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论语》中的君子人格

2018-01-06赵苗苏静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5期
关键词:修己卫灵公颜渊

赵苗 苏静

摘要:《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君子人格的建构。孔子认为君子一定要具有仁、知(智)、勇这三种主要品德,而“仁”是建构君子人格的核心要素。君子不仅要德才兼备,更要在社会中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而要实现理想人格,就需要君子不断的自省克己。这不仅关乎君子理想人格的构建,更关乎理想大同社会的实现。

关键词:《论语》;君子人格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国古代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几乎都尊奉他为“圣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论语》一书,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后世知识分子君子形象及人格的构建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论语》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君子人格的建构。统计发现,《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了一百多次。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通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孔子确立了“君子”的形象,君子要内外兼修,既注重道德修养,又注重才能文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心怀道义,小人怀恋乡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以公正之心待人处世,而小人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与人交往融洽和谐,求同存异,而小人之交如漆似胶,却勾心斗角。这些都是强调君子在人格追求、如何为人处世等道德品质方面的内容。“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子出生在周文化保持最完好的鲁国,周代和春秋以来的重民思想无疑对孔子的爱民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孔子认为君子一定要具有仁、知(智)、勇这三种主要品德,而“仁”既是孔子学说的基础,也是建构君子人格的核心要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愿意做的也不要强加于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站稳也要帮助别人站稳。以上都说的是君子要“爱人”,关爱尊重他人,并且肩负将仁爱推行于天下的责任。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孔子认为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样的人才是君子。义是仁的内涵,要实现仁爱必须按礼制来推行。

“君子不器”,就是要求君子除了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还必须有知(智),即有大智慧大才能,在各个方面有担当,而非某种专门的技能。“勇”指人的胆量和气魄,只是具有大智慧才具有大勇气,这是君子实施仁义的行为保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为了实现仁爱、道义,君子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温和宽厚,勤奋好学,孝悌仁慈,重义轻利,胸怀天下。

君子除了要构建理想人格,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孔子更强调的是君子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孔子认为,“仁”是最高的品德,它的核心意义就是“爱人”。这种爱,是以孝悌为本,先从爱自己的家人开始,逐步推及到爱无血缘关系的众人,所谓的“爱人”虽然都是爱,但是有远近亲疏的差别,维持这种差别的就是礼,因为地位身份不同,所以爱也有所不同。作为君子,内圣是基础,外王才是根本目的,即君子首先要内外兼修,成为有大才能的道德高尚之人,而更重要的是要承擔超乎个体的社会历史责任。“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篇》)孔子认为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是君子立身处世和管理政事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使上层人物和老百姓都得到安乐,所以孔子的修身,更重要的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人能弘道”,强调的就是君子要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才是构建君子理想人格的根本目的。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考虑那个职位上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来不超出自己的职位范围。”可见君子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符合礼制、礼法。孔子要求为官者各负其责,各司其职,脚踏实地,做好本职份内的事情。“君子思不出位”也同样是这个意思。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与“正名分”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孔子明确提出了作为君子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和方法。

君子要具备仁义礼智信,德才兼备,而要在德行和才能方面不断的提升自我,就必须具备自省意识,《论语》中就多次出现了自省意识。自省即自我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意识来省察自己的言行得失,从而进行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它是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为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于自我形象的理想建构。自省是一种能力,自省能力强的人有自己内在的世界观,意志坚强、个性独立、充满自信。自省意识在《论语》中主要表现为君子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对自身行为的反观。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篇》)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看清与否;听的时候,是否听清;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容貌是否谦恭;言谈是否忠诚;办事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是否合乎义的准则。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在一言一行上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看是否符合仁、义、礼、忠、温、良、恭、谦。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是说君子要提高道德修养就要向内不断要求自己内省,而不求助于他人。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弟子曾参提出了每天要从三个方面反省自身:为人谋事是否忠厚,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自己的言行是否一致。

同时,君子要提高修养,还要“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君子要克制自己不合礼法的欲望情感,并从视、听、言、行方面自觉遵从符合礼法的社会道德规范,这样就能成为仁人君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等。这些都是君子在自我学习和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反思,追求的是君子理想人格的扩充与完善。

综上所述,君子人格的核心是“仁”,其内涵是仁、智、勇、恭、敬、忠,君子形象以及人格的塑造是孔子及其弟子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基础上,追求自我完善的一种理想人格建构,与此同时孔子还提出了要实现君子人格必须要符合礼的原则和方法,因为这不仅是君子对自身修养的至高追求,更关乎理想的大同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三联书店,2006年第二版.文中所引《论语》原文均出自此书.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6(第一版).

[3]李泽厚.论语今读[M].三联书店,2004(第一版).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

猜你喜欢

修己卫灵公颜渊
苏州传世家训中的修己之道及其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修己”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孤独感关系的研究
弥子瑕是对是错?
不欺暗室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论语小故事,人生大道理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
出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