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迪安:美从何处寻?
—— 中央美院院长央视励志开讲

2017-11-15李雪源

北广人物 2017年4期
关键词:感受力美术史艺术史

范迪安:美从何处寻?
—— 中央美院院长央视励志开讲

什么是美,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但是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每天有太多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很多“美”的图片,但是那些随时出现又随时被淹没的“美”真的是美吗?本期节目邀请到“最有资格谈论美的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他将在现场与青年人分享他对于“美”的认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这个词一般只停留在表层的范畴。我自己的感受是,比如我们这一代人,我们面对的是美的贫瘠,甚至美的空白。我在插队劳动的时候,带着一些关于美术的书籍,但是许多农民兄弟没有机会接触艺术的图片形象,所以当看到有一个被称之为画家的人带来很多美术书籍的时候,他们首先有种好奇。所以在劳动之余,我很愿意和他们一起分享一些美术的知识。在分享的过程中,我看到其实美的图像比一本小说、一首诗更能快速直接地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感觉到除了自己眼前的天地田园之外,还有许多想象的世界。

重新唤起美的意识,通过各种机会发现美

当然今天的形势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有更为便捷的条件,打开手机屏幕,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老百姓也经常出国了,现在也都愿意去看卢浮宫这样著名的博物馆。但是我也听说主要是去寻访卢浮宫的三宝,转一圈,把这个三宝看到了就心满意足地打道回府了。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尴尬、让人有点忧心的状态。一方面,我们追求知识,追求艺术;另一方面,我们的关于美的普及程度还很不够,我们小学课本里面有几篇是关于美术的呢?大概有一些图画,有一点点动手的课也被其他的文化课挤走了。对于我们整个社会来说,现在艺术市场突飞猛进,在各种拍卖、画廊中的艺术品的标价十分夺人眼球。包括一些电视节目也都很受欢迎,因为它是寻宝、鉴宝。大家看到那些艺术品的时候首先是把它当作宝,当然艺术品是宝,但是对于它的美的价值往往可能就忽视了,或者说认识它美的价值也是为了了解它的经济价值。

美究竟存在哪里,这是我们经常会追寻的问题。我们通常说美有艺术之美,这些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的创造,这是把我们带到审美的殿堂里最佳、最重要的途径。当然还有生活之美,在我们的生活空间里,在我们无处不在的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就像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我们看到无数用钢筋水泥打造的建筑森林在崛起,但是似曾相识、千层一面,千街一景又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又不得不对我们自己生存的这个生活空间的美的营造投以关切。当然在谈美的时候我们还离不开自然之美。我有一次到川西的草原写生。有一条道路是著名的318国道,路边的大幅广告写着:这是沿途风景最美的国道。我就看到沿途有许多车队,摩托车,自行车,还有徒步的年轻人沿着川藏线往前走。我非常高兴,看到今天的年轻人有这么一种不仅把远足当作对自己体能、体力的考验,而且还去欣赏自然、投身自然。但是毕竟这个队伍还不是很多,不是每个人都要做实际的远足,但是我们可以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余,更多地去感受自然之美。我们今天要重新唤起美的意识,通过各种机会获得对美的发现。

培育起一棵美的树苗,让它慢慢成长

如何来解决我们可能需要一点专业知识的问题?我想首先需要阅读一下艺术史、美术史。比如西方的艺术,它从古希腊古罗马开始,公元前400年就形成了一种关于人的造型表达。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油画、雕塑、建筑就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了。传统的美术可能比较多的具有很鲜明的主题,甚至有情节,但是从1830年法国人发明了照相术,原来那种能够为帝王记下他们的赫赫战功、能够留下那些王公贵族的形象,以及能够记录、表达我们日常生活的语言方式开始改变了。

同样,东方是另外一个体系,以中国为例,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曾间断,所以古往今来的中国艺术又构成了另外一种体系。通常说西方重明暗,中国重线条。比如我们在用线条表达这样一种反映世界的方式的时候,早在公元三世纪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候就很成熟了,有类似于顾恺之的主题性创作,当时的书法和绘画的共同之处都是线条的艺术,所以当书法和绘画一起成熟的时候,我们说中国的美术有了一个体系性的架构,中国的艺术不仅是早熟的,而且是一路蓬勃成长。

美的经典能够把我们带入到审美的境界之中,但是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又不是搞美术史的,我缺乏美术史的书籍。我想说,没有条件来读具体的艺术史书籍的时候,那就走进博物馆,走进美术馆。世界各国的博物馆、美术馆里面都有固定的陈列,那都是经过艺术史研究者梳理出来的艺术史的视觉存在,都是看得见的美术史。在那里你去面对作品,去感知,去感悟,不断地提高自己审美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积累起来之后,可能对很多艺术作品的鉴赏就自然而然有了所谓的经验。与其看一些杂七杂八的图像,不如把一些关于艺术、关于美术史的知识建构起来,在自己的心中培育起一棵美的树苗,让它慢慢成长,终会有枝繁叶茂之时,充实于自己的心灵。

越是没有功利的审美,就越能获得美的力量

其实审美的活动,说到根本的价值,就是对创造力、想象力,对创新这种能力的一种唤起,有许多大的科学家在这一点上是很有觉悟的。对艺术的感知力、感受力能够带来一种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这个价值特别值得肯定。早在500年前,达·芬奇,他既是一个大画家,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家。他的许多奇思妙想似乎印证了后面我们要去做一个飞行器、做一个探测仪、做一个能动车,这些科学的进展。那么,在我们的许多大科学家那里,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杨振宁先生、李政道先生,他们都特别重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都特别注重通过培养审美感受力来增加科学发明和发现的能力。

无论东方和西方还是我们古代的先人,在美的问题上已经讨论了很多。其实不同的人看到、感受到的也是不同的。我做美术馆馆长的时候,你知道什么时候我感到最快乐、最欣慰?就是看到观众们在一幅画面前各自谈自己不同的观感。因为艺术品几乎不给予标准的答案,正是在一幅作品面前大家敞开心扉进行交流,美术馆这个空间的价值才真正体现出来。我们对于美的态度应该更多的是使自己与艺术作品,使自己与生活,使自己与他人,使自己与自然,能够做到一种无碍的交流。越是没有功利的审美,你就越能够获得美的魅力和力量,也对美好的世界抱以更多的憧憬。

李雪源据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整理

猜你喜欢

感受力美术史艺术史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培养感受力 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