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7-12-23赵雪红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2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院校人才

赵雪红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赵雪红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传统人才培养面临着深层次调整。在这种挑战下,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面临着多重困境,但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优势。充分发挥优势,围绕社会发展需求,构建一套包括提升学习能力的教育管理机制,以及搭建良好的协同培养机制,从而建立适合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其最佳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路径选择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困境及优势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与要求,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着深层次调整,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这场变革与调整的重中之重,如何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较高,适合社会要求的不同层次人才,这是不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那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这场挑战与淘汰赛中如何立于不败之地,与社会需求与要求共同发展,寻找一条符合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困境

综合类高等院校相比较以及地方职业院校相比较,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认可度较低以及继续学习上升途径困难度较大。综合类大学总体实力较强,学生素质高,同等专业条件下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同时由于综合类大学社会资源广泛,人才培养层次高,上升渠道宽,读研、上博,国外知名大学进修,人才发展的途径和出路更为广泛。同时,由于长期的惯性思维以及国家政策的倾斜,大多数致力通过大学教育发展自身的学生优先选择综合类大学尤其是名牌院校。而地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虽然不高,但学校特色鲜明,办学目的明确,直接面向市场,随市场变化而及时调整其办学模式,对一些成绩不高或家庭条件不好就业意愿强烈的农村学生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同时,在一些农村或欠发达地区存在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其原因就是因为部分高校在素质人才培养上欠缺,人才综合素质不高,人才供给与市场不对口,从而出现“未就业先失业”的现象造成的,这类现象在地方本科院校存在较为严重。

据统计,从2009年开始,高考人数呈下降趋势,而到2018年,高考的计划招生人数可能大于高考人数。地方本科院校管理者如不调整办学思路,寻找清晰定位,也许未来不久,在高等院校发展的大浪淘沙中,最先被淘汰的非常有可能是部分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不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

(二)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优势

地方本科院校在其人才培养上也具有其特别的优势。综合类大学在人才培养上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其资源集中于综合条件较为优越的大中型城市,其培养人才的就业区域意愿集中于大中城市,就业行业选择倾向于收入较高的高科技、金融服务等大公司、大企业以及一些水平较高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三四线城市以及广大农村的人才输送有限,在各个地方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众所周知,三四线城市以及中国的广大农村在人才的需求度上较为旺盛,急需大量具有高水平、新思维的人才来带动社会思想革新、经济社会结构与体系的深层次调整。在这一点上,地方本科院校具有绝对的优势,其历史悠久,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曾起过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基础好,地方特色浓厚,这都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再一次腾飞的坚实基础。

同时,与地方职业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具有多方面优势。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大部分地方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考成绩较低、综合素质较差,这决定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只能是水平较低的一线技能人才。而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素质较好,文化教育起点高,这决定了同样在技术领域,其人才发展定位一定较高。同时,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完备、教师整体素质较高,硬件与软件条件都较好,这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条件。

二、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建立围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1.清晰、准确的学校定位。地方本科院校的管理者须具有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切忌盲目跟风,学校定位一定要清晰、准确。在院校发展中,管理者的水平与素质至关重要,如果管理者缺乏宏观思维、战略思维,会导致学校的发展理念、办学特色、结构调整等各个方面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发生“朝令夕改”的情况,出现大量的问题与矛盾,导致新旧困境的双重危机。地方本科院校应依据国家发展战略,结合自身优势与当地发展需求与需要,立足于服务地方发展,寻求自身发展的创新道路。

2.完善、合理的专业以及课程设置。传统专业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挑战,一些专业被淘汰、一些专业人才培养供大于需,还有一些专业本身专业素质要求不清晰。那么调整专业设置,取消或增加一些市场淘汰或市场继续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这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要准确把握市场动态,积极申请和建立新专业,广泛吸纳相应的高层次人才,为培养市场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做好全面的准备。同时,也可以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加强教师进修与培训,开设多门新课程,实现资源有效利用与人才培养的双重效应。

3.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最佳途径,这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人数多,实践教学资源有限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途径与方式,并鼓励学生参与多种级别与类型的创新创业活动来开拓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比如可以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针对学生信息手段使用广泛、参与程度高的特点,鼓励学生通过现代信息交流技术与手段参与以提升学生能力为主的经济与社会活动。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弱现在广泛存在的学生网络痴迷症,又同时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延伸,对促进学生实现自身发展与社会融合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立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协同机制

1.加强学校内部协同合作。首先,打破行政教学二元化的状况,提升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实现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的良好协作。一些地方高等院校,发展理念落后,行政高于教学、本末倒置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使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出现矛盾,最后影响的当然是教育教学活动本身。学校管理者应时刻谨记教学宗旨,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同时完善学校的工资福利制度,突出教师利益,转换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实现行政部门与教学部门的良好协作。其次,应该加强不同教学部门的相互渗透与合作,让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以便能有更多选择。同时,优先发展一些交叉学科,从而鼓励不同学科发生碰撞,产生碰撞火花。

2.加强同不同等级院校的协同合作。首先,积极寻求同国内以及国外的高层次大学在一些特定领域的高层次合作,利用这些院校的优势来带动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这些院校综合能力强、发展理念新,都可以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也可广泛寻求同同等层次的地方院校的合作,实现不同地方院校的优势互补,提升各自的综合能力与影响。另外,还可以同地方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地方职业院校在硬件设施与校企合作中有着传统优势,而地方本科院校科研与教学能力较强,这样做既有利于地方职业院校技术水平与能力提升,又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外拓展教育,能够实现两者双赢。

3.加强同市场的交流合作。首先,加强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企业以及单位部门之间的校企联合。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与地方单位、企业之间有着长期的密切合作,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认可程度,加强同当地单位、企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的企业合作,既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也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市场以及社会发展动向,为院校内部的自我调整与发展获取更多的信息与帮助。其次,可以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机遇促进同不同区域甚至国外教育机构以及企业的良好合作,汲取其先进的理念、技术以及在某些方面发展的丰富经验,能迅速提升地方本科院校自身管理与教育理念更新,促进其教育教学方式改革,这些也可以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多重机会与机遇。

三、结语

总之,地方高校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地方高校自身发展以及促进地方社会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适合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杨红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

[2]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

[3]刘英,高广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其策略[J].黑龙江研究高教研究,2015,(1).

[责任编辑 刘 瑶]

G648.4

A

1673-291X(2017)22-0132-02

2017-02-18

赵雪红(1977-),女,陕西澄城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院校人才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人才云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健康中国背景下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