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放着……不……”的构式义

2017-09-30高增霞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构式

摘 要:构式“放着……不……”是预设触发语,陈述了一个违反预期的异常行为,既是强调句式,又是焦点句型,是将背景信息前景化的手段。因此,可以将其构式义归纳为:在条件非常有利或可能性极大的情况下,放弃做更值得做的事情;或:明明有条件可以做更值得做的事情却选择放弃。

关键词:“放着……不……”;构式;构式义;反预期

作者简介:高增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在现代汉语中,“放着……不……”(例如“放着好日子不过”“放着书不读”)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多产、语义比较固定的框架。早在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就已经注意到这一格式的凝固性和功能的稳固性 [1 ],将其作为一个项目收入,张新建(2008)也将其作为一个常用格式收入 [2 ]。刘静敏(2013)将其码化为“放着+NP+不+VP”,首次论证了其构式身份,认为该格式具有熟语化倾向,将其定性为“词汇上半固定的图式性构式” [3 ],并与宗守云、张素玲(2014)都对该句式的使用和来源进行了细致描写 [4 ]。可见,目前对于该构式的意义、用法、来源等已经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但是在具体问题上,比如该构式的构式义,意见并不一致,还值得再探讨。本文语料除说明均来自ccl语料库和参考文献。

一、“放着……不……”的构式属性

“放着……不……”并不是一个完全凝固化的结构,在篇章中,有多种变化形式,请看下面的例子:

(1)即使如此,总不能就这样放着不管吧?

(2)有的人一双手好好的放着不用,偏要用口、用脚、用肩腮去写,这不是哗众取宠又是什么?

(3)惹不起说:“放着面你不吃,我不能伺候你到天黑!”

(4)心想:放着清闲不清闲,这不是找罪受吗?

(5)谁个那么傻,放着河水不洗脚,故意往烂泥坑里跳?

(6)牧场的工人们都不理解:放着现成的草不去放牧,却去费力气栽树,真是冒傻气!

(7)放着这样一个尊重你的领导,你不保他,反想闹他,你能保住你这晚年再不需要求领导办事了?

(8)我学堂里放着现成的共产党,你不去搜索,却跑到这冈头坑底来搜索什么?

在使用过程中,“放着”的施事,可以出现,例(2)的“有的人”,也可以省略,如例(1);“放着”的对象,可以出现,也可以省略,如例(1);还可以提到“放着”的前面,如例(2);“不……”前可以省略施事,也可以出现施事,如例(3);“不”后成分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如例(4);当“不”后是动词时,“放着”与“不V”可以有相同的对象,也可以有不同的对象,如例(5)(6);“不V”所支配的对象与“放着”相同时,可以省略,也可以出现,如例(7)。“放着”与“不……”之间可以是无间隔的,也可以出现标点,如例(8)。

“放着……不……”形式上的这种复杂表现,说明它并没有完全凝固化,但是其组成部分是固定的,有“放着……”和“不……”两项,因此,刘静敏(2013)称之为“几乎固化” [3 ]。

尽管形式并不完全固化,但是“放着……不……”的语义已经整体化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有些“放着NP不VP”中NP与VP具有句法语义关系。有的VP与NP是支配关系,如“放着钱不挣”中的“挣”和“钱”,有的VP与NP是动作与处所、时间等关系,如“放着大量宜林荒山不造林”中的“造林”与“荒山”、“放着礼拜天不休息”中的“休息”与“礼拜天” [4 ]。

其次,有些“放着NP不VP”中所传递的信息不能将NP与VP分开理解,只有将它们組合起来去理解,例如“放着书不读”并不是没有“阅读书籍”,而是读书或上学的机会;“放着白大褂不穿”,指的不是具体的“穿上白大褂”,而是“当医生”;“放着好好的服装厂不干”,“干服装厂”指的是“去服装厂工作”。

第三,否定部分“不……”必须在语义上与肯定部分相关联,否则不成立。例如,离开具体语境单纯地看,可以说“放着面不吃”但不能说“放着面不跳”;可以说“放着河水不洗脚”,但是不能说“放着河水不爬山”,因为“面”与“吃”有关系,但和“跳”无关;“河水”与“洗脚”有关系,但是和“爬山”无关。

所以,不管形式上“不……”与“放着……”是否中间有间隔,其语义联系是固定的,已经形成一个语义整体。由于“放着……不……”无论形式和语义都已经有比较高的凝固性,所以可以称之为构式。

二、现有文献对“放着……不……”构式义归纳的几个问题

1. 已有观点

在该构式的构式义上,目前有这样几种看法:

吕叔湘主编(1999):表示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反而做了不该做的事。

冯春田(2001):表示该做的事情偏不做,该出现的情况反而不出现 [5 ]。

张新建(2008):表示某种状态十分正常或条件十分优越,却要放弃。有时含有惋惜或责备的意味。

刘静敏(2013):它表示说话者对出现的事件结果并不期望,并由此引发出“不解、不满、惋惜”等主观评价。

宗守云、张素玲(2014):其命题意义是:反映了施动者对社会固有模式的违背,在可选的情况下,施动者放弃社会固有模式中的高价值行为,而选择社会固有模式中的低价值行为。其情态意义是:反映了言说者对施动者违背社会固有模式的行为所持有的认同或不认同的主观态度。

以上对“放着……不……”构式义的归纳,在两个方面产生了分歧:是否需要包括后续句的意义、是否需要包括情态(或评价、语气)意义?吕叔湘主编(1999)、宗守云、张素玲(2014)的定义中除了“放着……不……”本身的意义(“该做的事情没有做”“施动者放弃社会固有模式中的高价值行为”),还包含了其后续句的意义(“做了不该做的事”“选择社会固有模式中的低价值行为”)。吕叔湘主编(1999)、冯春田(2001)没有概括该构式的情绪色彩义,刘静敏(2008)、宗守云、张素玲(2014)则明确指出了该构式的情绪色彩义。endprint

2. 构式义中是否应该包括后续转折小句的句义

我们认为,后续转折小句并不是该构式的必有成分,其意义也并不是该构式意义的组成部分,不应该包括在构式义中。

首先,从形式上说,后续转折小句并不是该构式的必有组成部分。

宗守云、张素玲(2014)认为该句式“由三个部分构成:施动者,‘放着NP不VP,后续转折小句” [4 ]。所谓后续转折小句,指的是类似“放着大路不走走小路”中“走小路”这种常常与“放着……不……”伴随出现的小句,与“放着……不……”在语义上常常有转折关系,因此在其前常有“反而、而、却、偏、偏偏”等词语出现。

该文把后续转折小句作为该句式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我们认为这种处理是不恰当的。第一,从操作过程上说,作者在将构式码化为“放着NP不VP”的过程中没有将转折小句部分码化进来,却声称其为构式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有瑕疵的。当然,在码化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需要表示出来,但前提是需要证明该语义成分蕴含在构式中,例如该文所指出的“施动者”就不需要码化,因为构式中的“放”是个二价动词,无论出现不出现,其语义结构中一定有“施动者”这个语义槽,所以不需要在构式中码化出来。但是后续转折小句与构式或构式中的哪个组成部分的语义有蕴含关系,论文中没有证明,读者也不得而知。

第二,从实际语料来看,后续转折小句也确实不是“放着……不……”必有的一部分。

“放着……不……”在使用过程中确实一般不单独成句,如刘静敏(2013)所说,可以看成是一个黏着成分,在篇章中,前后常常需要伴随有其他成分。其中,后面伴随的成分常常是转折性小句,但这种转折性小句形式并不一致,如下面的例子:

(9)放着共产党员你不跟,偏偏跟上个判了十年刑的!

(10)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干吗要来招惹这个同类呢?

(11)我找老头子去!他妈的岂有此理!放着炸药不用,难道要留给共产党?

(12)放着买卖不做,没事儿耍的哪门子钱!

(13)倘若你们把我李闯王的好心当成驴肝肺,面前一套,背后一套,放着阳关大道不走,自走绝路,打算暗投官军,背叛义军,到那时休怨我闯王无情,把你们斩尽杀绝,一个不留。

(14)还有人手在桌子上放着不老实,他摸脚,向脚丫子前进,搞不好趁你不注意,把脚丫子搔两下。

例(9)中的转折后续句是肯定陈述小句形式,例(10)—(12)是反问小句形式,例(13)(14)是复句形式。

除了后续句是转折性小句外,“放着……不……”还可以后续评价、议论性小句,如下面的例(15)—(17),或者后续警告性小句,如例(18):

(15)有人不理解放着退休的清闲日子不过,究竟图个啥?

(16)我放着两米多的身高优势不去用,那岂不是太无聊了,太浪费了。

(17)放着如此美景不用,真不知道升官发财到底是为了什么,俗人呀。

(18)惹不起说:“放着面你不吃,我不能伺候你到天黑! ”

在篇章中,“放着……不……”还可以作为句子的一部分参与构成一个单句,如:

(19)即使如此,总不能就这样放着不管吧?现在还好,但是它们迟早会对村中造成威胁的。

(20)虽然差别只有一点点,但是总比放着不管要好。不过,或许这只是自我满足的做法罢了。

(21)有人说他是那种放着现成的财路却不知道走的憨牛,而更多的人称他是青海湖畔的一粒闪光石子。

可见,“放着……不……”后出现后续转折小句的情况虽然多见,但并不是全部,后续转折小句并没有成为“放着……不……”的固定组成部分,所有不应该认为其为“放着……不……”构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说明,其语义内容也不是“放着……不……”的必有组成部分。

从篇章上看,带有后续转折句的“放着……不……”结构,如例(9)—(13),可以认为,说话人的意图是为了说明施动者做出了选择,在选择图示中,选择了某选项,意味着舍弃了另一个或另一些选项,但只有在非此即彼的情况下,“弃”和“留”之间是蕴含关系,所以,后续转折小句所表达的内容并不一定蕴含在前行小句“放着……不……”中,如例(9),“放着共产党员你不跟”与“偏偏跟上个判了十年刑的”并不存在蕴含关系,没有选择共产党员作结婚对象,并不一定意味着选择了囚犯作结婚对象。

篇章中没有带后续转折小句的“放着……不……”,如例(15)—(21),说话人使用“放着……不……”只是单纯说明某种情形没有出现。

因此,尽管“放着……不……”带“反而/但是/偏”等形式转折后续句的比较多见,但是其后续句并没有与该结构构成凝固性的结构,因此,不应该将后续句的意义概括在构式义中。

3. 构式义是否应该包括情绪义

同样,我们也不认为语气或情态或评价意义是该构式义的一部分。一方面,正如刘静敏(2013)所指出的:“单纯从语气上看,上述各例表示的语气并不完全一致。”当说话人用“放着……不……”把自己觉得可以做的事情没做或者可以出现的状况没有出现的情况点出来的时候,其意图可以用来批评、不解或懊悔,也可以用来赞扬、褒奖,例如:

(22)可她放着福气不享,呆在金岭头照顾老人。

(23)一位崭露头角的青年科技人才,放着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不要,居然来到一家偏僻的乡镇企业工作,其原因很简单……

(24)谁有勇气熬到最后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来他放着大机关不去,自有独到的主见。

(25)家奎放着大官不做,能留城市不留,一心为着大伙谋福利,跟他干,准没错!

上述例子,就其出现的語境而言,说话人对所陈述的对象是赞同的、表扬的。宗守云、张素玲(2014)在概括该式的构式义时也认为言说者对施动者持有“认同或不认同的主观态度”,也就是说,说话人使用该构式时态度并不是单一的。endprint

鉴于该构式在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主观情绪并不单一,我们认为,说话人的主观情绪与该句式并没有完全配对,所以在概括构式义的时候不需要概括进来,但是,由于说话人认为该出现的结果或情况没有出现,说话人比较倾向于责备、惋惜等态度,因此可以采用张新建(2008)的做法,在概括构式义的时候,将这种常见的语气色彩提示出来。

4. 构式义是否应该有“社会固有模式”

宗守云、张素玲(2014)在概括该式的构式义时强调了“社会固有模式”,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是比较片面的,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

所谓“社会固有模式”,根据宗守云、张素玲(2014),指的是“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简单性看法”,“是人类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认知方式”,它反映的是一种原型效应,是社会的“正常期望” [4 ]。可见,作为社会固有模式应该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语料中,有的“放着……不……”的语义基底确实存在某种“社会固有模式”,如“放着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不要”“放着大把的钱不赚”中体现的“大城市比小城市更值得选择”“赚钱越多越好”。这一观点能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可以说“放着福不享,偏要受苦”,但一般不说“放着苦不受,偏要享福”。但是有的“放着……不……”所表达的语义内容并不好用“违背社会固有模式”来解释。

第一,有的句子中无法为“放着……不……”找到对应的社会固有模式。例如上文例(21)“有人说他是那种放着现成的财路却不知道走的憨牛”,“有路知道走”和“有路不知道走”中并不存在一个固有模式,所以不能说“有路不知道走”是对某种社会固定模式的违背。再如下面的例(26)—(29),同样一个“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不同的后续句,什么是“好好的日子”,什么是“好好的日子好好地过了”,怎么做就违背了这个固定模式,恐怕一千个句子会有一千种解释:

(26)真不明白那些汉奸王八蛋为什么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付出了人格的代价,最佳的结局不就是跑到那个连烙饼卷葱都不会吃的傻子国吗?

(27)在绝望的关头,它开始悔恨和痛恨他的主人,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啊?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干吗要来招惹这个同类呢?

(28)他常说一个好好的读书人,一门心思钻营科举,去做一个什么官,简直是作茧自缚,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去找天下最大的不自在。

(29)1979年,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第一次公开招生,已近不惑之年的郑荣臣报了名。他的举动,立即引起一片议论:“唉,真不知足,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何苦找罪受!”

第二,句子所体现的是说话人的主观好恶,其评价标准并非有普遍性的社会固定模式。例如:

(30)看完沈从文的书法,辛之先生从书桌上拿起一把茶壶,慢慢啜饮着。这是一把造型古朴的紫砂壶,……我看这把茶壶气度不凡……他的壶,价值据说和一辆夏利轿车差不多。而曹辛之却并不怎么当一回事,就这样很随便地拿在手里喝茶,还不时揭开壶盖往里倒开水,壶盖和壶身轻轻磕碰,发出叮叮之声。倒是我有点为他着急了,忍不住提醒他:“你小心一点,不要把这茶壶打碎了。”辛之先生笑道:“朋友送的,我也喜欢,当然要用,放着不用就没意思了。”听他这么一说,我觉得自己很俗气,辛之先生确实有大艺术家的气度。

在上例中,说话人曹辛之先生不赞成的“放着不用”,正是“我”所持有的带有普遍性的大多数人的观点(“俗气”),即“社会固有模式”。

可见,对于“放着……不……”构式而言,“违背社会固有模式”不具有概括性。

三、“放着……不……”是一个预设触发语,陈述了一个违反预期的情形

1. “放着……不……”陈述一个违反预期的情形

从结构类型上看,“放着……不……”属于肯否联结式连动结构。肯否联结句式的特点是:用肯定和否定形式传达同一个信息,或者说肯定部分和否定部分具有相互解释的作用。根据高增霞(2005),这种句式的作用是指出当事人有意发生一种逸出预期的动作行为 [6 ]。作为肯否联结句式的一种,“放着……不……”也是指出一种不符合预期的异常行为,是对预设的一种违背。

“放着……不……”陈述的是一个事实,其内容可以用“这”或者“这样”等词语替代,如例(31)中“这动作”指代的就是前文“放着……不……,却……”的内容。同样在例(32)中,也可以在后续句的主语位置上补充上“这”来代替前面的“放着退休的清闲日子不过”:

(31)肖济东离职后,没有到南方也没有到哪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去挣大钱,却当起了出租车司机。放着好好的大学教师不做,却去做司机佬儿,这动作让认识肖济东的人一律恼火,尤其是他的大学同事。

(32)有人不理解放着退休的清闲日子不过,(这)究竟图个啥?

“放着……不……”所陈述事实的异常性,相关文献早已注意到了,比如“放着……不……”经常构成反问句、转折复句,经常与“偏偏、却、居然、不理解”等词语共现,等等。此处不再赘述。

2. “放着……不……”是一个预设触发语

那么,为什么“放着……不……”陈述的事实具有异常性呢?原因就在于,“放着……不……”是一个预设触发语,可以激活一种预设。例如:

(31)甲:我吃了一个馒头。

乙:放着窝头你不吃!

丙:你没吃窝头。(自拟例句)

乙和丙的话都是指出了甲没有吃窝头的事实,但是,丙的回答只是客观、单纯地指出这个事实,而乙的回答却含有“你不该不吃窝头”的会话含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放着……不……”激活了一个预设:窝头更值得吃。这个预设还隐含着一个预期行为的判断:能吃窩头的话就应该吃窝头。“放着……不……”构式陈述的事实恰恰违反了这个判断:在有窝头的情况下没有吃窝头。因此“放着……不……”表达的内容是在可以或者能够做某事情的时候没做的事实。看下面的例子:endprint

(32)对目前科技素质很低的国民来说,有电影院这么好的科普场所不利用,放着科教片没人放实在是可惜。

(33)家奎放着大官不做,能留城市不留,一心为着大伙谋福利,跟他干,准没错!

(34)自己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放着不搞,非要去“理解历史”,是拿历史当儿戏,为自己赚卖点。

例(32)中与“放着……不……”陈述事实相并列的是“有……不”,例(33)中与“放着……不……”陈述事实相并列的是“能……不……”,可见“放着……不……”的“放着”部分表现的是“有”某种有利条件、“能”做某种事情的可能性。例(34)“放着……不……”本身就有“能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放着NP不VP”的“放着”确实是表示一种条件或可能性的存在,如“放着书不读”,指的是“有读书(上学)的机会”,“放着白大褂不穿”,指的是“有穿白大褂的机会(能够当医生)”,“放着好好的服装厂不干”,指的是“有去服装厂工作的机会(能去服装厂当工人)”,“放着洋房不住”,指的是“有住洋房的机会(能住在洋房里)”。因此“放着……不……”表现对“有条件就应该做……”这一预期行为的违背。

以上,我们看到:“放着……不……”构式存在一个预设:VP+NP更值得。这个预设包含一个论断:如果存在VP+NP的可能性,就应该进行VP+NP。而“放着……不……”所陈述的事实,就是对该预期行为的违背。至于这个预设,是社会常规,还是个人见解,没有一定之规。因此“放着窝头你不吃”和“放着馒头你不吃”都是成立的,只不过前者说话人预设“窝头更值得吃”,后者说话人预设“馒头更值得吃”。

3. “放着……不……”既是强调句型,又是焦点句式

Levinson(1983)列出了13类预设触发语:确定性描述语、实情动词、含蓄动词、表示状态改变的词、表示反复的词、判断性动词、时间状语从句、断裂句、比较结构和词语、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虚拟条件句、问题 [7 ]。蓝纯(1999)总结了9类常见的现代汉语预设触发语:转指描写、事实动词、状态变化动词、重述词、时间状语从句、强调句型、对比结构、与事实相悖的条件从句和问句 [8 ]。“放着……不……”之所以是预设触发语,是因为它既是一个强调句型,又是焦点句式。

肯否联结句式的肯定部分和否定形式具有相互解释的作用,传达的是同一个信息,因此肯否联结句式是一种强调句式,通过肯定、否定表达的叠加达到强化的目的。“放着NP不VP”也是如此,这一句式强化的是当事人(或施动者)将NP放着,没有做出VP的处置。例如“放着窝头不吃”,肯定部分指出当事人对窝头做出了“放着”的处理,否定部分指出当事人对窝头做出了“不吃”的处理,“放着”和“不吃”所指的是当事人发生的同一个行为。

但是,根据朱斌(2000),“然否对照”反映了人们“先立后破”的思维习惯,而“否然对照”反映了人们“先破后立”的思维习惯 [9 ],相对于“然否对照”,“否然对照”是相对更具有优势的序列。通过“否定+肯定”结构,在摆事实的基础上先否定后肯定,可收到很好的强调效果,也是很多语言中都存在的强调手段。例如下面两个英语的句子,就是使用了这样的强调手段:

There were so many errors in the performance that the result was not a tragedy,but a comedy.

All the boys and girls shouted and quarrelled. It was not a party;it was a farce.

由于先肯定、再否定的强调力度不够大,而且肯否部分联合起来只传递了一个信息,尤其是再加上后文将提到的,“放着……不……”陈述的是背景信息,因此单独使用这一结构常常不足以充分体现说话人的意图,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所以说话人常常会在其后追加转折后续小句,使整个结构构成一个“然否”序列。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语料中“放着……不……+转折后续小句”的组合如此多见了。

“放着……不……”也是一个焦点句式。“放着……不……”是对预设的否定。例如“放着窝头不吃”描写的事实是:在能吃窝头的情况下,没有吃。这就否定了由预设而衍生的判断“能吃窝头就应该吃窝头”。张伯江、方梅(1996)指出:说话人对一个判断做出否定的时候,这个否定判断本身就是焦点 [10 ]。因此,“放着……不……”由于否定了所判断的预期行为,形成了焦点句式。

可见,“放着NP不VP”的焦点是由于条件和结果的不合规而造成的。因此句式中条件部分常常被过分渲染,也就是NP常常有非常突出的修飾成分以渲染条件的优越性和极大的可能性,以与“不VP”部分构成反差,如下面例(35)(36):

(35)干嘛放着堂堂的科长不当

(36)一位崭露头角的青年科技人才,放着大城市舒适的生活条件不要……

而很多时候“放着”的作用常常是突出这个条件的存在,将VP的宾语NP提前,并使之成为焦点。我们看到如果把这种NP恢复到VP宾语的位置上,这种修饰成分往往是不容易插入的,如:

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不过好好的日子

干嘛放着堂堂的科长不当→*干嘛不当堂堂的科长

放着如此简单有效的方法不用→?不用如此简单有效的方法

谁让你放着国外的好日子不过→?谁让你不过国外的好日子

当然,当NP的修饰成分足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焦点,“放着”甚至可以省略,例如“好好的日子不过”完全成立,但是“日子不过”就不是焦点句。省略“放着”的例子还有:

(37)家人和丈夫知道后没有一个人同意我冒险办网站,说什么放着那么好的工作不干,偏偏要办什么乱七八糟的垃圾网站,那么高的工资不拿,出什么洋相。endprint

(38)方宏从街上买回了一摞快餐面,拽着姚沁薇天天关起门来吃面,放着三请四邀的宴席他不去,满城的风景他无心观赏,没吃一顿好饭。

不仅条件部分是焦点信息,“放着”由于与预期中的“V”构成了对比,因此也成了焦点信息。例如前文例(2)“有的人一双手好好的放着不用,偏要用口、用脚、用肩腮去写,这不是哗众取宠又是什么?”中,“放着”显然就是说话人强调的对象。

刘静敏(2013)也指出这是一个焦点突显结构,该文认为:这是一个对比焦点结果,其成功实现对比焦点突显的手段有三个:一是灵活调动语序,让支配关涉的对象居前,动词居后;二是尽量拉长焦点的长度,使之占据更有利的句法位置;三是利用重音 [3 ]。这种观点是有瑕疵的。该文之所以将其定性为焦点结构,是只针对带有后续转折小句的“放着……不……,(却)……”结构而言的,对于不带后续转折小句的情况,如“放着面你不吃,我不能伺候你到天黑! ”就无法解释。第二,支配关涉对象居前,并不一定会形成焦点,例如在一般情况下“做饭吃”“买书看”就不是对比焦点结构。

“放着……不……”之所以既是强调结构,又是焦点结构,还有一个原因:它是将背景信息前景化的一种手段。

方梅(2005)指出,在一个叙事语篇中,构成事件主线的信息是前景信息,围绕事件的主干进行铺排、衬托或评价的信息是背景信息 [11 ]。已经叙述过的旧信息常常作为背景信息出现。我们看到,“放着……不……”出现的场合都是评价,因此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其叙述的事实也是已经发生的,是旧信息,从前文的例(31)能很清楚地看出来:“肖济东离职后,没有到南方也没有到哪家独资或合资企业去挣大钱,却当起了出租车司机。放着好好的大学教师不做,却去做司机佬儿,这动作让认识肖济东的人一律恼火,尤其是他的大学同事。”在这个例句中,“放着……不……”的内容就是把前面讲的故事内容重新讲了一遍。

再如例(39):

(39)只是,家中的游艇反正放着不用,我们何不利用,好过租用别人的!

这句话所陈述的事实虽然不是前文叙述过程中讲到过的,但对于说话人来说是一个既有事实,说话人通过“放着……不……”结构将这个信息重新激活,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因此,说话人使用“放着……不……”的目的是把已知信息再明确点出来,使该信息重新回到叙述主线上,以使听话人/阅读者重新注意这个事实,因此,“放着……不……”是将背景信息前景化的一种手段。

四、结 论

综合以上对“放着……不……”构式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该构式的构式义可以归纳为:

在条件非常有利或可能性极大的情况下,放弃做更值得做的事情。

通俗说,即:明明有条件做价值更高的事情却选择放弃。

“明明”之类的副词也常常强调一个既有事实,通过突出事实的显然存在,表达讶异、否定、批评、谴责等态度 [12 ]。如:

(40)明明可以靠脸,却偏偏靠才华。

(41)明明是草莓饮料,非得取个洋名“士多啤梨”。

(42)明明按规定可以办的事,偏要老百姓托关系、找门路,跑上好几趟。

与“明明”一样,“放着……不……”也是强调一个事实存在的明显性,“放着好好的书不读”即“明明可以读书”,“放着河水不洗脚”即“明明有(洗脚用的)河水”。但显然“明明”小句突出的是事实的确定性、明显性,以这个实际存在的事实,来反衬另一事实的异常或不合情理,其表达的意思只相当于“放着……不……”的“放着……”部分。而“放着……不……”强调的是在显然存在某种可能的条件下当事人故意放弃,没有做出相应的结果行为。“明明”所在的小句常常是“知道、有、能、可以”等表达性质、判断等句子(如例40、41、42),而“放着……不……”往往是叙述行为的句子。下面的例(43),如果用“放着……不……”表达,需要改说成(44):

(43)既然明明有疗效显著、价格实惠的药品现成地摆着,医院却为何非得给患者开他们自己生产、价格昂贵的药品不可呢?

(44)医院为何放着疗效显著、价格实惠的现成药品不开,却非得给患者开他们自己生产、价格昂贵的药品不可呢?

例(43)“明明”小句表达的内容相当于“放着……”,在使用“放着……不……”结构时,需要补充“不VP”部分,而“不VP”的内容正是选择了后续转折小句内容相对应的“弃”的内容。也就是说,“明明”小句只是强调了某种有利条件或极大可能的存在,但是“放着……不……”除了强调某种有利条件或极大可能的存在,还强调了放弃了应该做的行为(“开药”)。因此“明明”和“放着……不……”都可以强调事实的显然存在,但是“放着……不……”强调的是当事人对该事实存在的条件下没有进行相应的处置。这是因为,“放着NP不VP”可以激活一个预设:VPNP是更值得的。在例(44)中,存在着预设“开疗效显著价格实惠的药更好”。因此,像例(41)(42)无法用“放着……不……”来表达。

与“放着……不……”相同,“却、反而、但是”等也表达出乎意料的情绪,陈述一个反预期的结果。但是“反而、但是”等表达的是事件与事件之间的语义背离关系,而“放着……不……”表达的是单一事件,两部分之间不能插入“反而、但是”。“放着……不……”的两部分中间可以出现“却”。这说明“放着……不……”是反预期行为的一种。但是通过比较A、B两组可以看到,只有当句子强调修饰语“现成的”时候,“放着书不看”才能单说,这说明,“放着……不……”构式强调的是“有条件”、“条件很充分的前提下”,“放”几乎消失了动作性,而“买”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动作性都是很强的。“买了书却不看”是“买书”的行为和未发生预期行为“看”之间的关系,而“放着书不看”是已经具备了看书的可能性(有现成的书)和未发生预期行为“看书”之间的关系。如果在构式义中只归纳为“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就不能区分这种差别。

A B

他买了书不看。 *他放着书不看。

他买了现成的书不看。 他放着现成的书不看。

他买了现成的书却不看。 他放着现成的书却不看。

他买了很多/一本书看。 *他放着很多/一本书不看。

他买了很多/一本书却不看。 *他放着很多/一本书却不看。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務印书馆,1999:203.

[2]张新建.汉语口语常用格式例释[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58.

[3]刘静敏.“放着+NP+不+VP”构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76-84.

[4]宗守云,张素玲.社会固有模式对构式的影响——以“放着NP不VP”为例[J].汉语学报,2014(3):22-30.

[5]冯春田.《醒世姻缘传》含“放着”句式的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6):73-76.

[6]高增霞.现代汉语肯否连动句式考察[J].学术探索,2005(5):134-137.

[7]Levinson,C. S. 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143.

[8]蓝纯.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J].外语研究,1999(3):11-14.

[9]朱斌.“是”字句的然否连用和否然连用之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54-56.

[10]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130.

[11]方梅.篇章语法与汉语篇章语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5(6):165-172.

[12]欧倩.语气副词“明明”的多角度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63-65.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式
湖北京山方言中的“V个X把两X”构式
明辨概念,确立学科研究范式
“××化”构式的认知语法解析
汉语语言中“有A无B”构式新解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词汇化与词汇构式化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
构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构式语法角度下对双宾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