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颅夹闭与血管栓塞术应用于脑动脉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分析

2017-10-20王业绩张学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27期

王业绩+张学波

【摘要】 目的 分析开颅夹闭术与血管栓塞术应用于脑动脉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0例脑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 每组20例。甲组行开颅夹闭术, 乙组行血管栓塞术。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甲组60.00%, 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甲组35.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较, 血管栓塞术能有效的提高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都更为可靠。

【关键词】 开颅夹闭术;血管栓塞术;脑动脉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7.052

脑动脉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发病率约为6.8%~10.5%, 而死亡率则高达35%左右[1]。手术是目前治疗该病最为有效的方式, 术式则以开颅夹闭术与血管栓塞术最为常用, 为探讨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特行此次分析, 有关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

脑动脉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 每组20例。

甲组中男11例, 女9例;年龄52~76岁, 平均年龄(62.38±

9.33)岁;病灶部位:前交通动脉6例, 后交通动脉9例, 中动脉3例, 基底动脉2例;动脉瘤直径0.5~2.8 cm, 平均动脉瘤直径(1.87±0.64)cm;Hunt-Hess分级:Ⅱ级9例, Ⅲ级7例, Ⅳ级4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2例, 糖尿病3例,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例。乙组男12例, 女8例;年龄50~78岁,

平均年龄(63.15.±9.29)岁;病灶部位:前交通动脉7例, 后交通动脉10例, 中动脉2例, 基底动脉1例;动脉瘤直径0.6~2.5 cm, 平均动脉瘤直径(1.81±0.69)cm;Hunt-Hess分级:Ⅱ级11例, Ⅲ级6例, Ⅳ级3例;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3例, 糖尿病3例,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例。所有患者均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关于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2]而纳入本次分析, 均完善螺旋CT血管造影(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头颅CT检查, 均以头部剧烈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甲组行开颅夹闭术:患者麻醉方式为全身麻醉(全麻), 根据术前检查确定肿瘤的位置, 以额部、颞部开颅侧为入路作弧形切口, 逐层切开头皮、皮下组织、骨膜, 翻转皮瓣后, 颅骨钻孔, 铣刀铣下骨窗, 剪开硬膜后沿脑裂进行分离, 直至病灶所在部位, 后采用血管夹阻断载瘤动脉, 对动脉瘤及周围粘连进行分离, 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 并进行移除, 确认夹闭良好后, 在硬膜下放置引流管, 逐層缝合直至头皮, 术后48 h拔出引流管。乙组行血管栓塞术:患者麻醉方式为全麻, 利用seldenger技术于右侧腹股沟股动脉进行穿刺, 常规置入6F动脉鞘, 并插入导引管, 导引管头端置于颈内动脉, 微导丝引导微导管插入, 在DSA路径图的指导下将微导管头端置入动脉瘤内的合适位置, 选择大小适宜的弹簧圈进行栓塞操作, 再次行CTA检查, 确认栓塞安全、载瘤动脉通畅及无造影剂残留后拔出导引管, 穿刺点按常规行加压包扎, 术后每12小时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1次, 共2次。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参照文献[3]拟定, 于术后3个月进行评价, 临床治愈:病灶及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 生活可自理, 无神经功能缺损;有效:病灶消失, 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改善程度>50%;无效:病灶存在或消失, 临床症状及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乙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甲组60.00%, 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甲组35.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血管受损或发育不良所致的血管壁囊状瘤体和膨胀, 常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 给患者生命安全及其家庭都带去严重的影响[4]。目前, 临床对脑动脉瘤的治疗多以防止动脉瘤破裂、改善脑血管痉挛、降低残疾率和死亡率为目的[5]。开颅夹闭术是治疗脑动脉瘤的常规术式, 优点在于治疗较为彻底, 可有效的清除蛛网膜下腔的积血, 而降低脑血管痉挛的风险, 但术中容易损伤脑组织和周围的血管而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6], 故多主张在术前完善CTA、DSA等检查, 以对病灶及周围情况进行预判, 在手术过程中应从近端动脉瘤开始处理, 夹闭时保持动作的轻柔, 反复确定释放角度, 以防止夹闭不全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从而减轻对患者的损伤和提高预后。血管栓塞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治疗该病的微创术式, 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操作简单等优点, 术中借助DSA的支持, 将特殊的微导管系统经股动脉缓慢插入, 并置入弹簧圈, 通过其释放的空间伸展性, 在动脉瘤内形成一个篮筐, 而闭塞动脉瘤并保留载瘤动脉, 同时术中置入的导管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顺性, 可更好的适应血管的形态, 不会导致侧支血管的闭塞, 且不会对病灶周围组织形成损伤, 动脉瘤的致密栓塞率也有明显的提高, 但该术式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 注重手术过程中的小细节, 以提高手术效果[7-10]。作者分别采用开颅夹闭术和血管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 经比较显示, 以采用血管栓塞术的乙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采用开颅夹闭术的甲组(60.00%), 并发症总发生率(5.00%)明显低于甲组(35.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 与开颅夹闭术相比较, 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都明显更高, 是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余孔谋, 李成林, 叶原森.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脑动脉瘤临床疗效观察.吉林医学, 2015, 36(10):1952-1953.

[2] 焦松, 姚声涛, 李刚, 等.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80例的效果及预后.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4):127-129.

[3] 仇振巍.显微手术夹闭方法应用于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分析.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 21(21):3161-3163.

[4] 高岩升.脑动脉瘤破裂后脑出血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10):2525-2526.

[5] 朱迪, 杜任飞, 梁旭光.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栓塞术在脑动脉瘤患者中的治疗疗效分析.中外医疗, 2015(9):99-100.

[6] 苏优勒, 窦长武, 张占普, 等.开颅手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比较.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6):42-43.

[7] 沈春升.旋转DSA指导下介入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河北医药, 2013, 35(23):3582-3583.

[8] 徐江林, 张宪哲, 李永豪, 等.不同方式治疗老年破裂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河北医药, 2016, 38(23):3606-3608.

[9] 呼铁民, 田甜, 王昆鹏, 等. 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的比较研究.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5(7):81-84.

[10] 肖平雄. 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吉林医学, 2015, 36(7):1335-1336.

[收稿日期:2017-07-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