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为例

2017-11-18蒋小平

成功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命力师生历史

蒋小平

深圳市龙岗区教学研究室 广东深圳 518172

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为例

蒋小平

深圳市龙岗区教学研究室 广东深圳 518172

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学科教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多数历史教师开始认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方式也有了一定的更新,课堂生态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出于对中考、高考分数的追求,以及教师本身对历史课程的片面理解和简单实施,造成中学历史课堂普遍缺乏生命力,则是不争的事实。历史课堂缺乏生命力,不仅严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师生情感等造成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是中学历史教师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课堂生命力的内涵与表现

何谓历史课堂的生命力?笔者认为,历史课堂的生命力,即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极富张力、能够给师生持久回味并促进师生长续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富有创造性。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其关注点不是知识的传递,也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或者是短暂的、肤浅的快乐,而是历史兴趣、历史方法和历史价值观的培养。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不仅关注“当下”,更关注长远;不仅学习知识,更要提升能力;不仅关注过程与方法的创新,也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与砥砺成长。简而言之,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应该体现以下四个要素:有趣味、有思想、有方法、有情感。

二、如何构建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

(一)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历史课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来自于对“过去”的好奇,对“故事”的期待。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对“故事”的期待,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1、课前导趣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重视课堂导入对整节课的推动作用。好的导入可以调动学生思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基础。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图片、视频或文字史料等设置历史情境,抛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问题,使学生迅速“收心”,逐渐“入戏”。如在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一课导入时,可以向学生出示《唐末五代更迭》表格:见表1

请同学们阅读表格内容,仔细观察并思考讨论:“我们从表格中可以得到那些信息?”(政权的建立者都是武将;基本上都是通过兵变篡权;除宋朝外,其它五个政权都很短命;都城都在河南境内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宋朝比其它五个政权延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这样导入,可以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理解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实施文官政治等内容做了铺垫。

2、课中激趣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适当地讲述历史细节,通过细节丰富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发展进程,理解教材结论。也可以设置有趣的活动,如知识竞赛、历史剧表演、找茬游戏等,推动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保持课堂的热度。在《北宋的政治》一课中,我们可以向学生讲述以下细节,帮助学生形成对宋代文官政治的认识:

(1)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在历朝历代中,唯有宋朝有这样的家法,而且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得到执行。

(2)例如宋真宗非常宠爱他的嫔妃刘娥,一直想立刘氏为贵妃,但是臣子们认为刘氏出身微贱,来路也不正当,所以一直持反对意见。一天晚上,真宗派人给宰相李沆送诏书,坚持要立刘氏为妃,请李沆通融。李沆看了诏书,也不说话,当着使者的面,把诏书给烧了。然后跟使者说,你回去汇报皇上,就说我不赞成这么做。宋真宗没有办法,只好作罢。(宋史《李沆传》)

(3)在民间故事中,刘娥被描绘得很可怕,“狸猫换太子”等故事说的就是她。但实际上,刘娥非常聪慧,也很能干,最后当了皇后,并成为宋代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尽管在立后的问题上受到众多的大臣反对,但刘娥上位后并没有趁机打击报复。刘娥垂帘听政的时候,也不敢恣意妄为。范仲淹刚调到京城,还是一个很小的官,就直接给刘太后上书,告诉她说:皇帝成人了,你应该把权力还给皇帝。刘娥很生气,但也没办法,只能让范仲淹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做官。

表1

(4)宋仁宗宠爱张贵妃,想把张贵妃的娘家伯父张尧佐调到宣徽院任宣徽使,但多次廷议都没有通过,弄得仁宗很没脾气。一天上朝,张贵妃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忘了宣徽使的事啊。”仁宗答应说好。“既降旨,包拯乞对,大陈其不可,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帝卒为罢之。”(朱弁《曲洧旧闻》)

(5)苏东坡是宋代文人的典型代表。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等朝,经常批评时政,和皇帝唱反调。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苏大诗人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当保守党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严厉打压新党时,苏东坡又为王安石抱不平,认为新法中有许多措施还是很好的,只不过用人不当而已。乌台诗案中,王安石的弟弟曾对宋神宗说:“祖宗以来,没有杀过士大夫。如果要杀苏轼,可以从你开始。”神宗说:“谁要杀苏轼了!”对于苏轼这个刺头,皇帝们也不杀他,只是将他一贬再贬,远离中央。

(6)据《宋史 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只有十人不是科举考试出身的,这集中在北宋开国和南宋末年的时候。宋初宰相赵普,是从五代的混乱年代出来的,当时科举考试都不正常。宋朝绝大多数宰相都是科举出身的。

3、课后余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结束时,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问题,或者布置个性化、趣味性的作业,如设计历史文化创意产品、历史事件新闻报道、编写历史小故事、组织辩论赛等,将课堂所学和课堂灵感引向课后创作,既保持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素养。也可以利用课堂结束语的承前启后作用,给学生抛出与下节课紧密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假设性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查证史实,打开历史想象空间。例如,在《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1)宋代出现了一本著名的史书,就是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这部书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名字?为什么在那时候出现这么一部大书?

(2)著名学者余秋雨曾经表示,如果可以选择,他愿意生活在宋代。你觉得宋代哪些方面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

(3)有人批评,宋太宗赵光义杀了“千古词人”李煜,是对宋太祖“不杀文人”祖训的赤裸裸的违背。你觉得呢?

(4)“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在大多数人心中,岳飞是爱国英雄,秦桧是卖国奸贼。为什么在当时宋高宗偏信秦桧,而不全力支持岳飞抗金?

(二)提升课堂的思想性

历史课堂的最深刻价值,在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独立人格。读史明智,是史学的独特功能。因此,在历史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明辨是非,领悟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对历史的独特认识,是历史教师应该着力之处。要达成此等目标,历史课堂就不能仅有趣味,而应有更厚重的思想。这些思想,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表达出来,更好的方式,是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现实的对话,让学生逐渐深入体会。在《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中,教师至少可以把握以下几点,增强课堂的思想性和厚重感:

(1)中央集权比地方割据更有利于国家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人民百姓的福祉。

(2)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策略,对培养宋代知识分子的参政意识、忧国忧民的襟怀抱负,具有极大的意义。司马光、王安石、范仲淹、朱熹、文天祥等,不仅是宋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

(3)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虽然导致对外战争失利,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的,有利于文化的兴盛和政权、社会的稳定,避免了宦官专权、外戚干政和武人兵变等情形的发生。部编历史新教材明确指出了这一点。(部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31页)

(4)制度的设计,对文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宋代二府三司制、科举考试糊名制等,对推进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完善的文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分析宋代制度的变化,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结论,视野过于狭窄,也不符合宋代的基本面貌。(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3页)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历史课的生命力,还在于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历史学习、研究的有效方法,从而能够独立地去阅读、辨析史料,梳理复杂的历史线索,达到知识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结合初中历史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在《北宋的政治》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制作年代尺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年代尺,梳理从秦代以来的中央和地方官制,以及选官制度等。通过制作年代尺,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中央和地方管理制度、选官制度等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时序观念,构建知识体系。

2、制作思维导图

教师可以在课间或课后,指导学生以“宋代政治”为主题,以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形式,绘制本课思维导图;或者以“中国古代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发展”为主题,绘制跨朝代的思维导图。

3、开展故事讲述、报道或演讲辩论

利用“学习金字塔”理论,组织学生讲述、报道“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重大历史事件,或设置辩论环节,让更多的学生思考历史、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历史代入感,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归纳、概括、表达能力。

4、地图对比研究

指导学生研究教材上提供的“唐朝前期疆域图”、“五代十国形势图”、“北宋形势图”,通过历史地图的对比研究,了解唐朝至宋朝疆域的变化,引导学生从疆域变化中寻找隐藏的原因,增进历史理解,培养时空观念。

(四)搭建情感沟通桥梁

历史课堂应该既有深度,也有“温度”。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温度”或比“深度”更为重要。历史课堂的“温度”,我认为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1、课堂趣味

趣味性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的第一步,也是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绪的有效手段。教师应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以此增进学生学习兴趣,呵护课堂的热度。

2、古今观照

历史课堂要让学生体验鲜活的历史,而不是仅仅记背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等方式,让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产生共鸣,神入历史,在古今观照中感受到伟大人物的情怀风骨,感受历史的磅礴、曲折、无奈、炽热、冷酷……从而得到情感的冲击与浸润。

3、师生对话

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一定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体验、共同创造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鼓励,甚至眼神的交流,都是生动的对话。最真挚的情感,往往在对话中产生;最高效的学习,也往往取决于师生对话的深度与方式。师生的情感交流,是推动生本、生态课堂的必要条件。

三、结语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跨世纪思考之三》)历史课堂的生命力,正是隐藏于师生之中。课堂的教与学,只是教师和学生释放这一生命力的途径。师生生命活力在课堂上释放的大小,是衡量历史课堂优劣的重要指标。恰如爱因斯坦所言:“所谓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历史课堂的生命力,也恰恰体现在:当学生把在课堂所学的全部历史知识忘光之后,他还有着对历史的发自内心的热爱,有着对曾经的历史课堂的隽永的回味,有着历史课堂教会他的思维方式和行事准则,以及对曾经的历史老师风格个性的鲜明印象和感动。这样的课堂,一定是由趣味、思想、方法、情感融合而成的。

猜你喜欢

生命力师生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新历史
麻辣师生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