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海深处的灭尘家矿工健康的守护神
——记大同煤矿集团燕子山矿除尘专家冯彩亮

2017-09-23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煤矿工作部

当代矿工 2017年9期
关键词:防尘降尘燕子

煤海深处的灭尘家矿工健康的守护神
——记大同煤矿集团燕子山矿除尘专家冯彩亮

他是大同煤矿集团燕子山矿“彩亮克尘工作室”的负责人;他的工作地点在地层深处的采煤一线,降服飘飞的粉尘、守护矿工的健康是他的工作职责;他从事粉尘治理工作多年,完成了34项技术成果,获得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为矿井的粉尘治理作出了卓越贡献,2 0 14年4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 0 15年4月,他走进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他就是冯彩亮,一个为维护矿工生命安全倾尽全力的技术干部,一位在平凡岗位上书写闪亮人生的煤矿人。

联系实际,他找到了最合适的粉尘除治方法

在大同煤矿集团燕子山矿,很多工人都知道冯彩亮的名字,因为他们使用的很多采煤设备上都有冯彩亮发明的防尘设备。那些分布在采煤机组上、运输系统中、矿井大巷内的安全设施,把曾经在矿井中肆虐的粉尘牢牢控制住,为他们带来了健康和平安。

冯彩亮在防尘克尘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然而在几十年前,年轻的冯彩亮刚从山西煤炭工业学校毕业来到燕子山矿担任防尘技术员时,他的工作远没有今天这样受人瞩目。

冯彩亮来到燕子山矿的时间是1990年。那时的燕子山矿才刚刚投产两年,新井新气象,规划有序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冯彩亮心潮澎湃,总想着怎样才能尽快干出一番事业来,干工作时也是格外认真。这一认真,就发现了矿井防尘工作中的很多问题,最主要的是人们只重视煤炭产量,对矿井安全,特别是对防尘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截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报告尘肺病发病7 2.7万人,死亡15万人,煤炭行业尘肺病患者约占全国总数的51%,尘肺病也因此被称为“隐性矿难”“白色矿难”。

面对这种情况,专业从事防尘工作的冯彩亮感到很自责,并暗下决心,一定要改善矿井粉尘防护条件,让矿工兄弟顺畅呼吸。

带着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冯彩亮开始了自己的粉尘治理工作。那些日子,冯彩亮经常深入井下,整天蹲在工作面上,了解粉尘产生的原因,调查除尘设备的使用情况,虚心向老工人请教,很快就找到了煤矿粉尘防治工作中的几大难点:一是防尘水质较差,防尘管路内壁锈蚀严重,导致喷嘴时常堵塞;二是防尘装备普遍存在体积大、笨重、性能不可靠、容易损坏等问题;三是防尘设施使用效果不明显,而且副作用大,容易形成水煤泥积聚等。

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的冯彩亮以为原因找到了,治理工作就可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可真正执行起来,才发现少有人应合。领导的关注点大多在采煤掘进上,不愿意在防尘上投入太多精力;工人们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嫌防尘设备影响工作效率,对粉尘治理工作缺少热情。没有各方面的配合,粉尘防治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冯彩亮能做的也只是修修补补,在为数不多的防尘设备上搞点“小动作”,尽量让它们的作用发挥得大一些,使用的时间长一些。

在这样的环境中,冯彩亮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一有机会就找资料、搞实践,尽可能多地了解粉尘防治的最新信息,掌握防治工作的专业知识。就这样一路学习、一路实践,冯彩亮的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为矿上解决了很多粉尘防治方面的难题,在燕子山矿也有了一些名气。

19 9 5年前后,矿井安全被提升到重要地位,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1996年,煤炭部的一位领导去德国参观,发现德国人在机组滚轮上安装了洒水装置,效果不错,回来后便责成相关单位研制同样的装置,在煤矿推广使用,燕子山矿也是使用单位中的一员。按理说,安装这个装置是为了保护一线生产工人的身体健康,应该受到欢迎才对,可是装置安装好后,最不欢迎的偏偏就是生产一线的工人,尽管安全管理人员一再解释这设备有良好的除尘效果,可工人们就是不接受。冯彩亮觉得奇怪,就问工人为啥不愿意用,工人的回答简单又直接:影响生产,碍事,不方便。根据工人的意见,冯彩亮对这个装置进行了一番改动,把它安装在了不影响生产操作的地方,除尘率稍有下降,但总算被工人接受了,让它留了下来。

通过这件事,冯彩亮对煤矿安全除尘工作有了新的认识:煤矿的除尘工作除了要考虑效果外,还要考虑适应性,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之后,“简单、实用、可靠”这三个基础指标成了冯彩亮和同事们开展防尘工作的基本信条,再加上“小型化、智能化”的具体操作方针,几年间,燕子山矿就先后配备了大巷喷淋系统、采煤机冷却供水管路和喷雾供水路分开的供水系统等除尘装置,使粉尘防治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金点子”频出,他让矿井粉尘无处遁形

“防尘就找冯彩亮!”这句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的话,让工人在“防尘”和“冯彩亮”之间形成了“条件反射”,也让冯彩亮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忙。

由于在粉尘防治工作方面频频出彩,2010年燕子山矿成立无尘化办公室,矿领导任命冯彩亮为办公室主任。不久,燕子山矿又成立了“彩亮克尘工作室”,冯彩亮便是工作室的负责人。

冯彩亮主导开展的第一个有影响的技术项目是对负压二次降尘器的改造。负压二次降尘器是重庆煤科院研制的一款防尘装置,在燕子山矿使用后,开始几天降尘效果不错,可运行了没多久问题就突显出来:怕砸、怕压,装在前边经常砸坏,装在后边又起不到除尘作用,装在机头问题更严重,稍不留神就会被采下的煤块掩埋。工人干活时只能处处小心,后来干脆拆下来不用。于是,冯彩亮开始思考如何把它做坚实。他先做好里边的机关,然后每天到大同市的钢材市场转悠,寻找合适的外壳材料,最终找到了一种厚度达到120毫米的钢板。用这种超厚钢板做成外壳,外力损坏的问题被彻底解决,除尘的目的也达到了。

“彩亮克尘工作室”成立后完成的另一个重大项目就是喷雾降尘器的革新改造。这项工作的开展时间是2012年,当时有很多工人向冯彩亮反映,工作面降尘喷雾效果不好,要么喷不出水,要么就是水雾太大,把衣服都喷湿了。冯彩亮经过调查,发现不出水的原因是喷嘴出水结构不合理,于是先革新喷嘴,针对不同产尘点研发了不同的喷嘴,同时改变喷嘴的内部结构,解决了喷嘴不出水的问题。接下来,他又对整个系统进行改进,通过中心进水、离心泵喷出的方式,让这套喷水装置既能在巷道形成纵向深度,又能使含尘气流吸入雾流得到净化,从而避免了皮带打滑、浸湿人员衣服等副作用。经过改造的这套装置运作原理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当时国内最先进、副作用最小的矿用喷雾降尘设备,不久便在大同煤矿集团推广开来,还获得了国家专利。2014年7月,太原理工大学组织8名研究生来到燕子山矿,利用激光粉尘粒度仪和高速摄像机对这套喷雾降尘装置进行鉴定后,表达了合作意向。之后,国营华东机械厂和大同鑫隆机械修造有限责任公司也向冯彩亮抛出了合作的橄榄枝,使矿用喷雾加湿器迅速实现了成果转化,为同煤集团第三产业创造了360万元的产值。

“彩亮克尘工作室”成立至今,先后完成了34项技术成果,其中有5项获得国家专利,另有多项添补了国内空白。

胸怀大局,他为除尘事业心无私念

随着越来越多的防尘克尘设备投入使用,冯彩亮也越来越重视设备使用后的效果。为了准确掌握自己改进的装置是否实用,每次革新成果投入使用后,他总要一个人入井,在安装设备不远的地方悄悄探听反馈意见,不断改进。他的很多革新成果都是这样一点点打磨出来的。

冯彩亮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不仅燕子山矿的工人知道他,整个同煤集团防尘系统乃至外地同行也了解他的工作成果。从2013年起,便陆续有人来燕子山矿学习防尘技术经验,一些媒体也开始关注燕子山矿的防尘工作。面对源源不断的参观学习者,冯彩亮一开始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后来人来得多了,也就慢慢适应了。让冯彩亮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在行业内运行了很久的潜规则竟然被打破了,这个潜规则就是部分矿井除尘设备的垄断经营问题。

在此之前,煤矿井下除尘设备的供货方主要是山东和重庆的生产商,销售方则是清一色的河南商家。为了赚得更多的利润,生产商和销售商不仅搞起了价格上的产销同盟,让企业在价格上做冤大头,还故意把生产标准放低,加大销售利润。这就是当时不可撼动的潜规则,煤炭企业在当中受尽了委屈。在产品维护和技术创新过程中,冯彩亮对这些产品的结构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当中的“猫腻”也掌握得一清二楚。现在大家都来燕子山矿取经,冯彩亮就把当中的缘由全盘端出,让大家一起找厂家理论。因为事实清楚,厂家终于抵挡不住,开始按照企业的要求改进产品,煤炭企业防尘设备受制于人的状况由此得到了改善。

随着冯彩亮的工作事迹被广泛传播,来燕子山矿参观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看到这样的阵势,冯彩亮有点恐慌了,不知道哪些是该说的,哪些是不该说的。他向矿领导请示,矿领导的回答非常干脆:都是矿工兄弟,都是为了矿工兄弟们的身体健康,不必保留。于是,他来者不拒,言无不尽,为很多单位的粉尘治理提供了帮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赏,都说他是一个心无私念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面对大家的称赞,冯彩亮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心无私念也好,社会责任感也好,只是工作做好之后的附加值,无须骄傲。

这就是冯彩亮,一个来自基层的矿井除尘专家。

(作者单位: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煤矿工作部供稿)

猜你喜欢

防尘降尘燕子
连云港市大气降尘时空分布特征
济南市降尘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燕子叫
防尘记
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防尘圈的改进设计
南京市大气降尘固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燕子一家
盖州市大气降尘特征分析
水泥厂生产性粉尘的防尘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