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7-12-15俞海燕张明珠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7年46期
关键词:血液科内科风险管理

俞海燕,倪 杨,张明珠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俞海燕,倪 杨,张明珠

(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目的 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日~2016年3月20日我院血液科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风险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 观察组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85.21±1.24)分、综合满意度评分(90.45±0.29)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风险事件发生率9.09%、医疗纠纷发生率1.82%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患者中的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护理风险管理;血液科患者;应用价值

血液内科疾病发生率逐年增高,出血、贫血、发热是血液内科最常见的症状其护理风险质量和康复以及患者治疗密切相关,通过针对血液内科所存在的护理风险,对其实施风险管理措施,能将安全隐患消除,预防交叉感染情况,为保障临床护理工作质量关键[1-2]。我院将110例血液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的管理,见本次研究中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日~2016年3月20日我院血液科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风险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病症主要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癌以及多发性骨髓瘤为主,②110例血液科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本次研究内容。排除标准: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观察组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45.01±2.45)岁,男30例、女25例。对照组年龄31~60岁,平均年龄(46.15±1.24)岁,男31例、女24例。上述两组血液科患者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55例血液科患者实施常规风险管理。

观察组-55例血液科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1)在设备和环境方面做好血液科环境管理,合理进行规划,提高消毒灭菌的工作质量,定期对血液内科的空气循环风机、层流床等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定期进行休检,对于医疗器械、物品、空气做好细菌学检测,对隔离患者实施隔离治疗。

(2)对于护理人员,应提升专业素质、加强培训,定期对其进行工作考核和检查,帮助每位工作人员树立信心,掌握护理技能和熟练操作,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和危机管理培训等,提升法律观念和危机意识,在工作中能面对各项危机事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患者服务过程中,应进行搭配管理,同时和每位患者建立良好关系,避免医疗纠纷情况发生。

(3)成立风险管理组织,由护士长带头组成管理小组,针对血液科工作存在风险进行教育和学习,明确风险管理程序和目标,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做好特殊情况的区分处理,定期召开反省会议和学习会议,分析当前的工作现状,听取患者和护理人员的相关建议,实施护理质量监控,对护理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意识培训,定期实施考核、不断强化,通过监控风险管理制度和积极落实,在日常工作中确保质量跟踪和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于护理操作中高危环节进行管理和防范,积极和每位患者开展教育沟通,为其提供优质服务,积极解决矛盾和问题,改善护理工作中的不足。

1.3 观察指标

对比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各项指标(护理质量评分、综合满意度评分、风险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各项指标

观察组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85.21±1.24)分、综合满意度评分(90.45±0.29)分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综合满意度评分(±s,分)

表1 对比两组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综合满意度评分(±s,分)

注: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相比较p<0.05。

组别n护理质量评分(分)综合满意度评分(分)观察组5585.21±1.2490.45±0.29对照组5575.47±2.0170.28±1.01

2.2 对比风险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

观察组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风险事件发生率9.09%、医疗纠纷发生率1.82%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风险事件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n(%)]

3 讨 论

研究显示,血液内科常见的护理风险主要为交叉感染、化疗副作用以及输血反应,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设备因素和血液内科空间环境因素,例如消毒灭菌工作不佳、格局安排不合理均会引起护理风险,导致交叉感染情况发生,而设备停水、停电、故障均会影响护理工作进行,血液内科工作对护理人员警报识别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临床经验能力要求较高,若护理人员素质欠佳或者专业能力不佳,易导致工作质量受到影响,而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显著效果,主要从三个方面实施管理,分别为加强设备、环境管理,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加强职业素质等,通过实施该项管理措施后,其风险事件发生率和医疗纠纷显著降低,取得十分良好的效果[3-7]。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血液内科患者管理后的护理质量评分(85.21±1.24)分、综合满意度评分(90.45±0.29)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科患者管理后的风险事件发生率9.09%、医疗纠纷发生率1.82%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护理风险管理在血液内科患者中的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1] 纪宏文,李志远,孙寒松,等.多学科血液管理对心脏瓣膜手术患者输血和转归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7):488-490.

[2] 金海珍,宋晓武.静脉动脉血液管理保护系统对ICU患者输血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0):920-921.

[3] 丁 磊,卢 旬,李 墨,等.患者血液管理方案在临床输血管理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283-285.

[4] 冯 雨,冯均伟.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106-108.

[5] 邹天韵,曹 洁,孔蓓瑾,等.PDCA循环在血液科输血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4,29(12):4-6.

[6] 曾昭勇,魏鲁青,张健平,等.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策略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6,22(3):209-211,212.

[7] 朱 珺,秦 毅.护理层级管理在血液科的应用效果[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6):10-11.

R473.5

B

ISSN.2096-2479.2017.46.50.02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血液科内科风险管理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我院血液科近几年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分析①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PDCA循环管理在血液科基数药管理中的运用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