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教师的文言情趣素养

2018-01-19冯雨欣

考试周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教学素养高中语文

摘 要:高中文言文课堂上,许多语文教师依旧重复着纯理性的分析、灌输式的肢解化教学,这与新课程的要求相悖。本文试从高品位的语言能力、广博的古文知识、灵动的古典情趣、开放的语文思维四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情趣;教学素养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文言文素养占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地位——现代文对学生来讲相对地简单易懂,接受度高,没有像文言文那么大的隔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基础和热情,而文言文教学则对教师的带动作用、启发能力要求较高,更需要教师高品位的文言情趣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文言文教学这个角度说,语文教师的文言素养与高品位的语言能力、广博的古文知识、灵动的古典情趣、开放的语文思维等密不可分。

一、 高品位的语言能力

新课程要求语文老师要成为教材的解读者,语句的开发者,感情的创造者,可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语文教师依旧日复一日地进行着纯理性的分析、灌输式的肢解化教学。韩军在《21世纪语文对话》一文中痛心地指出:教师上课不是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自己的情感思想在上课,而是凭借一些枯燥乏味开课方法、讲课方法、甚至搞出来了像物理数学那样的“语文公式”,手把手地教给人这些技术。我们语文教师俨然成了一批批纯粹的技术师傅。古人今人情感有许多共通性,可语文教师忽视了个体对文本的丰富体验,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文言文兴趣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更谈不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的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已经成了普通文字工作者,个性和情感早已湮没在规范化的教学中,遗失了对语文的丰富情感,缺乏高品位语言能力支撑课堂教学。

语言能力是语文新课程的重要培养目标,对语言敏感的人能够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的外在意义和内在意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用自己高品位的语言感受能力去捕捉、筛选、整合优秀资源,使我们的文言文课堂充满新鲜的时代气息和醇厚的古典氛围。语文教师只有拥有了高超的语言能力,才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去辨别、开发和利用文言文课程资源。

二、 广博的古文知识

新课程的开放性、延展性要求教师努力拓展自己的专业领域,实现知识夯实的可持续发展。所谓语文知识,是指“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课程的层面包括与语感对应的语识”。“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对古代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经济外交、典章制度等都应有所涉猎,广收并蓄,深谙诸子百家,熟悉儒释道法,略通天文地理,还要学贯古今,广泛涉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

于漪老师说:“一个人思维活跃的程度与他的文化底蕴、知识构成关系甚为密切。”只有教师知识醇厚,才能筛选精良的文言精神食粮给学生。当前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如教师不作为、小组讨论的无效性等等,归根结底都是语文教师的知识缺乏引起的,是知识的缺乏导致教师在能力培养等目标上力不从心,生成不了适宜的教学内容。课本外有大千世界、人生百态,语文教师只有肚里有“货”,文言的功底才能有保证,才能保障教学的源头活水,使新课堂焕发出真精彩。

三、 灵动的古典情趣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应从语文教学中“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等等备很多内容,但“情趣”却是备不来的,每一篇课文都显示了教师本人的美学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若是懂得达成某事的欢乐,那么求知的愿望将永远伴随着他,成为一种永不枯竭的动力。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教师必须对文言文有更强烈的兴趣。一个不喜欢语文、不喜欢阅读古代典籍的语文教师,一个不懂古文字文化妙处的语文教师,是不可能使他的学生感到文言文的“刺激”的,自然也无法使他的学生热爱文言文。

语文情趣同时也是教师攀登语文高峰、不断追求的内在动机。具有浓厚兴趣的人往往会废寝忘食地去学习,并从中取得更大的满足,这就是情感的动力作用。“我见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语文教师和语文心心相印,必然更能激发语文学习的动力,不断追求,于平常中发现语文之美,生成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课堂就会产生温暖的能量,散发求异的智能光芒,带动学生热爱古典文化,激发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青春四射。

四、 开放的语文思维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开放的语文思维,以此催生异质思维碰撞的语文新课堂。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

众所周知,在听、说、读、写活动中,思维是支配这些行为的智能因素之一,语言是教师使用最多的工具,师生交流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语言,因此,教师要看重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新课标特别关注培养学生建立在人格自主基础上的独立思辨精神,尤其是质疑、批判和创新的能力。

语文教师开放的语文思维,可以起到兼收并蓄、倾听学生不同的声音的效果,让教师创造教学美,于课堂上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思维定式,进行师生间广泛而又灵活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开放思维,开阔思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当然,语文教师的语文思维离不开丰厚的知识和认真的思考,与整个语文素养系列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教师的语文学科素养内容广泛,不只是这四个方面能概括完的,教师的语文学科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语文素养越高,说明教师的语文功力越深,学生在长期的熏陶下,也会在语文学习的路上越走越远,教师也越能够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职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殷建明.语文教学的弊端与教师的自身素质[J].教书育人,2003(9):21.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33-34.

[3]于漪.关键在有所发现、善于发现[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5.

[4]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9.

作者简介:

冯雨欣,中教二级,河南省鹤壁市,河南省鹤壁高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素养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如何提升随迁子女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教学效率角度分析英语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优化课堂教学艺术,打造高效课堂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关于高中语文鉴赏阅读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