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2018-01-16白明月路付广

家禽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渗出物浆膜血清型

白明月,路付广

(1.山东省禹城市畜牧兽医局,山东 德州 251200)(2.山东省禹城市家畜改良站,山东 德州 251219)

鸭的传染性浆膜炎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其特征是引起鸭的纤维素性心包炎、气囊炎、肝周炎、关节炎、干酪性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多种临诊病症。近年来,在山东省禹城市房寺镇,由于鸭疫里氏杆菌的抗原结构复杂,致病性血清型较多,并且极易产生耐药性,给临床用药带来很大难度,严重影响了当地肉鸭业的健康发展。对于鸭的传染性浆膜炎,很多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影响,甚者,也深深影响着肉鸭的养殖效益和肉鸭业的健康发展,为预防和控制该病的流行,笔者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1]。

1 病原

鸭疫里氏杆菌(R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无芽孢、不能运动的不发酵杆菌。培养后涂片染色,菌体为小杆菌或椭圆形,单个存在,少数成双排列,偶尔呈长丝状,瑞氏染色菌体两端浓染。依据凝集试验和琼扩反应,已经鉴定出21个血清型,我国已经鉴定的血清型有 1、2、6、10、11、13、14 型; 其中 1、2、10型占总分离株数的96%。免疫时血清型是特异性的,由一种或几种血清型生产的菌苗对不同血清型之间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 (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使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保护率有限的主要原因)。该菌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菌落不溶血,呈小露珠状。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绝大多数鸭疫巴氏杆菌在37℃或室温下于固体培养基上存活不超过3~4d,4℃条件下,肉汤培养物可保存2~3周。55℃下培养12~16h即失去活力。在水中和垫料中可分别存活13d和27d。

2 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2~7周龄的鸭高度易感,而2~5周龄最易感。8周龄以上发病少,成年鸭几乎不发病,本病在污染鸭群中感染率在90%以上,死亡率在50%~80%不等。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发,发病鸭或带菌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过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育雏舍或鸭棚内鸭群拥挤,通气不良,地面潮湿,积粪过多,氨气太重,饲料蛋白低,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以及管理不良都是发病的诱因。潜伏期一般1~3d,有时更长。最急性病例往往无前驱症状突然死亡;急性发病的特征是发病迅速,发病率高,表现神经症状[2]。

3 临床症状

雏鸭感染后,减食,精神萎顿,嗜睡、缩颈,两腿无力,行动迟缓或不愿行走,表现“吭哧”、“咔咔”等异常呼吸声,眼睛和鼻孔有浆液型或粘液性分泌物,排出白绿色稀粪,肛周常污染粪便;病鸭共济失调,头颈颤抖,运动失调,歪头斜颈,以后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少数病鸭阵发性痉挛2~3次后死亡;雏鸭死亡率可达80%。幼鸭发病较急,常在应激条件下突然发病,且未见明显症状而很快死亡[3]。较大的鸭多发生慢性感染,嗜睡、精神沉郁、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不愿行走,羽毛粗乱,下痢,生长迟缓,摇头缩颈,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眼、鼻流出分泌物,眼被污染,两腿无力,运动失调,有的出现神经症状,阵发痉挛,排黄绿色恶臭稀粪;少数病鸭头颈歪斜,有时转圈或后退,安静时正常,可以采食饮水,受到惊吓立即歪颈转圈,这些弱鸭多发育不良或被踩死;少数病例有张口呼吸或者关节肿胀症状[4]。

4 病理变化

最显著的病变是内脏器官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沉着,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急性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变为全身脱水,肝脾肿大。最早出现的变化是心包炎,可见心包蓄积浑浊液体,心包膜增厚;病程稍长的病例,纤维素发生机化,心包膜和心外膜粘连,肝脏表面形成一层干酪样渗出物,易剥离,肝实质变脆,胸气囊和腹气囊覆盖干燥的干酪样渗出物,头颈部皮下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的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主要表现为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膜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肿明显大于正常,呈土黄色或灰褐色,质地较脆,表现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容易剥脱,出现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腹部气囊后部出现有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病例气囊和胸壁或腹壁粘连,脾脏呈花斑状或有纤维素附着,母鸭输卵管内充满黄白色渗出物。局部或者慢性感染常常发生于皮肤、输卵管,有时见于关节;慢性病例可见纤维素性脑膜炎、输卵管炎、关节炎、煺毛后可见背侧或腹侧皮肤发生蜂窝织炎或坏死性皮炎 (常见于封闭饲养的雏鸭)[5]。

5 诊断

在兽医临床中,一般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如果要进行确诊,可采取镜检和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手段,在细菌分离培养时,可用血液培养基培养再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进行鉴定[6]。

5.1 涂片染色镜检 无菌操作取病鸭的脑、肝脏及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两极浓染的阴性短小杆菌。

5.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急性病例或刚死亡不久的病鸭心血、肝脏、脑组织在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作划线分离、培养,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h。观察可见圆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稍突起呈奶油状的直径为1.1~1.5mm的小菌落。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瑞氏染色可见两端浓染。取明显病变的肝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琼脂、肉汤培养基上,37℃培养24h,镜检,可发现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5.3 生化试验 由脑分离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不发酵葡萄糖、木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山梨醇、肌醇、卫矛醇;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阳性;尿素酶试验阳性,接触酶试验阳性。由肝组织培养的杆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产酸产气,靛基质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硫化氢。

5.4 动物回归试验 无菌采取纯菌落,接种于含小牛血清的肉汤培养基,37℃培养48h。用其纯培养物接种5只6日龄雏鸭,均腹腔内注射1ml,隔离观察48~72h。5只雏鸭均发病,死亡3只,其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自然发病鸭相同[7]。

6 预防治疗

该病发病率高、流行广,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为制定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可做药敏试验选出敏感药物。

6.1 预防措施

6.1.1 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应激因素,特别注意育雏环境的卫生条件,保持干燥通风,注意防寒和饲养密度过大。地面育雏要勤换垫草,用具、饮水器、料槽等要定期清洗消毒。要注意气候和环境温度的变化,防止暴晒、雨淋、寒冷以及饲料中的营养不足等。给鸭群供应优质、全面、充足的饲料,保持合理的环境温度、湿度加强鸭只的运动,并及时更换垫料,做好通风换气工作,提高鸭只的体质。

6.1.2 合理用药 磺胺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药物对鸭疫巴氏杆菌均有效,但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强,因此,在用药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用药,并及时更换药物,提高疗效。在防治中,通常在饲料中添加磺胺二甲基嘧啶,连续喂3d效果较好。用两种细菌纯培养物分别作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8]。

6.1.3 做好消毒接种工作 为了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扩散,要对鸭舍、饲槽、水槽以及鸭只经常活动的场所进行定期消毒,并作好鸭疫巴氏杆菌灭活苗的免疫接种工作。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传染性浆膜炎铝胶苗,在7日龄免疫小鸭,可保护4周龄以内鸭群不发病;若在首免后1~2周进行第二次接种,则能保护肉鸭至上市日龄不发病。

6.1.4 严格检疫 加强对鸭场、孵化场的监督管理工作,添置必要的防疫设备。在疫苗接种消毒和种苗供应方面严格把关,并做好运输检疫、市场检疫工作,防止疫情产生和蔓延。

6.2 治疗方法

6.2.1 鸭浆灵/鸭膜康+清瘟败毒散/大败毒,连用3~5d。

6.2.2 青、链霉素各 3000~5000单位/次,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 2~3d。

6.2.3 用2%环丙沙星注射液,2~3周龄小鸭肌肉注射 0.3~0.5ml/次,每日 2次,连用 3d。

6.2.4 氯霉素按0.05%~0.1%拌料喂服,连喂3~5d。

6.2.5 用5%硫氰酸红霉素可溶性粉,混饮,每升水添加 2.5g,连用 3~5d。

参考文献:

[1] 解斌主编.实用新药手册[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

[2] 郭玉璞主编.家禽传染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4:89.

[3] 甘孟候主编.禽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245.

[4] 张国红,王泽民,何洪章.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及其 控 制[J].当 代 畜 牧,2000(2)∶15-16.

[5] 张国红,左健.鸭传染性浆膜炎防治问答[J].农村养殖技术,2000(9):24.

[6] 卢忠,陈霞,苏杨平,等.肉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报告[J].畜禽业,2000(10):51.

[7] 甘孟候主编.中国禽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 王明俊等主编.兽医生物制品学[M].北京∶中国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渗出物浆膜血清型
FDA批准15价肺炎疫苗Vaxneuvance预防6周龄至17岁人群侵袭性肺炎球菌病
基于IHBMO-RF 的眼底硬性渗出物检测①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以多浆膜腔积液和溶血危象为特征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1例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诊断及防治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河南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和毒力基因研究
以“生肌三法”为代表的方药对糖尿病足伴慢性疮面作用机制的探讨
CT浆膜高强化征鉴别诊断T3期与T4a期胃癌
胃癌浆膜外侵犯CT征象分析
癌症发现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