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足月胎膜早破和未足月胎膜早破诱发危重症的发病率对比分析

2017-10-11宋志慧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7年17期
关键词:缺氧性产褥生儿

胡 伟,宋志慧

(1.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河北 唐山,063500;2.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河北 唐山,063000)

足月胎膜早破和未足月胎膜早破诱发危重症的发病率对比分析

胡 伟1,宋志慧2

(1.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妇幼保健院 妇产科,河北 唐山,063500;2.河北省唐山市妇幼保健院 产科,河北 唐山,063000)

胎膜早破;母婴结局;剖宫产

胎膜早破可导致母婴感染、胎儿窘迫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1]。临床将满37周发生的胎膜早破称为足月胎膜早破,将妊娠满28周但不满37周发生的胎膜早破称为未足月胎膜早破[2]。胎膜早破的干预方案需要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足月胎膜早破和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分娩方式及对母婴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374例,所有孕妇均孕周≥28周;均为初产妇,单胎妊娠;均感阴道有液体流出,入院时产妇未临产,超声检查羊水持续性减少,阴道后穹窿积液检查发现胎脂样物质,阴道分泌物pH>6.5。排除合并感染性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破水前引产、恶性肿瘤等孕妇。根据胎膜早破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胎膜早破时间为28~34周,共87例,B组胎膜时间为35~36周,共114例,C组胎膜早破时间≥37周,共170例,同时抽取同期足月未胎膜早破孕妇170例作为D组。A组年龄20~39岁,平均(27.48±4.31)岁;身高148~172 cm,平均(158.77±5.18) cm;孕次(1.02±0.37)次。B组年龄21~42岁,平均(27.74±3.25)岁;身高152~175 cm,平均(159.41±5.49) cm;孕次(1.14±0.42)次。C组年龄21~37岁,平均(27.63±4.19)岁;身高153~171 cm,平均(158.86±5.18) cm;孕次(1.09±0.32)次。D组年龄22~39岁,平均(28.05±5.13)岁;身高151~170 cm,平均(158.05±5.14) cm;孕次(1.14±0.46)次。4组孕妇年龄、身高、孕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A、B、C组患者入院前均接受产科常规检查,均给予卧床休息,左侧卧位,臀部抬高,促进羊水积累及胎膜封闭,保持会阴部清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盆腔检查,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血象、脉搏、胎心、羊水性状。A组给予期待疗法,采用地塞米松促进肺成熟,硫酸镁抑制宫缩,尽量延长孕周。B组如无特殊情况,宫颈成熟度高且无胎位异常,实施阴道试产,若宫颈未成熟、胎位异常,则实施剖宫产术。C组破膜超过12 h者给予抗生素静滴预防感染,破膜超过12 h未临产者给予0.5%催产素静滴引产。D组于计划分娩当日检查血常规、白带常规、行宫颈Bishop评分、超声检查及胎心监护,根据返回结果决定行剖宫产或缩宫素引产。

1.3 观察指标

① 分娩方式。对4组患者的分娩方式进行观察,比较4组患者的剖宫产率及阴道分娩率。② 母婴并发症。观察2组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和围生儿死亡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4组患者分娩方式比较

A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B、C、D组(P<0.05);B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C组和D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4组患者分娩方式比较[n(%)]

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2.2 4组母婴并发症比较

A组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和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C和D组(P<0.05);B组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和围生儿死亡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C组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和围生儿死亡发生率与D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4组母婴并发症比较[n(%)]

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胎膜由羊膜、绒毛膜组成,多种因素可导致胎膜弹性降低,使胎膜的受压能力降低,出现临床前胎膜破裂,出现胎膜早破[4]。胎膜早破可导致早产率增加,宫内感染、产褥感染、围生儿病死等并发症增加[5]。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率约为10%,胎膜早破如未得到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可增加早产率、围生儿病死率、宫内感染率、产褥感染等,直接影响产妇和新生儿结局[6]。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率为2.0%~3.5%,影响因素包括生殖道感染、羊膜腔压力增高、胎膜压力增高、营养因素等。也有部分未足月胎膜早破无明确病因[7]。

未足月胎膜早破处理是产科较为棘手的问题,处理方法包括期待疗法和终止妊娠,处理方法的选择与妊娠周数、胎儿成熟度、羊膜腔感染及破膜所致母婴并发症等密切相关[8]。28~34周胎膜早破,胎儿较小,经阴道分娩容易,但胎膜破裂后羊水减少,宫缩时脐带易受压,增加胎儿窘迫的风险,此时胎儿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对宫缩的耐受性差,易发生宫内缺氧,颅骨骨化不全、骨质软,阴道分娩易导致胎头受压出现颅内出血,分娩时应适当放宽剖宫产的指征[9]。临床上对孕周不满34周的产妇,应尽可能延长孕周,可使用糖皮质激素促使胎肺成熟,降低新生儿窘迫的发生率,为使糖皮质激素促胎肺成熟作用可发挥至最大,可采用宫缩抑制剂抑制宫缩,本研究中采用硫酸镁抑制宫缩[10]。近年来,随着胎膜早破剖宫产指征的放宽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足月胎膜早破剖宫产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与非胎膜早破组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11]。

本研究结果显示,A、B组剖宫产率高于C、D组,C、D组剖宫产率无显著差异,且随着孕周减少,剖宫产率增加,考虑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剖宫产指征放宽有关。C组与D组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和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与有关研究一致[11]。A、B组剖宫产率及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产褥感染、新生儿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和围生儿死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C组和D组,且A组发生率高于B组。唐玉贞[12]曾对164例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进行分析,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3-135.

[2] 曹秀贞,张丽菊,易为,等.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相关因素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2859-2861.

[3] 唐靖.足月胎膜早破膜时间长短与分娩结局的关系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1):4820-4822.

[4] Joung E J,You S K,Lee J Y,et al.A live birth after spontaneous complete chorioamniotic membrane separation associated with uterine scar[J].Obstet Gynecol Sci,2016,59 (2):144-147.

[5] 熊娟.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23):81,83.

[6] 王瑞姣,韩汝芳,黄小美,等.初产妇足月胎膜早破后分娩时间对母儿的影响[J].江西医药,2016,51(12):1420-1421.

[7] 刘智.生殖道感染对未足月胎膜早破母婴围产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5):129-131.

[8] 杜鹃,王雪姣.未足月胎膜早破的研究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5,7(4):3-6.

[9] 赵谦谦,杨雪梅,王心,等.未足月胎膜早破对自发性早产母婴结局的影响观察[J].人民军医,2016,59(11):1164-1166.

[10] 吴赛男.未足月胎膜早破(PPROM)早产120例临床处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34):143-144.

[11] 刘楚妙,邝凤田.足月胎膜早破妊娠结局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8):281-282.

[12] 唐玉贞.164例妊娠晚期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处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1):64-65.

R 714.43

A

1672-2353(2017)17-172-02

10.7619/jcmp.201717060

2017-03-13

2017年度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计划(20171322)

猜你喜欢

缺氧性产褥生儿
产褥感染发生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2019年福建省围生儿死亡情况分析
产褥感染的预防措施
265例围生儿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黄芪百合颗粒对亚硝酸钠中毒致缺氧性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预见性护理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早期亚低温治疗中的价值
CT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
某市74例围生儿死亡原因的分析
IGF-1与缺血缺氧性脑病
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2010年围生儿死亡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