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恶性疟疾病案治疗经验分析总结

2017-10-20姚存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7期
关键词:疟疾

姚存荣

【摘要】 在援非2年的工作期间, 曾治疗疟疾患者约一千二百余例, 疟疾是对非洲人民危害最大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 经济贸易对外交流的增多, 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去, 为了更好的帮助非洲疟疾患者, 服务于援非的外出务工人员, 因此对此疾病的认识和正确治疗的重要性很有必要。

【关键词】 疟疾;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卵圆疟;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91

恶性疟原虫是寄生于人体疟原虫的其中一种, 恶性疟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而多样化, 热型多不规则, 头痛、肌痛、恶心、呕吐、烦渴症状较著, 发热前寒战较少, 热后较少出汗[1-3]。恶性疟有侵犯内脏引起凶险发作的倾向, 凶险发作是指疟原虫所引起的特别严重而危险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凶险发作可分为脑型、肺型、胃肠型等[4]。脑疟的主要临床症状为谵妄和昏迷, 常伴有高热、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抽搐等, 神经系统体征中以脑膜刺激征、失语、瘫痪、反射亢进为多;肺型多表现为急性肺水肿而致急性呼吸衰竭;胃肠型临床表现类似急性胃腸炎, 腹泻可达数十次, 以致于造成脱水;尤其是脑型疟疾, 若不予早期及时治疗, 病死率很高[5, 6]。作者工作中遇到若干例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病例1, 男, 24岁, 工程师, 2016年4月5日主因发热体温(T)39.3℃, 全身关节酸痛就诊, 血涂片测疟原虫为2125个/μl,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 用青蒿琥酯注射剂120 mg于0、12、24、48 h静脉推注治疗, 2016年4月8日血涂片测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患者体温正常, 无特殊不适症状, 自认为痊愈, 拒绝再次治疗, 追踪回访得知, 患者1周后再次发热, 确诊为恶性疟疾, 经住院治疗后痊愈。

病例2, 男, 51岁, 职工, 2016年11月28日主因发热T 38.9℃就诊, 血涂片疟原虫为920个/μl,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 用青蒿琥酯注射剂120 mg于0、12、24、48 h静脉推注治疗, 患者体温正常, 继续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 2片/次, 1次/d, 服用4 d;2016年12月4日患者无不适症状, 血涂片测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继续给予蒿甲醚注射剂80 mg肌内注射5 d, 首剂加倍, 1次/d;2016年12月9日患者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再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 2片/次, 1次/d, 服用4 d, 患者体温正常, 无特殊不适, 没有再次就诊而自行停药;于2016年12月17日患者出现发热T 38.3℃, 血涂片测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继续用青蒿琥酯注射剂120 mg于0、12、24、48 h静脉推注治疗, 于2016年12月19日患者出现意识恍惚, 对答不流畅, 遂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 7 d后痊愈出院, 确诊为脑疟发作。

病例3, 男, 61岁, 职工, 2017年1月5日主因发热T 39.2℃, 伴全身酸困、疲乏无力就诊, 血涂片测疟原虫为9385个/μl,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 用青蒿琥酯注射剂120 mg于0、12、24、48 h常规静脉推注治疗, 2017年1月9日患者体温正常, 血涂片测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继续给予蒿甲醚注射剂80 mg肌内注射5 d, 首剂加倍, 1次/d;2017年1月14日患者血涂片测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再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2片/次, 1次/d, 口服8 d, 于2017年1月22日复查血涂片测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患者无特殊不适症状而停用药物, 跟踪回访, 无再次发作。

病例4, 男, 46岁, 职工, 2017年2月12日16:20主因发热T 38.6℃, 伴全身酸疼不适、头晕乏力就诊, 血涂片测疟原虫为35000个/μl,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 初步诊断:恶性疟疾;用青蒿琥酯注射剂120 mg静脉推注治疗, 于当日20:00患者出现烦躁不安、抽搐症状, 确诊为恶性疟疾脑疟发作, 随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继续抗疟及对症支持治疗, 1周后体温正常,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病情好转出院。

2 讨论

疟疾是经雌性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上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为特征。寄生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及卵圆疟。目前认为, 疟原虫可产生某种可溶性的细胞毒性物质, 释入血流使宿主细胞内线粒体的呼吸作用和磷酸化作用发生障碍, 并使内脏交感神经高度兴奋, 造成代谢和内分泌紊乱, 激肽、激肽释放酶原等释放, 使血管收缩或扩张及内膜通透性增加, 水和蛋白从血管内逸出, 引起组织水肿、血液粘稠度增加, 导致组织缺氧、功能减退或丧失等而引起临床凶险发作。

本研究病例均为恶性疟疾患者, 均采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试剂(胶体金法)检测, 恶性疟疾患者病情多凶险, 危及生命。病例1常规治疗后血涂片测疟原虫检测(-),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患者拒绝再次治疗而复发;病例2患者治疗中, 血涂片测疟原虫检测(-),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自行停药后脑疟发作, 经治疗后好转;病例3治疗后, 血涂片测疟原虫检测(-),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回访无复发;病例4患者就诊时检测疟原虫血涂片35000个/μl,

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及时给予住院对症支持治疗, 才避免了凶险发作。

疟疾的治疗以早期、足量、足疗程、联合、彻底治疗为原则[7]。早期的疟疾初发症状, 有的表现为偏头痛、有的表现为鼻塞、有的表现为关节疼痛、有的表现为腰痛、有的表现为厥冷、有的表现为腹泻、有的表现为咳嗽、有的表现为牙痛症状, 中国患者大多没有患病经验, 往往自认为是感冒, 关节炎, 肠胃炎等而自行口服一些药物, 直到出现发热、发冷典型疟疾症状甚至发热昏迷才来就诊而使病情加重, 治疗疗程也延长[8-10]。早期认知此病、早期诊断、早期用药可以减少对身体的伤害。足量、足疗程用药, 有的患者有初发症状, 已考虑到是疟疾, 自行用药1~2次后, 症状好转即停用药物, 而疟原虫分间日疟、三日疟、卵圆疟、恶性疟四种, 没有足量足疗程用药的话, 即便当时疟疾症状好转, 而体内疟原虫没有杀灭干净, 经常1~2周后又复发。联合彻底治疗也很有必要, 患者初发病轻症者用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症状好转后需联合口服药物彻底治疗;或青蒿琥酯注射剂联合蒿甲醚注射剂治疗;或青蒿琥酯注射剂和蒿甲醚注射剂再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恶性患者必要时需要静脉滴注奎宁治疗, 联合彻底用药治疗才能完全杀灭体内的疟原虫, 对预防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endprint

此外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很重要:①患者血涂片疟原虫检测有疟原虫的, 一定要做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如果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则可以提早发现恶性疟疾患者, 早期治疗可以预防恶性疟疾的凶险发作, 对患者的愈后有好处;②患者治疗后或者初次血涂片疟原虫检测(-)、但是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 也必须再做彻底必要的治疗, 适当的治疗可以减少恶性疟疾的复发、预防疟疾的凶险发作(特别是腦疟的发作), 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总之, 注重恶性疟原虫抗原检测的应用, 以早期、足量、足疗程、联合、彻底治疗的原则对于临床治疗疟疾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逸龙, 潘卫庆. 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性的研究进展.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5, 33(6):418-424.

[2] 张苍林, 杨亚明, 潘卫庆.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等位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5(4):373-376.

[3] 土志伟, 赵帅杰, 常志广, 等. 恶性疟原虫3D7株AP核酸内切酶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16, 38(3):346-349.

[4] 王晗, 谢娜, 耿伟, 等. 3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的快速检测.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2015, 22(8):718-720.

[5] 史世俊, 王利磊, 魏冬冬. 输入性恶性疟疾临床路径护理效果分析.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5(7):652-654.

[6] 贾伟, 王兰珍. 濮阳市63例输入性恶性疟流行病学分析. 热带医学杂志, 2015, 15(12):1713-1716.

[7] 卢燕, 雷捷, Dansi Victor. 青蒿琥酯治疗非洲贝宁人脑型疟疾45例疗效分析.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7(8):981-982.

[8] 洪文昕, 王建, 杨慧勤, 等. 广东省449例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特点分析. 热带医学杂志, 2016, 16(8):1071-1074.

[9] 陈庆伟, 张勇, 薛彬. 阜阳市12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5, 13(4):231-232.

[10] 王爱彬, 王琳, 蒋荣猛, 等. 疟疾早期溶血与治疗后迟发性溶血临床分析.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5(10):608-610.

[收稿日期:2017-05-10]endprint

猜你喜欢

疟疾
纸船明烛送疟疾
疟疾防治小知识
中国抗疟七十年:成功实现零病例
印媒:消除疟疾,为啥中国行印度不行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世界防治疟疾日
输入性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