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二语搭配习得特点的搭配观探析*

2017-12-06张文霞

外语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二语母语语义

魏 兴 杨 芳 张文霞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基于二语搭配习得特点的搭配观探析*

魏 兴 杨 芳 张文霞

(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

搭配视角的选择是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二语词汇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梳理不同视角下的搭配概念我们发现,以往研究提出的搭配概念并未以二语搭配习得的特点为立足点,因此使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深度受到局限。本文通过二语与一语搭配习得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二语搭配习得的基本特点:(1)呈现出非程式化的语言输入模式;(2)易受母语思维的影响;(3)学习者在二语搭配处理中语义分析的意向性较强。基于这些特点,参照相关理论,笔者提出以认知心理为视角的二语搭配观。该搭配观着眼于二语搭配作为获得知识的心理动态实际,深化对于二语搭配概念的认识,客观地剖析二语搭配习得过程中的内在因素。其意义在于顺应搭配习得的基本特性,有利于探究二语搭配涉及的认知因素,能使二语搭配习得的特殊机制得到深刻、有力的阐释,以促进二语搭配习得研究和二语词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搭配视角;二语搭配习得的基本特点;以认知心理为视角的二语搭配观;知识

1 引言

二语搭配习得是二语习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被关注的话题。以往的二语搭配习得研究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不同特点的学习者掌握二语搭配知识的情况;二是以什么方式能够高效地获得二语搭配知识。可见,二语搭配是这些研究聚焦的核心概念。而持有什么搭配视角决定搭配的定义方式,也关乎搭配研究的问题提出和方法选取。搭配视角因具体研究关注的方面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特点(谢家成 2008:13)。可以说,搭配视角的选择处于二语搭配习得研究中的首要环节,构成研究的基础和关键,也是二语词汇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方向。搭配视角的选择只有顺应搭配研究对象的特点,才能找准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事实上,若将搭配单纯地理解为词汇组合模式现象或语义特性,并不能完全适应高效的二语搭配习得(Walker 2008:292),因而不能满足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二语搭配习得的规律与特点,确立适用于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科学搭配观,以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搭配概念,使二语词汇教学更符合客观规律。

2 搭配理念的再认识

当今学界,主流的搭配视角源于Firth(1957)的搭配语义分析。这个概念基于对语言使用的感知而确立,认为搭配能够表征单词的扩展语义(Biber, Conrad 1999:181)。根据这种观点,语言学研究者将搭配作为一种反映词汇关联模式的实际语言数据对待,为词汇的语义分析提供客观依据。在此后的研究中,对搭配的概念主要采用基于频率或基于短语学的两种方式来界定。

基于频率的搭配界定,依据在本族语者话语中词汇倾向性共现的频率。频率的判断依靠本族语者的直觉或借助语料库,以此显示搭配联系的可能性。如果“某词项与另一词项在(文本)语境中共现的频率显著高于随机概率”(Hoey 1991:7),也就是两词的关系“相互期待”(Firth 1968:181),这两个单词便可构成搭配,被认为是语言运用相对固定的模式。基于频率的分析是通过语言使用的数据判定搭配的重要方式。这种搭配理念确立搭配在二语语言系统中的地位,对于识别搭配模式,或发掘搭配规则较为适用,但还不能深刻揭示搭配成分词的语义关系,对二语搭配的相关认知活动解释得还不够。

而从短语学的角度界定,搭配是带有一定稳固性的词汇组合(Nesselhauf 2005:225-227),表现出一定的词汇聚合性。根据这种观点,搭配被界定为一种词串、词束或多词词项,是具备词汇组合构成特征的表达。其中,搭配构成的典型短语学特征为稳固程度。这个概念反映词汇组合中成分词相互选择的限制程度,表现为词汇组合成分词的可替换性(Cowie 1981:224),即搭配成分词能否替换为其它语义相近的词汇,而保留搭配语义。词汇组合的稳固程度被Wray(2000:215)描述为“合成性”,其特点关乎成分词的语义凝聚力,即决定词汇组合的语义在多大程度上源自成分词各自的字面意义(Laufer, Eliasson 1993:37),或直接等同于词与词相组合产生的整合意义。词汇组合的稳固程度取决于多词词项语义分析的彻底性,即对于搭配的语义,能否直接分析至成分词这类能独立存在且易被辨识的最小语义单位。基于短语学的搭配分析,关注词汇组合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不同类型二语搭配的习得难度,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高效的习得方法。然而,这种搭配理念仅从词汇的文本形式来看待搭配的使用,忽视二语搭配作为知识的心理属性。

通过梳理,笔者认为,以上两种搭配界定方式,分别聚焦搭配词汇共现的频率和语言学特性,可用于在词汇研究中识别搭配。但对搭配概念的认识视角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仅关注搭配的文本产物,而忽视搭配输入、处理的心理机制,使二语搭配习得研究不能更科学、更深入。以下本文将归纳、分析二语搭配习得的基本特点,提出基于这些特点的搭配观。

3 二语搭配习得的基本特点

以下将围绕搭配的输入模式和处理方式两个方面,归纳和分析二语搭配习得的基本特点。

3.1 二语搭配习得呈现出非程式化的语言输入模式

本族语者的一语搭配习得在语言输入方式上不同于二语搭配习得。一语搭配习得表现为程式化的语言输入模式,而二语搭配习得表现为非程式化的语言输入模式。在搭配知识获取方面,一语习得是通过对搭配的大量接触和记忆,逐渐确立限制性意识,并将这种意识内化在搭配使用中,以其区分典型和非典型搭配。由于一语习得发生在自然语言环境中,所以词汇和概念系统的形成同时进行。一语搭配习得符合基于自然语言使用的习得模式,或称之为程式化的语言输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语言学习是归纳和经验驱动的过程(Wolter, Gyllstad 2013:452)。语料库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自然语言中,无论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存在大量的搭配模式或框架。可以说,搭配构成一语语言理解和产出的基础。一语习得过程以搭配联系为优先习得对象(Aitchison 1994:219),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搭配等程式化语言产出交流性的话语。在一语环境中,程式化的语言输入模式使一语搭配被自然输入,并在自然的语言接触中被反复激活,最终形成搭配知识。本族语者掌握的搭配知识具有较强的隐固性特征,在理解和产出过程中几乎不涉及对搭配有意识的分析,他们主要依赖自己的直觉性观念。

与一语搭配习得不同的是,二语搭配习得主要发生在以课堂为中心的语言环境中。二语搭配知识的来源多为“教科书英语”(Cook 1998:57),学习者以此完成间接的、非自然的二语接触。这种搭配输入模式呈现出非程式化特点。他们不能像本族语者一样,感受到搭配实际使用的语境,对二语搭配的敏感度和认知度较低。二语搭配的非程式化输入模式决定,学习者需要通过搭配成分词的意义来推断搭配语义,并发现搭配的语义构成体现的理据。如果学习者尚未形成关于程式化—非程式化差异的认识,且未形成搭配的整体性记忆,他们便往往会根据所要理解或表达的语义来确定成分词负载的语义成分,最终找到对应的单词进行创造性的拆分或组合。他们的搭配行为是否符合搭配规则——词汇组合的规约性,决定其能否正确地识别或产出搭配。

由于采用非程式化的语言输入模式,学习者的二语搭配习得一般以单词学习为开端,这似乎成为研究者的共识。二语搭配知识代表词汇知识的深度,只有在具备一定词汇知识的基础上来获取。综观以往研究的结果,能找到相关的证据:一方面搭配知识与词汇量间的相关性强(Lundell, Lindqvist 2014);另一方面,搭配知识的发展又滞后于词汇量的增长(Bahns 1993)。由此说明,由于二语搭配习得的非程式化语言模式,学习者的二语搭配习得与单词学习紧密相关,且发生在单词学习之后才能取得效果。

3.2 二语搭配习得中容易受母语思维影响

双语心智状态决定二语搭配处理易受母语思维的影响。Wolter和Gyllstad(2013)的研究表明,母语思维模式对于二语搭配的处理速度产生很大影响,甚至构成二语搭配存储、激活模型的基础。母语思维模式的产生源于母语语言和概念体系的同时发展。母语能力的发展伴随对于事物的体验及认知的确立,所以母语和概念及心智形象直接相联。而二语知识的发展滞后于概念系统的确立。母语作为意义的载体,必然干预对于二语语义信息的处理——存储和调用。进而言之,母语为理解二语表意提供语义提示,特别是当相关概念存在于一语词汇/概念系统中时,这种语义提示作用更为明显。搭配是多词整合意义的一种表征方式,二语搭配习得中,学习者常常借助母语单词释义分析搭配的语义构成。由于语言习得开始于儿童时期,那时母语与思维开始整合,进而产生语言意识和认知,所以母语和思维密不可分。“母语思维”(thoughts in L1 or L1 thinking)被国内外学者较多使用(如Cohen 2000:163,王文宇 文秋芳 2002:64)。可以说,母语影响不仅存在于语言层面,还与母语习得中确立的语言认知框架相关。一语词汇/概念系统充当分析、揭示二语搭配语义结构的思维模式。这种母语思维模式,其实就是为二语搭配成分词的语义关系寻找理据的心理倾向。另外,在二语词汇知识学习伊始,学习者便已形成复杂、结构化的母语词库。在产出二语词汇组合时,很大程度上依赖母语词内知识(L1 intralexical knowledge)(Wolter, Gyllstad 2011:430)。这种母语跨语言影响表现在搭配的识别上,即利用母语搭配知识来辨识、理解二语搭配的语义结构。

为研究母语思维对于二语搭配习得的影响,二语搭配依据其与一语相应表达的对等关系,被分为对等搭配和非对等搭配(Nesselhauf 2003:236; Yamashita, Jiang 2010:649)。搭配对等性的概念可理解为,二语搭配同一语相应表达在语义结构上的对应程度。对等搭配就是二语搭配同一语相应表达在语义结构上对等程度高的搭配,其语义成分与其一语相应表达一一对应,所以对等搭配语义构成通过母语思维易于理解。而非对等搭配是二语搭配同一语相应表达在语义结构上对等程度低的搭配,其语义成分与其一语相应表达不对应,非对等搭配的构成通过母语思维不易被理解。

搭配对等性的意义在于它能反映二语搭配的处理特点。搭配属于规约性的词汇表达,因而对于本族语者而言就是常见的语言事实或惯用表达,无对等、非对等之分。可以认为,搭配对等性是二语搭配的特有属性,关系到二语搭配习得的质量。这种属性又说明二语学习者在遵循母语思维模式理解二语搭配的意义。

笔者认为,二语对等搭配对于学习者的语义透明度高,每一语义成分都与单词相对应,而这些单词在搭配中承载的语义可借助母语翻译进行识别和理解,这可激发学习者的母语思维。正因如此,对等搭配语义结构的分析具有较强的理据性或可分析性,搭配语义透明度高,对等搭配的成分词容易在心理词库中建立强固的搭配联系。这就能解释对等搭配比非对等搭配激活效率高,更具语义处理优势的原因。

非对等搭配的情形正相反。根据学习者的感知,非对等搭配的成分词不易从搭配中独立出来并被替换,语义透明度较低。以lose count(数不清)为例,这个搭配中的成分词lose和count表现字面意义,但搭配的语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两词因组合而分别生成的搭配意义。非对等搭配的语义是成分词组合产生的整合意义,而不能被分析为成分词代表的语义单位。两词相互交融,语义边界不清晰,导致各自对应的语义信息无法被明确地辨别。因此,若非对等搭配的成分词被替换,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语义。非对等搭配的语义模糊性,使其语义结构显现出强烈的二语规约性。学习者无法借助母语思维理解这类二语搭配的语义,致使搭配语义结构的分析缺乏理据,搭配语义透明度低。所以非对等搭配在刚存入心理词库时,其成分词的搭配联系相对薄弱。

然而,非对等搭配和对等搭配都受到搭配规则的制约。产生搭配使用错误的原因往往在于学习者无视搭配规则,对词汇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与此相关的常见情形包括,产出搭配过程中,完全按照母语字面释义,将单词确定为搭配成分词。这样容易违反二语搭配规则,引发母语思维的干扰作用。我们会发现,有些单词虽然语义相近,但不能在搭配中相互替换。如对等搭配encounter problems中的encounter通常不能换为meet,因为语义特征不完全相同,而这种差异经常不能由母语释义反映。母语思维在二语搭配习得中的影响说明,搭配兼具理据性和规约性,这种双重属性决定搭配的语义成分是否适合借助母语的作用。

3.3 二语搭配处理中语义分析的意向性较强

二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行为蕴含着有别于目标语阶段的特殊心理结构(Selinker 1972:211-213)。这种特殊性意味着二语搭配在处理方式上不同于一语搭配。一语搭配作为现成可用的半预制表达,在本族语者的思维中被整体存储,并在表达时可直接被调用。如果不是出于特别原因(如研究、表达等需要),本族语者不会特意分析搭配的构成。搭配作为一种词汇组合,对于本族语者属于与语境关联密切的语义单位,无需通过语义成分的解析来感知其语义构成的理据。进而言之,搭配的意义超出成分词的语义,直接与表意或概念相联。本族语者将搭配“视为序列进行识别和记忆”(Wray 2002:206)。对于他们而言,搭配是整体构成的语言项目,承载着与其相联系的意义。搭配的理解和产出属于自然发生的语言行为,而不需对成分词进行独立的分析。一语搭配使用基于“共现限制”(Bahns 1993:56),而不是随意的词汇组合。

而二语搭配则以一个个单词为中心,并向其搭配词辐射。对于初次遇见的搭配,二语学习者会尝试通过语义分析明确搭配词间的语义关系。以此为构建搭配联系、形成搭配知识而确立理据。他们在二语搭配处理过程中,依赖于对单词语义的分析理解。学习者还会借助语义分析来提高搭配处理效率。一般以部分带动整体的方式识别二语搭配:一词先被激活,经由搭配联系,该词的搭配词又被激活。二语搭配的激活效率取决于搭配联系的强弱。如果搭配联系不强,激活效率便低。在此情况下,学习者通过二语搭配语义成分的分析,找寻或回顾二语搭配构成的理据,以尽快确定搭配语义。这时,他们先将搭配拆分为单词对应的语义单位,再对搭配的语义进行词接词地解析,以此判定搭配成分词的语义关系,最终将经分析的语义成分整合为搭配语义。

二语搭配的产出则常伴随按单词字面意义的词汇组合,“学习者构筑语言的材料是独立砖块,而不是预制部件”(Kjellmer1991:124)。首先生成二语搭配要表达的语义。如果找不到对应的二语搭配,则会将语义切分为由单词承担的成分语义,接下来找到能表达成分语义的单词,之后将这些单词组合为搭配。这种语义分析的意向可能在于学习者直觉地意识到搭配的理据性。但搭配同时还具有任意性或规约性特征,若无视此特征,就会违反搭配规则,引发搭配产出错误。一些搭配的规约性强,其理据难以被学习者发现,习得难度相对较大。概括而言,学习者由于没有本族语者的搭配处理优势,在二语搭配处理中的分析意向性更强,倾向更加关注二语搭配的语义构成,至于分析能否促进二语搭配的处理,则要看其是否顾及搭配的规约性,是否遵循二语搭配规则。

4 基于二语搭配习得特点的搭配观

搭配观指看待和认识搭配的视角。搭配观能够引导搭配概念的界定,规定搭配研究所应涵盖、聚焦的范畴。为使搭配概念清晰明确,且符合特定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须按照具体研究对象确定标准,以给出相应的定义。这些定义要做到准确、恰当的条件,则是研究者必须持有科学的搭配观。

4.1 确立二语搭配观的依据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二语搭配的输入具有非程式化特点,即在掌握基本单词知识的基础上完成,单词在心理词库中的存储是词与词间搭配联系构建的必要条件;二语搭配习得在处理二语语义信息过程中会受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母语在二语搭配习得中的作用源自二语学习者的思维倾向,其效应依赖于对等搭配和非对等搭配在语义透明度上的差异;二语搭配的分析意向性强,单词作为搭配成分词扮演的语义角色及二语心理词库中的词汇语义联系,成为二语搭配心理结构的显著特征。以上这些特点,都指向二语搭配习得过程中的主观动态因素,从根本上讲都与二语搭配习得中的认知心理有关。这些特点也只有从学习者的心智层面,才能被准确而深刻地阐释。

Ellis (1985:5-6)在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的基础上指出,二语习得的主要目标在于发掘二语内在知识的特征。二语搭配习得研究应以探究二语搭配知识为出发点。对于二语搭配概念的界定,则首先要将搭配知识与搭配表现相区分。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人脑的知识系统决定人的行为表现。就语言而言,支配语言使用的核心要素为语言知识,即语言的心理结构及表征。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其心理构成方式如何,是探究语言心理现象和规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为解释多词词汇现象考虑语言使用者心理状况是必要的。这启示我们,二语搭配习得研究,不应局限于文本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而应回归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以语言表现为证据探究语言能力(Ellis 2008:6)。搭配是心理词库中一种重要的词汇联结方式,也代表词汇深度处理的维度。搭配使用实际上是心理词库中搭配词汇激活的过程。在Yamashita和Jiang(2010)看来,二语搭配习得的实质是在二语心理词库储存新搭配,并将其与概念相连。

依据以上所述,笔者认为应从认知心理视角确立二语搭配习得研究中的搭配观。这样有利于揭示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的认知发展差异以及二语处理的心智机制,在更深的层面,把握和界定二语搭配概念,科学地进行二语搭配习得的研究。

4.2 二语搭配观的内涵

以认知心理为视角的二语搭配观,将搭配归属为心理语言学的概念范畴,认为搭配是词汇联结的心理表征,应将搭配看成抽象、动态的心理实体。搭配可被理解为在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中词汇联结的心理表征。“搭配从根本上讲,属于心理学概念”(Hoey 2005:7)。

这种搭配观从搭配的输入、存储和处理等认知方面着眼于搭配作为知识的心理现实性,描述搭配在心理词库中的存在和发展状态以及搭配知识形成和稳固的心理动态过程。

该搭配观认为,二语搭配在本质上属于语言知识而不是语言表现的范畴,对应“内在化语言”(I-language)(Chomsky 1986)。相比外在化语言(E-language),内在化语言相对稳定,代表理想化的语言能力。关注内在化语言,是将语言学研究向实在论的推进(同上:7)。二语搭配在实质上并非是捉摸不定、难以把握的语言表象,而是一种实际存在、可被直接测定的思维状态。基于这种搭配观,二语搭配习得研究应站在习得者的立场,透视并回归二语搭配作为知识的本质:二语搭配不但是一种词汇表达单位,更是学习者思维中的词汇心理联系(Hoey 2005:5),而这种心理联系的强固程度可变。由于缺乏本族语者的搭配直觉,二语学习者有赖于搭配构成的语义理据,构建词与词间的搭配联系,因此语义理据的确立和发现要依靠搭配语义分析这种认知活动。基于这种搭配观,我们做出如下分析,也是对该搭配观的进一步诠释。

如图1所示,二语搭配习得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在心理词库启动的作用下发生与推进。

在初始阶段,二语搭配的心理实体是由已被分离输入并存储于心理词库中的单词(A’、B’),依靠语义理据相联构成,这种语义理据就是二语搭配处理的语义分析依据,能够激发二语搭配语义分析的意向性。语义理据的确立受母语影响的程度很大,这种影响涉及二语搭配的表意、概念和语义构成方面。在此情形下,A’与B’的心理距离远,两者的搭配联系弱,搭配的文本形式与心理实体间完全是成分词相分离地一一映射,由A’向B’启动效率自然很低。因此,对于搭配AB的识别和产出须要分解为对A、B及两者语义关系的分别辨识或提取。

在中级阶段,A’和B’的搭配联系开始构建,学习者的搭配规则意识增强,不必依靠语义理据存储搭配,或习得某些搭配(如非对等搭配)。随着二语词汇/概念系统的发展,某些搭配的语义理据可能依靠搭配联系直接在二语语内确立,而不受母语影响。然而,即便对于这些搭配,母语的影响也会隐性地发生。搭配联系中的A’与B’间,心理距离缩短,两者的搭配联系增强。搭配的文本形式与心理实体间,可能是成分词一一映射,或是搭配整体映射,由A’向B’启动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搭配的语义构成特点,包括搭配的对等性和语义透明度。

图1 二语搭配习得不同阶段的心理机制

在高级阶段,搭配在心理词库中整体存储,A’与B’间的心理距离消失,联成稳固的整体。搭配的文本形式与心理实体间,完全是搭配的整体映射。在这一阶段,搭配发展为依靠语言直觉能直接被调用的知识,搭配的识别和产出接近本族语者。随着二语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他们二语搭配习得中的心智状态和活动会越来越接近本族语者的一语习得方式。

综上可知,以认知心理为视角的搭配观,立足于二语搭配习得的心理变化特点,使二语搭配习得的特殊机制及动态过程得到较为深刻、有力的阐释。

4.3 二语搭配观的意义

以认知心理为视角的二语搭配观顺应搭配习得的根本特性,即动态、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使二语搭配概念的深层意义被进一步挖掘,能够增强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深入性。二语搭配习得在输入模式和处理方式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二语搭配并非在各习得阶段都为Wray(2002:9)所言的“可整体存储、提取的单词序列”。母语环境中的二语接触量较为匮乏,且语言实例多源于教材,不够丰富、生动,语境化特征不强。搭配输入的局限使搭配意识不能短时期内建立。二语搭配习得者需要在心理层面输入单词信息,并进行词汇网络构建(network building):某词能与哪些词搭配(即搭配词,collocate),或某词能否与另一词结合使用(即搭配可能性,collocational possibility)(Wang, Shaw 2008:32)。而二语搭配习得的过程就是努力改变思维中的搭配内在状态,即建立和巩固词与词在心理词库中的搭配联系。期望达到的习得目标为:(1)搭配词汇激活的时间差缩小,实现整体激活;(2)不必经过搭配语义分析,搭配的语义理解、产出便能达到自动化程度。

这种搭配观有利于我们探究二语搭配处理涉及的认知因素,尤其是母语的影响。不同阶段的二语搭配习得都要或多或少地受母语思维模式的影响。二语搭配习得关乎二语词汇/概念系统的心智适应,即二语搭配知识和母语概念/词汇系统的持续协调。这也是学习者要花很长的时间建立二语搭配联系的原因,并在二语心理词库中形成完整的词汇网络。由于二语搭配知识的获取处于双语或多语的心智状态,因此母语影响在二语搭配习得研究中成为须要着重考虑的关键因素。

这种搭配观隐含的由单词到词汇组合,再到整体性表达的习得顺序,与二语发展的路径相符,即基本语言要素过渡到整体语言单位,其所关涉的语言单位表现出由低至高的层级性。这种习得顺序决定二语搭配知识的发展路径为,先有心理词库中的单词存储,后有搭配联系的不断强化,最终形成类似于语块的整体表达。由此,我们也可认清二语搭配知识的实质:在不同二语搭配习得阶段的词汇组合心理实体,其显性程度会随着词与词间的搭配联系强化而增强。如何有效地探究变化中的搭配心理联系应成为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着眼点,使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5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二语搭配习得区别于一语搭配习得的特点,认为二语搭配习得研究应根据二语搭配习得的这些特点来确立适用于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搭配观,据此提出以认知心理为视角的搭配观。该搭配观以学习者在二语搭配习得过程中,形成的动态心理实际为基点,较为准确、客观地反映二语搭配作为知识的独特内在属性及发展状态。在二语搭配习得研究中,这种搭配观能够深化对二语搭配概念的认识,并进一步认识受母语调节或干扰、且稳固程度不断变化的二语搭配联系。这样能更好地诠释二语搭配习得区别于一语搭配习得的特殊内在因素。当然,不同的搭配视角形成的搭配观并不相互排斥。多维度的二语搭配习得研究应在以认知心理为视角的搭配观基础上,综合其它搭配观的优势,如以频率为视角的搭配观和基于短语学的搭配观等,使研究更为全面,研究结果更有意义。

本研究还只是初步的探索,提出的观点仍需不断检验和修正,使其更加准确与完善。同时也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推动二语搭配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促进二语词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王文宇 文秋芳. 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4).

谢家成. 搭配的多视角透视[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2).

Aitchison, J.WordsintheMind:AnIntroductiontotheMentalLexicon[M]. Oxford:Blackwell, 1994.

Bahns, J. Lexical Collocations:A contrastive View[J].ELTJournal, 1993(1).

Biber, D., Conrad, S. Lexical Bundles in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Prose[A]. In:Hasselgård, H., Oksefjell, S.(Eds.),OutofCorpora:StudiesinHonorofStigJohanson[C]. Amsterdam:Rodopi B.V., 1999.

Chomsky, N.KnowledgeofLanguage:ItsNature,Origin,andUse[M]. Westport: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86.

Cohen, A. D.StrategiesinLearningandUsingaSecondLanguage[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Cook, G. The Uses of Reality:A Reply to Ronald Carter[J].ELTJournal, 1998(1).

Cowie, A.P. The Treatment of Collocations and Idioms in Learners’ Dictionaries[J].AppliedLinguistics, 1981(3).

Ellis, R.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Ellis, 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SecondEdition)[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Firth, J.R.PapersinLinguistics:1934-1951[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Firth, J.R. 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1955[A]. In:Palmer, F.R.(Ed.),SelectedPapersofJ.R.Firth1952-1959[C]. Harlow:Longman, 1968.

Hoey, M.PatternsofLexisinText[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Hoey, M.LexicalPriming:ANewTheoryofWordsandLanguage[M]. New York:Routledge, 2005.

Kjellmer, G. A Mint of Phrases[A]. In:Aijmer, K., Altenberg, B.(Eds.),EnglishCorpusLinguistics:StudiesinHonourofJanSvartvik[C]. London:Longman, 1991.

Laufer, B., Eliasson, S. What Causes Avoidance in L2 Learning[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1993(1).

Lundell, F.F., Lindqvist, C. Lexical Aspects of Very Advanced L2 French[J].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 2014(1).

Nesselhauf, N. The Use of Collocations by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J].AppliedLinguistics, 2003(2).

Nesselhauf, N.CollocationsinaLearnerCorpus[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Read, J., Nation, P. Measurement of Formulaic Sequences[A]. In:Schmitt, N.(Ed.),FormulaicSequences:Acquisition,ProcessingandUse[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Selinker, L. 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inLanguageTeaching, 1972(1-4).

Walker, C.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Process of Collocation[A]. In:Boers, F., Lindstromberg, S.(Eds.),CognitiveLinguisticApproachestoTeachingVocabularyandPhraseology[C]. Berlin:Mounton de Gruyter, 2008.

Wang, Y., Shaw, P. Transfer and Universality:Collocation Use in Advanced Chinese and Swedish Learner English[J].ICAMEJournal, 2008(32).

Wolter, B., Gyllstad, H. Collocational Links in the L2 Mental Lexicon and the Influence of L1 Intralexical Know-ledge[J].AppliedLinguistics, 2011(4).

Wolter, B., Gyllstad, H. Frequency of Input and L2 Collocational Processing[J].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2013(3).

Wray, A. 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Principle and Practice[J].AppliedLinguistics, 2000(4).

Wray, A.FormulaicSequencesandtheLexic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Yamashita, J., Jiang, N. L1 Influence on the Acquisition of L2 Collocations:Japanese ESL Users and EFL Learners Acquiring English Collocations[J].TESOLQuarterly, 2010(4).

定稿日期:2017-03-10

【责任编辑谢 群】

ExploringCollocationNotionBasedontheFeaturesofL2CollocationAcquisition

Wei Xing Yang Fang Zhang Wen-xia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collocation view;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based notion of L2 collocation; knowledge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语言大数据挖掘与文化价值发现”(14&ZH036)的子课题“语言智能系统教育实证与文化价值发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H319

A

1000-0100(2017)03-0101-7

10.16263/j.cnki.23-1071/h.2017.03.019

Selecting a collocation view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key aspect of second language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research, as well as a direction for L2 vocabulary teaching to follow. Through setting forth the concepts of collocation advanced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e find that these concepts fail to incorporate the features of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causing the limitation in the depth of research. Hence, following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2 and L1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as follows:(1) occurring in non-formulaic pattern of L2 input; (2) susceptible to L1 thinking; (3) strong intention for semantic analysis during L2 collocation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these features, it puts forward cognitive psychology-based notion of L2 collocation. This notion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2 collocation concept, and objectively reveals inner factors involved in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with a view to the dynamic mental reality in which L2 collocation is acquired as knowledge. This notion adapts to the fundamental features of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enables us to examine cognitive factors concerning L2 collocation processing, especially L1 influence. It also contributes to a profound elaboration of the particular mechanism of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and adds depth to L2 collocation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vocabulary teaching.

猜你喜欢

二语母语语义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母语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语言与语义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母语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社会”一词的语义流动与新陈代谢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