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方法初探

2018-01-19潘小霞

考试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有效性现状小学数学

摘 要:当前,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僵硬,缺乏灵活性;教学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参与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改思想,不断改革创新,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现状;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对教师教学的衡量和评价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各种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成为了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指标。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标,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状依然客观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依然采用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忽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发展,最终影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效率的提升。本文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 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当前,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1. 教学模式僵硬,缺乏灵活性

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大力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成为教师教学的核心任务。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创新,盲目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这种重形式而轻实效的教学模式,往往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在模仿一些先进教学模式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备课的过程中准备不够充分,从而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呈现乱糟糟一团,并没有发挥好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使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显得格外凌乱,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 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我们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在课堂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尽可能约束学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误认为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在课堂教学中很少约束和管理学生,从而使得一些所谓的“讨论课”成为了“龍门阵课”,学生们根本没有讨论教学的内容,而是讨论一些八卦或者说是嬉笑打闹,课堂教学活动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实质性的效果。

3. 学生主体意识缺失,参与率低下

传统的应试教育,正是因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注重程度不够而备受诟病。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体制,将课堂教学由教师向学生转变,以促进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似乎中国的孩子都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从而使得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参与率低下。这种较低的参与率,往往会影响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最终影响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二、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时代教育的理念,不断改革创新,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1. 立足教学实际,制定教学目标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指引教师教学前进的方向。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新课改的思想,以教学的实际内容为基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因素:首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年龄特点紧密相连;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与时俱进,结合新课改的思想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尽可能做到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第三,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以小学四年级“平行与垂直”教学内容为例,教师的教学目标可陈述如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平行、垂直现象,直观感受两种线的位置关系;通过两种直线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及空间想象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制定之后,教师就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目标为方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态度,以促进学生取得好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2. 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兴趣是激发学生不断向前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不断创新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更加的丰富和有趣;又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充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积极分析和思考问题,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3. 尊重学生主体性,强化学生参与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体现于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传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让学生在积极的讨论、思考过程中,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4. 重视习惯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习惯的培养远比知识的获取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后预习的习惯,这种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紧密结合当前小学数学的教学现状,以新课程改革思想为指导,不断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维萍.探究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魅力中国,2013(8).

作者简介:

潘小霞,贵州省仁怀市,仁怀市火石镇团结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性现状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