广传唱。”结果在几百首应征作品中,《广西尼的呀》最终脱颖而出。一时间,“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谁能不爱她”的歌声传遍广西的大街小巷,这首歌还因其“雅俗共赏”而成为当地广场舞活动的保留曲目。

颇有意思的是,《广西尼的呀》的影响力还扩展到了海外。据赵琳教授介绍,2017年7月1日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庆典时,在尼亚加拉瀑布的庆典分会场,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华人社团竟然献演了《广西尼的呀》的歌舞来表示祝贺,而这个演出的视频还登上了世界著名视频网站YouTube,引起热烈反响。可以说,若不是登上“三月三”这辆强大的节庆战略之车,《广西尼的呀》就不会传播到如此之广的范围,也不会继续完成从“民族范儿”到“国际范儿”的蜕变——在2017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地飞歌”晚会上,原唱李思宇和乌克兰歌手阿廖娜、马来西亚歌手诺兰诗丹、有“苗族维塔斯”之称的蝶当久、艾丁堡风笛与打击乐团以及南宁市志愿者等合作,将这首歌曲做了全新演绎,融入了“一带一路”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元素。反过来,《广西尼的呀》的海外传播,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唱响了中国广西的形象。

广西虽然具有丰富的原生态民族音乐资源,但长期以来除了“刘三姐”以外,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力、能综合代表广西形象的音乐作品并不多。《广西尼的呀》的成功启示我们,要锻造出一部真正优秀的、为群众所喜爱且足以为地方形象“代言”的音乐作品,除了在创作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传播的目的和需求外,也要看重地方文化产业和文化战略在其中起的“掌舵”作用。优秀的文化战略可以对音乐的传播起到“好风凭借力”之效,而后者反过来又可有力地促进一个地区的对外宣传工作,达到提升地方形象、促进地方发展之目的。

猜你喜欢

壮族广西音乐
广西贵港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壮族山歌
音乐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