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日本学生的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教学法

2017-11-01岩田弥生

海外华文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趋向补语界限

岩田弥生

(神户学院大学,日本 兵库6512180)

针对日本学生的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教学法

岩田弥生

(神户学院大学,日本 兵库6512180)

众所周知,汉语的趋向补语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日本学生在造句或写文章时,往往不知道怎样使用“过来/过去”。从这一点可以说明我们对“过来/过去”的教授和讲解还有改善的余地。中国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过来/过去”是本报告所要考察的核心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考察分析能够加深我们对趋向补语的认识,进而改善我们的教学。

趋向补语;连续统;具体;抽象;认知

一、引 言

汉语补语丰富多样,动词后边经常带有补语成分。这是汉语非常重要的一个句法特征。其中趋向补语的用法比较复杂。所谓趋向补语就是“由趋向动词来、去、进、出、上、下、回、过、起、开等充任的补语。进来、进去、上来、上去、回来、回去等又可以放在别的动词后头充任趋向补语,我们管这类补语叫复合趋向补语”(朱德熙,1982)。语义一般都有从实到虚,从物理空间位移到心理空间位移的变化,语义越抽象越难以掌握,这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论文将对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语义扩展机制进行考察与分析。在对“过来/过去”的语义扩展机制进行考察之前我们有必要对“过”的语义扩展进行考察,经过分析可以知道“过”的核心语义是“界限的超越”,从而来说明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语义扩展也遵循“过”的语义扩展的规律,在其扩展过程中始终是“过”的核心语义在起作用。

二、问题所在

众所周知,汉语的趋向补语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一般都有从实到虚,从物理空间位移到心理空间位移的变化。语义越抽象非母语学习者就越难以掌握,趋向补语“过来/过去”就是其中一例。

日本学生在造句或写文章时,往往不知道怎样使用“过来/过去”。从这一点可以说明我们对“过来/过去”的教授和讲解还有改善的余地。中国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使用“过来/过去”是本报告所要考察的核心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考察分析能够加深我们对趋向补语的认识,进而改善我们的教学。

我们以往通过隐喻这一认知过程分别对“过/过来/过去”的语义扩展进行了全面分析[1]。分析表明:趋向动词“过”的原型意义是“经过某个界限”;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语义扩展过程形成一个“隐喻连续统”,也遵循“过”的语义扩展规律,在扩展过程中始终是“过”的核心意义在起作用。“来/去”是视点性位移,说话人的视点不同,“来/去”的选择也有所不同。“过来/过去”的语义引申后,“来/去”则表示心理视点位移。

三、先行研究

迄今为止对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研究已经做了很多。我们在这里对《现代汉语八百词》、刘月华的《趋向补语通释》以及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简单介绍。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过来/过去”列为以下义项:a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一处到另一处。b表示物体随动作改变方向。c“过来”表示回到原来的、正常的或较好的状态。d“过去”表示失去正常状态。多用于不好的意思。e“过去”表示事情通过、动作完毕。f动+得/不+过来 表示能不能周到得完成。g形+得/不+过+名+去 表示超过。形容词多为表示积极意义的单音词。h动+过+名(处所)+来(去)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从某处经过。把“说得过去”/“看得过去”等归为习用语。刘月华在《趋向补语通释》中指出“过”表示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其中趋向意义又分为两种:“(一)表示经过某处所,趋进立足点,或离开立足点趋进另一目标。(二)表示人或物体改变方向。”结果意义又分为三种意义:分别表示“度过”、“超过”、“胜过”。《现代汉语八百词》和《趋向补语通释》对“过/过来/过去”仅仅是在语义上进行了分类,并没有在理论上加以解释。它们有时表示趋向意义,有时表示结果意义,没有阐述这两种意义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两本大作及其他一些语法书还常常把一些已经根深蒂固的说法归为熟语或特殊用法。我们认为:对这些所谓的熟语或特殊用法不作一个适当的解释是不利于教学的。

马玉汴在《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中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趋向动词,“过”表示从源点移到目标点和经过某个空间两个语义。周红鲍莹玲对《“V+过来/过去”这一趋向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进行了分析,对称与不对称和致使性的强弱程度有关,致使性越强对称性越显著,致使性越弱,不对称性越显著。在空间和领属认知域对称,在时间认知域部分对称,在比较、数量、价值和生理/心理认知域不对称。

四、“过”的本义及“过”的语义扩展

(一)“过”的义项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知道“过”有以下几种意义:

1.动词,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来 ~去 ~河 ~桥 ~年 ~节

2.动词,从甲方转移到乙方:~户 ~帐

3.使经过某种处理:~滤 ~秤 ~数儿

4.动词,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了一遍。

5.动词,超过某个范围或程度:~期树长得~了房。

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结构的

7.书面语,探望;拜访:~访

8.方言,动词,去世:老太太~了好几天了。

9.名词,跟“功”相反:~错 记~勇于改~

10.方言,动词,传染:这个病~人。

(二)“过”的语义扩展

“过”最常用的有两个语义,一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一是通过某个地方。以下示为:

甲义:X……>……Z

乙义:……Y……>

X、Y、Z分别是起点、通过点和终点。甲义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移动,乙义是通过某个地方。甲义乙义合起来可以看作是从X出发经过Y到达Z的一个空间位移。以下表示为:

X……Y……>Z

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如果着眼点是起点和终点的话就是甲义。如果着眼点是通过点的话就是乙义。不言而喻,有通过点必然可以考虑到从哪里移动到哪里,且起点X所在空间和终点Z所在空间性质不同。不但不同,而且往往是相反的。特别是被虚化时,越虚越明显。Y是两个空间的界限,这个界线通常是看不见的,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杉村博文(1998,154)就已经指出“过”的基本义项是乙义。请看下面两组例子:

a“过马路” “过桥” “过河”

b“过节” “过生日” “过日子” “走过了不平静的一年”

a组中的“马路”/“桥”/“河”都是具体事物,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物理空间移动的界限。b组中的“年”/“节”/“生日”/“日子”等可以看作是时间位移的界限。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表示通过某界限的空间或时间的位移。这个界限的超越就表现在“过”上。

五、“过来/过去”的语义扩展分析

(一)“过来”的语义扩展

本文在选例句时只要它含有趋向结构即可,有些趋向结构是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在此不言及二者之区分。

请看下列一组例句:

(1)他跑过来问我。[2]

彼は走ってきて私に寻ねた。

(2)他一惊,慢慢回过头来,他的眼睛红红的像个醉汉。

彼は惊いて、ゆっくりと振り返った。その目は赤でまるで酔っぱらいのようであった。

(3)这么多书一两个月看不过来。

こんなに沢山の本は1、2ヶ月では読み终えられない。

(4)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呀。

彼は一人では手が回らないはずだ。

(5)就这一个娃娃我还顾不过来呢。

この子一人ですら世话しきれていないのに。

(6)人们都以为他醒不过来了。

人々は彼が二度と目を覚ますことが出来ないのではないかと思った。

(7)他老人家终于熬过来了。

この年配の人はやっと耐えてきた。

(8)见此光景,胡雪岩便在一旁替李勉林说好话,总算将场面圆过来。

この状癋をみると、胡雪岩がそばで李勉林を庇ったことで、やっと丸く収まった。

(9)他为什么一些不大的弯子自己却转不过来呀。

彼はどうしてあのような问题ですら头が回らないのだろう。

例句(1)到(9)是“过来”从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空间位移到心理空间位移的一个连续统。其中(1)和(2)是物理空间位移,例句(1)中“他”和“我”之间有一条看不见的界限。例句(2)是他面对说话人时和他不面对说话人时所在的两个不同的空间的位移,“他的头”可以看作是移动的界限。例句(3)、(4)、(5)表示完成,是心理空间位移,是否完成是这个位移的界限。人们通常状态下是希望得到较好的结果的,因此不能使用“过去”。“看不过去”、“忙过去”虽然可以说,但是语义就不同了。“看不过去”、“看得过去”表示是否符合情理的意思,是心理空间位移。而“忙过去”表示时间的位移。例句(6)表示心理空间位移。这里只能用“过来”,不能用“过去”。这是因为在说话时已经在“生”和“死”之间划了一条界限。当然说话人是站在“生”的角度发言的,以“生”为标准,所以只能用“过来”。相反一般只能说“死过去”不能说“死过来”。说话人以自己所在的阳间为立足点,阴间在说话人来说是不能进入的。当然如果说话人在阴间的话就可以用“死过来”。但是这是不切合实际的。由此看来,由于空间性质的不同和所涉及空间的可进入性,有些动词只能和“过来”搭配,而有些动词只能和“过去”搭配。例句(7)、(8)、(9)也表示心理空间位移,我们认为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或者说话人所认为的理想状态为其位移的界限。

从而可以看出:不管是物理空间位移还是心理空间位移都始终是“过”的核心意义在起作用。通常状况下人的意识里有一个衡量事物的标准,或者说在大脑里有一种认为正常状态的标准。那么从标准向非标准发展,从正常状态进入非正常状态时怎样使用“过来/过去”呢?一般认为人总是以正常状态为标准判断事物,而且人往往站在标准尺度一边。也就是说,说话人以自己为标准思考问题。因此向自己靠近时用“过来”,这时说话人是终点。离开自己进入非正常状态或者非标准时用“过去”。我们可以表示为:

为了证实这一点再看下面两个句子:

(10)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把这个问题圆过去。

今の问题はどうすればこの问题を误魔化す事が出来る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11)看来他是很有威望的,而且很能将一些难以圆说的话圆过来。

见た所、彼はかなり人望があり、その上うまく话しをまとめることが出来るようだ。

“圆过去”在这里是敷衍的意思,是从标准向非标准发展的一个心理空间位移。因此用“过去”。

“圆过来”与其相反,是把不正当的事情正当化,也就是说从非标准向标准发展。这样不难看出这两个性质不同的空间往往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个空间。

(二)“过来”的引申用法

A类通常以可能补语形式出现,表示同一语义时只能用“过来”。

(12)正事还忙不过来呢!

(13)人手少,实在忙不过来。

(14)工地太忙,我实在是顾不过来。

(15)光是你一个人照顾,也是照顾不过来的。

(16)本钱虽归你出,也要人手,我一个人照应不过来。

(17)父母们感到为每个孩子尽心尽力是一种本分,照应不过来就不要有那么多的孩子则是一种相应的义务。

(18)事情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19)饮料生意非常兴隆,瓶装,罐装多得数不过来。

(20)我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可还是看不过来。

(21)我不愚不傻,能算不过来这个帐?

(22)枪枝弹药堆成垛,其他的物资算也算不过来。

B类也可以和“过去”搭配,但在语意上有所差别。和“过来”搭配时表示向理想状态移动。那么,和“过去”搭配时表达的则是时间上的一种位移。

(23)比这大得多的不幸我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样的打击我不能承受呢?

(24)那些年月如何熬过来的,连自己也说不清了。

C类只能和“过来”搭配,表示向正常或标准方向发展。

(25)凡是违反这个制度的,都要纠正过来。

(26)我一直在希望,总有一天,这种情况会改变过来。

(27)我们要彻底把它扭转过来。

(28)观众几乎还没反应过来呢,冠亚军就已经决出。

(29)我的话音未落,黑衣小伙子似乎醒悟过来,三步并作两步跨出候车室。

(30)无论花多大代价,也要把人抢救过来。

(31)天津卫第一张嘴皮子,能把死人说得活过来。

(三)“过去”的语义扩展

请看下面一组例句:

(32)她跑过去问老师。

彼女は走っていって先生に质问した。

(33)男的朝她把钱递过去。

男の人は彼女にお金を渡した。

(34)你先别急,等我忙过去这阵子再说吧。

焦らないで、私が用事を済ませたらあなたを手碝うよ。

(35)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能把这个问题圆过去。

今の问题はどうすればこの问题を误魔化す事が出来る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

(36)他是第一把手,不请他讲话说不过去。

彼は最高责任者なので、彼に话しをしてもらわない訳にはいかない。

(37)他已经昏迷过去。

彼は意识不明になった。

例句(32)到(37)是“过去”从实到虚,从具体到抽象,从物理空间位移到心理空间位移的一个连续统。其中(32)和(33)是物理空间位移,“她”和“老师”/“男的”和“她”之间存在着一个看不见的界限。例句(34)表示时间的移动,“这阵子”是位移的界限。例句(35)、(36)表示心理空间位移。其位移界限是事态转变的瞬间。例句(37)表示心理空间位移,界限则为昏迷状态和清醒状态之间。下面两个例子也是同样的心理空间位移。

从例句(32)到(37)可以看出:趋向补语“过去”从物理空间位移向心理空间位移扩展中也始终没有离开“过”的核心意义。

(四)“过去”的引申用法

D类表达的语意是向非标准非理想状态发展。

(38)这在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39)认真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里面有情理上说不过去的东西

(40)我看不过去,想在意见簿上打个抱不平。

(41)就为这,妻子没少数落我,每次我都以工作忙敷衍过去。

(42)我的需要很急迫,不能让他用空话敷衍过去,一定要他立刻把钱还我。

(43)这个问题是躲不过去的。

(44)他想不通,班组给他一算帐,他才明白自己出工没出力,现在糊弄不过去了。

E类 表示向非常态发展,只能用“过去”。

(45)送到医院就已经昏迷过去了。

(46)他攒集着气力大声说完这句话,不一会便昏迷过去了。

(47)李克用听到这消息,气得差点昏过去。

(48)话没说完,他就昏厥过去。

六、从汉日对比的角度分析“过来/过去”

(一)“过来”的汉日对译比较

(49)我离开了房间,记者们扑了过来。

私が部屋から出たとたん、记者达は私の方に突き进んできた。

(50)她开了盖,递给他,他接过来。

彼女は盖を开けて彼に渡した。彼はそれを受け取った。

(51)田金定因伤势太重,再也没有醒过来。

田金定は重伤のため、もう二度と目を开けることはなかった。

(52)阿笆哈和萨盖尔都奇迹般的活过来了。

阿笆哈と萨盖尔は奇跡のように生き返った。

(53)她说早就把你忘了,只是情绪还有点儿转不过来。

彼女はもうとっくにあなたのことを忘れたと言うけれど、ただ心情がまだちょっと普通に戻っていないようだ。

(54)说不定这样对你对我都好,我好不容易悟过来了。

ひょっとすると、このようにすればあなたにも私にもいいかもしれないということが私にはようやく分かってきた。

(55)她能等五年,心又变过来了,这就应该等。

彼女は五年间待つことが出来て、彼の心が戻るとすれば、彼女は待つべきである。

(56)有时忙不过来,他也叫我干一点事。

时々、彼は手が回らない时に私に少し手碝ってくれという。

(57)这么多课听不过来。

こんな多くの授業をすべて聴講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

从以上的汉日对译可以看出,“过来”在表示具体空间位移时日语也有相对的说法。但在表示心理空间位移时就几乎完全不对应了。

(二)“过去”的汉日对译比较

(58)我倒了一杯茶水端过去。

私はお茶をついて運んで行った。

(59)满屋子的人都朝说话的方向转过头去。

部屋の中の人たちはみんなその声に振り返った。

(60)苦点累点,姑娘们咬咬牙都能挺过去。

肉体的な辛さや疲労は彼女达が少し我慢すれば耐えられる。

(61)这些事说过去就算了,不必老放在心上。

この事は口に出して言ってしまえば、それでおしまいだ。

(62)公园里有一位晨练的老头昏过去了,你们快帮个忙。

公園にトレーニングしに来ていたおじいさんが倒れたので、ちょっと助けてください!

(63)话未说完又晕了过去。

まだ话し终えていないのに、又気を失った。

(64)只有第二件不好办,如何瞒得过去?

二つ目の事だけが厄介なのだ。どうやって隠すことが出来るというのだ?!

“过去”的汉日对译情况和“过来”是一样的。如此可以看出,为什么对日本学生来说“过来/过去”在引申后就不容易掌握了。

七、结 论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引进趋向补语“过来/过去”时,要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其一是:强调“过”的基本义项,表示经过某个界限。从实意向虚意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是“过”的核心意义在起作用。其二是:“过来/过去”的意义引申后往往涉及到常态/非常态这组概念。常态和非常态之间的界限就表现在“过”上。向常态发展时则用“过来”,向非常态发展时则用“过去”。当然所谓常态非常态都是人心理的一个尺度,因此“过来/过去”的使用还是和心里视点位移关系更直接。

注释:

[1]笔者在《探讨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引申用法》里通过隐喻这一认知过程分别对“过/过来/过去”的语义扩展进行过全面分析。

[2]本文例句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http://ccl.pku.edu.cn/ccl_corpus/jsearch/index.jsp?dir=xiandai)

刘月华:《汉语语法论集》,北京:现代出版社,1989年。

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马玉汴:《趋向动词的认知分析》,《汉语学习》,2005年第6期,第34-39页。

杉村博文:《現代中国語における「むこう」と「こちら」の諸相》,刊于大河内康憲編《日本語と中国語の対照研究論文集》,东京:くろしお出版,1998年,第153-180页。

杉村博文:《移動動詞“过”の意味》,《中国語》,东京:内山書店,1999年7月号第1-3页。

沈家煊:《认知心理和语法研究》,刊于吕叔湘等著,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29-239页。

王国栓:《趋向问题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年。

徐 枢:《宾语和补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

岩田弥生:《探讨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引申用法》,《汉语汉文化论丛》,东京:白帝社,2007年,第115-127页。

周 红、鲍莹玲:《复合趋向结构“V+过来/过去”的对称与不对称》,《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第74-81页。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The M ethod of teaching the Directional Comp lement“guolai(过来)/guoqu(过去)”to the Japanese Students

IWATA Yayoi
(Kobe Gakuin University,Hyougo 6512180 Japan)

As everyone knows,the Chinese directional complement is a difficult point in teaching.The Japanese students often do not know how to use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guolai(过来)/guoqu(过去)”in sentence-making or writing articles.From this point,it can be explained that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improvement in the teaching and explanation of“guolai(过来)/guoqu(过去)”.Chinese people often use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guolai(过来)/guoqu(过去)”in what circumstances is the core issue of this report.W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and improve our teaching.

directional complement;continuum;concretemeaning;abstractmeaning;cognition

H195

A

2221-9056(2017)07-0945-08

10.14095/j.cnki.oce.2017.07.007

2017-04-14

岩田弥生,日本神户学院大学,助手。日本关西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Email:fengying0516@yahoo.co.jp感谢《海外华文教育》匿名审稿专家的意见,文中不妥之处概由本人负责。

猜你喜欢

趋向补语界限
界限
间隙
实用趋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破次元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看看德国人的家庭界限感
浅谈现代汉语补语的辨析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汉英补语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