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费到认同:华语青春电影发展模式转变

2017-11-16吴学岚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电影文学 2017年21期
关键词:华语青春群体

吴学岚(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华语青春电影市场近年异常火爆,从《小时代》系列电影开始,在热门IP和偶像效应的双重作用力下,青春电影的票房成绩和关注程度节节攀升。以《小时代》系列为例,票房总计近20亿元,①#小时代3#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21.6亿,但口碑却在业内广受诟病,曾多次在社交网络上掀起影评人和粉丝之间的骂战。导致华语青春电影票房与口碑悬殊的原因,笔者从受众角度分析,认为主要是当前华语青春电影仅停留在吸引受众消费而非获取受众认同的阶段造成的。笔者认为,从消费到认同的发展模式的转变,是华语青春电影针对其青少年受众群体必然要进行的改变。

电影作为大众艺术,需要得到观众的接受,而观众对于电影的接受多数来源于观影过程中获得的满足感,影视接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观众通过电影的艺术创造宣泄自身的情感、弥补生活中的缺憾。正如电影符号学家麦茨所认为的,“电影的实质和独特功能在于满足观众的种种长期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潜意识欲望”,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常常是处于“白日梦”的状态,这是“人的最原始、最深层的本能欲望和冲动的想象性满足”②。而这首先要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与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建立起“认同”,正如接受美学学派提出的“接受主体只有对作品或其中的人物产生了认同心理,才会对艺术文本不自觉地进行再创造,而这正是艺术接受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和深入进行的一个关键性因素”③。因此,电影,尤其是类型电影,经常通过影像表现的手法和技巧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呈现出“认同+做梦”的心路历程。青春电影作为以青少年为主要表现群体与接受群体的电影类型,需要获得青少年群体的认同并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影片《我的少女时代》是近年来华语青春电影中,让“认同+做梦”这一心理模式得到较好实现的代表作品,下文将以其为主要分析对象进行解读。

真实感是让观众产生“认同”的重要原因,电影的真实感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影像真实,主要通过画面细节来展现;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真实,是艺术假定性下逻辑、情感的真实,通常表现为观众对于影片故事和人物的认同。首先是影像真实,《我的少女时代》作为怀旧系列青春电影,影片主体故事发生于1994年的台湾,主要人物是一群高三学生,影片中情节和细节的设置都与时代背景、人物身份十分契合,而且影片的时间线索是通过真实的娱乐事件巧妙地建构起来的:通过电台广播“小虎队苏有朋从台大退学事件”交代故事发生在1994年9月;次年,主角们考完联考恰逢周星驰的《大话西游2:大圣娶亲》上映,正好是1995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幸运信、私人录像厅、溜冰场、书局等因素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考试、追星、写情书等情节则非常贴近高三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这些因素、情节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当下的学生时代仍留有印迹,如考试、追星等,在构建时代、身份真实感的同时,与当下青少年的学生生活也紧密相连,能够充分赢得共鸣。影片通过诸多情节和细节的设置,较为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高三学生的生活,为受众的观影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形成了较强的影像真实感,为观众建立认同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艺术真实,主要分为逻辑真实和情感真实两部分,也是观众产生认同感的重要部分。逻辑真实主要是指影片通过情节设置在叙事上能够达到因果相承、自圆其说,让观众得以认可影片讲述的故事。影片《我的少女时代》讲述的是平凡少女林真心和学校老大徐太宇的初恋故事,在两人关系的推进过程中,较好地建构起了影片内在的逻辑,使得影片叙事流畅。“幸运信事件”“失恋阵线联盟”“校庆事件”等情节都在推进林真心与徐太宇两人关系的同时,串联并推动着影片的发展,使影片的叙事更具整体性。此外,很多前后呼应的情节点和台词增加了影片叙事的黏合度,例如,刘德华“2015真心爱你”演唱会,呼应了徐太宇对林真心年少时的诺言:“我叫刘德华唱给你听”;而刘德华人形立牌、徐太宇的匡威帆布鞋、林真心的个人资料集等道具也起到了联结上下文的作用。影片通过具有串联性的情节、情节点以及道具的设置,很好地增强了逻辑的真实感和叙事的整体性,增加了受众对影片故事的认可度,使得受众能够在逻辑层面上更好地对影片产生认同。

情感真实则通常表现为通过人物塑造使得观众对影片主要人物产生同理心,因而能够自我代入,产生认同感和做梦的效果。青春电影能够让主体受众——青少年对影片主要人物产生同理心的关键在于影片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心理需要与青少年的行为和心理有一定的共通性。青春期是一段介于儿童期和成年期的过渡时期,一般将处于这一时期的人称为青少年。根据埃里克森人格渐成论的八个阶段,④青春期是人形成同一性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青少年的社会机能并不成熟,在青少年形成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成人社会的各方面限制,这与青少年生理、心理机能迅速成熟而形成的自我意识必然产生矛盾,形成与社会的对抗性。因此,青少年通常处于寻求认同和努力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其行为和心理通常具有边缘性、对抗性、独立性等特征。《我的少女时代》的主人公林真心,在影片中的定位是一位“平凡少女”,长相平凡、狂热追星、暗恋校草等细节构成了林真心“平凡少女”的形象。与校花陶敏敏的对比更凸显了她的平凡,而利用幸运信“报复”陶敏敏则展现了普通女生并不恶毒的嫉妒心,将“平凡少女”的形象丰满化。该形象具有明显的边缘性、弱势化的特点,并通过拍摄方式、构图等对这些特点进行了强化。影片的前半部分,林真心在画面构图上表现出明显的角落化、低姿态的特点,通常表现为躲藏和摔跤,例如躲在树后听欧阳非凡唱歌、两次摔倒在徐太宇面前等,林真心在影像构图中多处于左下角位置,在视觉上强化了角落化、边缘性的特点,俯拍、低角度拍摄等则强调了林真心的弱势。影片前半部分塑造的林真心“平凡少女”的形象,不仅能够引起普通女学生的共鸣、获得认同感,而且其边缘性、弱势化的特点与青少年处于社会边缘群体的状态具有相通之处,这就使得影片获得认同感的受众群体扩增——让广大青少年群体建立起认同感。影片进程近半,受众与影片主人公林真心的“认同感”已经基本建构,林真心的形象开始发生转变。通过溜冰比赛要求徐太宇“做回(资优生)徐太宇”是林真心表达自我、进行反抗的开端,在该情节中影片利用视觉差形成了林真心高于徐太宇的画面构图,暗示林真心从弱走向强。林真心的这种行为和心理,与青少年渴望从边缘走向中心的需求相契合,笔者认为这也是影片开始进入“做梦”阶段。当“认同”基本建立,观众能够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就会产生更多需求——通过影片表达观点和完成意愿。林真心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最初表现于容貌:发型从无刘海、微卷杂乱的短发变成了齐刘海、短黑直,摘掉了眼镜,人物形象变得青春靓丽。改变形象后的首次出场,影片利用光影让人物呈现逆光的效果,营造出梦幻的氛围,一方面是剧情需要——强化欧阳非凡和徐太宇对林真心好感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强调了梦境效果,暗示这是影片为观众安排的“美梦”,类似的“梦境”场景在影片后半部分屡见不鲜。此外,影片在影像构图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林真心边缘性、弱势化的画面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她勇敢地站出来、走上前的画面,更多地占据画面重心以及多采用仰拍的方式。其中在林真心与徐太宇的两人关系之中,影片通过让徐太宇受到伤害——被污蔑、挨打、受伤等方式削弱其强势,侧面强化林真心的形象。而林真心强势化的关键在于其反抗性的展现,突出表现于校庆事件中,也是影片通过林真心来表达青少年的反抗性,获得青少年最大限度的心理认同。该情节中,影片多采用仰拍、特写等方式表现林真心高大、强势的人物形象,并利用强节奏感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增强了人物情感和表达效果。在林真心以违反校规为由请求处分后,欧阳非凡也跟着站出来声称自己作弊,现场的同学们从一开始诧异地惊呼到后来欢呼、鼓掌、纷纷支持,直到演变为林真心代表全体同学表达出对于分数和校规的反抗以及做自己的需求,这象征着青少年群体对于社会规则的反抗性,这不仅是为现场的同学发声,同时也是为影片的主要受众——青少年群体在发声。影片主要通过林真心感情的收获和其反抗性的表达,替观众发声、圆梦,与青少年渴望表达自我、反抗社会和获得认可的心理需求相符,获得了受众群体的“认同”,完成了“做梦”的阶段,最终使得影片实现了“认同+做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观众获得了情感宣泄和欲望满足,是《我的少女时代》可以获得成功的关键之处。

然而,目前华语青春电影市场对获取青少年受众的认同却存在着曲解与误用,大部分影片利用青少年的符号消费心理,通过“粉丝电影化”的方式来吸引青少年的关注与消费。姚建平在《消费认同》一书中提出“身份可以通过消费方式表现出来,消费方式是进行身份建构和维持的重要手段”⑤,而正处于身份建构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也表现出通过消费方式增强身份认同的倾向,偶像消费就是突出表现之一。当前消费社会表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偶像逐渐商品符号化,成为青少年群体消费的重要动力,粉丝电影应运而生。如《小时代》系列电影就是依靠热门IP和偶像效应而营销成功的典型案例,其脸谱化的人物、堆砌的“成人童话”模式化情节以及梦幻、奢靡的时尚元素,都是在努力迎合目标受众——青少年群体符号消费的心理,却与青少年的真实生活脱节,不符合青少年群体边缘化、弱势化的社会文化特征。而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处于寻求“认同”阶段,这导致电影尽管达到了吸引青少年群体进行消费的商业目的,却无法让广大青少年群体产生真正的认同感从而完成电影的艺术性,也是目前多数华语青春电影的通病。华语青春电影中“符号化”的现象,不仅无法获得青少年受众群体的“认同”,甚至会对青少年群体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小时代》系列电影中虚幻、奢侈的物质主义,《匆匆那年》中劈腿、堕胎的矫情青春,都有可能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

青春电影是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人物、主要受众的电影类型,其人物设定、情节设置以及主流价值观应当契合当前青少年群体的主流,一方面能够获得受众群体的认同,另一方面能够对青少年群体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华语青春电影的发展模式亟须转变,应该从“消费青春”转向“青春认同”,通过获取青少年受众群体的认同来赢得影片的成功,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目前青春电影存在口碑与票房巨大反差的问题,从而使得青春电影同青少年群体一起真正地成长起来,促进青春电影类型的成熟与发展。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艺恩电影营销智库。

② 陈旭光:《影视受众心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0页。

③ 秦俊香:《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135页。

④ 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⑤ 姚建平:《消费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猜你喜欢

华语青春群体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