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探析

2017-12-27张炎祥

考试周刊 2017年32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张炎祥

摘要:在当今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运用多种的手段,培养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们在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得以加强。既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让科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策略;实践教学

一、 小学科学的教学现状

1. 以老师为课堂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课堂中老师仍處于主体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方式受到了限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没有参与到科学教学中来,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听课效果不理想。另外,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没有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不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利于进一步的教学安排。

2. 传统教学观念严重

现如今仍有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学生的分数就是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直接体现。这样的观念是极其不科学的。科学中有很多现象和实验,老师没有对这些进行解释说明,而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原本充满趣味性的小学科学却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因此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习能力无法提升。这样的教学观念,不仅不利于现阶段的科学教学,对学生以后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学习也是严重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3. 忽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小学的学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很多教师的教学方式极其不科学,课堂中老师对科学知识重点讲解,反复强调,却没有及时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实践探究。课后也仅仅是给学生布置作业习题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教学看似周到全面,然而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1. 改变老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标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积极参与学习。另外,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老师还要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鼓励学生,让学生有信心学习。

2. 开展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科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课堂中,老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地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解开一些“不解之谜”,说明一些生活现象,与此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3. 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与传统课堂相比,多媒体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活力。多媒体技术还可以使科学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灵活,不再拘泥于课本,还可以为学生演示一些不适合现场实验的科学实验过程。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料库,老师可以时刻根据教学需要,添加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科学知识面。

三、 专心创设环境,生化自然观

科学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这正是科学意义所在。学生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自然观的过程同样离不开生活,换言之,教师创设良好的环境就是给学生自然观形成提供沃土。这里的环境可以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二是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1. 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

科学来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研究的是自然界最一般、最基本的规律。所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亲历自然科学是科学本身的要求。科学课程能够让学生有机会接近大自然,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发现和探索,是学生形成自然观的便捷途径。如三年级起始单元就让孩子们回忆自己从事过的科学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教室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发现生命的存在等等,正是为学生亲近自然不断创造机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结合科学课程为学生多创设这样的亲近自然的实践环境。

2. 科学探究的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科学问题通常是复杂多变的,要培养学生能够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从而得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未来生活的挑战。教师有意识地设置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不断主动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使其自然观发展。因此,我们平时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讨论、科技制作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亲历科学。学生在亲历科学情境中,搜集资料、自主寻找科学证据、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科学结论,潜移默化地形成自然观。

四、 将自然科学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的内容是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开展自然观教育,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挖掘,是十分重要的。课堂是帮助孩子形成科学自然观的主要阵地,教师如何开展教学直接决定了实际效果。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教学活动类型更加灵活多样,它的应用和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点化学生自然观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然观更需要关注科学探究、现场考察、实验、讨论辩论四种教学活动类型。

1. 教材内容为主

将自然观具体化为教学内容是自然观教育的基本形式,纵观小学科学教材,体现自然观的素材很丰富。挖掘这些内容,创设有效科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观念的陶冶、体会自然的思想和方法。整个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都贯穿着历史上对于科学领域进行探索所表现出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主要体现在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的规律和人类探索这些规律的历程。

2. 课外资源为辅

科学自然观的形成还要充分发挥课外资源的作用,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参观、游览等形式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这样,课内学习与课外学生活动有效结合就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具体说来,可以引导學生在生活中有针对性地接触相关阅读资源,如网络、图书提供的科普知识、科学历史、科学家传记等。还可以引领学生有目的地参观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艺术馆等公共场所,这些课外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很大吸引力,教育效果十分有效。

五、 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资源

小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可用资源,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家里和生活中去学科学用科学。小学科学教学中,室外观察题、技能训练题、创造思维题大多与周围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事物,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用小制作和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去探究问题的实质,进而获得结论。让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进而激发学生观察身边现象的习惯。例如:汽车司机夜间行车时,驾驶室内不能开灯,为什么?教师因陋就简,巧借身边的事物来解释。晚上将室内电灯打开,让学生站在玻璃窗前观察玻璃:当电灯亮时看到的尽是室内物体,而看不到室外的物体;当电灯熄灭时隔着玻璃可看到窗外的物体,就看不到室内物体了。由此,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尝试说明汽车司机夜间开车为什么不能开灯的原因。

六、 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总结:小学科学教学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老师,我们要时刻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而提升学生的科学能力。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