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亲情教育的行动路径

2018-01-04潘志平

中国德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亲情学校教育

我们需要穿行于家校教育的断裂处,建立从家庭到学校的整体性亲情教育系统,让源自家庭的亲情延伸至学校,将学生、家长、教师纳入亲情教育系统,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发展亲情教育的新体系。

“亲情”,狭义地指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或者赡养关系的亲属之间的感情,包括亲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夫妻之情等。亲情也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之间的情义。学校里的亲情属于广义上的概念,包括家人情、同学情和师生情。学校亲情教育则是指,学校通过各种教育载体,引导学生亲情观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关心家人、同学、教师和学校的意识与能力。

父母和子女对彼此的爱和关怀似乎是不言自明的,教师爱生如子也并非妄言。所谓师者如父,它不只是要求学生像对待双亲一样尊敬师长,更是言明,教师首先应该像父亲一样,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把培养人放在第一位。学校教育首先重视的是师生之间的亲情关系,其次才是授业关系。教师待生如子,把学生作为有情感交往的人来对待,而不是让知识传授、标准化测验占据主导地位。如果师生在教育场域相遇,只是因为学生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希望从学生那里获得出售知识的报酬,基于这种观念形成的只会是疏离的、缺乏教育性的契约关系而非亲情关系。

施行亲情教育,不乏其人。民国时期的夏丏尊身体力行,发展与学生之间的亲情关系。他认为,“理想的教师应当把真心装到口舌中去”,苦口婆心,诲人不倦。他除了教书,还对学生一切生活负责。遇到学生生病,他就坐在学生床边,喂饭送药;遇到学生睡觉蹬了被子,他总是帮助盖好。他就像妈妈一样,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妈妈一样的爱。学生们称他的教育是“妈妈的教育”,他也因此获得“妈妈教师”的美称。建国后又有斯霞老师提倡“童心母爱”,把学生当作自己孩子来教育,赢得了学生的敬爱。

然而,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家庭亲情的淡漠、学校情感关系的缺失、家校情感纽带的断裂,成为阻滞当代学校教育发展的三大问题。我们需要穿行于家校教育的断裂处,建立从家庭到学校的整体性亲情教育系统,让源自家庭的亲情延伸至学校,将学生、家长、教师纳入亲情教育系统,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发展亲情教育的新体系。

一、培育共生的学校管理文化

对于学校实施亲情教育来说,培育共生的学校管理文化至关重要。“共生”是一种更加人本主义的生存方式,它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间通过相互开放而建立起来的积极关系。在学校,教师是实施亲情教育的关键力量,但是,教师对亲情教育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也有各自的探索路径。因此,学校的管理文化必须能包容教师的不同价值观,只有培育共生的学校管理文化,才能为亲情教育的实施提供文化的土壤。

学校管理层不能单凭行政的手段迫使教师去关心学生,不能把亲情教育的实施纳入到强制性的评价体系中来,变成一项项评价指标。在很多时候,这种刚性的、僵化的评价指标并非真正有用,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导致教师更加转向他们自己。当学校管理层向教师展示他们是關心教师和学生的,教师自然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和内化,从而也更有可能和学生建立起亲情关系。

在学校中,学生也是有独立思想的主体,他们也会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因此,共生的学校管理文化也需要提供每个学生被赋权的机会:学校要赋予学生合理表达和保留自己的观点、需求的权利,赋予他们参与学校事务的权利,使他们产生学校归属感,即感到自己在学校中是受欢迎、有价值和被尊重的成员,真正体验到学校亲情的包容性和真实性。

二、强化课程在亲情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课程是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如果亲情教育无法与课程实施结合起来,学生就失去了体验亲情、感悟亲情的重要途径。在课程中渗透亲情教育,需要建立起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打造亲情课堂;另外也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渗透亲情文化,强化课程的载体价值。

(一)在课程教学中构建对话式的师生关系

构建对话式的师生关系,打造亲情课堂,是在课程中渗透亲情教育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在课堂中学会对话,在对话中体现亲情。真正的对话,是双方共同追求理解、同情和欣赏的过程,师生之间处于一种“我—你”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本真的存在关系,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是“对话的生命”,在对话的生命中,双方都是参与者,都心怀对方,在开放的相互关系中领悟对方的存在。老师对学生的负责和关心,学生对老师的包容和关怀,师生之间心灵上的理解和共情,展现了师生之间的对话式关系。此时,教师和学生都成为了亲情教育的实践者。

(二)开发校本课程渗透亲情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都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过深刻的见解,其中也包含了对亲情的洞察。比如,《论语》中就包含了许多和亲情相关的经典内容:“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等,就是告诉学生要恭敬父母和关心父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观点,不仅提出了对个体自身品质的要求,也表达出对他人的同情、宽容和关怀。通过对经典的重新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中父母与子女、个人与他人的亲情关系模式,反思当下自身与父母、他人之间的关系和相处形式,对时代变迁中的亲情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批判性思考。

三、开展情感体验式活动

有学者指出,以加深情感体验、形成某种态度为主要目标的情感体验式学习,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最为基本和有效的学习方式。由此,开发相应的体验式活动,可以成为学校亲情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

(一)重视家政类活动endprint

美国学者诺丁斯曾指出,我们多数人将面对持家这一重大任务,我们多数人要做父母。对每个学生来说,家庭生活是孩子现在正面临的、未来将要面临的重要领域,是他们体验亲情的重要场所,也是他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来源。既然如此,学校为什么不给予它更多注意呢?学校应注意不要让学生对自己父母所过的生活熟视无睹,也不要让他们对自己将来要过的生活熟视无睹。当前,一些孩子亲情淡薄,很有可能出于他们不能理解家人的付出,他们缺乏体验,因而无法产生共鸣。学生有必要体验和学习家政学的相关内容,比如如何合理安排膳食、如何处理家庭安全事务、如何处理家庭理财和购物等等,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都要关心家的建立和操持,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建立亲情关系。

(二)创设学生展现个性的平台

美国学者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等等,都表明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多样的,因此,不存在差生的概念,只是某些学生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优秀而已。每个学生都应在学校中得到平等的对待和适性的发展。学校一定不能仅仅看中学业成绩,而是要为不同学生个体提供发展不同能力的可能性与机会。当前,学校中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分轨现象仍然存在,但正如诺丁斯指出的那样:问题并非轨道本身,而在我们赋予不同轨道以不同等级的价值观。如果能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包容那些看上去在学业上失败的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发展和展现个性的机会,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在学校中感到安全、舒适以及有归属感,找寻到自己的价值。

四、发挥校长的榜样示范作用

就算亲情教育秉持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一旦进入实施层面,影响到教师的日常教学,教师也不一定都会支持。对某些教师来说,亲情教育的实施是新的东西,需要他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因而会产生一定的阻抗。因此,在亲情教育实施中,要特别强调校长的榜样作用。

美国传播学者E.M.罗杰斯曾指出,在不过多偏离系统准则的情况下,发挥系统中观念引领者的领导作用,能影响系统多数成员的行为和态度。通常来说,观念引领者具有以下特点:更多地接触各类外界传播,眼界更開阔;更具创新精神;在系统的传播结构中处于富有影响力的位置,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往往视其为样板。

在学校系统中,校长是强有力的观念引领者,是学校的灵魂人物,其倡导的理念、认同和采取的方针政策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具有引领作用。因此,校长应该具备在实现学校目标、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全校师生员工和以家长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一方面,校长自身需要具有一种包容性的、帮助性的教育理念,并努力使这种理念成为学校的共同愿景,为教师之间的互相支持和共同参与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校长可以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推动孩子与父母之间亲情关系的发展,校长还可以通过与学生、教师建立起紧密的亲情关系,发挥榜样行动的力量。

校长的努力,可以为教师参与亲情教育实践提供样板和鼓舞,使学校亲情教育的实现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潘志平,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樊 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亲情学校教育
亲情的滋味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爱的内涵
假如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