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2017-11-07赵瑞青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20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脏康复

赵瑞青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内科, 北京, 1013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

赵瑞青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 内科, 北京, 101300)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 自理能力; 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AMI)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脉管腔闭塞,心肌缺血所致,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具有发病率、病死率高的特点[1]。及时治疗对于缓解AMI临床症状以及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效果,此外,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也在AMI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研究[2]报道,早期康复护理能预防或减少AMI患者的不适症状,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目前AMI的早期护理路径及方法并未达成统一意见。本研究对45例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45例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AMI患者设为观察组(2016年8—12月收治),其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45~70岁,平均(58.52±8.67)岁,发病至送院时间4~8 h, 平均(4.42±1.56) h, 梗死部位为前壁及前间壁30例、高侧壁9例、下后壁6例。选取4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AMI患者设为对照组(2016年3—7月收治),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3~75岁,平均(59.21±10.54)岁,发病至送院时间2~7 h, 平均(4.25±1.34) h, 梗死部位为前壁及前间壁28例、高侧壁8例、下后壁4例。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对AMI的诊断标准; ② 持续胸痛≥30 min, 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 ③ 无甲状腺功能异常、周围血管疾病、贫血、恶性肿瘤及严重消化道疾病; ④ 均同意治疗方案,自愿参与研究; ⑤ 严重肝肾功能异常; ⑥ 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能正常沟通。排除标准: ① 入院后24 h内死亡者; ② 合并心肌病、心脏瓣膜病; ③ 合并急性脑血管疾病; ④ 合并肺、肝、肾重要脏器病变患者; ⑤ 合并感染、血液性疾病者; ⑥ 认知障碍和语言能力缺陷。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治疗方案均衡,均在吸氧、心电监护、镇静等治疗基础上开放静脉通路采用阿替普酶或尿激酶溶栓。⑴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无并发症的患者卧床1周,进行肢体护理,被动活动四肢,定时帮助患者翻身,加强生活护理。1周后(7~8 d后)指导患者床上坐起,在卧位状态下活动四肢,9~14 d后视患者恢复情况指导下床活动、室内行走,家属或护理人员在旁辅助,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有并发症的患者卧床2周后进行相关活动。⑵ 观察组: 实施早期康复护理介入。① 体位干预: 患者入院后,使用手控摇床,采用阶梯式半卧位(平卧位与60°阶梯式半卧位交替,每1~2 h变换1次),在12~24 h内实施。先由平卧位抬高床头至15°, 2 min后抬高床头至30°, 4 min后抬高床头45°, 30 min后恢复平卧位。② 活动干预: 入院后第1天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安静; 第2~3天,被动活动患者四肢,进行肢体活动,注意为患者被动翻身, 2次/d, 由专人按摩患者四肢肌肉,力度由轻到重,促进血液循环, 2次/d, 15 min/次; 第4~5天,半坐位进食,床边便器,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肢体、关节,做屈伸运动5~10次, 4次/d, 指导主动翻身,护士人工叩背促进痰液排出, 3次/d; 第6~7天: 指导患者床上坐起,逐渐过渡到床边坐着休息,应注意锻炼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加[3]; 第8~10天: 在护士或家属协助下围床行走, 5 min/次,循序渐进过渡到15 min/次, 2次/d; 第10~14天: 走廊慢步走动,平地步行 500 m 或上、下楼1层, 2 次/d, 逐渐过渡到平地步行 1 000 m 或上、下楼2层, 2 次/d, 行走距离及次数根据个体差异循序渐进; 第15~20天: 模拟出院后早期活动量,逐渐恢复日常自理能力,增加户外活动,短时散步。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早期康复活动时间适当延长。在以上活动过程中,以患者不感心慌、心前区不适为宜,若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胸痛、血压升高或降低(≥基线值30%)、心率加快(≥25%), 应立即停止活动。③ 心理干预: 通过健康教育、认知干预,使患者掌握心脏康复知识,建立康复信心。强调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吸烟、酗酒与心肌梗死发作的密切关系[4], 告知合理的治疗以及遵医嘱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康复过程中,多鼓励、肯定患者,每天保证与患者交流30 min, 实施心理护理。做好家属的解释、思想工作,鼓励其参与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中。

1.3 观察指标

① 首次排便时间。② 生活能力: 于入院后、出院前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包括10项内容,分别为上下楼梯、控制大便、控制小便、进食、修饰、洗澡、更衣、如厕、行走和床椅转移。正常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自理能力越好,其中≥60分为良好,生活基本自理。③ 生活质量: 于入院后、出院前采用明尼苏达慢性心功能不全评分中文版进行调查,该量表共3个领域21个条目,每个条目共分0~5分6级,0分最好,5分最差,总评分0~105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④ 不适症状: 记录2组患者便秘、排尿困难、腰酸背痛、头晕、焦虑、失眠发生情况。⑤ 心血管不良事件: 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以及死亡。⑥ 住院时间。⑦ 住院费用。

2 结 果

2.1 排便时间、MB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首次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MBI评分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排便、MBI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不适症状、不良心血管事件、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观察组不适症状少于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2组不适症状、不良心血管事件、住院时间与费用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近年来,心脏康复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如何采用有效的康复措施促进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心脏康复研究的热点。中国心脏康复治疗研究起步较晚,以往对早期康复治疗认识不足,按照传统方法中AMI患者严格卧床3~4周已显然不适应当前康复治疗的发展。研究[5-6]发现,对AMI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早期康复,可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同时有利于心脏侧支血流开通。因此,对AMI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康复护理组相比,早期康复护理组的AMI患者不适症状、不良心血管事件少,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短,自理能力、生活质量恢复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早期康复护理从体位干预、活动锻炼干预以及心理康复干预方面入手,较好促进了AMI患者康复。以往AMI患者入院3 d内需平卧位休息,这不仅加重了患者不适,而且增加了并发症、运动耐力降低、肌肉萎缩的发生。本研究采用阶梯式半卧位护理,从人体力学角度让患者60°半卧位和平卧位交替,不仅能够减少腰背不适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患者进食和排便,同时也减轻了长期平卧位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应激[7]。活动锻炼是AMI患者早期康复的主要内容,对于无并发症的AMI患者,早期是增强心脏功能和活动耐力、减轻心理负担、降低再入院率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以往为了保证患者安全, AMI患者活动时间较晚,但越来越多的研究[8-9]显示,早期康复并不会增加患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反而有利于患者康复,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早期康复活动能够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缺血心肌灌注,恢复梗死面的血液流通,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和心肌运动耐量。本研究采用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方案,不仅能提高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而且可增加肌肉血流量,改善摄氧能力。早期活动锻炼也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恢复自理能力。心理因素在心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公认[10], 在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同样应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做好对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减少心理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帮助患者树立康复信心,以积极心态配合康复,而患者病情康复良好、心理负担减轻,生活质量自然得以提高。

[1] 都冬梅, 孙晓燕, 梁婷, 等. 康复路径与以专科护士为导向的延续护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30): 2276-2280.

[2] 梁婷, 都冬梅. 康复路径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11): 1155-1158.

[3] 甄严杰, 靳业辉, 刘艳青,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研究[J]. 河北医药, 2012, 34 (3): 466-467.

[4] 金艳.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意义[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2): 309-310.

[5] 刘丽英, 王建荣, 吴丹, 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起始时间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9): 88-89.

[6] 张丽, 宋巧凤, 王希柱, 等. 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J]. 河北医药, 2016, 38 (16): 2540-2542.

[7] 周晓丽, 郭晶, 吴晓琴.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应用阶梯式半卧位的效果观察[J]. 护士进修杂志, 2016, 31(4): 369-371.

[8] 张红岩.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满意度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10): 2599-2601.

[9] 卜庆锋, 刘杰, 李法祥.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6): 1495-1496.

[10] 梁欣, 杨蓉, 何翠竹, 等. 早期康复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24): 6858-6859.

R 473.5

A

1672-2353(2017)20-122-02

10.7619/jcmp.201720039

2017-05-24

北京市科技新星项目(2013A090)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脏康复
心脏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自我保健在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