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文治:存续中华传统文化创办世界一流教育

2018-01-04张彪

中国德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无锡国学文化

纵观唐文治波澜壮阔的教育人生,“存续中华传统文化”是他始终坚守的教育理念。百年前的唐文治正是这样一位眼光卓绝、冷静睿智地走在潮流前面的智者。他不为流俗所动,清醒地审视潮流中裹挟的片面倾向,这确实值得今人尊重和敬佩。

唐文治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过政:1892年,28岁的他中举步入仕途,最后官至农工商部署理尚书,14年从政经历平坦通畅;从过教:1907年,43岁的他弃官从教,先后担任多所学校校长①,治教43年成绩斐然。

唐文治一生事业不在朝堂之上,而是在教育之中。

“平日之志愿,在造就中国之奇材异能”

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的唐文治,经历过甲午战败、戊戌政变、庚子国变,后以清朝官员的身份先后两次出洋,遍访日、英、法、比、美等国。特别是第二次出访,“经途万里,为时十七旬,滂滂地圆,随日以行,左旋一周,极西极东”。出访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他意识到:“立国之要,以教育为命根,必学术月新,而国家乃有振兴之望。”他深感中国要富强必须学习西方现代文明,走实业救国之路,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

1907年秋,唐文治担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后更名为“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监督(校长)。他提出 “本学堂分设高等科学,造就专门人才,尤以学成致用振兴中国实业为宗旨”,立志办“第一等大学”。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借鉴西方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以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同类工程专业为蓝本,教科书直接购自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他开设铁路、电机专科,增设商船驾驶、铁路管理科,建图书馆,添建金工厂、木工厂、水力实验室等实习场所,供学生实习试验之用,这些在当时都是国内首创。他还聘请美籍教员主持专业教学,所培养的学生达到了美国大学本科毕业生水平。中国在美留学生,但凡持有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毕业证书的,均可与美国学生一样享受直接报考大学研究院的待遇。学校由此声名鹊起,获得中外人士的广泛认可与交口赞誉。

唐文治虽然重视学习、借鉴西方的科学教育经验,但他心目中,西学仅为用,中学方为体——这是他一直坚守的教育观念。他这样阐述他的教育观:“先圣先贤以精神递传于吾辈,吾辈即以精神递传于后人。夫如是道统、事业,延绵而不绝。”他后半生为此奋斗不息。

20世纪20年代前后,西学潮涌,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猛烈地冲击着以儒家为轴心的文化传统。中西迎面相遇,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但包含着多重矛盾。倡导新文化的人常常把中西的问题视作是非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批评的激情多于批评的理性。面对急速转型中出现的“新道德茫无所知,旧道德扫地殆尽”危险情境,饱受传统文化浸濡的唐文治对中华文化的危机忧心如焚:“科学之进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国之文化,深可痛也。”

1920年12月,他创办了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唯一宗旨的“无锡国学专修馆”(后更名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简称“无锡国专”),来培育国学人才和承继传统文化。

1934年,《教育杂志》主编何炳松向全国一百多位学者发出了读经问题的意见征询,收回七十多篇文章。在赞成、反对、相对赞成三派的观点中,唐文治是最为激烈的坚持读经者,他是绝对赞成读经的。他说:“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明智。” 实际上他所谓的读经与死记硬背经文是两回事,他认为读经的关键在于躬行实践:“读经贵乎致用,而致用之方,必贵于躬行实践。”

在三十年的办学历程中,无锡国专培养出了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王绍曾、魏建猷、马茂元、周振甫、汤志钧、朱星、冯其庸、范敬宜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无锡国专声名鹊起,学界有“北有清华(国学研究院),南有国专”之说。

唐文治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维余平日之志愿,在造就中国之奇材异能,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

“明体达用,发扬光大”

唐文治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任职时就提出:“本学堂……极意注重中文,以保国粹。”他每年亲自主持校内的国文研究大会及国文比赛,将学生的优秀作文结集出版。他认为“国文者,国民之精神”,“国文弊则精神亡,爱国货者,先当维持国文”。中国教育所培养的人首先是中国人,因此要有中国精神,要有中国精神就要读国文,只有培养这样的中国人才能救中国社会。他专设国文科,聘请名师予以教授,甚至自编国文课本讲义,亲自登台讲授,演示读文法(时人谓之“唐调”,现已入选2016年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据朱东润教授回忆,唐文治每星期天在大礼堂召集部分学生讲授古文,讲授办法也很特别,从来不解释字句,只是先慷慨激昂或低徊宛转地读几遍,然后让学生共同朗诵。他高兴时则拉张凳子坐在学生边上,拍着学生肩膀说:“老弟,我们一道读啊!”

1927年,唐文治先生拟就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组织大纲》,第二条规定“本校宗旨在研究本国历史文化,明体达用,发扬光大,期于世界文化有所贡献”。这体现了唐文治办学的宏愿:对内振兴国学,对外代表中国文化。他曾说:“横览东西洋诸国,靡不自爱其文化,助谋以己之文化扩而充之,深入于他国之人心……文化侵略瞬若疾风,岂仅武力哉。”可见他对其时国人的崇洋媚外深感忧虑,希望通过创办无锡国专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唐文治为使办学宗旨铭刻于全校师生之心,于1931年亲撰《无锡国专校歌》,其辞曰:“五百载,名世生,道统继续在遗经。乾坤开辟,学说何纷纭?惟我中华,教化最文明。上自黄帝迄孔孟,先知先觉觉斯民。大道行,三代英,我辈责任讵敢轻,勉哉!勉哉!俭以养德,静以養心,建功立业,博古通今。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无锡国专师生在每周及校内各种集会上都要反复吟唱校歌,以图增进传承国学、建功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无锡国专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1931年11月,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成员Carl H. Beckcr和P. Langevin来无锡国专参观并作演讲。Beckcr在演讲中说:“研究科学,必当先使国民自觉。而国民自觉心之发动,惟有藉国学以发扬光大之,而后可以保持各国固有之民族精神,此尤须研究本国历史和固有文化。贵校为研究国学之最高学府,负有保存固有文化之责。”Langevin则在演讲中说:“文化学术并非互相抄袭,盖必求各国能保存并阐发其学术文化,贡献之于世界也……今蕲中国之文化发达,能贡献于世界,固亦如是,必以其固有之文化为基础焉。” 两人都勉励无锡国专师生要进一步保存、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从而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两人参观完学校后还说了一段令唐文治非常满意、他后来也经常引述的话:“我们来中国看过很多学校,读的是洋装书,用的是洋笔,充满洋气。这里才看到纯粹中国化的学校,才看到线装书和毛笔杆……希望这所继承中国文化的学校,能够发扬光大。”endprint

“惟天下有师而后可以言学”

唐文治主张“治教先治师”,提出“惟天下有师而后可以言学”。他在师资聘用上融汇“四海八荒”。他亲自礼聘的教授之一辜鸿铭虽然有些怪癖,但学贯中西。顾实治经崇汉学而鄙视宋学,有意将与唐文治学术观点不同的著作在《国专月刊》上刊登。有人请示唐文治该文是否可登载,唐文治当即表示原稿照登,对顾实仍然以礼相待。顾实得知此事,大为感佩,认为唐文治雅量不可及。唐文治聘请了经学史名家周予同为教授。周予同的许多学术观念与唐文治的观点相差很远,甚至相反,他在给学生上课时,评论孔子是一个不老实的历史家,因为他的《春秋》“是一本政书,不是一本信史”,其时有学生家长认为无锡国专这样的学校不应该让周予同等“大放厥词”。但是唐文治却为周予同辩护说:“我们学校正需要周予同先生这样的教授。”

不拘一格、兼容并包的择师标准,使名师大家如钱基博、陈衍、王蘧常、魏建猷、冯振、梁漱溟、饶宗熙、阎宗临、夏承焘、周予同、周谷城、童书业、金德建、郭绍虞、胡曲元、蔡尚思、葛绥成、任中敏、朱东润等荟萃一校,教师阵营之强,可与国内任何一所学校相媲美。

无锡国专的课程虽也为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设置了西洋文学史、文艺批评、教育学等课程,但作为一所国学专修学校,课程自然偏重于国学教育这一块。无锡国专早期学生所用书目,经部为唐文治编纂的《十三经读本》;史部的传记类为“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编年类为《资治通鉴》和《续通鉴》,文物典章类为《通典》及其续编;子部为浙江书局之《二十三子》和唐文治撰《宋五子大义》;集部有《说文解字》《昭明文选》《经史百家杂钞》和唐文治撰《政治学大义》等。这样,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中的重要元典性的著作已基本涵盖其中。无锡国专在教学中使用古籍、原著、元典既能够让学子感受、体悟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日后治国学、治文史之学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要夯实学生的国学根基,背诵古文自然是少不了的基本功。值得一说的是唐文治的“唐调”。很多学生在运用“唐调”吟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读书的节奏感和兴趣,又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在无锡国专,“每一位学生至少能背诵长篇古文五六百篇”,“同学大都懂得在抑扬顿挫、缓急轻重的声调节奏中,玩味文章的起承转合、措辞构思之妙。不论早晚,教室内外,总是一片琅琅书声”,这种现象“环顾当时文科大学,确是罕见的”。

纵观唐文治波澜壮阔的教育人生,“存续中华传统文化”是他始终坚守的教育理念。百年前的唐文治正是这样一位眼光卓绝、冷静睿智地走在潮流前面的智者。他不为流俗所动,清醒地审视潮流中裹挟的片面倾向,这确实值得今人尊重和敬佩。习近平同志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对唐文治“存续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教育理念,我们的态度不应仅是怀念,而应以古鉴今,为我所用。

注释:

①唐文治1907年10月至1920年12月担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校长),1909年兼任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监督(校长),1920年5月兼任私立无锡中学校长,1920年10月至1950年6月担任无锡国专校长。

(参考资料:唐文治《茹经堂文集》《唐文治教育文选》,陈尚君《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纪念唐文治先生150周年诞辰》,杨廷福、陈左高《无锡国专杂忆》,黄汉文《记唐文治先生》,刘桂秋《无锡国专编年事辑》等)

【张彪,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团委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責任编辑︱刘 烨endprint

猜你喜欢

无锡国学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判赔百万!无锡格利姆乐器侵权案,国家严厉打击!
谁远谁近?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2013年无锡地产蓝筹奖评选活动获奖名单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