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人”函可与《千山诗集》

2018-01-22王雁赵朗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侨园 2018年8期
关键词:辽沈千山文坛

文 王雁 赵朗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函可其人

函可(1612-1660),俗姓韩,名宗騋,字祖心,自号剩人,广东博罗人,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诗人僧侣。函可出身于官宦之家,他的父亲韩日缵学识渊博,曾任明代礼部尚书。函可自幼身负才名,“弱冠名闻海内”,交游甚广。他父亲去世后,家道衰落,而此时,大明朝也处于风雨飘摇中。在这种情况下,函可逐渐产生遁入空门的想法。明崇祯十一年(1638),函可拜庐山长庆寺道独为师,正式入佛教禅宗的曹洞宗为僧。清顺治二年(1645),函可在南京印刷经书,他目睹了清军攻打南京以及城中人们的不同反应,以此为内容撰写了一部私家史书——《再变记》。在书中,他难掩激愤之情,有对降清官员的鞭笞,也有对殉节官员的讴歌,这在当时是被严格禁止的。顺治四年(1647),函可出南京时被发现夹带《再变记》等违禁诗文,于是被捕并被严刑拷打。函可在严酷的审讯中死里逃生,定案流放。

顺治五年(1648)四月,函可被流放至盛京。起初,函可只能在沈阳地区活动,后来逐渐放宽限制,函可的足迹遍布辽沈大地。函可在辽沈地区的主要贡献在于宗教界和文学界。宗教方面,函可最初在慈恩寺修行,此慈恩寺即现存于沈阳大南街慈恩寺的前身。该寺始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顺治元年(1644)扩建,后来历经重建扩建,是东北地区四大佛教盛地之一。函可熟谙佛经,很快得到了辽沈教众的欢迎。顺治九年(1652),他在沈阳南塔普济寺讲法,之后,又先后到辽沈地区的广慈等寺庙宣扬佛法。他讲法通俗易懂,深入人心,声名远播,被誉为辽沈地区的佛教鼻祖。

文学方面,他擅长写诗,被誉为诗僧,生前将诗歌结集为《金塔铃》。同时,他在辽沈地区广交文士,与左懋泰等人共同创办了“冰天诗社”,这是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第一个文人结社组织。他在辽沈文坛的影响深远、贡献巨大,是辽沈文坛的核心人物。顺治十六年(1660)末 ,函可在流放地度过了十二个春秋,圆寂异乡,年仅49岁。

《千山诗集》

函可著述颇丰,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普济剩人和尚语录》《剩诗》《坎困二卦说》《金塔铃》等。他圆寂后,他的弟子收集他的作品编成《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和《千山诗集》。函可圆寂一百多年后,乾隆“检阅各省呈缴应毁书籍”时,发现“内有《千山和尚诗本》,语多狂悖,自应查缴销毁” 。 清朝政府又一次彻查函可是否曾在寺庙讲法,是否有支派流传,是否有碑刻字迹留存,并将查到的书籍和刻板销毁,将收录在《盛京通志》中记载的函可事迹逐条剔除,将相关碑塔尽数拆毁。函可生前和死后两次遭遇文字狱,在历史上也是鲜见的,这对函可诗作的流传造成了严重破坏。目前能够看到的函可作品主要有《千山诗集》和《千山语录》。《千山诗集》二十卷,补遗一卷。各卷按体裁排列,而在各卷内部则主要以时间为序。前十九卷绝大多数为函可的诗作,二十卷则收录了冰天诗社两次活动时众人诗作。从诗歌留存数量上看,全书诗收录达一千五百余首,在东北流人中名列前茅。从诗歌的体裁上看,有古歌谣、风雅体、骚体、乐府,有五言、七言的古体、绝句、律诗和排律,也有六言诗和杂体诗等,种类多样。从诗歌反映的内容上看,有叙事,有抒情,有送别、有行旅、有状物,题材丰富多样。

作为清初辽宁文坛的领军人物,函可的诗作“有物”“有情”“有理”,独具特点。

其一,从函可诗作的内容上看,他的诗描绘了辽沈大地的景物风情,可谓为“有物”。函可文思云涌,触景成诗。他的诗作有对辽沈大地风物的描绘,函可钟爱千山,他对千山的描述最多,如描绘千山初春时节,“三月峰头春意微,昼晴时见一鸦飞” 。 他的诗作有对流人苦难生活的记述,如记述流人戴遵宪无米下锅,只能典衣换米,“解衣衣复贱,粒米如玉饴” 。 他的诗作有对百姓身陷战乱的反映,如记述一位饱经战乱的老人,“儿孙丧尽亲戚死,剩此零星干枯骸”。正如著名清史学家张玉兴评价的那样,函可的诗“史诗般地多方面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函可是贫瘠的清初辽沈文坛上的一件珍宝,他引领了辽沈文坛的发展方向,为辽沈文坛留下了宝贵作品,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资料。

其二,函可的诗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他把诗歌与血肉化作一体,可谓为“有情”。函可称“公诗化作血”(这里的公指杜甫),而自称“予血化作诗”。函可经历坎坷,从官宦公子沦为戴罪之人,从明朝遗民沦为流放罪僧,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坎坷。诗是人心性的抒发,函可把对家国民族的忧思、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对流放逆境的勉励、对触景生情的悲喜,一切都付予诗中。他的诗有对残酷统治的痛恨,如“顽云重雾裹城郭,旧民新民惨不乐。田中有黍谁能获?山中有木谁能斫” ? 有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如“画阁已空搜白屋,小民欲尽索穷儒” 。 有对仁人志士的赞美,如称赞宁死不屈的陈子壮“长偕正气世间留”,称赞拒不降清的左懋泰为“塞外高松青百尺”。他听到故乡亲人全部罹难时,有“我有两行泪,十年不得干”,表达了诗人的悲恸。

其三,函可的诗还富有哲理,可谓为“有理”。函可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僧人,他的诗蕴含禅意,他的佛学思想在诗歌中自然流露,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诗中得到表达。如“老僧望见频挥手,莫带红尘一点来”,表达了函可礼佛修行的态度;如“我心本洞然,天地还清虚”,表达了函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而他临终时的偈语,“发来一个剩人,死去一具臭骨”,是诗人临终前看淡人生的总结,寓意深刻。函可就是这样一位经历传奇、文采出众的清初辽沈文坛领袖,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

猜你喜欢

辽沈千山文坛
杨优秀
读潘天寿《雨后千山铁铸成》有感
诗友相陪游千山得句(四首)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第三只眼看文坛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下)
辽沈、平津战役时我给林彪当秘书(上)
峥嵘岁月——纪念辽沈、淮海、平津战役胜利40周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