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经济学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2017-12-23张领祎

市场周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经济学贫困户精准

张领祎

浅谈经济学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张领祎

2017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年,精准扶贫开展了四年,取得了不少成就,也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扶贫,是一项社会活动也是经济活动。本文将尽可能全面地从经济学角度梳理并分析精准扶贫的原因,并解读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四个精准的经济学内涵以及现实中存在问题的经济学解读,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精准扶贫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精准扶贫;贫困;贫困户;资源配置;经济学

一、引言

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扶贫的目的——脱贫,这一点从未改变,因为市场经济的初次分配使得贫富差距加大,初次分配下的社会资源配置状况固然是最有效率的,却不一定是最公平的,要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在注重效率的同时使分配更加公平,因此必须对社会资源进行再分配。相对于以往粗放式脱贫,精准扶贫之所以“诞生”在这个年代也绝非偶然。精准扶贫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以及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必然会对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新的更到的要求。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致贫因素,采取差异化的干预方式来实现脱贫(朱松梅、李炜,2017)。如果是1986年以来对贫困县的认定是“面”,那么精致扶贫具体到认定贫困户就是到“点”,精准扶贫就是一种瞄准型的扶贫。本文旨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精准扶贫中“六个精准”的内涵以及问题,以期进一步夯实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二、精准扶贫经济学解读综述

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弄清贫困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既有文献大多从资源占有角度进行研究。黄水源(2016)认为,贫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结到底是由人对资源的占有程度决定收入水平的存量,然后才是由于后期禀赋“教育程度”机遇等决定收入的增量。在对有限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一些人成为资源的富有者,另一些人成为资源(指创造财富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环境条件,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制度、管理、技术、信息等)的稀缺者,进而导致财富创造能力的不足(朱松梅、李炜,2015)。唐莎和刘强(2016)则从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解释了贫困的根源——贫困人口的低收入,导致其储蓄能力低,进而无法进行投资、扩大再生产,无法提生产效率,低生产率的结果又导致低收入。

精准扶贫是对扶贫对象、扶贫资源进行优化,着力提高各类各种扶贫资源配置效率效果,精准扶贫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最佳最高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余慧,2017)。甘肃省委党校精准扶贫课题组成员(2017)则从扩大消费、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大幅度改善人力资本状况、消除经济危机产生的基础、降低社会经济管理成本、推进绿色发展这六个方面肯定了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意义。

在研究精准扶贫前,我们还要厘清扶贫与脱贫、扶贫与致富的关系。首先,扶贫不等同于脱贫,扶贫的主体的政府,而脱贫的主体是贫困户,李春明(2015)认为应充分尊重扶贫对象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弘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激发贫困群众主动脱贫、加快脱贫的内生动力。其次,脱贫,必须微观,精准到户到人;致富,只可宏观,针对大环境,搭建好有利于致富的市场平台(刘奇,2015)。

三、精准扶贫的理论基础

很多学者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精准扶贫原因以及意义,却鲜有学者系统深入地研究过六个精准的经济学内涵。“六个精准”是——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是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实际也是一项经济改革,正如钱颖一(2016)所言,对于所有转轨经济,包括中国经济改革问题的经济学研究,都有两条主线:一是有利于更好地资源配置,二是搞对激励,接下来的研究也正是围绕着两条主线展开的。实际上,六个精准已然是完整的体系:识别扶贫对象精准是从需求方面识别哪些人真正需要扶贫资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而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则是从供给方面给需要扶贫资源的人提供各种资源;脱贫成效精准是对以上五个精准落实情况的检验。下面我们主要从经济学视角分析解读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一)扶贫对象精准的经济学解读

如何将有限的稀缺资源在贫困者之间分配,识别贫困户是前提条件。扶贫对象精准既包括识别新的贫困户,也包括贫困户的退出机制。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会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增加扶贫成本,还可能会增加识别贫困户的难度,使当前不需要扶贫的人获得帮扶而真正贫困者仍然处在贫困中。信息不对称不仅体现在贫困户对扶贫信息的了解、扶贫干部与贫困户之间,也体现在不同的扶贫主体与贫困户之间。首先,交通、通讯较好的地区贫困户,可以及时掌握当地扶贫的信息以及更新情况,而部分落后地区的贫困户处于相对闭塞的环境,无法及时了解外部信息,错失得到帮扶的机会。其次,尤其是农村贫困户,其收入可以以粮食等非货币化形式计算,扶贫干部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摸清、摸透确有难度。最后,扶贫主体虽以政府为主,却不再局限于政府,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参与其中,因此扶贫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对贫困户信息的整合以及共享。

(二)项目安排精准的经济学解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与以前的扶贫,精准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在坚持“输血”的同时,更应注重发挥贫困户能动性进行“造血”。1986年以来的扶贫都通过认定贫困县,给予贫困县以财政资金进行扶持。没有对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进行细分以及“对症下药”,不仅如此,还一刀切地把贫困者认定为“走投无路”的人,通过低保兜底。事实上,他们并非全部是“走投无路”,除了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外,其他人是有能力靠自己脱贫的。一方面长期以来“赠与式”扶贫形成了他们依赖政府和社会的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往往处于比较闭塞的环境,对信息的感知不灵敏,对如何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信息也很匮乏。因此,只要贫困户转变心态,加上好的政策引导和创造一定的环境激励,他们也一样能够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从这个角度看,扶贫方式的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贫困者的贫困都是稀缺资源的匮乏造成的,而不同的贫困户致贫因素却是千差万别,具有特殊性。部分是在起点就不占有资源或资源条件较差,部分后天的各种因素形成的。从需求和供给角度来看,过去的扶贫措施没有甄别并细分贫困户以及贫困的原因,因而不能够满足贫困户对资源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制定解决贫困户方案的依据就是要精准掌握贫困户对于所需资源的种类及数量。精准扶贫的方式主要有:易地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等等。实际上,这些措施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在弥补贫困者先天条件的不足,使得贫困者与非贫困者的在起点更加公平、在再分配中获得补偿。下面具体分析下这些扶贫措施的经济学内涵。

1.易地搬迁扶贫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部分贫困群体一直生活在生态脆弱或者是生产条件低下的环境下抑或是危房,政府投资这些地区成本收益率低因此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足,导致这些地区无法方便实现与外部的交易。这是由地理环境因素造成的贫困。易地扶贫搬迁,将这部分贫困人口安置到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确实有利于贫困户享受较好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条件,但可能使其脱离原有生产条件——离其原有耕地较远,在没有解决其工作的条件下,将失去收入来源,因此在贫困户住房有保障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贫困户能产生持续收入。

2.产业扶贫

林毅夫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认为要在发展中解决贫困,而经济增长需要依靠产业带动,贫困地区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制定恰当的产业发展战略,发挥地方的比较优势。实际上,贫困户并非什么资源都不占有,他们可能缺资金、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但不缺土地和劳动力(先不考虑丧失劳动力家庭),“龙头公司+贫困户”的模式中他们一方面通过劳动获得工资,另一方面通过土地入股获得分红。对于没有劳动力或能力较弱的贫困户来说,可以单纯通过土地或其他资产入股获得收益。目前,我国将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求将扶贫资金的70%左右投向产业扶贫。尤其是在我国正在进行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如何适应市场对产业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产业扶贫的推进中一些政府过度干预甚至政府失灵的案例层出不穷。部分地区为了率先完成扶贫任务,看到利润大的产业就带头上,没有对市场的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导致某种产品供给过多,市场多度饱和进而“谷贱伤农”。这种不尊重经济规律的做法无疑是浪费资源、降低经济效率,与扶贫的目的背道而驰。

3.金融扶贫

从理论上看,金融扶贫确实可以隔断贫困的恶性循环。银行等信贷机构本“嫌贫爱富”,但在政府引导下,金融机构放款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流程、提供财政贴息,为贫困地区以及贫困户扩大生产提供资金支持,增加生产投资就能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收入,按原有比例进行消费,则可将更多资金用于储蓄投资,又可以继续扩大生产,这就是金融扶贫的乘数效应。相对于直接给贫困地区输入财政资金,金融扶贫的资金来源更广泛、更符合市场规律、也更能够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但实际上金融扶贫的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更加不可忽视。首先,很多地区美其名曰开展金融扶贫实质上仅仅是信贷扶贫,把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等同于金融扶贫无疑缩小了金融扶贫的内涵,吴义能等(2016)认为金融扶贫的核心应当是扩大贫困区域经济的价值交换能力;其次,贫困户的信用额度较低,能获取的贷款很少,对于创收项目的作用杯水车薪。

4.人才扶贫

贫困地区最稀缺的不是其他资源,而是人力资本,贫困户最稀缺的也是人力资本。有学者甚至认为经济的落后,关键是人才的落后。人力资本在所有生产资料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贫困地区往往缺乏产业基础,导致人才流出。很多贫困户是因学致贫,培养不出人才,即使国家承担起基础义务教育,他们仍然无法为子女的高等教育以及生活费用买单。教育扶贫,不仅要保障贫困户通识教育,更要增加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很多贫困户子女在义务教育结束后由于无法继续接受高等教育,选择外出打工,但当在大城市剩余劳动力被剥削完后回到户籍地,仍然无法承担自己的养老费用,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教育扶贫让教育资源稀缺的贫困户子女在起点上更加公平。但在教育扶贫基础上,还有引进人才队伍、根据产业扶贫计划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三)资金使用精准的经济学解读

资金使用要准就要求使扶贫资金得到最优化配置。扶贫资金不仅要精打细用,还得用在“刀刃”上。这个要求其实包含几个层次:首先,部分干部随意挪用扶贫资金或手握扶贫资源进行“寻租”,将直接损害贫困户的切身权益;其次,贫困户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使已脱贫的人仍然享有扶贫资源,这样扶贫资金被“错置”;最后,资金使用精准与项目安排精准相关,资金可能被投向了错误的扶贫项目。以上种种,都会导致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四)脱贫成效精准的经济学解读

从经济学角度检验脱贫成效,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然而精准扶贫又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对贫困户的资金投入、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可能短期内不能见到成效,但我们不能用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来考评精准扶贫的绩效。这种“造血式”扶贫带来的利益是长期的、持续的,贫困人口的减少会减少社会动荡、降低社会摩擦成本,而将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有利于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因此脱贫成效的考评要更加侧重于衡量脱贫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

[1]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05): 147-150.

[2]刘解龙.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04):156-159.

[3]吴雄周,丁建军.精准扶贫:单维瞄准向多维瞄准的嬗变——兼析湘西州十八洞村扶贫调查 [J].湖南社会科学,2015,(06): 162-166.

[4]汪三贵,刘未.“六个精准”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习近平精准扶贫系列论述探析 [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1): 40-43+93.

[5]彭春凝.当前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研究[J].农村经济, 2016,05:91-95.

[6]李春明.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思考[J].理论月刊,2015,(11):5-8.

[7]钱晓烨,蒋强,刘海月,王琳晴,钱泓宇,彭肖正杰.基于精准扶贫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人才模式——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6,(04):42-47.

[8]黄水源.贵州实施农村精准扶贫创建国家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研究——贵州的贫困现象及经济学解读 [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02):5-9.

[9]唐莎,刘强.基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精准扶贫对策与思考——以四川省九寨沟县为例[J].农学学报,2016,(12):56-59.

[10]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精准扶贫课题组,范鹏,孙秉文,魏立平,宋圭武.精准扶贫的经济动力意义及对策——基于甘肃的调查与思考[J].领导之友,2016,(09):21-27.

[11]汪三贵.在发展中战胜贫困——对中国30年大规模减贫经验的总结与评价[J].管理世界,2008,(11):78-88.

[12]徐颖科.扶贫的经济学分析[J].新视角.

[13]刘奇.处理好脱贫攻坚十大关系[N].北京日报,2015-12-14 (017).

[14]吴义能,叶永刚,吴凤.我国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统计与决策,2016,(09):176-178.

[15]张慧君.赣南苏区产业扶贫的“新结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3,(33):65-72.

[16]朱松梅,李炜.精准扶贫的经济学解读[EB/OL].http://www.cssn.cn/xr/xr_xrf/xrly/201704/t20170425_3498095_1. shtm l.

[17]余丰慧.精准扶贫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途径[EB/OL]. http://finance.ifeng.com/a/20170227/15216933_0.shtm l?w rating-Module=1_15_103.

[18]钱颖一.2016年中国经济学奖获奖讲话(全文)[EB/OL].http: //finance.ifeng.com/a/20161205/15055981_0.shtm l.

F019.6

A

1008-4428(2017)08-27-03

张领祎,女湖北远安人,就读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政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硕士生实践创新课题: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问题研究——以湖北省五峰县为例(项目编号:2016Y0408)

猜你喜欢

经济学贫困户精准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简明经济学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