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2017-08-31崔铃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民族核心

崔铃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体现社会主义性质和我国主流文化特点,又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其中传统文化为其提供深耕的文化沃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批判吸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为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出发,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传统文化合理内核的吸收和对其消极因素的克服,阐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及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传统文化 关系 地位 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传统是指由历史传承下来的在一定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和各种范式的总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具有的显著文化印记,是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沿袭和发展起来的凸显民族特点、民族个性的文化。它反映了一个民族与众不同的民族特征,对于民族性格、民族思维和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民族习惯、民族风俗都是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外在表现,它是一个民族对外的一张重要名片。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脱离传统文化,而应该植根于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民族特质。离开了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会丧失民族性。任何国家、任何地域的文化,都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文化,都不能脱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建设不能无视和否认历史,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多次浩劫,依然在人类发展史上创造了璀璨的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号召力、旺盛生命力的民族文化。文化建设不能割裂历史,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血脉永续不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忽视和离开传统的文化基础而空谈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本身不是静止的,它也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时代会赋予它的新的意义。今天,传统文化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平台,也将丰富自身的内涵,在古今文化的交汇点,传统文化将会形成新的再生动力,助推文化生产力发展、创新文化产业的同时,带动相关硬件、实体产业发展,进而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好、更有力度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传统文化契合国人的思维理念,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历史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儒家、道家、法家等文化都对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行政力量进行文化专政以来,儒家文化就在我国古代文化领域中确立了正统思想的地位。也因此,千百年来儒家文化对我们思维、性格、理念的养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一统”的思想、“仁爱观”、“和为贵”等,都是我们共同和共通理念,祖国领土不容分割,各族人民相亲相爱,都是我们一致的认知。延续两千多年的文明形成了我们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与民族优秀文化相融合、与国人的价值理念相承接,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彰显巨大的影响力、强大的号召力;也因此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理论层面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的自觉实践行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吸收和发扬了传统文化合理内核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合理内核。一方面,传统文化是培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沃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文化习惯;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孤立的,它有义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好的发扬传统文化。二者应该是既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了我们民族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积极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并将它们内化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二是,我们积极发展外来文化,使它们在本民族文化和民族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正是这种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特点,才使得千百年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进步,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春秋战国时期,“官学”演变发展成了“私学”,各种学派不断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促进了学术和民族文化的繁荣。而到了隋唐朝时期,逐渐形成了 “三教合归儒”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由此可见我们民族文化鲜明的“包容性”的特点。到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也是这个道理,无论在战争年代的“农村包围城市”,在建设年代形成的“邓小平理论”,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以及十八代以来我们形成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理论、新思想、新论断,这都体现了在坚持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我们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使之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实践,也反过来促进我们的实践上升为科学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国“民本”和“入世”思想的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人民的理想,它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以民为本”的体现。在著名思想家孟子就有许多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等无不体现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的“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体现共同理想的内在要求。这个理想既有个人层面的理想,又有社会层面的理想,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提倡积极 “入世”的代表之一,“学而优则仕”倡导将学识转变为实践,在社会干一番大事,坚定“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奉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操守,讴歌“舍生取义”的态度,无不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自古以来,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就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民运紧密结合起来,这与我们今天共同理想中不同层次的理想相一致,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endprint

伟大的民族精神澎湃着爱国的声音。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囊括了我们民族千年的文化坚守和德行操守,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食粮,为我们民族的未来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历来被人们推崇和赞颂。古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代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邓世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祖国的发展繁荣,一批批海外学子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归国,如钱学深、邓稼先、赵九章、郭永怀等。这些英雄事迹和伟大的爱国情怀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例子和精神财富。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体现我们民族整体的精神风貌,是我们战胜强大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撑,由这股精神转化为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是我们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切领域, 虽然在不同时代爱国的主题有所不同,但爱国的傳统是不变的。

改革创新的精神自古有之。虽然康乾盛世之后,闭关锁国政策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盲目守旧、固步自封使我国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是,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统治者进行了无数次自上而下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一次次的突破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束缚,一次次的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在教育着我们要不断的进行改革,商鞅在变法中就提出了“不必法古”,不应该一味的遵循古法,时代在变、情况在变,法律制度等也要因时而变。《周易》中,“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韩非子?五蠡》中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都强调“变通”的重要性、必要性。这些宝贵的品质在王安石变法中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种“三不足”的精神可见其改革的决心。我们现阶段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时。可以说,我们民族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改革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改革创新的脚步依然一刻也不能停下。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传统道德文化紧密相联。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属于道德的范畴,而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十分注重道德和个人修养的养成。我国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传统文化中,特别看重自己的“节”,名节、气节等,把荣誉、名声看的比自己生命都重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以儒家为例,把人的德行归纳总结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可见,我们对羞耻荣辱之心看的有多重。然而,道德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它是实实在在体现在日常生活、待人接物中的,要得到更高水平的德行,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说教,要善于反思“吾日三省吾身”,反思就是内省的过程、修身的过程。古人也认识到,道德的养成除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之外,还要与现实的经济条件作为基础,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情感道德属于高级的需求,人首先要满足的是生存的需要。但是,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很多生活并不是很富足的人,却有着很高的道德情操。反过来,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也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进而取得成功。可见,它们二者有相互独立、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现在虽然依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但是我们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克服了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可、接纳和真心的拥护,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实践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因素在此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已逐渐从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中消失或者被大多数人所唾弃。如特权思想、“农本商末”思想、“男尊女卑”思想、迷信巫术等。我国社会建设也取得巨大进步,由“人情社会”、“人治社会”逐步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宗族家长制的至高权威受到进步思潮的极大冲击,而不得不让位于理性、科学、人本等,不再家长“一言堂”,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再有尊卑之分、贵贱之别,更不再有“铁帽子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其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传统文化观念上的消极因素进行了克服。然而,传统的封建落后腐朽文化不会在短期内就能够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传统文化中这些落后、愚昧的部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不利于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业,不利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在政府主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对这些消极因素进行的必要的剔除是完全正确的。它首先克服了旧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推动先进文化发展面向全体人民,推动全体人民共建先进文化。类似于“封建等级”和“男权主义”思想等旧的观念、旧道德是与旧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基础决定的。和封建时代相比,我们的生产力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发展,文化的发展也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政府责无旁贷的承担起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责任,通过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一系列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道德、新观念的宣传教育,并提供相关案例,强有力的论证了落后的旧文化、旧观念的消极影响,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日常实践,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释在生活中碰到的社会、自然和思维现象,积极主动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思考问题判断事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避免了“普世价值”的泛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及思想观念复杂的局面而提出的理论体系。 我们的这个价值体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价值体系,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利益诉求,它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与美国鼓吹的“民主”、“自由”截然不同,更不是所谓的普世价值。在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中国土壤,克服了“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旧思想,在进行理论、学术教育的时候,成功地将其与其他的价值观念、理论、体系相区分,没有片面的扩大它的外延和内涵。endprint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都强调“人民”的价值,克服了“官本位”思想。“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广大党员干部就生活在人民群众身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党员干部不是封建等级下的“父母官”,老百姓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政治意识,其言行一定要与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保持一致,以党纪国法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克服和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和侵蚀。在改革进入到深水期和攻坚期的背景下,更要不断改革创新,“惟改革者进 惟创新者强 惟改革创新者胜”,我们必须继续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头脑,用先进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大力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党员职责, 推进改革创新。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剔除了传统文化中“极端个人主义”的观点。关于人性“本善”或“本恶”的争论自孟子和荀子以来千年不休,“性恶论”的观点主要论据在于人的“自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等都是从个人利益出发,缺乏长远眼光的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这种思想缺乏团体意识和整体观念,严重阻碍人们之间的团结合作,自私的观念会引诱人做出很多损人利己的事,最终陷入“害人害己”的泥潭无法自拔。我们不反对个人的正当利益,但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是必须被摒弃的。“八荣八耻”是在传统道德规范基础上, 批判地继承了其中的精要, 以先进的无产阶级理论为指导, 以為人民服务为核心所构筑的一种崭新的道德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知荣辱、明是非、辨善恶,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给我们的日常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准则,体现集体主义原则,明确了做人的底线和应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

4小结

从以上三个方面考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凝心聚力,联系和团结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实现。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接地气的生长土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文化基础、生存基础。但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别。针对其中腐朽、迷信等消极因素要进行清除和克服,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具有历史局限性的部分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变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

参考文献

[1] 孟庆欣.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 高荆梅,蔡丹.用中国传统文化丰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理论,2013,(20).

[3] 杨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基础[J].理论导刊,201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民族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们的民族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多元民族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
1995—2010年间俄罗斯规范价值体系的发展变化