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安岳舍身岩摩崖造像调查报告

2017-09-06

敦煌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唐代

内容摘要:舍身岩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林凤镇大月村十组,8世纪中期开凿,现存15龛,题材主要有释迦佛、弥勒说法、佛道合龛等。依龛窟形制及造像题材、风格来看,舍身岩摩崖造像主要受川北巴中、广元等地的影响。

关键词:舍身岩;摩崖造像;唐代;佛道合龛

中图分类号:K87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4-0014-13

A Survey of Sheshenyan Cliff Sculpture in Anyue,

Sichuan Province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in Sichuan University1

Archaeological Science Center in Sichuan University2

Institute of Chengdu Cultural Heritage and Archaeology3

Cultural Relic Bureau of Anyue County4

(1. Chengdu, Sichuan 610064; 2. Chengdu, Sichuan 610207;

3. Chengdu, Sichuan 610072; 4. Anyue, Sichuan 642350)

Abstract: The cliff sculptures of Sheshenyan, located at the Dayue village of Linfeng township in Anyue, Sichuan province, were first construc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eighth century. There are now fifteen niches remaining on the cliff, mainly consisting of images of Sakyamuni Buddha, Maitreyas preaching scenes, and combinations of both Buddhist and Taoist images. According to the cave form, image themes, and style, these sculptures we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ose in places from northern Sichuan such as Bazhong and Guangyuan.

Keywords: Sheshenyan; cliff sculpture; Tang dynasty; combination of Buddhist and Taoist images

舍身岩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林凤镇大月村十组,西北距县城约38 Km(图1)。造像分布在舍身岩西面山崖顶部。从崖面右侧山路至崖顶有现代铺设的条石栈道,造像所在崖面西面前方有条石围砌栏杆。舍身岩摩崖造像现存15龛,保存较好,2012年被公布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7—9月,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岳县文物局联合组成调查队,首次对舍身岩摩崖造像点进行了详细调查和记录。兹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造像分布

舍身岩摩崖造像所在崖面呈两次转折,大致为南北走向。崖面西南面有2龛,向北呈锐角转折成崖面西面,有12龛,向西约呈90°转折,中间隔一石阶,为崖面南面,仅有1龛。按从上往下、从左往右的顺序{1},西南面2龛编号分别为1、2;西面开三层龛,从上至下,第一层共3龛,编号分别为3、4、9,第二层共7龛,编号分别为5—8、10、11、14,第三层2龛,编号分别为12、13;南面一龛,编号为15(图2)。

二 龛窟内容

(一)崖面西南面

第1龛{2} 位于崖面西南面南侧、第2龛左侧。方形龛,敞口平顶。龛外底部横向排列6方形榫孔。造像残存妆彩。

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主尊右手残,有内圆形外尖桃形双层头光,螺髻,面部长圆,颈部有蚕纹,体态丰满;内着僧祇支,胸下系带打结,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袈裟右领襟搭于左肩,衣缘略外翻;左手抚左腿,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莲台上。

左右侧弟子均跣足,雙脚各立于一带莲茎束腰仰覆莲台上。左侧弟子青年形象,面部丰圆,颈部有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横放于胸前,右手掌心向内握左手手指。右侧弟子老年形象,眉骨凸出,面部布满皱纹,颈部青筋暴露,内着交领衣,胸下系带,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姿势不详,右手握串珠置于胸前。

左右侧菩萨均有内圆外尖桃形双层头光,戴小冠,发辫横过两耳中部,面部丰圆,颈部有蚕纹,体态丰满。戴联珠纹项圈,上垂挂饰和璎珞,帔帛自两肩垂下,于腹、膝前各横过一道后绕两臂垂下,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跣足立于束腰仰覆莲台上。左侧菩萨内层头光略残,两串璎珞下垂相交于腹前,穿圆璧后于膝部折向身后,双手戴镯,于身前执一柳枝。右侧菩萨内层头光边缘呈锯齿形,璎珞于膝前折向身后,左手戴镯垂于体侧,右手屈肘于右胸前(图3)。

第2龛 位于崖面西南面北侧、第1龛右侧,外方内圆拱形龛,内外龛间有台阶。外龛敞口,顶部外侧中间较两侧略凹,内龛弧壁圜顶。内龛有尖桃形龛楣,龛楣上浮雕五身小佛像,顶部三身,两侧对称各一身,两两佛像之间雕饰一团花。佛像均着袈裟,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龛壁面及造像上残留妆彩。

内龛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壁浮雕天龙八部,二力士立于龛口。主尊有尖桃形头光,螺髻,面部丰圆,双耳硕大,颈部两道蚕纹,体态丰满;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身前衣纹呈“U”字形;左手抚于左膝,倚坐于方形叠涩台座上,双脚各踏小莲台。

左右侧弟子均有圆形头光。左侧弟子似着袒右式袈裟,双手于胸前合十。右侧弟子着袈裟,双手相交于胸前。

左右侧菩萨均头部残,有尖桃形头光,帔帛自两肩垂下,于腹、腿前各横过一道后再绕两臂垂于体侧,下着长裙,裙腰外翻,腹部微凸,立于莲台上。左侧菩萨腰微右扭,左手屈肘置于腹前,右手持物垂于体侧。右侧菩萨左手姿势不详,右手置于腹前。

内龛左右壁上部浮雕天龙八部,各四身。左侧从内至外:第一身,呈立姿,有三头,均束髻,面部丰圆,着交领广袖大衣,左右似各有三臂,上二手弯曲上举,分别托日、月,中二手不清,下二手置于腹前;第二身,束髻,面部丰圆;第三身,束高髻,头上有一蛇,蛇尾盘绕颈部;第四身,束髻,面部丰圆,颈部有一圈圆球形物。右侧从内至外:第一身,戴冠,面部丰圆,长耳垂及腹,着交领衫;第二身,戴虎头帽,虎两爪于颈部交叉,面部丰圆,着交领广袖大衣,双手置于胸前;第三身,似束高髻,面相丰圆,两腮凸出;第四身,头上似有一龙。

内龛龛口外侧左右各造一力士,均有圆形头光,束高髻,怒目圆睁,面部扭曲,颈部青筋暴露,全身肌肉隆起,上身赤裸,下着战裙,腰束带,裙腰外翻,帛带自身后绕两臂穿过腰带后飘于身侧,立于山形台座上。左侧力士右手残,左手举拳于身侧,腰左扭;右侧力士左手握飘带置于身侧,右手举拳置于身侧,腰右扭。

内外龛间台阶前造一佛四天王小像。佛倚坐,有圆形头光,高肉髻,面部丰圆,两腮凸出,似着“U”领袈裟。左右侧各有二天王,均面部丰满,戴盔着甲,下着战裙。左侧靠内一身左手托方形物于头侧,右手垂于身侧,屈左腿,伸右腿;靠外一身双手斜握长棍形锤状物,屈左腿,伸右腿。右侧靠内一身肌肉隆起,身形粗壮,左手举拳置于头侧,右手握拳叉腰,伸左腿,弓右腿;靠外一身右手托塔置于头侧,塔为尖形塔刹,塔身仅一层,呈方形,中间开方形小龛,塔基似呈两层方形叠涩(图4)。

(二)崖面西面

第3龛 位于崖面西面上层南端,第2龛右侧、第4龛左侧。圆拱形浅龛,平面略呈弧形。龛外底部略残损。龛宽60、高66、深12cm,龛向286°。造像残留妆彩。

龛内造二主尊。左侧主尊右手残,有尖桃形头光,低肉髻,面部方圆,颈部残存两道蚕纹;内着僧衹支,胸下束带打结,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托一圆形物置于左腿上,右手屈肘于右肩前;结跏趺坐于方形带茎仰莲台座上。台座下有二狮子。左侧狮子头部残,前肢趴伏,后肢直立,面向右侧;右侧狮子面向左侧蹲踞。右侧主尊双手残,有尖桃形头光,有发,面部方圆,双耳硕大,颈部三道蚕纹;着广袖长袍,内层长袍垂及腿前,外层长袍于腹前束带打结,衣摆呈尖状,下着长裙,穿鞋;立于方形覆莲台座上。台座下有方台,外侧装饰方格纹。左侧主尊连座高54、像高28cm;右侧主尊连座高54、像高46cm。

龛外左侧有一则题记,阴刻楷书5行。

龛外右侧开长方形小龛,宽12、高37、深3cm,内造供养人,高34cm,束髻,着窄袖长袍,双手于胸前合十,面向龛外而立(图5、6)。

第4龛 位于崖面西面上层南侧、第3龛右侧、第8龛左侧。尖拱形浅龛,平面略呈弧形。龛宽63、高64、深14cm,龛向281°。龛内壁面及造像残存妆彩。

龛内造一佛二弟子。主尊右手残,有尖桃形头光,低肉髻,面部方圆,双耳硕大,颈部两道蚕纹;内着僧祇支,胸下系带,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抚左膝,右手屈肘于右肩前,结跏趺坐于细束腰仰覆莲台座上。主尊连座高46、像高26cm。

左右侧弟子均有圆形头光,面部丰圆,双耳硕大,颈部有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跣足立于细束腰仰覆蓮上。左侧弟子右肩残,左手垂于体侧,右手置于右胸前;台座下连接近圆球形石台。右侧弟子双手于胸前合十;台座下有一石兽,风化严重,朝左侧趴伏。左侧弟子连座高41、像高27cm;右侧弟子连座高40、像高29cm(图7)。

第5龛 位于崖面西面中层南端、第3龛左下方、第6龛左侧。圆拱形浅龛,平面略呈弧形。龛内左右壁遍布凿痕。龛宽19、高23、深3cm,龛向276°。

龛内造半身像,风化严重,束高髻,面部方圆,颈部残存两道蚕纹,似着广袖长袍。像高21cm。

第6龛 位于崖面西面中层南侧,第3龛右下方、第5龛右侧。圆拱形浅龛,平面呈弧形。龛右壁上侧略有残损。龛宽37、高63、深9cm,龛向278°。龛内壁面及造像残存妆彩。龛外左侧及下侧有榫孔。

龛内造佛像。佛像头部、右臂残,有尖桃形头光,面部方圆,颈部残存一道蚕纹,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左手抚于左腿前,右手似屈肘,结跏趺坐于方形仰莲台座上。台座下有莲茎。佛像连座高48、像高25cm(图8)。

第7龛 位于崖面西面中层南侧,第4龛正下方、第6龛右侧、第8龛左侧。竖长方形浅龛,平面呈横长方形。龛底残损,后壁遍布凿痕。龛宽67、高93、深5cm,龛向280°。

龛内造螭首碑。碑首呈半圆形,雕二龙,面向左右侧相背而立,龙身交缠。碑首中部开尖拱形小龛。龛内造一身坐佛,风化严重,低肉髻,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方形覆莲台座上。碑身呈长方形,中下部开一浅龛,宽17、高37、深2cm,平面呈弧形。龛内造一像,高36cm,束高髻,面部长圆,着圆领窄袖长袍,脚穿鞋,左手伸指置于头侧,右手置于腹前,微转向左侧而立。碑通宽38、通高92cm。

碑身上部左侧有一则题记,阴刻楷书一行“唯大唐天宝”。其中“唐”字反写,“宝”字为简体,应为后人改刻。龛外底部脱落。崖面上有一则题记,阴刻楷书一行“贞观道士”,均为简体,字迹较轻,应为后人所刻。

第8龛 位于崖面西面中层中部,第4、7龛右侧,第9、10龛左侧,并打破第9龛。方形浅龛,上方左右转角处呈圆角。龛底残损,龛内正壁遍布凿痕。龛宽114、高117、深7cm,龛向282°。龛外顶部有一圆形榫孔。

龛内正壁中部开外盝形内方形龛,外龛底部残损,龛顶略拱,左右壁中部各凿一排方形凿孔。内龛现堆积碎石。外龛宽65、高92、深132cm;内龛宽62、高74、深120cm。小龛顶部有斗形物,其上中部有半圆形物,左右侧各有椭圆形物,半圆形物上端雕莲瓣。

小龛外左右侧上方各有一身坐佛,均头部残,有肉髻,双耳硕大,颈部有蚕纹;内着僧祇支,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方形仰莲台座上。左侧佛像连座高22、像高15cm,右侧佛像连座高23、像高18cm。

小龛外左右侧各造一身天王,均头戴武冠,面容威严,肩部有披肩,身着铠甲,足登靴,飘带横过腹前绕左右臂后垂于身侧。左侧一身,左手握剑置于身侧,剑尖朝上,右手屈肘,踏于怪兽肩背上。怪兽头部似狮子,面容狰狞,双手撑于左右腿上,双腿盘坐,左足在下作承托状。右侧一身,风化严重,双手于身前斜持一剑,足下亦踏一怪兽。怪兽上身隐于天王身后,双手抱天王双足,双腿盘坐,右足在下作承托状。左侧天王高47cm,右侧天王高44cm(图9、10)。

第9龛 位于崖面西面上层中部、第8龛右上方,被第8龛打破龛左壁。横长方形浅龛,平面呈横长方形。残宽58、高52、深4cm,龛向265°。

龛内造三佛像,均风化严重,有尖桃形头光,馒头状高肉髻,面部丰圆,双耳硕大;内着僧祇支,胸下束带打结,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衣摆覆座;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左侧一身右手残,左手抚左膝;中央一身头部、左右手掌皆残,左手下垂,右手屈肘;右侧一身头、左臂、台座残,左手抚左膝,右手屈肘。左侧佛像连座高30、像高19cm,中间佛像连座高28、像高18cm,右侧佛像连座高29、像高18cm。

龛底中央造一狮子,面向龛外作蹲踞状,口中向左右分别吐出一莲茎,连接左右坐佛莲座底部(图11)。

第10龛 位于崖面西面中层中部、第8龛右侧、第9龛下方、第11龛左侧。竖长方形浅龛,平面呈横长方形。龛宽49、高86、深5cm,龛向67°。

龛内造螭首碑。碑顶为歇山式,屋背上装饰鸱尾。碑首呈半圆形,雕二龙,面向左右侧相背而立,龙身交缠。二龙前爪后伸于中部托宝珠。碑首中部有尖拱形小龛,龛内造坐像,高肉髻,面部方圆,双耳硕大,似着通肩式袈裟,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碑身呈长方形,字迹不存。碑通宽31、通高74cm。

龛左壁下方向外扩为长方形小龛,宽12、高29、深4cm。龛内造一供养人,高20cm,头、双手残,着圆领窄袖长袍,腰部束带,足穿鞋,双手似相交于胸前,面向右前方立于方台上(图12)。

第11龛 位于崖面西面中层北侧、第10龛右侧。横长方形浅龛,平面呈横长方形。龛顶中央有方形华盖,前部装饰帷幔及璎珞。龛宽70、高56、深6cm。龛向270°。龛外右侧下部及底部右侧各有一圆形凿孔。

龛内造三佛二弟子。中央佛像头部残,有内圆外尖桃形头光,颈部有蚕纹,着交领袈裟,双手于腹前捧一钵,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其左右侧各造一弟子,均头部残,有圆形头光,跣足立于仰莲台座上。左侧弟子似着袒右袈裟,双手于胸前合十,腰微左扭;右侧弟子着交领袈裟,双手拱于胸前,腰微右扭。龛底中央有一罐,侈口、束颈、鼓腹,罐口伸出三莲茎,与三仰莲台座底部相接。中央佛像连座高30、像高18cm。左侧弟子连座高25、像高20cm,右侧弟子连座高26、像高21cm。

左右侧佛像,均头部残,有圆形头光,着交领袈裟。左侧一身左手托一物于身侧,右手抚右腿,左脚踏于圆形小台座上,右腿盘起悬于圆形小台座上方。台座下端均有短莲茎。右侧一身左手抚左腿,右手掌心略残,于身侧作托物状,左腿盘起悬于左侧圆形小台座上,右腳踏于圆形小台座上。台座下端均有一短莲茎。左侧佛像连座高28、像高23cm;右侧佛像连座高28、像高24cm(图13)。

第12龛 位于崖面西面下层中部、第10龛下方、第13龛左侧。外方内圆拱形龛,内外龛间有台阶。外龛敞口平顶,内龛弧壁圜顶。内龛有圆拱形龛楣,龛楣上部中央造一坐佛,残损严重,有尖桃形头光,高肉髻,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左右侧各有一身飞天,均头部残,束髻,发辫垂肩,面部丰圆,戴尖桃形项圈,上身赤裸,体态丰满,腰束带,下着长裙,飘带绕左右手腕后飘向龛楣中央,身下有祥云承托;左侧一身双手掌心向外举于头侧,右侧一身左手掌心向外举于头侧,右手托圆形物。外龛宽109、高102、深57cm,内龛宽76、高65、深23cm,龛向263°。龛内造像残存妆彩。龛外底部左右各有一榫孔。

内龛造二主尊四胁侍,龛壁浮雕天龙八部,二力士立于龛口。内龛环壁起3cm低坛,坛上造二主尊四胁侍。二主尊均结跏趺坐于方形仰莲台座上。左侧主尊头部、右臂残,有尖桃形头光,束高髻,面部方圆,双耳硕大,颈部两道蚕纹;着交领大衣,腹前束带打结,衣摆呈尖状垂于体前,下着长裙;左手屈肘于左胸前,右手抚于右膝。右侧主尊头部、双手手掌残,有尖桃形头光,馒头状肉髻,颈部两道蚕纹;内着僧祇支,胸下束带打结,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右衣角系于左肩垂下钩纽上;左手抚左腿,右手屈肘。左侧主尊连座高43、像高31cm,右侧主尊连座高41、像高29cm。

左右壁坛上各造约7cm高仰莲台座,其上各有二胁侍立像。左侧真人头部残,有圆形头光,束高髻,着交领广袖大衣,穿云头鞋,双手于胸前持一笏板;左侧女真头部、右手残,有尖桃形头光,束高髻,内着圆领长袍,外着交领外衣,腹前束带打结,下着裙,帔帛自左右肩垂下,横过身前绕于右臂后垂于身侧,穿云头鞋,左手戴镯,执披帛垂于身侧,右手置于胸前。右侧弟子头部残,有圆形头光,双耳肥大,颈部两道蚕纹,着交领袈裟,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胸前,跣足;右侧菩萨头部、左手残,有尖桃形头光,束高髻,发辫垂肩,戴圆形项圈,胸前至膝前装饰璎珞,腰束带,下着长裙,裙腰外翻,帔帛自左右肩垂下,横过身前绕左右臂后垂于身侧,双手执柳枝形物,微向右扭胯,跣足。左侧真人像残高28cm,女真像残高34cm;右侧弟子像残高28cm,菩萨像残高32cm。

内龛左右壁上部浮雕天龙八部,各四身。左壁由内至外:第一身,呈立姿,戴尖角帽,面部长圆,着圆领广袖长袍;第二身,头部残,头戴武冠,颈部有圆球形物;第三身,头部残,戴冠,着交领长袍,腰束带;第四身,头戴帽,面部丰圆,着广袖长袍,头上有一龙,龙头面向左侧,龙身缠于颈部。右壁由内至外:第一身,呈立姿,面部残,束髻,戴小冠,面部长圆,长耳垂及腹,着圆领广袖大衣,腰束带。第二身,风化严重,束髻,戴小冠,有三头,均面部长圆,着圆领衣,双臂举于头上,掌上各托圆形物;第三身,面部方圆,着广袖大衣,头上盘蛇,蛇尾绕于颈部;第四身,戴虎头帽,虎爪相交搭于两肩,面部方圆。

内龛龛口外侧左右各造一力士,均面部风化,有圆形头光,束高髻,颈部青筋暴露,全身肌肉隆起,上身赤裸,下着战裙,腰束带,裙腰外翻,帛带经头后穿过腰带飘于身侧,跣足立于山形台座上。左侧力士面部、双腿残,裙摆飘向右侧,左手举拳于肩侧,右手握飘带于腰侧;右侧力士面部、右手、双腿残,裙摆飘向左侧,左手执飘带于身侧,右手举拳于肩侧。左侧力士连座高54、像高33cm,右侧力士连座高56、像高35cm。

内外龛间台阶前左右各造一狮子。左侧一身头部残,前肢立起,后肢蹲踞,尾部上绕朝向右侧;右侧一身头部残,前肢趴伏,后肢立起,朝向左侧。二狮子中间造一像,残损严重,双腿分开而立,其余不识(图14—20)。

第13龛 位于崖壁西面下层北侧、第12龛右侧、第14龛左下方。外方内圆拱形龛,内外龛间有臺阶。外龛敞口平顶,左右壁外侧、龛底右侧略有残损,弧壁圜顶,顶部及左右壁外侧略有残损,底部中央有方形凹槽。内龛有圆拱形龛楣,龛楣中央造一坐佛,双手略残,有尖桃形头光,高肉髻,似着通肩袈裟,双手置于腹前,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其左右侧各雕一飞天,均束高髻,发辫垂肩,面部丰圆,上身赤裸,腹部外腆,身形丰腴,下着裙,腰束带,裙腰外翻,飘带绕左右臂后飘向龛楣中央,身下有祥云承托。左侧一身戴尖桃形项圈,其上装饰连珠纹,左手戴镯,双手托圆形物于身前;右侧一身戴圆形项圈,右手戴镯,双手掌心向外举于头侧。外龛残宽117、高102、深50cm,内龛残宽74、残高67、深30cm,龛向268°。龛内造像残存妆彩。

内龛造二主尊四胁侍,龛壁浮雕天龙八部,二力士立于龛口。内龛环壁起6cm低坛,坛上造二主尊四胁侍。正壁坛上起12cm高台,台前造二主尊,均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台座上覆帷幔。左侧主尊头部、双手手掌残,有尖桃形头光,束桃形高髻,内着交领衣,外着交领广袖长袍,腹束带打结,衣摆呈尖状垂于体前,左手似屈肘于胸前,右手抚右腿;右侧主尊有尖桃形头光,高肉髻,颈部残存两道蚕纹,着交领袈裟,双手相交于腹前捧钵。钵内似有宝珠。左侧主尊连座残高44、像残高31cm,右侧主尊连座残高42、像残高29cm。

左右壁坛上各造一约8cm的高仰莲台座,上各有二胁侍立像。左侧真人头部残,有圆形头光,颈部残存两道蚕纹,着交领广袖长袍,穿云头鞋,双手于胸前执笏板;左侧女真面部及双手掌残,有尖桃形头光,束高髻,着双领下垂式长袍,腹前束带打结,下着裙,帔帛于腿前横过一道,绕左右臂后下垂及座,穿云头鞋,左手屈肘于左胸前,右手置于腹前,腰微右扭。右侧弟子头部残,有圆形头光,着交领袈裟,双手拱于胸前,跣足;右侧菩萨头部及双手掌残,有尖桃形头光,头侧缯带下垂及肩,胸前中部下垂璎珞,于腹前穿圆璧后分为两股下垂至小腿前,后折向身后,上身披络腋,帔帛自两肩垂下于腿前横过两道,绕左右臂后下垂及座,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左手执物横于腹前,右手于左手下方提一物,跣足。左侧真人像高27cm,女真像残高32cm。右侧弟子像残高24cm,菩萨像残高32cm。

内龛左右壁上部浮雕天龙八部,各四身。左壁由内至外:第一身,呈立姿,面部残,全身风化严重,绾尖椎状高发髻,右手置于身前;第二身风化严重,有三头,均束髻,戴小冠,左右各有三臂,上二手分别托一月一日,中二手及左下手不识,右下手似垂于体侧;第三身头戴帽,面部丰圆,头上盘蛇,蛇尾绕颈;第四身戴尖角帽,面部丰圆,着交领衣。右壁由内至外:第一身,风化严重,束高髻,似着交领衣,左耳下垂至腹;第二身头上左侧趴一兽,前肢抱于头顶,后肢缠于颈部;第三身束髻,头上盘一物;第四身头上有一鸟,鸟首朝向左侧,尾部上翘。

内龛龛口外侧左右各造一力士,均面部残,风化严重,有圆形头光,束高髻,颈部青筋暴露,锁骨凸出,全身肌肉隆起,上身赤裸,下着战裙,腰束带,裙腰外翻,帛带经头后绕左右臂、穿过腰带飘于身侧,跣足立于山形台座上。左侧力士左手及右臂残,裙摆飘向右侧,左手屈肘于身侧,右手掌心向下置于腰侧,腰微左扭;右侧力士双手及左腿残,腰前束带打结,裙摆飘向右侧,左手持飘带于体侧,右手屈肘于身侧,腰微右扭。左侧力士连座高56、像高35cm,右侧力士连座高58、像高34cm。

内外龛间台阶前左右各有一兽,均面部残,风化严重。左侧一身双耳竖起,朝向龛外呈蹲踞状;右侧一身双耳竖起,前肢蜷于胸前,后肢立起,面向龛外而立(图21—26)。

第14龛 位于崖面西面中层北侧、第11、13龛右侧。竖长方形浅龛,平面呈横长方形。龛顶左侧、左右壁下侧略有残损。龛残宽130、高255、深28cm,龛向252°。

龛内造螭首碑。碑首呈半圆形,左右侧各有一龙,面向左右外侧而立,龙身相缠。碑首中央开尖拱形小龛,龛壁前起5cm低台,台前装饰覆莲瓣,台上造一佛二弟子。中央佛像面部残、风化严重,有尖桃形头光,着袈裟,双手相交持物于腹前,结跏趺坐于仰莲台座上。佛像连座高22、像高16cm。左右侧弟子均有圆形头光,着袈裟,跣足而立。左侧一身双手残,腰微右扭;右侧一身双手相交置于腹前,腰微左扭。左侧弟子高17cm,右侧弟子高18cm。碑通宽94、通高253cm。碑身呈竖长方形,其上阴刻楷书49行,内容为《金刚经》,末尾刻“天宝十□载”(图27、28)。

龛外左右侧中部各开一小龛,打破龛左右壁。左侧小龛呈方形,宽27、高27、深5cm。龛内造二供养人立像。左侧一身,面部残,头束高髻,颈部残存两道蚕纹,着交领长袍,下着裙,穿鞋,双手拢于袖中置于胸前,面向龛外而立。右侧一身,面部及左臂残,头束高髻,似着交领窄袖长袍,腰束带,左侧可见腰带下垂及小腿部,穿鞋,双手于腹前持长方形物,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腹部外腆,身体朝向右前方似回首龛外。左侧一身高24cm,右侧一身高26cm。

右侧小龛呈梯形,上宽7、下宽11、高19、深3cm。龛内壁前造小立像,面部、右手及右腿残,光头,面部丰圆,上身赤裸,戴圆形项圈,下似着短裤,左手垂于体侧,右手平伸于身侧,腰微左扭,双腿张开,面向龛外而立。像高14cm。

(三)崖面南面

第15龛 位于崖面南面东侧、石阶右侧。横长方形龛,平面呈横长方形。龛顶、左右壁外侧及龛底略有残损。龛残宽215、残高158、深32cm,龛向148°。

龛内造二佛二菩萨,左下方残留一力士。二佛二菩萨均略风化,有内椭圆外尖桃形双层头光,内层装饰莲瓣,外层上部中央及左右侧中部各装饰一团花,跣足立于圆形束腰仰覆莲台座上(图29)。左起第一身菩萨,面部、左右臂残,束高髻,戴三尖冠,头侧缯带垂于肩后,发辫垂肩,面部丰圆,双耳硕大,颈部三道蚕纹;戴圆形项圈,外侧装饰联珠纹,中部垂下倒三角形饰件,璎珞于腹前相交穿圆璧后于腿前折向身后;上身斜披络腋,下着长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裙纹细密,呈椭圆弧形,披帛自左右肩垂下,于腹、膝前各橫过一道,绕左右臂后下垂及座;左手屈肘于胸前,右手垂于体侧,腰微左扭。第二身佛像,双手残,面部风化严重;螺发、高肉髻,面部丰圆,颈部三道蚕纹;着交领袈裟,左侧衣领外翻;左手垂于体侧,右手屈肘。第三身佛像,双手掌残;螺发、高肉髻,面部丰圆,颈部三道蚕纹;着通肩式袈裟,身前衣纹呈“U”形,左右衣领外翻,身前衣摆下端呈尖状;双手置于胸前。第四身菩萨,左手掌及左腿残;束高髻,戴三尖冠,冠前中央有一像残迹,风化严重,不识;头侧缯带下垂于左右上臂,发辫垂肩,面部丰圆,双耳硕大,颈部三道蚕纹,戴圆形项圈,中部垂下饰件,璎珞于腹前相交,穿圆璧后下垂至左右踝部折向身后;右手戴镯,上身斜披络腋,下着两层长裙,内层下垂及座,外层垂至踝部,腰束带,裙腰外翻,裙纹细密,呈椭圆弧形贴腿;披帛自左右肩垂下,于腹、膝前各横过一道,绕左右臂后下垂及座;左手垂于体侧,右手于腹前执柳枝,腰微右扭。第一身像连座高124、像高102cm,第二身像连座高130、像高102cm,第三身像连座高131、像高104cm,第四身像连座高131、像高104cm。

壁前左侧上部有一像残迹,不识。下部有一凸起,残宽50、高64cm,上似有一像,仅可见右腿,其余不识。

壁前右侧上部雕一像,光头,面部丰圆,双耳硕大,着交领袈裟,左手抚左腿,右手托一物于身侧,左腿盘起,脚尖向下,悬于圆形小台座上方,右脚踏于圆形小台座上,台座下均有短莲茎。其下有一长方形凸起,宽37、高60cm;前方造一力士,跣足立于山形台座上,面部及双手掌残,全身风化严重;有圆形头光,束高髻,颈部青筋暴露,全身肌肉隆起,上身赤裸;下着战裙,腰束带,裙腰外翻,裙摆飘向左侧,帛带自头后绕左右臂穿腰带后飘于身侧;左手握飘带于身侧,右手似上举,腰向右扭。力士连座高80、像高57cm(图29)。

三 年代及价值

舍身岩常见的龛形有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单层圆拱形龛、单层方形龛,除外方内圆拱形龛规模较大外,其余均为规模较小的素面浅龛。此三类龛形在川北巴中、广元地区初盛唐时期龛窟中均有所见,尤其是外方内圆拱形龛的龛形及在龛楣装饰坐佛、团花或飞天等,与四川巴中初盛唐时期龛窟类似。

第1、2龛单独位于崖面西南面,此二龛造像题材和雕造风格在巴中盛唐时期的龛窟中常见,如南龛第23龛[1]、西龛第10龛[1]260-263,故第1、2龛年代应为8世纪中期。

第3—15龛所处位置接近,造像风格相类似,年代应相差不远。第14龛中刻经碑上有“天宝十□载”(752—756)的造像题记,四川地区石窟中此种形制的碑多出现在天宝前后,如安岳玄妙观天宝七载(748)的《启大唐御立集圣山玄妙观胜境碑》[2]、安岳千佛寨开元十年(722)的《唐西岩禅师受戒序》碑[3]等,故推测第3—15龛年代可能在唐玄宗天宝前后。其中第12、13龛中释迦、老君并坐的佛道合龛题材在四川地区盛唐时期流行,此二龛题材、布局与安岳玄妙观第63号盛唐龛[4]类似,且处于同一平面,位置相邻,龛窟形制及造像风格几乎一致,可能为同一时期开凿。

综上,结合造像题记、龛窟形制、造像内容及崖面现存情况,推测舍身岩摩崖造像开凿年代在8世纪中期。

舍身岩摩崖造像规模虽不大,但保存均较完好,龛窟形制多样,造像内容丰富,为研究安岳唐代摩崖造像提供了新的资料,对建立安岳地区乃至整个四川地区石窟和摩崖造像发展序列有着重要价值。部分题材如佛道合龛为研究唐代佛道关系提供了新资料。舍身岩摩崖造像在龛形、题材及造像风格方面均与川北尤其是巴中地区相类似,可能受其影响较大,两地佛教石窟之间的关系也 值得关注。

调查记录:张 亮 王丽君 张媛媛

干倩倩 廖顺勇

绘 图:王晓华 司程文

摄 影:张 亮

执 笔:白 彬 干倩倩 余 靖 廖顺勇

董华锋 雷玉华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巴州区文物管理所.巴中石窟内容总录[R].成都:巴蜀书社,2006:39.

[2]曾德仁.四川安岳县玄妙观道教摩崖造像[J].四川文物,2014(4):83-90.

[3]胡文和.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70、71.

[4]刘长久.中国西南石窟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9.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省试诗的传奇化
礼制规范视域下唐代陵户的设置
再论唐代的使职、差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辽代铜镜中龙纹样式初探
唐代卫尉寺职能考述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