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力课堂实践 提升语用能力

2018-01-14方丽琴

读写算 2018年13期
关键词:训练提升能力

方丽琴

摘 要 在课堂上设置多种让学生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语用能力,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特征之一。本文从文本核心、文体特点等方面为切入点,着力探究在课堂实践上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训练;提升;语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D631.15,TD432,H03,Q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3-0207-02

关于“语文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巢宗祺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指学生平时在语文方面的修养,包括对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言积累、语感、思维,也包括一些语文能力,如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另外还有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语文能力是核心。在语文能力中,语言运用能力是最彰显语文学科特性的。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阶段的学习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因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语言文字运用更是重中之重。下面我针对这个观点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思考来谈一谈。

一、依托文本核心,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阅读感受等,都可以成为语言运用的训练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抓文本内容拓展语言文字

在执教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我事先布置了学生收集有关圆明园和当时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资料;再根据文本的性质在接近教学尾声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语言文字训练的环节——激情写话。我这样引导: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面对这把罪恶之火,假如此时你正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最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同学们由于已经有了对课文的学习,又亲自查找了有关资料,因此他们在悲壮的音乐中,奋笔疾书——

生1:我们一定要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生2:以往的圆明园是多么辉煌,可是现在的圆明园却只剩下了几根残柱,这真令人感到悲痛!我要好好学习,振兴中华,不忘国耻!

生3:英法列强真可恶,我们应给予反击!可惜当时我们国家的力量太薄弱了,我们必须要强大起来,才能保护好国家!

引导学生搜集、整合文字信息,将存在于文字背后的形象用语言文字加以物化……更为重要的是,抓住了文本的内容,加强了言语实践,落实了语文实践的学科特点。

(二)以想象契机训练语言文字

记得在一次汇报课中,我上的是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为了让这个悬念更加引人入胜,我抓住了想象的契机,设计了一个训练语言文字的环节:如果此刻他能说话,他会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说些什么呢?请当一当严监生,选择一个对象写一写。

通过想象,加入了学生的语言补白,使文章更加具体,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读到想到说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把握文本内容,还有利于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三)用朗读技巧领悟语言文字

朗读是一种技巧的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朗读能帮助孩子理解课文,领会作者意图,发展语言,学习写作方法,激发孩子情感,提高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我摒弃了常规讲解,而是用朗读的技巧来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我先出示这句子,要求老师读老人的部分,同學们读海鸥的部分,如:

(师)××○∣×.×××∣○××∣○××∣——(学生接)

老人   顺着栏杆    边走    边放

(师)×× ×××× ×××× ○∣——(学生接)

老人 顺着  栏杆 边走  边放

从师生快慢有序的朗读声中,学生便不知不觉地领悟到老人喂海鸥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

二、以授“法”用“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者,广义即方法。“必先利其器”是“工欲善其事”的重要前提。教课文,就是把课文的内容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教语文,是指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方法。

在一次外出听课,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三年级下册《可贵的沉默》的课堂上以授“法”用“法”,让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环节深深地吸引了我,令我为之动容。当学习了人物的神态、动作之后,老师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该语文知识和方法,她设计了一个“小试牛刀”的环节:

李青说:“哟,59分,不错嘛!”

张平回答:“你少管闲事!”

李青说:“我就喜欢多管闲事,怎样?不服气吗?有本事下次考试超过我?”

小梅说:“嘘,别吵了,老师来了!”

出示这段对话后,老师先引导学生:“你们认为这样的对话生动吗?怎样可以运用刚才学习的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试着把句子变得具体?”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几分钟后,一篇篇生动的小练笔出现了:

李青瞅了张平一眼,冷冷地说:“哟,59分,不错嘛!”

张平不服气地回答:“你少管闲事!”

李青从椅子上站起来,双手叉腰高傲地说:“我就喜欢多管闲事,怎样?不服气吗?有本事下次考试超过我?”

小梅见到这种状况,严厉地说:“嘘,别吵了,老师来了!”

作为听众的我不禁为学生的学以致用鼓起掌来。

通过授“法”用“法”进行语言训练,使师生之间“润物细无声”地交流,同时在训练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从而有利于学生学“法”用“法”提升语文素养。

三、揣摩文体特点,着力语言文字实践

诗歌有诗歌的特点,说明文有说明文的特质,神话有神话的特征,记叙文有记叙文的内核。不同体裁的文章特点不同,学习方法理应有异。

如童话,语言形象,情节生动,想象奇妙,给人启迪就是其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质。童话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离奇的想象,教学童话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驰骋的想象。例如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一课,我设计这样的问题:巨人几次训斥孩子,发生了什么奇妙的情景?从而引导学生感悟并发现:第一次,巨人很生气喊道:“滚出去!”此时,出现的奇景是:村子里鲜花美丽,小鸟欢叫;而花园里却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瑟瑟发抖。第二次巨人又发脾气:“滚出去!”此时,在孩子纷纷逃窜的同时,花园里顷刻鲜花凋谢,树叶飘落,冰雪覆盖。第三次巨人大声叱责:“滚出去!”此时,小男孩凝视着巨人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这些问题的设计,紧扣童话特点,学生在学与未学这篇童话,前后的状况是大不一样的。学完这篇童话,若让学生写童话,学生一定会有一种清晰认识:写童话原来一定要写进自己奇妙的想象!

又如文言文,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语言简洁,蕴含深意。执教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一文时,为让学生体会杨氏之子的回答精妙及语言的机智幽默,我把这两句文言文: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應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化成白话文来进行练一练:

如果杨梅是我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就不是我家的果)。

因为孔君平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所以他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这样紧扣文体特点,学生每学完一种文体就会对相应文体的语言文字又有不同的认识与收获,文体语言特点的印迹就会深深刻在学生脑海之中。

四、利用图文互化,探究语言文字内涵

(一)在动手操作中深化语言文字表达

要真正读懂文本,离不开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根据小学生形象思维还占一定主导地位的特点,理解语言应巧抓牛鼻子,着力寻找点睛字句,注意动手操作实践。

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其中一个教学重点就是抓住对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刚好在“雪地捕鸟”那件事中,作者运用了许多恰到好处的动作词:扫、支、撒、拉、罩,使一个聪明能干的捕鸟能手跃然纸上。

我利用相关的图片与动作词互化,制作了生动的多媒体动画,学生对雪地捕鸟的过程就一目了然了。与此同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探究,跟学生玩了一个“我来表演,你来说”的游戏。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老师表演的过程,抓住老师的动作进行复述练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也达到了在动手操作中深化语言文字表达的良好效果。

(二)在问题探究中实践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切合年段特点,既不拔高,又要避免不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语言文字的运用。

我曾经听过一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课,他设计了两个课堂问题:

①中彩了父亲怎么做?②父亲到底该不该还车?

试想,第一个问题还用思考吗?一眼便知是把车给了库伯。第二个问题,有争辩的意义吗?文本取向明摆着就是应该归还的,反方不管如何善辩,最终都逃脱不了必输的命运。我认为这是一种已有定论的空辩,伪辩。

那么应在哪里设问才达到实践语言文字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这样问才是核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问题:①中彩时父亲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感悟一是神情严肃,二是没有喜悦。父亲为何如此呢?②父亲遇到了什么道德难题,难在哪里?这一问题可谓“牵发动身”,很有咀嚼味道,它能把所有焦点聚集,把所有的问题激活。为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得读书、思考,而后得出父亲选择之难在于:一是生活拮据,有车是他的梦寐以求,那是一辆崭新奔驰;二是彩票是独自捎带,有铅笔记号;而且库伯有钱……

这样的问题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所追求的语言文字训练。类似的课文还有不少,只要我们引导好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徜徉、品味、欣赏,其他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总之,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其最终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那么教师就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练笔练说意识,从系统结构的关键要素入手,落实语文能力培养;根据文本内容精心研究和设置语言文字训练题,这样就能开辟出一片“语言”新天地,让学生触摸到语言神奇的魅力,最终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2]金哲民.注重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J].现代教学,2016.

[3]徐光华.语文名师核心教学理念与经典课例研究之——著名特技教师于永正的五重语文.2011.

[4]薄俊生.以语言文字运用为中心改革语文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2012.

[5]罗素丹.浅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016-11-17.

猜你喜欢

训练提升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