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商品肉鸡养殖效益的技术措施

2018-01-16杨雪贤

家禽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鸡场周龄雏鸡

杨雪贤

(广东省普宁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 普宁 515300)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肉鸡生产发展迅速,肉鸡的饲养量不断增加,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要使肉鸡生产继续保持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实行规模化养殖和规范化管理。养殖效益的最大化是肉鸡场追求的目标,现代的养鸡业越来越趋于规模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但规模化养殖中要注意的环节很多,而每一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养殖效益的高低。为提高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养鸡场业主要加强鸡群饲养管理、增强防疫意识,强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理念,制订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坚持抓好卫生防疫措施的每一个环节,对肉鸡场实行全面的防疫管理,提高肉鸡群整体的健康水平,保障肉鸡群不发病或少发病。文章就提高商品肉鸡养殖效益的技术措施予以探讨,希望得到广大同行的指导。

1 雏鸡选购

1.1 外貌观察 雏鸡质量的优劣对雏鸡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有直接的影响,要认真做好雏鸡外貌观察这项工作。应选择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大小整齐的健康雏鸡;健康雏鸡绒毛洁净、光泽明亮;眼大有神,叫声洪亮;脐部收缩良好,没有血痕存在;卵黄吸收良好,胸腹结构匀称;肛门干净,没有黄白色的稀便粘着;握在手中挣扎有力,感觉有弹性;凡是符合上述标准的就是健康雏鸡,若其中有一标准不符合的就不能选用,因为弱雏成活率低,生长速度慢,不宜饲养。

1.2 鸡只引入 尽可能不从外地引进鸡苗,以防传入传染源,因生产需要到外地购买引进时,应当到确实没有疫情且具有《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种鸡场购买引进,同时应根据GB16567《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的规定对鸡群实施检疫,经检疫合格者方可购买引进。经运输到达本场后,应隔离观察饲养2周时间,确实证明是健康者,才能在本场饲养。

2 科学饲养管理

2.1 适宜的育雏温度 适宜的育雏温度是提高育雏成活率的重要条件。温度是否适宜,要看鸡群的精神状态和活动情况。如雏鸡分散均匀,活泼好动,精神良好,采食正常,安静休息,叫声欢快,则说明温度适宜。如雏鸡张口喘气,呼吸加快,翅膀张开,伏地不动,远离热源,饮水量增加,采食量减少,则说明温度过高。如雏鸡拥向热源,拥挤扎堆,睡眠不安,少吃少饮,拉稀,则说明温度过低。雏鸡刚出壳时,由于个体小,绒毛稀少,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抗病力低,因而要求的环境温度高。一般接雏时育雏舍内的温度应为33℃~35℃,以后均匀下降,每周降低2℃~3℃,当温度降到20℃时就可逐渐脱温而随常温饲养。

2.2 适宜的育雏湿度 育雏舍内的湿度要通过干湿度计来指示,育雏舍内湿度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宜雏鸡的生长发育。比较理想的湿度是第1周龄保持在70%~75%,第2周龄保持在60%~65%,第3周龄保持在55%~60%。如湿度过低,舍内灰尘、羽屑飞扬,则雏鸡易患呼吸道疾病和羽毛发育不良;如湿度过高,有害气体增加,则有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寄生虫卵的发育,使雏鸡易患各种疾病。

2.3 合理的饲养密度 合理的饲养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也是预防疾病不可忽视的措施之一。饲养密度与舍内的空气质量、湿度高低、卫生状况以及恶癖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雏鸡的饲养密度过大时,舍内空气污浊、氨气的气味大、湿度高、环境卫生差,抢料抢水,饥饱不均,不利于鸡群的生长发育,且残次鸡增多,恶癖严重,容易诱发疾病;雏鸡的饲养密度过小时,舍内空气质量较好,对鸡群的生长发育有利,但降低了鸡舍的利用率,不利于设备的充分利用和劳动力的合理使用。所以,鸡群的饲养密度也不是愈小愈好。一般情况下,雏鸡1周龄为30只/m2,2周龄为 25只/m2,3周龄为 20只/m2,4周龄为 15只/m2,5周龄以上的10只/m2。

2.4 雏鸡饮水 雏鸡出壳后,进入育雏舍应先饮水。最好饮温开水,在饮用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一定剂量的电解质、Vc和抗生素,连饮3~5d,这样有利于清理肠胃,排除胎粪,供给营养,预防感染。要做到饮用水不断,随时自由饮用,要防止缺水和间断给水。雏鸡最初饮水时,应将饮水器放在靠近雏鸡较多的地方,大部分雏鸡会走到饮水器旁饮水。在最初几小时内要细心观察,对不会饮水的雏鸡,用手握住头部,人工辅助饮水,使雏鸡学会饮水。

2.5 雏鸡开食 当雏鸡群有三分之一的雏鸡有寻食表现时就可开食,通常在出壳后24h内开食。饲喂雏鸡要做到:饲喂全价配合饲料,定时定量,饲喂次数一般是2周龄前每天喂7次,3、4周龄时每天喂6次,5周龄时每天喂5次,6周龄后每天喂4次。由于雏鸡消化机能差,故不可过食,过食会引起消化不良,造成消化道疾病,所以,喂8成饱就可以了,且第4周起可以在饲料中放入适量的干净细沙喂雏鸡,以便逐步提高雏鸡的消化机能。

2.6 适宜的光照和运动 为促进雏鸡的采食和生长,一般均需人工补充光照,第1周采用全天24h光照,第2周采用全天20h光照,第3周采用全天18h光照,第4周采用全天16h光照。从第5周起,密闭式育雏舍可用每天8h光照,开放式育雏舍不能控制光照时间,采用自然光照即可。应用光照时,每20m2的育雏舍在第1周时用一个40W灯泡悬挂于离地面2m高的位置,第2周开始换用25W灯泡就可以了。雏鸡4周龄起在晴天(气候比较暖和)时可放到舍外活动,晒晒太阳,这样既可促进雏鸡的生长发育,又可促进雏鸡逐渐适应自然环境。

2.7 适时分群 应根据鸡群的日龄生长速度、体重大小、体质强弱及性别等情况进行适时分群。分群时应安排在夜间进行并做到轻抓轻放;分群的前后5d内在饲料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及抗应激药物以提高抗病能力。对于体质过弱和采食量少的鸡只要加喂葡萄糖、鱼肝油和牛奶,适当调配日粮,加强护理,促使体质过弱鸡只正常生长,提高鸡群的整齐度。

2.8 日常饲养管理 在鸡群整个生产过程中,要根据肉鸡群各龄期阶段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来做好鸡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要给不同龄期的鸡群饲喂不同营养标准的全价配合饲料,保证营养全面及均衡,以满足鸡群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营养需要。要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湿度、合理的饲养密度和注意鸡舍的通风换气,以保证舍内空气清新。要根据鸡群的日龄、生长速度及体质强弱等情况进行适时分群及时淘汰病鸡。根据采食量确定投料量,不准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更换饲料要逐渐进行。不准使用违禁药品,受限制使用的药品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药品的休药期使用,做到规范使用兽药。要供给足量的清洁饮水,并注意观察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注意天气变化,防止鸡群雨季受凉诱发疾病。要经常清除粪便,将粪便堆积于固定的地点进行生物热发酵处理,以便杀死病原体和寄生虫卵。此外,还应采取措施消除拥挤、高温、寒冷、噪声、换料、惊吓、潮湿等激发的应激反应,给鸡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满足鸡群心理愉快的要求。这有利于鸡群的健康生长和提高抗病力。通过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可提高鸡群的健康水平,使鸡群处于最佳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具备良好的抗病能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 疾病预防

3.1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 不同日龄的鸡群有不同的易发疾病,鸡场内如有不同日龄的鸡群共养,则日龄较大的患病鸡群或已痊愈但仍带菌的鸡群,随时可将病原体传播给日龄较小的鸡群,部分老龄鸡群还可能是隐性感染者,多种日龄鸡群共养的鸡场加大了疾病发生的风险与几率。所以,从育雏到上市的整个饲养期间,病原体可能存在于日龄较大的鸡群中不发病,但却可以将病原体传播给场内日龄较小的敏感鸡群引起疾病的暴发。日龄档次越多,鸡群患病的机会就越大;相反,如果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一个鸡场只养同日龄的一个品种的鸡群,即使鸡群处于某些疾病的易发阶段(敏感期),但由于没有病原体的感染就能平安地渡过一个又一个阶段,直到上市。所以,鸡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实践证明: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鸡群发病的机会比多日龄共养的鸡场要少得多,也是预防疾病、降低成本、提高成活率和养殖效益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

3.2 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人们长期以来对付畜禽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并已取得显著的效果。为预防鸡群疾病的发生,提高鸡群的免疫力,必须切实做好鸡群的免疫接种工作。鸡场业主应根据本场的发病史、周边地区疫情、鸡群免疫抗体水平及鸡群的不同生长阶段等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套科学的完整的鸡群常见病的免疫程序,选购农业部批准的疫苗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优质疫苗,采用正确的免疫接种方法,给鸡群进行免疫接种,鸡群经免疫接种后能产生坚强免疫保护力,能抵御相应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鸡群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条件的鸡场应及时开展免疫效果监测,并根据免疫效果监测情况调整免疫程序。

3.3 建立卫生防疫制度 鸡场大门口处、各功能区入口处、每栋鸡舍门口处应有消毒设施,如车辆消毒池、脚踏消毒池、喷雾消毒室、更衣消毒室(装有紫外线灯)。饲养人员进入生产区时,要在更衣消毒室更换消毒工作服、帽、靴并经消毒才可进入。每栋鸡舍应有固定的饲养人员,每栋鸡舍的饲养人员不能随便往来,以减少交叉感染。每栋鸡舍应有固定的饲养用具,不得共用或相互借用饲养用具,更不允许将其外借和携带出鸡场,也不得将场外饲养用具携带入场内使用。驻场执业兽医不准对外开展动物诊疗服务。场内严禁饲养狗、猫、鸟等动物。场内所有工作人员家中禁止饲养狗、猫、家禽等动物。进入生产区的物品必须严格消毒。鸡场物品进出实行“单向制”,凡是鸡舍清除物品,均须经污物通道运出,不得倒行。定期做好鸡场、鸡舍周围环境灭虫、灭蚊、灭蝇和铲除杂草、排除积水,消灭蚊幼虫孳生地等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饲养场地的环境净化,确保生产安全。

3.4 加强环境及栏舍设备消毒 为创造卫生健康的饲养环境,保证鸡群的健康,鸡场业主应切实做好经常性的预防消毒工作。应选购多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如0.3%的抗毒威、0.5%正碘双杀、0.5%的菌毒杀净等溶液,定期对鸡舍、饲养用具、运动场地、排污沟及周围环境等进行交替消毒,春夏季节每周1~2次、秋冬季节每周2~3次,实践证明:加强栏舍、设备消毒能有效地杀灭被传染源散布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疫病的传播途径,防止易感鸡群的传染,阻止疫病的发生、蔓延和扩散,是防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5 注重饮用水消毒 鸡群饮用水应清洁无毒、无病菌,符合人的饮用水卫生标准。生产中使用的自来水、深井水是干净的,但进入鸡舍后,由于暴露在空气中,舍内空气、粉尘的细菌病毒可对饮用水产生污染,所以,对鸡群的饮用水进行消毒是很有必要的。鸡场应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饮水设施并对饮用水进行消毒,按容积计算,每1m3水中加入漂白粉6~10g,搅拌均匀,可减少水源受污染的危险。此外,还应防止饮用水器或水槽的饮水受污染,最简单的办法是升高饮水器或水槽,并随着鸡群日龄的增长不断调节到适当的高度,保证饮水不受粪便的污染,防止病原体和内寄生虫的传播。

3.6 消灭有害昆虫和鼠害 有害昆虫如蚊、蝇、虻、蜱和鼠等均是鸡群疾病的传播媒介,也是鸡群疾病传播中最危险、最难以防范的传播媒介,对鸡群疾病的传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采取措施消灭有害昆虫和鼠害是预防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环节。消灭有害昆虫可用1%敌百虫、0.5%蝇毒磷等溶液经常对鸡舍、走道、周围环境及排污沟等进行交替消毒,有害昆虫接触后会迅速死亡。鼠害不可轻视,其既可传播多种畜禽疾病,又会偷吃饲料,故对鸡场的灭鼠工作应予以重视。故要定期用毒饵诱杀灭鼠,诱杀的第2天要把死鼠收集后做无害化处理。

3.7 无害化处理 病死鸡是鸡场内的主要传染源,鸡场执业兽医务必按照《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GB/16548)之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污染环境或造成疾病的传播。排泄物、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饲料、垫料等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做无害化处理。对被病鸡污染过的栏舍、笼具、设备、场地和周围环境等均须作彻底的防疫消毒。

4 适时上市

鸡群适时上市直接关系到规模肉鸡场的养殖效益。不同品种的肉鸡上市日龄也不同,但同一品种的肉鸡要坚持全进全出。规模肉鸡场应根据所养商品肉鸡的品种、养殖周期、鸡群的生长速度和市场行情等情况,做到适时上市,以便获得养殖效益的最大化。适时上市是面向效益的最后一关,适时上市的质量关系到养殖效益,要把好适时上市质量,防止人为损伤。适时上市要注意彻底消毒,鸡笼、运输车辆及其它所需的运输用具均须用3%的NaOH溶液或0.5%的强力消毒灵溶液进行交替消毒。

猜你喜欢

鸡场周龄雏鸡
守护企鹅,相伴近十年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雏鸡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夏季严防雏鸡中暑
“乾元浩杯”全国优秀青年鸡场海选公益活动河南站启动
褐壳蛋鸡
食醋可防鸡病
广东黄羽肉鸡鸡苗报价(种鸡场平均卖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