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切口皮下放置负压引流对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

2017-12-15李霞玲沈祝萍王丽芬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6期
关键词:皮下脂肪皮下液化

李霞玲,沈祝萍,王丽芬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 杭州 310022)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切口皮下放置负压引流对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

李霞玲,沈祝萍,王丽芬

(浙江省肿瘤医院,浙江 杭州 310022)

目的 观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切口缝合时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手术范围、手术切口长度相似,无基础疾病,无其他术后并发症的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观察组为术后切口缝合时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对照组按常规缝合切口。观察患者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切口缝合时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能减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妇科恶性肿瘤;皮下脂肪层;皮下负压引流;脂肪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切口部位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的过程,脂肪细胞破裂后脂肪溢出、聚集,伴有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脂肪液化是腹部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亦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1]。女性患者皮下脂肪较男性厚,一般为3~10 cm[2]。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应为手术范围广、手术切口长、手术时间长、皮下脂肪层厚、二类切口污染机会高等因素影响了切口的愈合,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高。我院自2015年起对部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在切口缝合时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保持持续负压引流,有效的减少了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符合纳入条件的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0例。纳入标准:手术范围相同,均为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切口范围相同为腹部正中切口,自耻骨联合上绕脐至脐上2~3 cm,无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排除术后发生二次手术、淋巴瘘、肠瘘、盆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患者。观察组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52.3岁;对照组年龄28~69岁,平均年龄51.5岁。

1.2 材料

微乔可吸收线VCP3711/0、VCP4423/0,不可吸收0号蚕丝线,不可吸收2号蚕丝线,德国贝朗150 mL负压壶。

1.3 缝合方法

1.3.1 对照组。术中切口缝合时按照传统方法用可吸收线3711/0连续缝合腹膜、腹直肌鞘膜,用不可吸收0号蚕丝线加固,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干纱条吸净切口内水迹,不可吸收2号蚕丝线缝合皮下脂肪层,可吸收线VCP4423/0皮内缝合,5%聚维酮碘消毒切口,无菌敷料覆盖切口,腹带加压包扎。

1.3.2 观察组。术中切口缝合时同对照组一样缝合腹膜及腹直肌鞘膜并加固,切口冲洗后不缝合皮下脂肪层,按切口长度在皮下脂肪层内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直接用可吸收线VCP4423/0行皮内缝合,缝合后负压管接负压壶,打开负压伐,检查切口是否漏气,确定无漏气后5%聚维酮碘消毒切口,无菌敷料覆盖切口,腹带加压包扎。

1.4 术后观察及护理

两组患者术后均按常规护理,腹部腹带加压包扎,每班观察切口敷料渗血渗液情况,渗液多时及时报告医生更换敷料,更换敷料时注意避免消毒液渗入切口,以免化学物刺激脂肪组织,引起切口液化[3]。保持敷料清洁干燥,观察切口皮肤有无红、肿、痛等情况。

1.5 放置皮下负压壶的观察及护理

皮下引流管做好管道标识,妥善固定,告知患者及家属翻身及活动时注意保护引流管。观察负压壶是否处于负压状态,确保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吸引。每班观察引流壶内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并做好记录,术后第1天皮下负压引流液可达20~50 mL,随后引流液将逐渐减少,引流量<5 ml/d后可拔管,一般为术后5~7天。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脂肪液化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脂肪过多是该疾病发生的重要诱因[4]。女性腹部皮下脂肪较男性丰富,术后较容易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导致切口不愈,增加感染风险[5]。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还因手术范围广、手术切口长、手术时间长、营养状况差等因素影响了切口愈合。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脂肪液化可继发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术中切口缝合时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在皮下放置负压引流管,有效的减少了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且戈伟[6]等通过对照研究认为,切口缝合时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可以保证切口的血液灌注和供氧,在促进切口愈合的同时减轻缝线刺激。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可将切口内渗出液引流至负压壶内,避免切口渗液污染敷料,减轻患者因切口渗液产生的不适感,减少医生更换敷料的工作量。

[1] 黄贵敏.不缝合皮下脂肪层加负压引流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5,28(5):52-54.

[2] 林 涛,宋 纯.负压下不缝合脂肪层的腹部切口缝合法在结直肠肿瘤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6):140-141.

[3] 赵毅涛,杨铁毅,张 岩.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33(1):97-101.

[4] 郭玉华.妇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139-194.

[5] 苏宝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方法[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2):96-97.

[6] 戈 伟,丁义涛.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切口缝合方式在腹部外科的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3,20(12):1396-1400.

R737.3

B

ISSN.2096-2479.2017.46.118.02

本文编辑:张 钰

猜你喜欢

皮下脂肪皮下液化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对皮下脂肪层较厚产妇不缝合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的效果
基于PACS探讨皮下脂肪含量与脂肪肝的相关性
辨析汽化和液化
面部液化随意改变表情
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临床疗效比较
皮下结节型结节病1例
煤的液化原理及应用现状
患者皮下脂肪厚度与丙泊酚麻醉应用剂量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