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文化自信”蕴意的探究

2017-08-31王炎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文化观文化自信

王炎

摘 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在世界之林中,对文化的自信是最先决的条件。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着重强调了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性。2017年“两会”期间,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文化”一词再一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所以深入探讨“文化自信”背后更深层次的蕴意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观 蕴意

中图分类号:AD01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全国“两会”已经落下帷幕了,回顾“两会”,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拉开帷幕,李克强总理作报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他指出,今年我国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总理的报告使得“文化”一词再度成为热点。一方面,这是对去年习主席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谈到“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议题的强力号召,另一方面,这也是未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那么,探究“文化自信”的蕴意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1为什么重视“文化自信”

何谓“文化自信”,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2014年的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观点。至此之后,在习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中,都大力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加以特别的强调,他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如此鲜明的观点和态度传递出习总书记的文化理念。“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文化自信”,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就已经告知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因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为中国优秀傳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更因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所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从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两点坚持“文化自信”的缘由。

1.1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现代人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四个主要特征: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世代相传。民族特色,即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是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我们的文化是自有的独立的体系;历史悠久,即自三皇五帝以来的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博大精深,即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其他文化所无法比拟的;世代相传,即中国的传统文化大体上在各个时期没有中断过,一直延续着蓬勃的生命直至今日。

纵观中国的文化,我们有群星璀璨的诸子百家,道家的“无为”思想,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我们有包括笛子、二胡、古筝、琵琶、象棋、围棋、文房四宝、中国山水画等在内的琴棋书画;我们有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在内的数不胜数的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学;我们有丰富的传统节日近50个: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我国的戏剧种类丰富多彩,不胜枚举:京剧、越剧、昆曲等等;我们的建筑独成一派: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至今仍在使用并充满活力,历久弥新;我们有自己的医学体系:中医;我们有自己的宗教哲学:儒、道、禅宗、周易、阴阳五行;我们的民间工艺多如牛毛:刺绣、泥人、剪纸等等;我们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有太极拳、咏春拳、少林和武当等。

以上所举,只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零星一点,如同图书馆中的一本书而已,而仅这一些,就足以使我们每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人骄傲自豪。时代在发展,今天的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已远远不是过去人所能想象到的了,尤其是来自日韩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冲击是巨大的,如果任由这种现象的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会丢失以及边缘化,会在我们这一代手上一点点的弄丢。党和国家领导人充分意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所以习主席在很多场合大谈中国传统文化,大谈“文化自信”目的就是为了希望国人提防来自西方国家的文化侵蚀,认识到“和而不同”的重要性,他告诫新一代的年轻人,要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断地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添砖加瓦,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我们的职责。

1.2提升文化软实力事关国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根基也十分牢固,党和国家在新时期也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文化强国,只是一个文化大国。

习近平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他还指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endprint

从总书记的这段话里,我们解读出一个概念,即何谓“文化强国”,“文化强国”战略从大的层面讲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通过创新与创造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从小的层面讲得看我们是否有叫得响的文化作品、我们的创意产业是否位于世界前列、我们的文化理念与价值观能否输出海外。

提升文化软实力,建造“文化强国”最主要的途径就是文化输出,文化输出需要建设发达的文化产业,之所以我国不是“文化强国”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建成健康和完善文化产业,不仅有质量的文化作品较少且得不到认可,能够向国外输出的文化更是少见。这样的文化软实力是无法与发达国家所抗衡的。

提升文化软实力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软实力,创造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引领世界潮流的先进文化,能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第三,巩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提升国际地位。只有通过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提升整个国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的方向,才能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只有通过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我们的了解和认同,赢得他国的尊重。“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基于对未来中国向更高层面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提升文化软实力,倡导“文化自信”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2“文化自信”的深刻意义

“文化自信”这简单的四个字,其实背后具有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我们一探究竟。

(1)“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

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復兴。”

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越发强大,在国家硬实力如此强大的今天,国家软实力却成为一个短板,所以我们必须要追本溯源,寻找中国文化的“根本”。

1840年,中国的大门被英国人打开,从此中国人开始了一段漫长而又屈辱的历史,中国人开始审视自己的文化,开始对中国人自己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产生了怀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三座大山被推翻,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下我们终于不再怀疑我们自己的文化;21世纪的今天,当各国各地区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交流和碰撞的时候,我们才清醒的认识到,只有自己国家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才值得我们年轻一代去守护去发扬光大。所以,自信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如果我们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不认可,不自信,甚至抱着怀疑的态度,那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只会成为笑谈。

(2)“文化自信”促进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结合,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正确的指导。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为各国革命和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但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有自己的本国文化,所以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

所以,倡导“文化自信”成为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完美结合的必要条件,所谓“文化自信”,即是充分肯定中国文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在中国的革命年代,建设年代乃至中国之未来都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根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践证明,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才能引导中国革命的胜利,才能更好的建设中国,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3)“文化自信”是应对外来文化冲击与侵蚀的核心力量。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外来文化冲击的问题,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有必要的,吸收他国优秀文化,融合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我国的文化创新。但如果吸收外来文化的尺度没有把握的好,就很容易造成对本国文化的冲击,这种严重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制止,会严重影响本国文化的发展,甚至会达到破坏本国文化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世界多元文化使得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来自全球各地各国的文化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而且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会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以及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而”文化自信“正是应对文化冲击的核心力量,清晰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脉络,掌握自己所处时代特点,结合当下中国的实际国情,选择适应与满足当下社会要求的文化观,才能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侵蚀。

3结语

今天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基础上继续前行,我们不仅要继续践行决议内容,更要结合不断变化的时代特征来丰富和完善决议的内容,大力进行文化建设,打造文化强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南方日报,2016-7-2.

[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9-15.

[3] 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观文化自信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基于超越的创造性转化——林毓生之现代中国文化观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