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他人的自信判断:自我一致性模型的拓展

2017-12-25刘学兰江雅琴

关键词:区组正误共识

刘学兰, 江雅琴

对他人的自信判断:自我一致性模型的拓展

刘学兰, 江雅琴

研究旨在探讨自信判断的运行机制,考察被试在对他人的社会信念做自信判断时,自我一致性模型(SCM)是否成立,以及被试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社会信念做自信判断时加工方式是否一致。采用重复测验的自信判断范式,让35名大学生被试对修改后的社会公理量表进行六次判断,包括对自己的自信判断和对他人的自信判断。结果发现:(1)被试对他人的社会信念做自信判断时同样存在SCM;(2)被试对自己做自信判断是基于经验的判断,而对他人做自信判断是基于理论的判断,并且,基于经验的判断可以迁移到基于理论的判断。

自信判断 自我一致性模型 基于经验 基于理论

一、引 言

自信判断(Judgment of Confidence)是指被试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并进行测验之后,对自己答案的把握程度与准确性的估计,属于元记忆监测中的回溯性监测。自我一致性模型(Self-Consistency Model, 简称SCM)由心理学家Koriat提出,用来研究自信判断及其准确性。[1]这个模型认为,自信判断的过程类似于统计推论的过程,被试在对一个项目做“正确”或“错误”的判断时,会从与此项目有关的信息总体中抽取最有代表性的信息组成一个样本,以此来对该项目的正误进行判断。但由于认知资源和时间的限制,被试每次作答时只是抽取小部分的代表性信息,而且每次抽取的信息可能并不一致,这导致了每次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2]例如,让被试回答:“善良的人容易被欺负。a.正确;b.错误。”被试头脑里马上想起了他熟悉的并且被他认为是善良的人,并据此做出判断。但等到下次再碰到这个问题时,他可能想到的是其他不同的人,其回答可能会随之发生变化。

做完正误判断后,被试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自信判断,正误判断过程中的各种反馈成为自信判断的依据,包括做正误判断时努力的程度、犹豫或怀疑的状态、所花费的时间等,这些反馈统称为记忆线索。自我一致性就是一个整体的记忆线索,反映的只是被试做自信判断时所检索到的记忆线索的数量,以此来权衡正误判断的可靠程度,这种权衡与所判断项目的具体内容或重要性并无多少关系。被试做正误判断所花费的时间即反应时是记忆线索的重要体现,所以反应时也是自信判断的一个重要指标。[2]

为了验证自我一致性模型,往往会进行多次重复试验,对于一个项目,被试所做几次正误判断的重复次数就是一致性;在对一个项目进行正误判断时,每个项目上被试所做正误判断与其他被试相同的人次就是共识性。自我一致性模型的研究重点就在于分析自信与一致性和共识性的关系。[3,4]

目前,国内外对自我一致性模型的研究中被试所做的正误判断几乎全部是针对自己的判断。[4—6]事实上,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和对他人的判断是存在差异的,比如差别回归解释认为,对他人的判断要比对自己的估计更加向中间值回归,在评价自己时人们通常会比较极端,而在评价他人时人们会更保守。[7,8]那么,如果将被试对自己的正误判断换成对他人的正误判断,SCM能否得以验证?这是本研究要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这不禁也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被试对自己做自信判断和对他人做自信判断的发生机制是否相同?在对元记忆监测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的研究中发现,学习判断存在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基于理论的判断和基于经验的判断。基于理论的判断是指在判断过程中明确使用了记忆系统中的规则和理论,其加工过程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基于经验的判断是源于纯粹的主观体验,例如做判断时努力的程度、体验到的犹豫感与怀疑感等,然后将这些体验作为判断的根据,其加工过程是内隐的、无意识的。[9,10]Koriat和Ackerman的研究认为,学习者对自己做学习判断时基于经验,而对他人做学习判断时基于理论。[10]刘学兰和陈金环的研究也发现,被试在监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时做基于经验的学习判断,在监测他人的学习情况时做基于理论的学习判断。[11]自信判断与学习判断同属元记忆监测,那么,被试对自己和对他人自信判断的情况是否跟学习判断类似?这是本研究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

据此,本研究提出两点假设。

假设1:被试判断他人对社会信念所做正误选择时,SCM仍然成立:(1)自信值和反应时可以预测再现性;(2)自信值和反应时随着一致性和共识性而变化;(3) 高一致的判断也是高共识的判断。

假设2:被试在对自己和对他人的社会信念做自信判断时加工方式不一样,被试对自己的社会信念做自信判断是基于经验的判断,而对他人做自信判断是基于理论的判断。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大学生共35人,其中男生17人,女生18人,整个实验完成需要45分钟左右。

(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翻译后的社会公理量表(SAS),用于测量一般社会信念,共60个项目。[2,12]测验项目原是五点量表,本研究将其改为正确/错误两个选项。

干扰材料共两个量表。一个是认知闭合需要量表(NFCC),由Webster、Kruglanski 编制,陈培峰、张庆林修订[13,14];另一个是理性经验量表(REI),由Epstein、Pacini等人编制,文跃兰修订。[15,16]测验项目原是五点量表,本研究将其改为正确/错误两个选项。

(三)研究设计

采用被试内实验设计,量表项目为自变量,正误判断的反应时和自信值为因变量。实验包括6个区组,以完整做一次SAS作为一个区组(block),即被试要做6次SAS。在每个区组中SAS项目的顺序都是随机呈现的。为减少练习效应,实验分成两个阶段,中间间隔一天,具体程序如下:

第一阶段:SAS(区组1)→NFCC前半部分(15题)→SAS(区组2)→NFCC后半部分(14题)→SAS(区组3);第二阶段:SAS(区组4)→REI前半部分(20题)→SAS(区组5)→REI后半部分(20题)→SAS(区组6)。

(四)实验程序

实验采用E-Prime软件编程。在正式实验前有三个练习项目。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1.对于区组1—5

步骤1:正误判断阶段(判断他人)。计算机屏幕中央呈现一个项目,被试在认真阅读完该项目后,按空格键,项目随即消失,被试使用键盘上标记的“正确”或“错误”按键判断其他人可能对该项做出的选择。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从按空格键到按“正确”或“错误”键的时间),进入自信判断阶段。

步骤2:自信判断阶段(判断自己)。被试对自己在步骤1的判断进行自信判断,在0—10之间选一个数字表示的自信值,从0到10表示自信从“非常不确定”到“非常确定”,随后进入下一项。

2.对于区组6

步骤1:正误判断阶段(观看他人)。计算机屏幕中呈现一个项目,2s后项目消失,告知被试其他人正在做正误判断,电脑随机抽取其中一位同学的判断情况,被试看到空白屏幕的呈现时间就是该同学的反应时,但是并没有给出该同学所做的是哪种判断。实际上这里的反应时是事先安排好的,其中有30个项目为2 500ms(长时),另外30个项目为1 200ms(短时)。这一步被试只需要观看,然后进入自信判断阶段。

步骤2:自信判断阶段(判断他人)。这里“判断他人”指的是被试判断他人对答案的自信程度。在0—10之间选一个数字表示自己的自信值,随后进入下一项。

(五)统计分析单位

实验结果的分析均建立在自信值和反应时上。[17]研究采取了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以自信值为例,每个被试在一个项目上有5个自信值,可以得到一个平均值(对区组平均),基于这个自信平均值的统计分析单位是被试-项目。对于每个被试,全部60个项目上有60个自信平均值,其总平均(对项目进行平均)就是该被试的自信均值,基于这个自信均值的统计分析单位是被试。对于每个项目,35个被试有35个自信平均值,其总平均(对被试进行平均)就是该项目的自信均值,基于这个自信均值的统计分析单位是项目。如果只分析一个区组的数据(通常是区组1),那么被试-项目上的自信均值就变成区组1的自信值,同样也可以得到区组1的被试平均值和项目平均值。

三、结 果

(一)自信值和反应时对判断再现性的预测

被试对区组2—5的项目做正误判断时,与对区组1所做的正误判断重复率高达0.84,被试倾向于做相同的正误判断。在区组1—5中,被试对他人的正误判断克伦巴赫a系数为0.92,对自己的自信判断克伦巴赫a系数为0.84。

在区组1中,分别计算基于被试和基于项目被试的正误判断在区组2—5的重复次数与区组1中自信值、反应时之间的相关。结果发现,无论是基于被试还是基于项目,自信值与判断的重复次数呈正相关趋势,而反应时与重复次数呈负相关趋势,由此可以推测,自信值和反应时可以预测正误判断的再现性。

(二)自信值和反应时与一致性的关系

在区组1—5中,对于一个项目,被试对他人所做5次正误判断的重复次数就是“一致性”,按高低一致性可以分为以下三组:(高一致,低一致)=(3, 2),(4, 1),(5, 0),计算每组自信值和反应时均值。简单起见,在图1和图2中将这三组按其高一致性分别记为3、4、5。

从图1可知,一致性越高,对应的自信值越高。基于被试而言,高一致判断的自信值(7.32)显著高于低一致判断的自信值(5.99),t(34)=6.63,p<0.001。基于项目而言,高一致判断的自信值(7.32)显著高于低一致判断的自信值(6.33),t(59)=8.22,p<0.001。从图2可知,反应时随一致性的增加而减少。基于被试而言,高一致判断的反应时(746ms)显著短于低一致判断的反应时(1 242 ms),t(34)=-7.57,p<0.001。基于项目而言,高一致判断的反应时(753ms)显著短于低一致判断的反应时(1 037ms),t(34)=-6.43,p<0.001。可见,被试在高一致判断中的自信值更高,且反应时更快。

(三)自信值和反应时与共识性的关系

在区组1中,每个项目上被试所做正误判断与其他被试相同的人次就是“共识性”,将被试分成高共识(共识性大于17)和低共识(共识性小于或等于17)。然后,将60个项目按高低共识百分比分为以下五组:(高共识,低共识)=(51%—60%, 41%—50%),(61%—70%, 31%—40%),(71%—80%, 21%—30%),(81%—90%, 11%—20%),(91%—100%, 0—10%),计算每组的自信值和反应时均值。简单起见,在图中将高共识百分比作为各组标记。

如图3所示,共识性判断的自信值(7.46)显著高于非共识性判断的自信值(6.88),t(56)=3.12,p=0.003。如图4所示,高共识判断的反应时(1 130ms)显著短于非共识判断的反应时(1 435ms),t(56)=-2.88,p=0.006。由此可见,被试在高共识判断中的自信值更高,且反应时更快。

(四)一致性与共识性的关系

为了检验高一致判断是否也是高共识判断,对每个被试在每个项目计算出下列两个数值:(1)区组1的正误判断在区组2—5的重复次数(重复次数反映的是一致性程度);(2)在区组1中,与其他被试(34人)所做正误判断的相同人次(相同人次反映的是共识性程度)。这两个数值在60个项目上的均值的相关为0.75,p<0.001。

为了比较一致性和共识性对自信值影响程度的高低,在区组1中,基于被试-项目,将每个被试在每个项目的正误判断分为:(1)基于区组 2—5中该被试所做反应的高一致或低一致(以区组1的判断为基准,被试在区组2—5判断的重复次数大于或等于3即为高一致,小于3则为低一致); (2)基于其他被试(34人)在60个题目上所做反应的高共识或低共识(以该被试在区组1的判断为基准,其他被试做相同判断的人次大于或等于17即为高共识,小于17则为低共识)。

1.基于被试的分析

根据35个被试的正误判断高低一致性和高低共识性,上面所得到的数据可以分成四组:高一致高共识、高一致低共识、低一致高共识和低一致低共识。计算每组的自信均值和反应时均值,其中有四人没有全部的这4个值,因此,对剩下的31人的自信值和反应时进行两因素被试内重复测量的检验,结果见图5、图6。

结果显示:(1)在自信值上,一致性F(1,30)=30.60,MSE=39.37,p<0.001,偏η2=0.505;共识性F(1,30)=7.78,MSE=7.36,p=0.009,偏η2=0.206;交互作用F(1,30)=5.16,MSE=4.60,p=0.030,偏η2=0.147。一致性和共识性的自信值交互作用显著,因此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发现:高一致条件下,高共识(7.54)和低共识(6.66)差异显著,p<0.001;低一致条件下,高共识(6.03)和低共识(5.92)差异不显著;高共识条件下,高一致(7.54)和低一致(6.03)差异显著,p<0.001;低共识条件下,高一致(6.66)和低一致(5.92)差异显著,p=0.008。由此看出,一致性情况下的自信值差异不受高低共识性的影响,而共识性情况下的自信值差异受高低一致性的影响。(2)在反应时上,一致性F(1,30)=13.34,MSE=8 679 363.12,p=0.001,偏η2=0.308,共识性主效应不显著,一致性与共识性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可知,在社会信念建构中,一致性对自信值和反应时的整体影响超过共识性。

2.基于项目的分析

根据60个项目的正误判断高低一致性和高低共识性,上面的数据同样可以分成四组:高一致高共识、高一致低共识、低一致高共识和低一致低共识。分别计算每组的自信均值和反应时均值,其中有22项没有全部的这4个值,对剩下38项的自信值和反应时进行两因素被试内重复测量的检验,结果见图7、图8。

结果显示:在自信值上,一致性F(1,37)=25.69,MSE=31.95,p<0.000 1,偏η2=0.410;在反应时上,一致性F(1,37)=6.11,MSE=4 626 402.66,p=0.018,偏η2=0.142。自信值和反应时的共识性主效应均不显著。一致性与共识性交互作用不显著。

(五)自信值与反应时的关系

在区组1中,计算基于被试和基于项目的自信值与反应时的相关,结果发现,不管是基于被试还是基于项目,自信值和反应时均呈负相关趋势。这表明被试会无意识地根据正误判断的反应时来做自信判断,反应时成为自信判断的线索和依据。

根据各被试的反应时中位数将35个被试的数据分为高反应时组(1 740ms)与低反应时组(582ms),高反应时组的自信值为7.08,低反应时组的自信值为7.73,t(34)=-4.70,p<0.000 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根据各项目的反应时中位数将60个项目的数据分为高反应时组(1 774ms)与低反应时组(511ms),对应的高反应时组的自信值为7.16,低反应时组的自信值为7.67,t(59)=-6.00,p<0.000 1,前者显著低于后者。说明对他人做正误判断的反应时越短,被试的自信值越高。

根据区组6中项目呈现的时间长短,基于被试-项目时,计算短时项目(1 200ms)的自信值为7.14,长时项目(2 500ms)的自信值为6.93,t=2.51,p=0.012,前者显著高于后者。这说明他人正误判断的反应时越短,被试认为他人的自信值越高。

四、讨 论

(一)SCM的再现

在区组1—5中,被试倾向于对这5个区组做相同的正误判断,被试对他人的正误判断和对自己的自信判断信度很高,并且其在区组1的自信值和反应时可以高度预测在区组2—5做相同正误判断的程度,这些结果与针对自己的正误判断得到的结果如出一辙[18],实验结果证实了假设1(1)。然而,我们并没有提供任何他人对项目所思所为的线索,所以猜测在此实验过程中,被试是把自己的思想、愿望、态度等不自觉地反应于他人,被试对他人所做的正误判断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所依据的线索信息也是来自于自身,这使得被试的社会信念相对而言比较稳定,所以被试会倾向于对相同的项目做出相同的正误判断。

不管是基于被试还是基于项目,被试对他人正误判断的一致性和共识性越高,被试的自信值也越高,这与被试对自己做正误判断时得到的结果类似[18],证实了假设1(2)。表明在对社会信念进行正误判断时,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其实被试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和判断。

区组1中被试的正误判断在区组2—5的重复次数与区组1中其他被试正误判断相同人次的高相关意味着:与低一致判断相比,被试高一致的判断更可能被其他被试所选择,进一步说明尽管所做的判断是针对他人的,但被试同样是从一个共享的总体中抽取样本来做判断,并且存在一个由代表性信息组成的核心样本,这个核心样本与高一致、高共识的判断相关或者重叠很大,证实了假设1(3)。一致性对自信值的影响高于共识性的影响,说明在对自己、对他人的社会信念正误判断上,被试都更依赖内部的一致。[4,18]

(二)基于经验与基于理论

在区组1中,被试需要判断他人的正误和自己的自信,结果发现被试的自信值与反应时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被试的反应时越长,其自信值越低。这说明了被试在监测自己的自信时,使用了反应时这种反映编码流畅性和加工流畅性的记忆线索,这一过程是内隐的、无意识的,是一种基于经验的非分析性推论。这与前人对学习判断的研究相同。[11,19]

在区组6中,当他人做正误判断的反应时较短时,被试认为他人的自信值更高,尽管被试只是观看他人做正误判断,但判断的反应时与自信值的相关关系与区组1是相似的。可以推测,被试对他人的自信判断不是根据项目内容来做的,而是根据先前判断自己的自信时获取的经验。也就是说,被试在指向自我(区组1—5)的自信判断中利用了反应时这条线索,并将其内化,使之成为属于自身的规则或理论;当要求对他人做自信判断时,被试有意识、有目的地提取这套规则或理论去做判断。在监测他人的自信时,被试根据反应时的长短来判断他人的自信程度,外部线索(反应时)直接影响认知判断,是基于理论的分析性推论,结果支持了假设2。这说明,在自信判断中,基于自身经验的判断可以转移到基于理论的判断中,与学习判断的研究类似[11,19]。

五、结 论

研究结果证明,被试判断他人对社会信念所做的正误选择时,自我一致性模型仍然成立。同时也揭示出判断自己和判断他人的异同,即被试在对自己的社会信念做自信判断时是基于经验的判断,是无意识的、内隐的;而对他人做自信判断是基于理论的判断,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并且被试对基于经验的判断可以迁移到基于理论的判断。

[1] A. KORIAT. Subjective Confidence in Perceptual Judgments: A Test of the Self-consistency Model.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2011, 140: 117—139.

[2] 江雅琴, 刘学兰, 汪新筱. 社会信念的自信判断: 自我一致性模型的验证. 心理科学, 2014,38(3).

[3] A. KORIAT.TheSelf-consistencyModelofSubjectiveConfid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2, 119: 80—113.

[4] A. KORIAT.ConfidenceinPersonalPreferenc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13, 26: 247—259.

[5] 张珊珊. 自信心判断的产生机制.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 雷振. 时间知觉的主观信心:自我一致模型的检验.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7] D. A. MOORE, D. A. SMALL.ErrorandBiasinComparativeJudgment:OnBeingBothBetterandWorsethanWeThinkWeA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7, 92(6): 972—989.

[8] D. A. MOORE, P. J. HEALY.TheTroublewithOverconfid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2008, 115(2): 502—517.

[9] A. KORIAT.MonitoringOne’sOwnKnowledgeduringStudy:ACue-UtilizationApproachtoJudgmentofLear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1997, 126: 349—370.

[10] A. KORIAT, R. ACKERMAN.MetacognitionandMindreading:JudgmentsofLearningforSelfandOtherduringSelf-pacedStudy.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10, 19: 251—264.

[11] 刘学兰, 陈金环.学习判断的运行机制:基于经验与基于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

[12] K. LEUNG, M. H. BOND, S. R. de CARRASQUEL, et al.SocialAxioms:TheSearchforUniversalDimensionsofGeneralBeliefsaboutHowtheWorldFunc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2, 33: 286—302.

[13] D. M. WEBSTER, A. M. KRUGLANSKI.IndividualDifferencesinNeedforCognitiveClo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7: 1049—1062.

[14] 陈培峰, 张庆林. 认知闭合需要结构的探讨. 心理科学, 2010,33(4).

[15] S. EPSTEIN, R. PACINI, V. DENES-RAJ, et al.IndividualDifferencesinIntuitive-ExperientialandAnalytical-RationalThinkingSty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 390—405.

[16] 文跃兰. 大学生理性经验思维方式的个体差异及其社会问题解决的关系.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7] J. C. HINES, D. R. TOURON, C. HERTZOG.MetacognitiveInfluencesonStudyTimeAllocationinanAssociativeRecognitionTask:AnAnalysisofAdultAgeDifferences. Psychology and Aging, 2009, 24: 462—475.

[18] A. KORIAT, S. ADIV.ConfidenceinOne’sSocialBeliefs:ImplicationsforBeliefJustific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12,21: 1599—1616.

[19] 陈功香, 傅小兰. 学习判断及其准确性. 心理科学进展, 2004,12(2).

(74WH3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学习判断与学习时间分配的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11YJA190011)

2017-04-25

B848

A

1000-5455(2017)06-0089-06

刘学兰,湖南沅陵人,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江雅琴,湖南湘潭人,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教。)

王建平;助理编辑:杨孟葳】

猜你喜欢

区组正误共识
变化区组随机化及其SAS宏实现
环境史衰败论叙事的正误及其评判尺度
如何正确运用方差分析
——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定量资料一元方差分析
Hollywood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中医临床研究中区组设计应用现状的计量学分析*
商量出共识
判断正误
正误辨析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